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好三年级四年级共多少页篇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p50—51,例1,例2。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
2、掌握用竖式表达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重点:建立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能用口算解决简单的有余数除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意义。
笔算方法及笔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没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写法和意义
1)、校园一角放着些盆花,国庆节的时候,同学们用盆花布置联欢会的会场。课件出示情境图。
先搬15盆花,布置会场。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谁会列算式?15÷5=3(组)
“15÷5=3(组)”表示什么意义?
2、竖式的写法和意义
这是除法的横式,那竖式你会列吗?我们一起来看老师板书,边写边结合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看清了吗?“被除数写在哪个位置?除数呢?商写在哪里?对着哪一位,为什么?第二个15表示什么?这就是除法的竖式,它和横式是不同的,横式只表示出了分成3组而竖式还可以表示出3组摆了15盆,看看有没有剩余。学会了吗?自己在在练习本上写一遍试试看。
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是怎么写的,让同桌听听你写得对不对。
3、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写法和意义
1)、情境:摆完以后他们发现不够,于是将校园一角的花全部搬到了会场,一共是23盆(出示情境图),如果还想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如何列式呢?谁来说说,23÷5为什么用除法?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图片,动手圈一圈,分一分。
4、横式和竖式的写法及意义
(展示分的结果),这3盆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这里剩下的3盆,能给他起个名字吗?这道题的得数怎样写呢?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板书:23÷5=4??3)
读作:23除以5等于4余3,和老师读一遍。这里商4表示什么?(4组)(板书单位名称“组”。)这里余数3表示什么?(3盆)(板书单位名称“盆”。)竖式会列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试。指名学生演板展示竖式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大屏幕出示)
1、书53页第1题。口头回答。
2、书53页第2题。让学生听清题目要求,选一种装法,列算式。集体订正时说一说竖式的意义。
3、老师还想考考你除法的竖式会列了吗?(书51页做一做)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余数的除法怎样才能算的又对又快,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竖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2。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布置联欢会会场的画面)
二、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算式怎样列?为什么这样列?(板书:23÷4=)
教师:怎样进行计算呢?请同学们用23张圆片表示23盆花,按照布置会场的要求分一分。(小组合作的形式)
(展示学生分圆片的结果)
教师:这3盆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
学生:题目要求每组摆5盆,现在只剩下3盆,给每组再分一盆,不够了,所以不能再分。
教师: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3盆,这里剩下的3盆,就是余数。教师:这道题的得数怎样写呢?(让学生先说一说)
教师: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板书:23÷5=4)
教师:这里商4表示什么?(4组)(板书单位名称“组”)
这里余数3表示什么?(3盆)(板书单位名称“盆”)教师:这道题的竖式会写吗?请同学们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着写一写。(指名学生演板展示竖式的写法)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的余数。
好三年级四年级共多少页篇二
数学大纲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件(书本p2的图片)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1:有三捆小树
生2:每捆小树有20棵
师:你可以提出用加法或乘法解决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一共有多少棵小树?
生2:两捆小树有多少棵?
生3:两捆小树比一捆多几棵?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下小树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
二、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用加法
生2:用乘法
师:怎么计算呢?
生1:20+20+20=60
生2:20×3=60
生3:20×2+20=60
板书算法
师:为什么20×3=60呢?
生: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为2×3=6,乘完后再在6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师:这是个好办法,大家觉得三种方法哪种最简便呢?
生:20×3=60 这个方法最简单
师引导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运用
三、基础练习,应用新知
师:我们再来看看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生答
师: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80×4 6×7
80×4 6×70
800×4 6×700
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
四、拓展练习,应用新知
试一试第3题,练一练第1题、第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3题,作业本。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5×46×7
30×250×46×70
300×2500×4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的动机。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展开教学,不但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转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算式20 x 3 或则20 + 20 + 20,并计算得出答案是60棵。 接着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算式“20 x 3”,让学生结合问题情景,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的方法。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 x 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比较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应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在整十数的乘法算式中,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解决问题后,继续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
运用刚刚优化口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活动二
在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后,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第2题。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活动三
学生在总结了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完成“试一试”第三题。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情景来解释算式的含义,学生在理
解了算理的同时,加强了口算的方法。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发现的学习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3个层次进行练习。
1、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在这一练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巩固核心知识。
2、提高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3、发散练习
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第三页的数学游戏。
选择图中3张卡片,并拼成一个正确整十数的乘法算式。
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巩固口算方法,并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一环节的三个层次的练习,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体现数学学习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既概括学生的思维,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总结评价,全课小结
以上教学流程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里和知识起点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积极的探讨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会更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都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小数有多少棵
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 x 3=60(棵)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 x 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教案
好三年级四年级共多少页篇三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的动机。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展开教学,不但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转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算式20 x 3 或则20 + 20 + 20,并计算得出答案是60棵。 接着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算式“20 x 3”,让学生结合问题情景,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的方法。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 x 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比较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应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在整十数的乘法算式中,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解决问题后,继续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
运用刚刚优化口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后,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第2题。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生在总结了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完成“试一试”第三题。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情景来解释算式的含义,学生在理
解了算理的同时,加强了口算的方法。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发现的学习方式,使新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的牢固。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3个层次进行练习。
1、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在这一练习中,要求学生利用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巩固核心知识。
2、提高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3题。
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3、发散练习
同桌之间合作完成第三页的数学游戏。
选择图中3张卡片,并拼成一个正确整十数的乘法算式。
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巩固口算方法,并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一环节的三个层次的练习,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体现数学学习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既概括学生的思维,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上教学流程设计,以学生的学习心里和知识起点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积极的探讨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会更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都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小数有多少棵
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 x 3=60(棵)
2、可以把20看成2个10,这样20 x 3可以变成6个10,就是60。
3、2×3=6,20×3=60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好三年级四年级共多少页篇四
人教版培智教材数学第八册第51—52页例
1、试一试及练一练习题。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巩固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并能正确计算。 3、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有余数除法的书写。
卡片、幻灯片、苹果图片,小塑料盘子等。学具准备:7个学具纽扣,10个塑料鱼学具。
一、复习
1、幻灯片出示,口答:()里最大能填几:
3×()〈7
5×()〈8
2 ×()〈9()
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和齐练)
3 ×2=
6 ÷3=
8 ÷8=
二、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6个学具纽扣。
(1)把6颗学具纽扣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2)把6颗学具纽扣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怎样列算式?×3〈8(3)在6颗学具纽扣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颗是7颗纽扣,把7颗纽扣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呢?(板书:7÷3)
2、导入: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学习新课
1、教学例l第一层次:
(1)教师出示6个苹果图片,把6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学生口述,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
(2)怎样列式计算?(板书:6÷3=2)
(3)除法竖式怎样表示呢?边提问边板书:有6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2个)所以商2,分掉了几个?(6个),所以在被除数6的下面写6。分完了没有?(刚好分完)所以在横线下面写0。
第二层次:
(1)出示7个苹果,把7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请你实际分一分。
(2)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演示)
(4)谁能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几个?所以商几?写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分掉了几个?被除数7下面写几?7个苹果分掉6个还剩几个?强调说明:7个苹果分掉6个,还剩1个,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跟读两遍)
(5)横式结果的写法7÷3=2……1强调: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读作"商2余1"。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6)指导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
2、尝试题:①拿出学具鱼,把8个塑料鱼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同学们分一分。 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8÷3=2………2(与8÷3=2上下对齐)并齐读算式。
四、巩固练习
1、打开书:完成第51页"试一试",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竖式的写法。
2、分组板演与齐练。(算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试商的)。
9÷2
8÷5
31÷6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好三年级四年级共多少页篇五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比较水多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教材地位及作用
由于学生三年级刚接触科学课,刚接触实验设计,所以本课试图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设计实验,便于学生打好科学课实验设计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水多水少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方法的多种多样。
2、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会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单位测量液体。
3、教学重难点:
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比较水的多少。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是生活经验不足,逻辑思维并不清晰,对设计实验还不是很清楚。
讨论法、实验法
一、导入
预测:
1、三瓶水一样多(3号虽大,但水矮,2号和1号水瓶虽小,但是水高)
师:都和他的想法一样吗?
2、1号瓶水多。(因为高)
师:有支持他的吗?
3、2号瓶水多(因为虽没有3号瓶大,但它高,虽然比1号瓶矮点,但它比1号瓶宽)
师:你的理由非常充分,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3号瓶水多(因为大)
(以上若只猜出哪瓶水多而不能说出理由,师:看样子你只是单纯的猜,那么谁能有根据地猜呢?)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么如何比较水的多少呢?我们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一下。(出示课题板书:比较水的多少)(课件1)
二、教学过程
1、比较水谁多谁少
预测:1、找三个相同的瓶子(杯子),看哪瓶(杯)水高。
生1:慢点倒,防止倒潵了,对实验有影响。
师:大家同意吗?
生2:不要把水倒到杯子壁,因为杯子壁上有水也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师:你们小组接受他的建议吗?
生3:如果相差的非常小,我们用眼睛无法判断,我们还需要用到格尺。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那么在使用格尺的时候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选择的格尺要比水长
师:注意到使用范围了,真棒!
生2:尺子是直的,瓶子下面是弯的,我觉得不能测量的很准确。
师: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问题,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解决吗?(可不可以利用别的东西来帮忙呢?)
生1:可以粘纸条。
生2:可以划线。
生3:把水倒进平底的的杯子里
师:不错的办法。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你们小组刚才没举手,你们选择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吗?)
2、比较水的重量
师:怎么比较?
生1:用手掂掂,感觉谁重,哪个瓶子中的水就多。
师: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1:不行!因为瓶子不一样。
师:那该怎么办?
生1:都倒入一个相同的瓶子里。
师: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1:也不一定!应为我们人的感觉不一定那么准确,如果就相差那么一点,我们可能感觉不到,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称重量的仪器。
生:不能。
师:所以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最简单,你最有把握的实验方案。
师:大家想不想亲手试试呢?请每一小组按照你们设计好的实验方案,组长到老师这去材料。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2号瓶的水最多,1号瓶的水第二,3号瓶中的水最少。
2、介绍量筒
生1、有刻度
生2:密密麻麻的很多。
生3:有数字
师:你发现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各是多少?
生回答
师:这就是这个量筒所能测量的范围。
生3:有ml的标记
课件3)
在使用量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点什么?(课件2)
生1:平放在桌面上。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是玻璃的怕弄坏了
师:除了要注意安全还有什么原因我们必须要平放在桌面上?
生:视线与水平面的凹液面水平
师: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教师做仰视、俯视、平视三种读数的方法)你同意第几种?大家在读数的过程中一定要平视水面的凹液面,这样我们读出的数才准确。(出示课件4)
师:现在请每组的组长到前面来去一个量筒,请大家利用量筒分别测量3个瓶子里的水的体积,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科学书的第74页的表格中。
建议大家可以把测量后的水倒在实验桌上的水槽中,在测量的过程一定注意安全,量筒和水槽都要轻拿轻放。
师:哪一小组能说一说每瓶水分别都是多少毫升?
预设:如果每个小组的数据不同,追问大家的测量结果为什么不同呢?
可能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洒水、瓶子壁上留有水等等。
三、应用拓展
师:你们知道5ml的水是多少吗?能用你手中的量筒来测量吗?
生:不能。(强调量筒的使用范围)
师:在这节课中我们不但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3个瓶子里的水,而且认识了量筒,学会使用量筒,利用它我们比较出了3个瓶子里的水到底多出多少毫升,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用到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