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我会焖米饭字篇一
蒸米饭听上去简单,其实也有不少讲究。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蒸米饭的'三大错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少人蒸米饭时不注意加水量,导致做出来的米饭要么太软要么太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正确测算加水量很重要。
若蒸白米饭,米和水的比例是1﹕1.2~1.4,一般水高出米2~4厘米比较合适。
如果是大米里面加紫米、高粱或者小米等粗粮,则要适当多加水,因为粗粮很“吃水”。
很多人淘米时一淘就是四五遍,连搓带洗,恨不得给大米去层皮。这种做法十分不可取,容易造成水溶性营养素流失。
淘米过程中不需要流水冲洗,在盆里用手搅动着清洗1~2遍,除去较为明显的灰尘,再用手轻轻搓洗一遍即可。
另外,免淘米在加工时就去除了沙石和尘土,可以直接下锅。
一般情况下,当电饭煲“跳闸”,就说明米饭已经熟了,但如果这时候打开盖子盛饭,会发现表层的米饭很稀,而锅底则紧紧粘着一层锅巴。
这层锅巴不仅无法盛出来,也很难清洗。正确的做法是,当加热开关跳至保温开关之后,不要马上拔插头,让它处于保温状态5分钟,拔完插头后让米饭继续焖5分钟,这样蒸的米饭吃起来口感更好,而且还不容易粘锅。
我会焖米饭字篇二
;楔子
劳动。收获。奉献。这是“人生辞海”里卓尔不群的芳词。正如法国19世纪画家、世界名画《拾穗者》作者米勒所言:“在大地上,你看到人们开垦锄地,辛勤耕耘——在我看来,这才是大地上最壮丽的诗篇。”水稻,小麦,皆为诗眼。
早在5000年前,水稻就成了中国南方的作物大王,米食就成了南方人的餐桌霸主。唐中期以后,水稻荣登国家主粮之首。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尚书》)“畜种粟菽不足以食之。”(《墨子》“国有七患”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史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周书》)“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毛泽东)警世恒言,穿越时空,犹在耳畔。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题中应有之义,其核心在于主粮能够自给自足,完全不受制于人。
通往米饭的路,是古老之路,也是崭新之途;是个人之路,也是天下之途;是艰辛之路,也是幸福之途;是必由之路,也是迷茫之途。
起冬
有趣的是,这第一道工序犁田,在我的老家不叫冬翻,而叫起冬,仿佛要把整个寂静的冬天翻个底朝天!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久歇的耕牛,肥了许多,也懒了许多。赶它下田,它似乎不太乐意。到了田里,挎牛脰枷,系绊肩绳,它又摇头,又摆脑。
犁田时左手牵着绊肩绳,右手握住犁梢左侧那个耳朵似的犁柄,提起,稍稍前倾,犁铧插入泥土。口令一出,牛背一拱,肩峰一耸,便起步了。犁梢被掌控于右手,像一个人的把柄落在别人手里,自然受制于人——手略略下垂些,犁铧就吃浅,略略扶起,犁铧则吃深;稍稍向左或向右摆动,缓缓而平稳地前行。黝黑的垡从犁镜爬上来,顺着犁镜,拱起来,卷出去,如花瓣——不是梨花,却胜似梨花。那是从泥土里、从犁尖上绽放出来的花,别样的花,不妨叫“犁花”吧。一垡连着一垡,形成一线。那一线不叫一行,而叫一遂。每三五遂的垡依偎着,组成垄,或直,或弧,随田赋形。回望一眼,如晤唐诗宋词。
犁田免不了转弯、后退和调头。若要左转,左手就拽绊肩绳,右手握住犁柄,稍稍提起犁底,牛就心领神会,转了过去;若要右转,左手就稍稍放松绊肩绳并甩弹牛腹,右手握住犁柄,稍稍提起犁底,牛仿佛士兵接受了无声命令,转了过去;若要后退,左手就拽绊肩绳,右手握住犁柄向后拖,牛就乖乖停下,向后挪步;若要调头,左手就拽绊肩绳,右手握住犁柄,提起犁,轻喝一声:回头,牛就俯首听命。
田野瞬间涌入许多人、许多牛,陡然热闹了,众牛同耕的盛景渐次呈现。彼此隔着好几丘田,远远地,扯开嗓门,时而说农事种苗,时而说邻里趣闻。说到起劲处,兴奋起来,吆喝牛的声音也更洪亮了。“嗒——”有的人故意将吆喝声拉得很长很长。“哦——”居然有人不服气,将吆喝声拉得更长。他们暗中较劲,吆喝声此起彼伏,一阵高过一阵,如同公牛的哞叫。雄浑的喊声像水一样漫过,灌满半个村庄——害得许多前来觅食的小鸟,飞到半路便踅回。只有尾巴一翘一翘的喜鹊、鹡鸰亦步亦趋,欢快地叼起蝼蛄或蟋蟀;倘若吃到泥鳅或黄鳝,就等于乞丐邂逅酒席了。
田越犁越肥,牛越拖越瘦,自古只有累死的牛,没有犁坏的田。犁田是辛苦事,一般由壮年男人承担,女人几乎不犁田。犁田是基本功,可有些人一辈子都学不会。不会犁田,怎能算合格的农民?每到犁田的时候,总是麻烦别人,总是让自己的女人给帮工的男人送点心,心里也不是滋味。
育秧
时维惊蛰,岂止“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更有桃花红,李花白,燕子归,更有珠颈斑鸠躲在树丛里鸣叫——既像高隐在哀叹:“古?古不古?不古!”又像无力劳作而蜷缩于室内的老人在唠叨:“播!播种!种!”这,既像周天子在“耕籍礼”上的迎春,又像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的“劝农”。
凡事都有以“和”为标志的黄金时点,偏早,偏迟,结果都不可能最佳。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老农早已根据自己的经验,掐算出一年所有的农事时点。每个时点都像母鸡孵蛋,时候一到,必有动静。
如果说农事是一条曲折漫长的田间小路,那么,二十四节气便是诚实的向导,七十二物候便是清晰的路标。它们有如和蔼可亲的老农,手把手教你辨识眼前的气候特征,及早谋划,充分筹备,适时耕耘、播种、除草、间苗、修剪、施肥、灭虫和收成,井井有条,从容不迫。
老农从立春动身,一年从头到尾,依靠节气和物候的指引,走过春播,走过夏管,走过秋收,走过冬藏,坚定,执着,忙碌而不迷茫,满怀期待而不患得患失。只有那些少不更事、听不懂大自然语言的年轻人仍做蛰伏状。即使他们可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也未必熟悉節气、物候,照样在农事、农具面前,在种子、苗栽面前,显得陌生,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无法理解《管子》所流露的那种忧患:“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好在他们的父辈仍像经年的种子,还算健康,尚能劳作,尚能指点迷津。
盛着谷种的水缸忽然揭盖,隐匿其中的几只硕鼠仓皇逃窜,光滑的缸壁使它们陷于绝望。激愤的主人找不到更得力的武器,趁便举起铁瓢乱拍一通。一只硕鼠竟顺着他的手臂逃之夭夭,吓得他扔了铁瓢。
“生产劳动就是一种改变世界,实现自我的艺术活动或‘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播种是韵味十足的行为艺术。左手将捧栳搂在怀里,右手抔起一把谷种,大拇指贴着食指,连同其他三指呈花瓣状朝上,指间缝隙均匀,仅够谷种通过。随着手腕的水平抛动,谷种顺畅漏下,呈抛物线状撒播,细密,均匀。这使我想起法国特奥菲尔·哥基耶的素描《播种的人》,想起那豪迈的手势。
耖田
耖田之前,必须耙塍沟——清除田塍上的杂草,或用锄头铲,或用塍刀劈裁,把它修理得光溜溜。
随后放入水。水欢快地奔跑,仿佛追逐久别的情人,拥抱垡,亲吻垡。晒白的垡,贪婪地吃水,叽里,叽里,泥香应声而来,又似昙花随风而去。
功夫到家的,则弯着腰,伸直双臂,与肩对齐,手心朝下,握住耖的横杆,呈马步状支撑着,使耖尽量与水平面成45°以下。耖在手中,仿佛是一艘帆船,浮动着,泥水像波浪一样被耖撩开,汹涌澎湃,哗啦哗啦。先竖向耖,再斜向耖,最后横向耖。纵横交错,直到泥土呈米糊状,脚掌在田底摩一摩,若像熨过的布匹,柔软,平滑,即可起耖。诚如是,下一季犁田,便像揭开雪片糕。
布田
布田,以田地为纸,以秧苗为笔,以秧船为砚,以农家肥为墨,在弓腰移挪中,一蔸蔸秧苗布下,横也成行,竖也成行,犹如一首首格律诗,一阕阕長短句,一幅幅工笔画。
山里的田像树叶,几乎找不到相同的两丘。那田,如果你曾经布过,业已熟悉,或者它不想为难你,生来端庄,稍稍瞄一眼,即可下田。然而,端庄的田地总是不多的,如同芸芸众生,美人寥若晨星。尤其是怪模怪样的田,欠老到的你站在这头瞄瞄,欠老到的他也蹲在那头瞧瞧,除了摇头,便是束手。真是“相公易做,农人难学”!所以有人敬告,业余不要挑战专业,不要挑战农民的专业。
这个时候,若来个布田高手,整个场景就变了,但见他扫视一下,随手揪起一把秧苗,矜持地,微笑着,踱进田里,撩开马步,弯腰,昂首,右手三个指头像鸡啄米,左点一下,右点一下——横是横,竖是竖,经归经,纬归纬,循规蹈矩,仿佛织布,滑出漂亮的一道,让人啧啧不已。布田之说也许就缘于此。
“田夫抛秧田妇接”,在我们村里,情景并非南宋诗人杨万里所写的这样,而是相反——田妇站在田塍上,天女散花似的,向田里抛秧苗。女人抛秧的姿势极具美感——弯下腰,拿起秧,撩回怀里,抛出去,有如飞碟,动作夸张,曲线优美,叫声也动听。有的故意瞄准男人高撅的臀部,让男人充当她遣兴的活靶;有的故意把秧抛在男人面前,让泥水给男人描个大花脸。男人正要破口大骂,却被女人们银铃般的嬉笑,前俯后仰的开怀,堵了嘴——至多狠狠地瞪去一眼。有的本想命中男人胯下的秧船,却被轻易地接住,男人兴奋得像接了绣球,女人也激动得直搓双手——“哎哟”一声,松软如九层糕的田塍突然塌陷,女人向前一俯,差一点像青蛙一样扑入田里……人们随心所欲地寻找乐趣,创造乐趣,累而快活。妇女抛秧,意味着可有、可生、可富,绵延不息。由她们来抛秧,一举手,一投足,便是母爱般的深深祝愿。
薅草
秧苗在迅速发蔸,活像姑娘茁壮成长,一天一个样。薅草即将开始。
薅草方式有两种:一种靠工具,一种靠手指。
工具为铁质,六齿,锐利,配有长柄。乍看起来,比猪八戒的九齿钉耙还要滑稽。乡亲们管它叫草耙。它是手臂的延伸,又是指头的强化,在稻丛中活动自如,忽前忽后,忽左忽右,使杂草无处藏身,让水土肥相互交融。
偶遇的水蟑螂,迅速逃窜,仿佛一种叫甲壳虫的小车急驰于沙土路,扬起一路尘埃,隐匿于自己掘出的条状浑浊之中,以为平安无事。其实用手顺着那条迷踪探索过去,十有八九可将它捉入囊中。它被活捉,谅必命定。把它养在清水里,足以观赏数日。观赏够了,烤了吃。其口感,你若未曾尝过,即使我费尽口舌,恐怕也难以理会。碰见它,胜似碰见金币。
“非类既去,而嘉谷茂焉。”豆子有“豆鬼”,水稻有“稻鬼”。此时,理应拔除的还有“稻鬼”——毕竟是够鬼的,它最初的长相和水稻毫无二致,并不像稗子,早期尚可辨认。直到躲过了最后一次的薅草,它才开始疯长,简直像个处心积虑的阴谋得逞了,变本加厉,兀自生长,或长势,或扬花,或抽穗,都是迥异的,然后早早地落粒。它的德行和稗子没有什么两样,无非是与周围的水稻争夺一些养分和阳光,最终留下一丛略微粗壮的稻草。
似乎可以坐等收成了。麻痹不得!俗语早已告诫:“饿死单身哥,晒死陂头田。”最重要的是看水。每隔几天,都要去看一看。因为有的人会把整条陂的水截走,滴水不留;有的人会像老鼠一样,偷偷在你的田塍底下钻个暗洞,引走田水。因而,吵架時有发生。
“一粒米,两担水。”水稻,水稻,水到则成,不到则败。水稻终于抽穗,终于扬花,仿佛女人分娩。但凡有着分娩的人家,偶尔路过,鼻子都会分享到米酒之香、鸡汤之香。那么,此时的稻田呢?自然不乏它的芳香,那就是稻花香。我仔细观察过稻花,兴许嗅觉不够灵敏,至今尚未体味到。有位老农透露,水稻扬花的时候,气温越高,花香越浓。那么,稻花香味是怎样的呢?很像刚刚绽放的爆米花!
落日熔金。好风如水。嘉禾遍地。独自徜徉于田间小道,欣赏水稻营造的美景——风翻翠浪催禾穗;默念800年前辛弃疾从酒肆里出来,如同轻风吹拂的禾苗,摇摇晃晃,半醉半醒,脱口而出的那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此时此刻,我获得和蔼的慰藉,温饱的感觉——精神的、物质的,心生安宁。毕竟生活中最真实、最可靠的东西就在眼前。
“我一直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这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梦;第二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之梦,也是天南地北普罗大众之梦。
割稻
进入小暑,欢实的稻穗渐渐泛起绿豆般的色泽。离开镰还有十几天。这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像婴儿断奶一样难熬。盼望割稻,有如盼望盛大的节日,每一天都在盼望中度过。这种期待,较之子女的成长,更为急切。
若到烂田割稻,几乎都穿短裤。我不想脱去长裤,只把裤脚卷到膝盖上,先割田塍边的水稻,再小心翼翼地踏着稻头下田。
嚯,烂田瓮!
那是一种仿佛无底瓮的可怕的烂泥潭。扑腾几下,陷入其中,没至裤裆。脚底的烂泥是冰凉的,似有强大的磁力,死吸着。尽力挪动双腿,好不容易割完触手可及的水稻。拔出一腿,踏着稻头,以为它能助我一臂之力,一踏,它却像泥鳅,“沙啦”一声,共赴深渊。双手在烂泥表面拍打着,如同一只惊慌失措的小鸟,探索许久,才触及坚实的物体——想必是木柴。可能是祖先特地埋下的,也可能先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木柴被埋没地下。正是这些来历不明的木柴,让我觉得踏实,让我的双膝露出烂泥,能够自由活动。正前方那些矮小的水稻,绿意还浓。他们知道那里又是烂田瓮,一个个绕开。我伸手扯了扯稻秆,稻蔸底下的烂泥觳觫着,微微起伏,有如喘气的牛腹——肯定不是一般的烂田瓮。那几蔸半青不黄的矮稻,没有什么好可惜的,留给鸡鸭吧。还是学乖些,也绕开它,到别处去。
割稻过后,所有裸露的皮肤仿佛被汤烫过,又红,又痛;没几天,我的手臂,我的脖颈,我的腿肚,像蛇蜕了皮。
分谷
天色黑透,牛踱回栏里,吃些草料,悠然躺下,闭目养神,缓缓反刍,津津有味,快活如神仙。
而人呢,仍有忙不完的事。身上的汗水来不及擦,脚上的泥土也来不及洗,草草扒拉一碗饭,赶去分谷。
在计算与拈阄的间歇,社员们无所事事,有的相互调侃,相互取乐;有的挥舞艾草火把,走来走去,明明灭灭,烟味弥漫;有的满脸愠色,大发牢骚;有的沉默无语,枯坐静候;有的则叉着腰,用最恶毒、最粗鲁的土话,无端谩骂,不指桑,不骂槐,泛泛地,谁都骂,谁也都不骂,谁都挨骂,谁都愤怒,谁也都不好爆发。
拈阄不分先后,谁要先拈都行,或举箸从竹筒里搛出一粒,或伸手从桌面上拣一粒。有的仿佛在下赌注,异常谨慎,举棋不定,挑挑拣拣,选中一粒,慢慢摊开,凑近光线端详,若非拌谷、铲谷的阄,便笑逐颜开,否则就满脸乌云。人间的公平,只有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犹如夏日的阵雨,往往只淋湿小路一边,另一边好像跟它不共戴天,一滴也不下——那边的庄稼也渴望雨呀。拈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原始,也最公道。可是,也会发生同一人接连几晚都拈到拌谷或铲谷阄的怪事。阄是自己拈的,还能怪谁?但很少有人自认倒霉,大多一边忙乎,一边牢骚。
称谷大多由保管员负责,称一吊,合计一吊,连称几十吊,总数报给会计,居然斤两不差。保管员算个奇人。
砻谷
竹匾较之簸箕,大而笨,一个人极难簸谷,最好两个大人协作。即使有个小孩抬一边,大人俯身,伸直手臂,依靠手腕用力,维持双方的基本平衡,也比独簸轻松许多。没有小孩帮助,只好唱独角戏,张开双手,像大蟹之螯,钳住竹匾边缘,摆开双腿,呈罗圈状,让又冷又硬的竹匾边缘顶于肚脐,弓着腰,仿佛蛤蟆捉虫,异常吃力地簸。臂力小的,独簸不了,可求助于风。选个稍高的地盘,像呼叫走失的小鸡,呼起风来:“风哩——风哩,风哩——风哩。”悠扬,悦耳,时急,时缓。风也善解人意,从天宇,从阡陌,从山脚,从田间,从涧头,从坳里,从峰巅,从树梢,一群群,一阵阵,争先恐后跑来。赶紧舀起稻谷,举到高处,迎接风——慢慢撒下稻谷,秕粒、草屑统统被风刮向一边,唯独金灿灿的稻谷落在脚边,又轻松,又凉快。有的风临走时,还会携带草屑跳几步芭蕾舞,再慢慢地螺旋式飞转,有如下凡的仙女飘然而去。
在没电的年代,把稻谷变成大米,是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如茧成蝶。
首先要用土砻砻去谷殼,砻成糙米。
砻砻谷,谷砻砻
糠养猪,米养人
谷头养鸭母
鸭母生蛋还主人
……
母亲唱着,唱着,声音渐趋舒缓柔曼,像糙米散发的味道。弟弟听着、听着,便趴于母亲瘦削的脊背,美美地睡——头呢,晃过来,又晃过去,仿佛钟摆。
我帮母亲砻过谷,一双小手轻扶麻索吊着的“丁”字形土砻筢——几乎与我同高。向前推时,因使不上劲,甚至拖着,起反作用;向后拖时,又跟不上,撞了鼻,差一点流鼻血。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从稻谷到米饭,绝不是动手端碗、举箸吃饭那么舒服;绝不是到煮饭时,发现小小的米桶空空如也,给熟悉的米店打个电话,稍等片刻,就有人送上门来——优质大米,一袋20斤,不到60元,一手交钱,一手接米——那么简单。若从选种算起,至少历经以下20个环节:选种、浸种、整地、育秧、出秧、布田(不计此前的犁田、耖田)、施肥、薅草、除虫、看水、收割、脱粒、晒干、扬屑、碾(砻、碓)米、簸糠、挑运、储藏、淘米、煮(蒸或熻)熟。
“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可能的错觉:一个是以为早餐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壁炉。”这是美国作家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的敬告。聆听,然后省思;比况,然后作为。
责任编辑林 芝
相关热词搜索:;我会焖米饭字篇三
人人都有过做饭的经历,可是像我做饭做得这么失败的,恐怕没有几个。我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粮食,真是悲哀啊!
那天是星期天,由于我早早的写完了作业,便没了事干。就在家中四处逛,逛来逛去,还是没事干。我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正在这时,肚子又开始咕咕的叫了起来,从早上到现在我是一点东西都还没吃,摸摸咕咕叫的肚子,又看看冰箱里,我绝望了,冰箱里空空如也一点吃的都没有,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家中还有大米,我可以蒸米饭吃啊!
我来到厨房,找到大米,模仿妈妈平时蒸饭的步骤就开始淘起米来,之后我把米放在盆里,把盆又放在了锅里,添上水就开始烧起火来,我左等右等可锅里的米,还一点没变。这下可把我给等急眼了,本来就饿得饥肠辘辘的我,就失去了耐性,于是我就一会掀一下锅盖,一会掀一下。可大米还是老样子。
不一会妈妈回来了,听到我说的`经过之后,急忙跑到厨房看个究竟,而我就站在外面听妈妈说话。只听见妈妈“啊”了一声。我急忙跑进厨房看个究竟,只听见妈妈说“你看看你的米放了多少啊,难怪蒸不熟啊!”我一看也是啊,这些米确实比妈妈平时蒸的时候放得多多了,我问妈妈那该怎么办啊?妈妈说:“没办法,只能接着蒸了。”这盆米饭一直蒸到四点,俩小时也没蒸熟。可怜的我,只能换个晚餐了。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讲究实际,就像我蒸米饭一样,根本不按实际来,只按照自己的想法,乱作一通,结果导致了这样的局面。真是又喜又悲啊!
可怜的米饭,就这样葬送在了我的手上。
我会焖米饭字篇四
上学的时候天天享受着爸爸妈妈的照顾,饭来张口、衣来身手,我今年都要生初三年级了,我要利用暑假的时间为爸爸妈妈做一些事。
暑假的第一周,我按捺不住放假的喜悦心情,早早地起来把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爸爸妈妈被我的反常举动搞得还以为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呢,我冲他们神秘地一笑,说:“还会发生更新鲜的事呢。”究竟是什么呢?——秘密!
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我也开始了我的秘密行动——做家务。我学着妈妈的样子,首先将抹布洗干净,蹲在地上,一点一点擦地板,还没擦上一个房间,我已经热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想到妈妈每天都要做这些家务,今天我终于体验到了妈妈的辛苦,我到洗手间洗了把脸,继续擦起来。坚持就是胜利!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我终于将每个房间的地板全擦了一遍,地板亮了,我也累得趴在沙发上起不来了。但是看者亮得照的.出人影的地板,我心里乐极了。
休息了一会,我又开始了第二项秘密行动——帮妈妈煮米饭。
我从米斗里舀出一些米放在盆子里,然后学着妈妈洗米的样子,用手反复将米在水里搓洗,等洗出的水变得比较干净了,再将米到进高压锅,添了足够的水,盖上锅盖,打开液化器阀门开始煮米饭。大约过了二十多分钟的时候,高压锅压力阀开始跳动,我闻到了米饭的香味,米饭终于熟了!我甚至有些激动,急忙关掉了液化汽阀门,然后坐到沙发上等妈妈下班。
妈妈回来了,一进门看到干净的地板,惊喜地说:“哟,今天的地板怎么这么亮啊?”“是我擦的!”我从沙发上跳下来,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妈妈快到厨房看看,还有惊喜呢。”说着我就将妈妈拉进厨房,“看看,我还煮了米饭呢。”我洋洋得意地拿掉压力阀,掀开锅盖,说:“妈妈,尝尝我的手艺。”说着,拿筷子夹了一点米饭放到妈妈嘴里,“哟,米饭有点夹生呢。你好象火候有些轻了。”我尝了一口,果然有些硬硬的,妈妈又告诉我,压力阀跳动后还要继续煮十分钟才可以停火,哦,原来如此!
虽然今天的米饭不如妈妈做的那么可口,但吃饭的时候,我看到爸爸妈妈的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爸爸告诉我,这是他有生以来吃的最香的一顿米饭,妈妈也直点头表示同意,我从他们赞许的眼神中受到鼓舞,我想,我会继续努力的,下一次一定让他们吃上真正可口香甜的米饭。
我会焖米饭字篇五
;枫叶是极其普通的野生植物,只要有土壤的地方,它就能生长。在我家乡的路边、野外、山上,随处都能看到它碧绿的倩影。
家乡有很多独特的习俗,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家家户户都煮枫叶糯米饭。枫叶糯米饭是传统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祖先的供品之一。
据说,古时候有位才智超群的人,名叫韦特桂,在土司手下当差。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司亲自到乡间视察,欲用计使其免去征粮。土司发觉上当后,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将其捉拿。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兵丁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要把韦特桂逼出来。兵丁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的洞里找到特桂的尸体,便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每年三月初三,乡亲们就用枫叶的汁液把糯米染成黑色,煮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的三月初一,妈妈安排我和姐姐去山上摘枫叶。妈妈说,根部的叶子太老,涩味太浓,顶头的叶子太嫩,黑色素偏低。所以,中间部分的叶子是最好的。妈妈的话还没说完,我和姐姐早已跑出家门了。
来到山上,一眼望去,一株株约有一米多高的枫树枝繁叶茂,稠密的枫叶你挤我我挨你,一阵和风吹过,枫叶好像向我们微笑点头打招呼呢!我指着附近的枫树兴奋地说,姐姐姐姐,这株,这株,还有这株……是我的。姐姐笑着说,漫山都是枫树,任你摘你也摘不完。我一想,也是,便不好意思地向姐姐扮了个鬼脸掩饰自己的肤浅。姐姐说,调皮鬼,你还不快点摘,一会我不等你了。
我们摘了一会,双手都拿不下枫叶了,才醒悟,我们忘记拿篮子来装枫叶了。怎么办?姐妹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过了一会,聪明的姐姐急中生智地说,我们把枫树连枝带叶一起摘回去。我说,好!我们又一阵忙活,姐姐很快就把枫树枝折断了,可我用尽全身力气也折不断,我急得哗哗大哭起来。姐姐急忙跑来问我,怎么了?怎么了?我左手擦着眼泪,右手指着枫树伤心地说,我折不断它。姐姐一听,噗嗤一笑,说,傻瓜!拿着。姐姐边说边把她手中的枫树枝塞进我手中。于是,我们很默契地分工合作,姐姐负责把枫树枝折断,我负责把枫树枝收拢在一起。不一会儿,枫树枝就像小山一样高了。姐姐在山上就地取材找来两条藤蔓,把这些枫树枝分成大小两份捆扎好,姐姐背大捆的,我背小捆的,我们满载而归。
回到家里,我们挑选中间部分的枫叶清洗干净,放在篮子里,晾干水。制作枫叶糯米饭比较讲究技巧。所以,余下的工序是由妈妈来炮制的。只见妈妈用刀把叶子剁碎,再用刀背用力的把它捣成碎沫,用清水泡两天。妈妈对我们说,最好是放一把铁刀一起泡,这样泡出的颜色要黑好多。然后,用无油的铁锅把叶子和水一起倒入锅里,在锅里用手反复揉搓叶子。再把锅烧热,把叶和汁一起倒入锅里煮到水开。然后把枫叶过滤干净。再把洗干净的糯米倒进枫叶汁里浸泡2小时就可以烧火煮饭了。
大约半小时左右,枫叶糯米饭开始散发出缕缕香气,我们姐妹早就守候在灶炉边,伸长脖子,咽着口水,一次又一次地问妈妈,熟了吗?可以吃了吗?妈妈边炒菜边不厌其烦地说,还要等一会儿。等枫叶糯米饭熟时,妈妈也把菜煮好了。俗话说,糯米饭鱼或蛋。意思是糯米饭配鱼或蛋吃更美味。但枫叶糯米饭却是和腊味绝配。妈妈把炒熟的腊肠和腊肉摆放在餐桌上,撒上葱花,然后端来饭锅,掀开锅盖,把腊味还有炒花生倒进枫叶糯米饭里,用饭勺搅拌均匀,一股腊味的浓香,糯米的稻香,枫叶的清香,飘过屋梁,缭绕在馋嘴孩子的鼻子里。
妈妈说枫叶糯米饭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吃了枫叶糯米饭,身体健壮,既可以避邪,又可以預防疾病。枫叶糯米饭黝黑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用天然植物染成的枫叶糯米饭,不仅美味,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清热、凉血、去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泄益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还说用枫叶煮成的枫叶糯米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
枫叶糯米饭代表的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