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获奖作品小学语文篇一
五月初五端午节就要到了,举办端午主题小报设计比赛,能让同学们更重视端午这一传统节日。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小学生端午节小报获奖作品,希望能帮到你。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小学获奖作品小学语文篇二
元旦到,祝你生活“新”想事成,万事如意;工作月月加“新”,步步高升;事业天天翻新,精彩无限;爱情永保新鲜,甜蜜永远;日子“新”“新”向荣,幸福永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20小学生元旦手抄报图片素材获奖作品_最新元旦节手抄报,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获奖作品小学语文篇三
;作为多次参加比赛终评的评委,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获得书法一等奖作品的水平明显地优于往届。尤其是软笔书法作品,在保持楷书作品占优的态势外,隶书篆书作品也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且水平特别是楷书作品的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书体风格有了鲜明的特征,学欧体的象欧体风格,学颜字的象颜字风格,除欧、颜、柳、褚之外,还有为数不少学习赵孟澹体风格和魏碑风格者。这是一种非常可喜的现象,值得充分肯定。
数量较少的篆书类作品也比往年有改观,学习甲骨文书风者有之;学习金文书风者有之;学习秦小篆者亦有之,甚至还有师法汉印缪篆风格者。篆书类作品数量不大,风格涵盖面却颇广,而且这为数不多的作品水平亦相当高。这些十几岁的少年,其功力颇具,不可小窥,真所谓‘后生可畏’。
相比之下行书作品虽有一定数量,但总体水平不是很高。从进入终评的作品来看,行书之弊在于缺乏起码的流畅与灵动。有些作品中笔画的连写,看得出是在照猫画虎。有些基本连缀书写,还属于稚嫩阶段的生涩,带有勉强为之的做作。
本届大赛的硬笔书法情况也有所变化。从获奖作品来分析。行书居多,楷书较少,隶书,篆书作品更少一些。从行书作品来看,以铅笔书写者获高奖居多,其次为钢笔书写者,其余笔种较少。
其实所谓硬笔书法,实际上仅是从书写工具上与传统毛笔不同,而对于所写汉字本身,则无实质区别。无论用怎样的工具,别人看到你所写的作品时,只是看你对整个汉字字形塑造得美观程度如何,并不在乎你所用的笔尖是软还是硬。
所以,我认为在大力普及书法艺术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基本的审美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只有先将对汉字的基本审美教育做到位了,才有可能让广大的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解决汉字书法难的问题。
每年举办的大型比赛活动在推动汉字书法艺术教育的普及方面有其不可否认的作用。但是,真正提高汉字书法艺术水平仅仅靠比赛则远远不够。我作为大赛的终评委之一,希望更多的书法教师加强自身的汉字书法修养,加强书写汉字过程中审美意识的训练,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的表现力。教师在书法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先行领悟并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规律,在此前提下,才能保证授学生以“渔”,而不是仅仅授之以“鱼”。
目前,随着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的不断扩展,随着相应的系列辅导用书和学生用书的陆续出版,无论从项目活动普及面还是项目活动的质量与水平,都呈现出良好的势头。今后,我们的大赛活动,将逐步纳入‘体育、艺术2+1项目’之中。并将在中央教科所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将比赛活动的过程,作为教育科研部门重要的调研形式之一。使活动从单一的评奖鼓励方式进而转向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朝着起点更高,质量更好,效果更佳的方向努力,为大赛增加科学研究的含量,提升其作为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品位。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