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割稻谷篇一
最近,我们假日小队开展了一次有趣的活动。
10月25日,星期六,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们来到了富阳高桥镇宋家塘村,放眼望去,只见大片大片都是金灿灿的水稻田,秋风拂过,吹起阵阵金色的波浪,我迫不及待地往田里走去,“咦?”我奇怪的自言自语道:“水稻应该种在水里呀,怎么田里一滴水也没有?”这话被一旁的农民伯伯听见了,他笑着答道:“水稻的幼苗需要种在水里,等成熟后就要放掉水再收获。”我扭头一看,几位农民伯伯正在割稻子,他们给我们示范:先用手抓住一人多高地水稻,再用镰刀钩住水稻,往内一割,伴随着“咔嚓”一声,那把水稻就下来了。大家跃跃欲试,急忙下了水稻田,接过镰刀“咔嚓、咔嚓”不一会儿就割了很多。
可是怎样才能把谷粒从稻穗上脱下来呢?一颗一颗摘?那也太慢了吧,农民伯伯带我们到一只“筐”前,这真是一只大木筐,有半人多高,底部大得连个人躺进去也不觉得挤,筐一面是竹条,对面铺着一张大竹席——防止谷粒溅出。伯伯让我们把水稻往竹条上打,“啪啪啪”,谷子纷纷掉落,空空的大木筐渐渐变满了。
打了一会儿,大家看见田边有一台奇怪的木制机器,便都围过来,说它奇怪是因为它有三个口子,一个在上面,形状像个大漏斗,一个在左面,整整方方的,还有一个在上面,右边是一个能旋转的手柄。樊雨欣妈妈介绍说:“这是用来分糠的机器,把稻谷从上面倒进去,再旋转手柄,谷子就会从下面倒出来,糠皮则会从左边被风吹走。我听了,立刻端来一簸箕稻谷倒了进去,大家一起转手柄,“刷刷刷”谷子落了下来,从左面飘出了半透明的碎片——糠。
忙碌了一上午,我们热得满头大汗,累得手臂发酸,过了一会儿,手上竟然发出了红痘痘,痒得我忍不住去挠,大概是过敏了。这时我才明白农民伯伯的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想,我以后一定要珍惜粮食!
割稻谷篇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耳熟能详的小诗,大家想必都背过吧!可是大家可知道这金灿灿的杂交水稻到底是谁发明的呢?他就是袁隆平爷爷。
袁隆平爷爷乃是“杂交水稻之父”,他曾说过:“我有一个梦叫“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在稻穗下乘凉。”但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不断的奋斗,真的把梦想成真了。
一开始,袁隆平爷爷还是一位懵懵懂懂的小少年,他什么都不懂,袁隆平自小就向往田园生活,19岁的那年他第一次去农场,他被眼前的一幕给震撼,而且他在那个时代正处于灾荒不绝的时代,所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那个美好的梦也给了他很大的鼓励。袁隆平爷爷为了水稻的增长,每天不停的查资料,不停的给水稻做实验。
袁隆平爷爷还经常去虚心的向农民们请教,他不顾风吹日晒,也丝毫不休息。常常只带些馒头和水填填肚子就好了,吃完就赶紧蹲在稻田里寻找长势最好的水稻,他宁愿不顾及自己的身体,也不愿意浪费一点的时间,每天都与时间赛跑,那上万株水稻看得他眼花缭乱,但他毫不放弃,每天就像在大海中捞针一样,苦苦寻找着。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年轻人有如此的冲动?究竟是什么鼓舞着他?为何一个不好好的待在家,需要把这如此的重任交付给自己呢?我想应该不是别的,就因为他的心中有一颗梦想的心。
终于有一天,在他不懈的奋斗中,袁隆平爷爷终于发现了一株长得非常好的水稻,他欣喜若狂,就像梦想已经成真了似的。他看到了希望,他看到了一束光,指引他前行的路程。他给这些长得最好的水稻取名为“鹤立鸡群”。接下来袁隆平爷爷带着一批一批的团队,将杂交水稻事业推进发展。
我认为袁隆平爷爷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英雄,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英雄。他是粮食界的顶梁柱,顶起了人们的温饱困难。他是追梦人的领袖,敢做敢当,永不改变,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更是中国的英雄,他用那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片蓝天。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袁老扛重任。
可是令人惋惜的是,前几日袁隆平爷爷永远的沉睡了。虽然他已化身为了天使,但我知道他本质的美好永远留给了田间。谢谢您,袁隆平爷爷!您永远是我心中的榜样。
为了不辜负袁隆平爷爷的一片真心,我们应该努力的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事业发扬张大,添砖加瓦。我们的学习可比袁隆平爷爷简单多了,当时袁隆平爷爷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蹲在稻田旁仔细的寻找,别提是袁隆平爷爷了,我也找不到。而我们呢?每天坐在空调房下,却又不好好的努力学习。还经常埋怨着作业多。相比之下,我们可比袁隆平爷爷差多了呢。
袁隆平爷爷您的出现让人世间多了一份美好,多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善良。您那伟大的事迹,我们会永远记在心里。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位崇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割稻谷篇三
湛蓝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像绵羊,像浪花,像骏马。
树上黄黄的叶子,经风一吹,很不情愿地打着旋儿落在行人们的脚下,道路两旁还盛开着淡黄色的傲霜的秋菊。
由于快到冬天了,住在乡下的爷爷在爸爸的盛情邀请下,提着他那已经补得不能再补的小布兜来到了我们家中。
爷爷是一个非常简朴而勤劳的人。刚来到我们家就伛着他那佝偻的身体打扫起后院来。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印迹,像一道道车痕一样。
爷爷平时话不多,但只要一讲起他小时候的苦难生活,就会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一刻也不停。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中午,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周围吃午饭。爷爷和爸爸一起讨论着一些国内国外的新闻。虽然爷爷不能全部听懂,但是他却很认真的盯着爸爸的一举一动。
我也听得很认真,不知不觉地就把米粒掉在了桌子上面。我却不以为然,觉得这是一件正常的事。
“超超,快把米粒捡起来,可不能浪费粮食呀。”全神贯注的爷爷转过脸来看见后忽然对我说。
“不就是几粒米吗?都已经掉在桌子上了,已经脏了,我才不要吃呢。”我撅着嘴说。
“你这孩子,爷爷让你吃,你就吃吗,要听话。”妈妈对我厉声训斥道。
“哼,我就不吃,要吃你就自己吃。”我说完便跑回到了自己的屋里。
晚上,皎洁的月光照进我的房内,在地上撒下一层银纱。
“吱——”门开了,爷爷伴着月光走了进来。
只见爷爷手里握着一样东西。“孙女,爷爷有个礼物要送给你,”
然而在这时,我早己泪眼摸糊了,我双手接过那粒十分珍贵的水稻种子,我知道,那并不单单只是一粒种子,而是一种精神,一种珍惜的精神。
如今,亲人已故,但那粒水稻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发了芽,扎了根……
割稻谷篇四
那年秋天,要田最果断的是父亲。父亲拒绝进城,绷起额上的青筋,找到说话算数的队长,要了地,还要了田。
从父亲精心建造的房子出来,经过枝上发叶的槐树,经过一条细又长的小路,就是父亲的田了。
父亲要到了田,就撒上了“红花”籽。“红花”其实就是紫云英,村庄人称“红花”,红梗绿叶,花还没开尽时,随翻耕的泥浪卧进田里,渐渐成为水稻吸收的养份。
我经常经过那棵发着叶的槐树下,走那条小路,到父亲的田边去。
那是四月的风。我拿了陈旧的风筝,站在属于父亲的田埂上,把那风筝放到了高高的天上,对着风筝望,望得头都疼了,便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看那些紫云英绿过来绿过去,真会绿疯的模样。
雨紧密地在我家的屋檐前连续滴了好几天,整个门前的禾场湿了。我想这场雨肯定打湿了那些“红花”。父亲戴了斗笠背了把铁锹出去,不一会儿就转回来,对我说,要犁田了!
父亲竟一笑,猛甩一下手里的鞭子,牛吃了鞭子,一颤抖,那鸟就飞了,我站在田埂上半天不说话,看那鸟默默地飞到我不熟悉的田埂。
父亲撒下种子的那天,我就去了学校。
等我回来,父亲不在家。
想起父亲的水稻,我经过那棵槐树,仔细回忆了一下,那棵槐树的叶子绿得很有意思了。沿着那条小路又走向父亲的水稻,田埂上已长了些杂草,青春的样。
这是正在扬花的水稻!水稻已密得插不进目光,甚至插不进我的任何想法。一株株水稻充满了激情,有着如梦令和蝶恋花一样的幸福。这是恋爱过程中的水稻,身子挨着身子,每一朵花都在跳舞,她们相互芬芳,相互爱着,爱着脚下的水,爱着肩头的风。她们还相互梦着,梦着将来的日子。除此之外,她们哪里知道,我也爱着从春天出发的她们。
村庄里很安静,父亲的水稻也很安静,几只一点也不疲倦的蜻蜓,来回地飞,飞得急一点的,像饮醉了夏天的风,翅膀还擦着了水稻的头。
我没见着父亲,伸出手来一把握住了水稻的颈,那一握,我才发现粮食不是垂手可得;同时感觉到,我与父亲的水稻已是足够的亲近!
过了很久,我让那种亲近的感觉进入我后来的日子,一次次喂养了我的眼睛,一次次喂养了我的心情。那种感觉像长着长而细的根,深深地扎进了我的生活。
那天中午的太阳真的很好,那些蜻蜓真的飞过了水稻的视线,还有我的视线,我看见父亲的水稻,坚韧而纯粹。
割稻谷篇五
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也是水稻收成的季节。今天,我们采风小组来到玉湖农厂体验农村生活割水稻。
来到田野,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水稻在阳光的照耀的下闪闪发光,随秋风起伏着金色的稻浪。
水稻的秆是空心的,叶子扁平而又细长,它是分节的,夏天的水稻是青绿色的稻穗的,秋天的水稻是金黄色的稻穗,把外壳打开就是我们平常食用的“米”。
我看见:农民们拿着带有锐利的锯齿的镰刀,穿着胶鞋,正在炎热的太阳底下卖力地干活,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滴下来,可他们不顾这一些,继续收割水稻。你瞧!他们那利索的动作:他们半蹲着,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左手抓住稻杆,右手飞舞镰刀,听“刷刷”声响,簇簇稻杆应声倒下,不到三分钟,两排水稻就被割完了。
我们脱掉鞋和袜子,赤脚踩在松软地田地上,像走在沼泽地里。农民交我们割水稻:左手拿着镰刀,右手抓住稻秆下方,左右摩擦,水稻就被割下来了。
通过这次割水稻我懂得了:农民们整天起早摸黑地到田地里干活,可他们的收入却很低,但他们从来都没有嫌弃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