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促织篇一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促织篇二
《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在本文之后又加上“异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评论。《聊斋志异》在小说后面常有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作出的评价,是作品的附带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
“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
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
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
“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
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行文至此,着意写出成名夫妇的感情变化:由惊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儿”,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然后又转入深深的忧虑(“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待发现爱子“气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虑。“忽闻门外虫鸣”是情节的又一转折,出人意外,追寻之下得小蟋蟀。在此写了小蟋蟀的形状: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写了它动作的迅捷、飘忽;又写了“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对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织的异乎寻常,暗与成子化身促织相呼应。
小说接着细写小促织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显示了小促织的超凡本事,故事达到了高潮。
小说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写促织的善斗,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加强了紧张气氛。然后情况一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然而在这时,又掀起波澜: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促织的神奇本领。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
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虫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闻乐起舞),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这一喜剧结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第一,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促织篇三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3.词类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4、一词多义
(1)绝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彌勒(非常)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记(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促织篇四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促织篇五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1、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1、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1、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促织篇六
1、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
2、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
1、阴: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2、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
余始循以入(开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3、望: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十五日)
4、坐: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5、视: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名作状)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名作动)
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2、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3、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2、余所不至也(判断句)
3、(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句)
4、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
5、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促织篇七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促织篇八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爱”通“薆”;“见”通“现”
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
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
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
8.肇锡余以嘉名
“锡”通“赐”
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
10.来吾道乎先路。
“道”通“导”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
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
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
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
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展”通“辗”
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
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20.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
21.称心快意,几家能能彀。
“彀”通“够”
2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
29.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30.瞎王刘引定火乔男女。
“火”通“伙”
31.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见”通“现”
32.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33、是谁之过与?
“与”通“欤”
34.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
“直”通“只”
3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3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3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
3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4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41.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4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4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受”通“授”
44.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45.并曾赋敛,仓库少内。
“曾”通“增”;“内”通“纳”
46.再拜便辟。
“辟”通“避”
4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48.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通“毋”
4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
50.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51.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倍”通“背”
5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
5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
5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57.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
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
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60.不嗛,则奋击。
“嗛”通“慊”
61.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
62.太尉判书,辞甚巽。
“巽”通“逊”
63.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
“覆”通“复”
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65.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66.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7.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
68.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无”通“毋”
69.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70.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
71.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
7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通“掘”
7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通“赐”
7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摩”通“磨”
7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76.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
7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
78.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
79.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
81、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