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游览齐山字篇一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当然见不到,山的吸引人之处也便不在仙了。而山奇,林秀,景明,水澈,让人最不忍辜负。齐山,便是这么一座山。
带着无尽的遐想,我们往齐山深处走去。一面是层峦叠嶂,一面是空谷幽林,我们走在山谷间的栈道上,欣赏着满目的郁郁葱葱。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转了多少弯,只觉越走空气越清新,越走景致越清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五月,没有蝉鸣,但间或传来一声鸟啼,便让人恍若置身仙境。
苍翠的古树,嫩绿的枝条,鹅黄的新芽,夹杂其中的,是挤挤挨挨盛开的丁香花,紫色的似梦幻的星空,白色的似纯洁的精灵,散落山间,散发着浓郁的芬芳。这香气又隔得远了,一阵清风扑面而来,若有若无,沁人心脾。
走至半山腰,便见溪水清凌凌地流淌开来。水流不大,在长满青苔的石板上缓缓流淌,似看尽岁月荏苒。沿着水流而上,便看到一潭碧水,其上又是飞流而下的观音瀑,让人不禁唏嘘:那一潭是历经悲欢的心如止水,那一瀑是百战不殆的英雄士气。
顺着“嘎吱”摇晃的木梯往上攀,我们便攀上了蜿蜒的齐长城。任脚下是怎般青翠欲滴、空谷幽兰,这石块砌成的,是默然不语的坚毅,是无声历史的厚重。千千万万的战士,曾金戈铁马,守卫一方国土,任凛冽寒风,吹白了鬓发。
翻过齐长城,我们开始往山下走。来时不觉惊险,下山却觉得山势平添几分陡峭与奇险。小心翼翼走了一小时左右,我们终于到了齐山脚下。回头望望,让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景致如此温婉多情,又如此壮观奇妙,让人遐想万千,赞叹不已!
游览齐山字篇二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②客,何必独沾衣。
游览齐山字篇三
久雨后一个难得的晴天,明媚的阳光驱散了几天来早春的寒冷。春天到来的时候,我总喜欢在郊外徜徉。用双脚踩踏春潮涌动的节拍,让心灵聆听春回大地的欢歌。春天的气息舒展着胸怀,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感觉心旷神怡。
午后我徒步去齐山,为锻炼身体,退休后一直在不停地行走。老街小巷、平天湖、淸溪河。这些地方常让我流连忘返。雨后天睛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暖的,额头上冒出了汗水。脚步匆匆半个小时就走到齐山脚下,脚不停步地又向山上走去。
池阳胜境的牌坊就在眼前。顺着曲折的石径山路登上齐山,四周峰峦叠翠,处处岩石嶙峋。氤氲的春意在山间弥漫,蒼松翠柏,藤萝缭绕。亭台立于山顶平坦之地,寺庙隐在岩边绿树丛中。我拾级而上,一路走来。熟悉的山路,映入眼帘的一草一木,攀爬俯瞰的一块山石一处岩洞,都让人记忆犹新。“齐山曾是旧时友,登临回眸话沧桑”。流逝岁月里的往事历历在目,山路上岩洞里,缕缕记忆俯拾即是。难忘的旧事在心田荡起了的微微涟漪。
童年时,齐山就是我心中的“名山大川”,每到春天,总要去齐山爬山探洞。山下的东南湖湿地绿绿葱葱,湖边垂柳婆娑,柳丝在微风里飘荡。我们几个小伙伴带着用柳丝圈成帽子欢呼雀跃地奔向齐山。幽冥奇幻的岩石,嶙峋深的洞窟,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听老人说齐山有三十六个山洞,我们带着手电,钻过没膝的蒿草和带刺的荆棘,寻找隐没在其中的洞口。每找到一个洞,我们都感到无比欣喜,华盖洞、石燕洞、钟鼓洞、玄武洞都被我们一一找到。至今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滴水洞,钻过藤箩和芭茅草,进了洞口,洞里凉气袭人。一块四方的石墩立在洞中央,洞顶渗下的水滴终年不停地滴在下面的石墩上。滴水穿石,石墩上留下深深地凹坑。家里老人常说:滴水洞的水能治百病。爬山也让我们感觉口渴,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捧起石墩上的水喝,淸甜的水浸润着干涩的喉咙,十分快意。童年就这样,在齐山宽大的胸怀里悄悄长大,在那里深藏着我们多少快乐,在它的身旁我们送走多少如水时光。
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家乡的这座小山,山虽不高但却很有名。唐贞观年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时,常游这座秀美玲珑的无名小山,后因他“有惠政于池,后人仰其功德,以其姓而命山名。”包公在池州任知府时,为齐山写下了堂堂正正高大刚健的“齐山”二字,并刻于寄隐岩崖壁之上,笔力遒劲,古朴蒼劲。岳飞在经年征战中还“特特寻芳上翠微”登临了齐山。许多文人学士纷至沓来,在齐山留下了华彩篇章。
那些年,齐山也是我们家庭的靠山,是我们生活的支撑。一年四季,齐山给我们带来多少希望和福祉。春天山上开满了映山红,山崖边石缝里长满了绿绿葱葱的石蒜,上山的石径旁全是开着黄花的苜芯菜,一丛丛野竹林经过一场春雨,山笋争发恐后破土而出。困难时期粮食紧缺,母亲就用山上拔来的石蒜掺在米粉里做粑给我们吃,苜芯菜、马兰头、野竹笋那时是我家歺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寒冬,冰天雪地的时候。厨房灶台里燃烧着从齐山砍来的芭茅草和挖来的树桩兜。红彤彤的火焰映红了厨房。秋天砍来的柴火温暖了整个寒冬,野菜飘香伴我们走过了那些艰难岁月。一天天,一年年,齐山总在默默无闻地奉献。它的馈赠恩惠着家乡,自己还是那样深沉、憨厚、平凡、朴素,静臥在喧闹城市的身旁,像一组锦绣画屏在时光里展示着千古诗韵。
齐山就这样留给我深深眷念,令人魂牵梦绕。在我远行他乡时,从它身旁走过。它挚友般深情地祝福,给飘零的生活增加了几分坚强。归来时看见它,就如同已经跨进了熟悉的家门。它总守候在家乡的门口,热情地拥抱着归来的游子。山风轻吻拂去路途中的尘埃,期盼已久的家就在眼前。
站在齐山翠微亭,举目远眺,平天湖碧波荡漾,春色氤氲的东南湖湿地,一群白鹭飞过,落在绿草如茵的湖畔。在明媚春光里梳理洁白的羽毛。山那边碧桂园楼宇林立,欲与齐山试比高。城区的楼房已渐渐延伸到齐山脚下。城市已经把齐山簇拥起来,使它成为了城市庭院里风光旖旎的天然山水盆景。湖光山色映衬着这座美丽城市,如诗如画。
游览齐山字篇四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1/1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往南飞。带着酒壶和客人们一起登山去往哪里呢?当然是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可以摘下来插满头,尽兴而归。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可惜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春花开了又谢,亦有无数日的月亮盈了又缺,无穷无尽。如果能够明白,就不会再有危机感。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隐括:指对原有作品的内容、语言加以剪裁、修改而成新篇。
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
尘世:即人生。
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酩酊:大醉貌。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且看杜牧原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笔,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重阳节,杜牧偕友登齐山,良辰美景,使这位平生抱负未展的晚唐诗人感到难得的欢愉。然而当夕阳西下时,又触动了作者人生无常的愁苦。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感慨何必要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下泪,因为人生之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语似旷达,其实抑郁伤感。
现在来看此词。一江秋水,天光云影徘徊其中。
万里长空鸿雁初飞,正值重阳。“携壶结客何处?”一问。“空翠渺烟霏。”一答。答话不著一动词,纯然景语,给人的感觉是携酒登高的人,溶入了那山色空翠、烟霏缥渺的一片氤氲之中,意境极为空灵。若用原诗“与客携壶上翠微”的“上”字,反嫌质实。平时身居尘世,难逢开口一笑。今日投入大自然怀抱,自是笑逐颜开。更何况满山茱萸紫、菊花黄,好插个满头粲然,尽兴而归呢!“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早已成为过去(“非”),但美好的大自然却是真实的、恒常的(“是”)。作者这里所积极肯定的,不单是当下(“今朝”)的自然美景,也肯定了景中之人,当下的人生。词中增添此二句,顿时注入一道源泉活水般的新意,词情显然已同诗情泾渭分流了。
作者劝勉朋友,酬答佳节美景,尽管酩酊一醉,不要辜负大好辰光。“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人生有限,更应惜取,何苦对斜阳而怨迟暮呢。此二句虽用原诗,却非故作旷达,实为充分肯定当下人生的价值。“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此三句,移植原诗“古往今来只如此”,但全反其意,更发出新意。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尽在于此。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概括绵延无尽的时间与上下无限的空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作者精骛八极,思通千载,但觉无限宇宙之中,永远充满生机,哪有什么危机呢!作者是宋代著名儒家哲人。在儒家看来,宇宙、人生,本体为一,即生生不息的生机。这生机流行体现于天地万物人生,“亘古亘今,未尝有一息之间断。”(朱熹《中庸或问》)人生虽然有限,宇宙生机却是无限的。人生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体现了宇宙的本体,有限的人生便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心知此意,则人生充满乐趣。“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言外正洋溢着这种乐观精神。朱词与杜诗的结笔,仍是语同而意别。
杜诗以人生无常然而聊以,语似旷达而实伤感抑郁。朱词却运用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而这种伤感情绪不知曾折磨过多少古代诗人。回头玩味“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意味更显,也更深长。
不妨设想一下,作者重阳结伴登高,兴之所至,于是挥洒笔墨,隐括杜牧诗而成此词。江水,云影,鸿雁,空翠,烟霏,紫萸,*,作者眼中之大自然,无往而非“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一片生机旺然之境界。
而重阳佳节,结伴登高,返归自然,开口一笑,酩酊一醉,自己性情之舒展,亦皆充满“乐山”“乐水”,“乐以忘忧”的意趣。作者“胸次之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见于言外”《论语集注》。作者词中,已非杜牧诗中一般人生情感的境界,而是这位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这境界实无异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朱熹此词赞美自然,赞美人生,表现出中国儒家哲学精神,宋词的境界,不失为对宋词的一大贡献。
此词抒发性情哲思,贵在深入浅出,出以优美高远的意境和清畅豪爽的格调,故深含理趣而不堕庸俗。
《历代诗馀》卷一一七引《读书续录》评云:“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可谓知言。此词属隐括体,贵在以故推新,艺术造诣与杜牧原诗各有千秋。它虽几乎逐句移植原诗,但几处贯注新意,全词也处处意蕴翻新,而具一幅全新的面孔。比如读罢全词,再回味上阕“况有紫萸xx,堪插满头归”,就见得入山归来岂止是紫萸xx满头粲然,并且是满载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趣而归。举此一例,全篇皆可连类而及脱胎换骨,只在襟怀之高。点铁成金,却在点化之妙。宋词宋诗,都不乏这种以故为新的艺术特色。这,实际上又是善于继承并创新的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一个体现。朱熹此词,隐喻着这一文化背景。
游览齐山字篇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国庆佳节,因闲来无事,故与余父游于齐山。
车行几十里,见有旗插于山上,曰“齐山”,复行二三里,方见齐山之容貌险秀瑰丽,悬崖峭壁,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蔚为壮观。
至齐山,从门入,见道旁百花齐放。甚为艳丽。游人可约百许,皆拍照留念。顺道而行。花香鸟语,清风徐来。此乐何极。山行三四里,见闻水声潺潺。心乐之,步幅加快。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行数十步,见石阶数百。游人皆沿街而上。余从之。见有一小潭,水尤清冽。其水清凉刺骨,又其上,见峭壁环三面,生怪柏。又见一潭泉水,泉水绿如翡翠,不可见其底。游人皆玩于此。此潭乃碧水潭,又见其上有一瀑,高越二丈有余。此瀑曰“观音瀑”又名流水洞。水质清凉甘甜,不尝一口枉来于此。
随人前行,渐至其顶。已近正午,骄阳似火,余则似热锅之蚂蚁,观点将台、唐三寨。
下山之路渐陡,已汗流浃背,歨减缓,正中杨万里诗中之话“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道路两旁,皆高大树木,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随栈道而行,见一山洞,洞口高可三丈许,洞中常有山风呼啸而过,一早一晚,在洞中可望日月之光,过其洞,又见一洞,洞中有两排过道,其意为,男左女右。因洞中有一石龙,故又名帝王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