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永不止步字篇一
一个真正的行者,他有高尚的灵魂。行者往往会凝望一处景色,与它融为一体,就仿佛回到了前世,就仿佛拨动了穿越千年的生命之弦。
行者的思绪会被祖国的湖光山色、名胜古迹所含的精神与文化涤荡。旅途,就是他们的人生之路,在途中领略人生的意境。
祖国的宝贵艺术遗产——敦煌。自北魏到隋唐,竟完好保存了那么丰富的壁画与塑像。在面对这些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泛起一种民族自豪感!
大理,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在沙尘的眼里,大理就像一幅妖娆百态的画,连空气都变得甜丝丝的。它的历史极为古老,其古城坐落在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下关市外的十三公里,城楼至今嵌着“大理”两个赭色大字。大理,高傲与柔美相生,巍峨与秀丽共存,幻想与神奇并发,风情独俱,景物宜人。神奇的大理还有着一些美好传说,是岁月打磨而成的精彩。
缤纷的世界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良辰美景,琐碎生活给予我们的也不仅仅是磨炼。屏息凝神,才能试着感受行者的内心世界。
日本德富芦花笔下的相模滩落日静谧而唯美,好像他的肉体已然消散,灵魂与那美丽的景色融合,端然伫立在永恒的海滨上。“有物,幽然侵乎心中,言‘喜’则过之,言‘哀’则未及。”这是他的内心独白。
季羡林沉浸在琼楼玉宇中,世界著名的泰姬陵,令他沉醉,令他惊叹。他被这白色的奇迹镇住了,不禁想起了苏东坡的词:“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他拉回自己的思绪时,已是到了离去的时候。
李泽厚谱写的《中国的宫殿》,让我的精神随着他的文字牵萦。从“庭院深深深几许”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像他说的:实际上,它是以玩赏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大千世界的美往往启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让我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心灵受到了哲理的召唤,那生命之弦在无言的纯美中轻轻拨响,心中的旋律就在大自然之间悠悠飘荡。
我如行者,徜徉于书林,领略美景,感悟人生,永不止步。
永不止步字篇二
;日前,第35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顺利闭幕。这是广西科创大赛首次以线上的形式开展活动。在短短3天时间里,大赛专题活动的手机端浏览量就突破了110万次,电脑端浏览量也达到了1.2万余次,实现了“人山人海”的盛况。各类竞赛项目取得了新的突破,线上活动亮点纷呈,大赛载着满满的赞誉。
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直是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窗口,是青少年及科技辅导员交流科技创新经验的平台,同时也是广大民众的科普盛會。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下盛会只能改在线上举行。大赛组委会在有限的时间里顺利与技术团队研发了全新的线上评审系统,参赛选手在各市科协、教育部门组织和协调下,顺利完成了评、审、问、辩四大环节。
大赛最终共评选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50项,二等奖73项,三等奖115项;青少年科学dv作品一等奖30个,二等奖54个,三等奖80个;青少年科普剧竞赛作品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9个;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16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55个;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21个,二等奖31个,三等奖48个;优秀科技辅导员34名;少年儿童科幻画一等奖34幅,二等奖51幅,三等奖87幅;科技教育创新优秀学校10所。
除了线上评审,组委会还精心策划了很多丰富有趣的线上互动展示活动,分为科学小达人与专家面对面、科普剧展演、科学抗“疫”展播、票选十佳、微观大赛等五大板块。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观摩科创少年们的优秀作品,感受科技小达人的创新风采。
与专家面对面活动中,有14位“科学小达人”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向世清面对面进行线上直播互动。小达人们纷纷在线分享了自己如何“玩”出科技创意的经历与方法。比如贺州市钟山县第二高级中学的陈思宇同学,分享了她的作品《新型风斗式风力发电装置的设计》是如何在“玩”的过程中激发出灵感和创意,她通过一系列的试验以及对现有设计的改造提出了设想,最终该作品得到了当地技术部门的认可;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王梓雲同学分享了自己的作品《用机器人技术传承传统工艺 ——仿手工红薯粉打粉机器人》是在“吃”中找到了灵感,作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来宾市来宾高级中学权隆泽域等同学的研究小组,为帮助老师们减轻工作负担,设计了《答题卡分拣机》,获得了专家的肯定。
向世清研究员仔细听了小达人们的科创故事后,用严谨而不失风趣的语言对每一项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为直播间里的观众作了科技创新活动上的指引,传授了丰富的经验,在网络上得到了热烈的反馈。他鼓励青少年要勤于动手操作,敢于实践创新,在参与活动和作品创作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没想到线上比赛也能这么精彩有趣!
接下来,大脸兔将带大家具体领略本届科创大赛部分优秀获奖作品。
首先是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部分,lets go!
■ 防城港市第五中学 吴律轩 刘钧耀
本新型易灌装防洒落粉状冲剂包装袋跟普通的粉状冲剂包装袋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易灌装、防洒落。它只是在普通的粉状冲剂包装袋的左上方增加一个长约4cm、宽约3cm的延长口,使用时,只需要撕开延长口,再将延长口伸入容器内,即可将包装袋里的粉状冲剂物顺着延长口倒入容器。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动,但是它却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发现问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创新和改进的地方。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探索中求创新;发现了问题,一定要去大胆尝试,动手解决,不要因为没有经历过就不敢面对,也不要因为一次小的失败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勇往直前,你收获的一定比失去的更多。
(指导老师:李宏辉、鲁改琴)
■ 桂林市宝贤中学 李高朋
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汤非常重要,但高油非常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油汤分离器应运而生。但是市面上现有的油汤分离器由于自身结构关系,出汤口设计在比较隐蔽的底部,空间狭小,用细毛刷也很难清洗干净。本是为了健康饮食而诞生的设计,却因为不能清洗彻底,产生了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汤和油能分离,原理在于汤水的密度比油大,所以油浮在上面,汤水沉在下面。我借鉴了多功能刨丝刀的插片方式,将分离油汤用的挡板设计成插片,插在碗当中,插片可拆下进行彻底清洗。分离器有不同大小的挡板可供选择。而汤碗则设计成光滑无死角的圆润款式,进一步减轻了清洗的负担。
(指导老师:严 俊)
■ 柳州市第八中学 黄赞意
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使用账号密码的情况,如银行卡、邮箱等,由于数量繁多,非常难以记忆,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容易会忘记这些账号信息。
为了解决大量账号密码被遗忘、被窃取的问题,我在研究了手写记录、手机找回、统一账号密码管理等方案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款安全、智能的账号管理app。这款app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登录,利用rsa是非对称加密算法对账号、密码、文字等信息进行加密。因为rsa加密和解密采用的是不同的密钥(公钥和私钥),用户查询时需要依照所选质数大范围随机生成的私钥解密,这样对账户就多了一重保护。加密后的信息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储存,可实现多设备随时添加、查询的功能。此外,这款app还具有拍照识别银行卡信息、语音输入文字、便于记忆的图像密码等ai功能。
相关热词搜索:;永不止步字篇三
;10月12日。电子科技大学“名师讲坛”,一位青年学者对着台下众多学子侃侃而谈,从光子学到光纤通信,从光电传感的应用到国际前沿研究,他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引来众学子无限神往。这位学者就是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研究团队负责人刘永教授。
11月10日,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楼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一位两鬓斑白的学者正在指导研究生。从实验设备的调试到实验结果的产生,从研究方法的论证到具体器件的应用。他一丝不苟、谆谆教诲。这位老学者就是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研究团队的创建者刘永智教授。
站在讲台上的刘永没想到的是,20多年前还如同这台下学生一样对光学充满好奇的自己。会在20年后成为一个汇聚了20多名科研骨干的科研团队负责人;
一生严谨治学的刘永智没料到的是,一个20年前一分钱都没有的团队,会在2a多年后年科研经费达到500多万元。
从刘永智到刘永,从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研究团队的诞生到发展壮大,这其中,记录的是两代追光者在科学领域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
创业:从零开始攻坚克难
当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一批科学家提出“集成光学”这一概念的时候。还只是一名电真空器件课程助教的刘永智兴奋不已,因为在教学和研究中他就试探着去揣测:一种完善而可靠的薄膜技术将对大力研究和发展光通信有极大推动。
得到来自世界著名通信专家的集体“验证”,刘永智立马在所在的506教研室里开始“捣鼓”着要搞半导体激光器。他东奔西走筹钱,跑到大连、抚顺等地。买材料、设计水电气配置。甚至请了外国专家来作学术报告、找外国专家的实验录像来看。他期望着在国内能开始这样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但是对于这项在世界上也刚刚起步的研究来说,困难重重。
刘永智并没有放弃。困难中,他获得了去法国limoges大学微波与光通信国家实验室进修的机会,于是他收拾起行囊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异国求学之路。
1985年,获得工程博士学位后的刘永智面前出现了三条路:一是接受实验室主任的邀请继续留在法国,二是去北京那家给了很高酬劳的大公司,三是回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搞集成光学。刘永智选择了最后一条路:回母校继续他出国之前未完成的研究。回来后,刘永智发现。他原先建立的半导体激光器实验室的科研工作随着自己的出国而停滞不前,好不容易聚起来的两三个研究人员也四处分散了。
一切又都得从零开始。
“单模光纤精密耦合台”是分家出来的刘永智带领团队真正意义上做成功的第一个项目,这是一个实现将半导体与光纤耦合相连接的项目。由刘永智所建立的集成光学实验室和重庆一家研究所共同申请。在这之前,刘永智和该研究所就经常打交道,上到所长下到普通的技术人员他都认识。在一次和该所所长的闲谈中,双方突然谈到了单模光纤精密耦合台这个项目,大家都认为可以在这方面做做文章。紧接着双方就开始写方案,做测试。不到一周的时间完整的研究方案就形成了,并且一举打败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成功申请到该项目。
在项目研究阶段,为了避免重蹈做dfb半导体激光器研究时的覆辙,刘永智和对方从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到项目进度,都进行了详细规划和商讨。这时候,杨亚培、叶玉堂等科研骨干先后进入集成光学实验室,实验室由最初的一人成为有5個人的科研小团队。
刘永智盘算着,如果这个项目成功的话,可以再试着选留和引进一些年轻教师加入团队。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天一大早。刘永智都会早早地来到了那间有些破旧的实验室里,虽然实验条件有些艰苦,一些发锈的设备,空气中弥散着化学物呛人的味道,而在刘永智看来,这一切都令他着迷。不久,同事们也纷纷来了,调试设备、进行工艺试验……深夜了,这里的灯依然亮着。
有时候,没有合适的试验设备。刘永智就骑着自行车到成都的各大电子市场去买零部件来自己设计、组装。为了尽早攻破难关,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实验中,所有的科研经费也都投入到买设备上。
当日历翻到1991年的时候,希望的曙光终于呈现在了他们的面前,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成功投产。专家组评审认为该研究成果不仅是国内首创而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年,该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守业:瞄准前沿集大成
科学研究不仅要瞄准国际前沿,还要赶在他人之前做出原创性成果。尤其是“集成光学”这门研究媒质薄膜中的光学现象,以及光学元器件集成化的一门学科。随着人们对光通信、光学信息处理的需要而变得日益重要。同时团队成员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中形成的技术如不运用于实践,就如废纸一张,更谈不上创造效益。
于是初尝甜头的刘永智开始带领团队及时追踪前沿,以已有成果为切入点,涉足集成光学的多个应用领域。从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器到光学信息处理,从导波光学原理到薄膜光波导器件和回路,从材料科学到光学仪器到光谱等多个方面去攻关和渗透。
这一时期的研究,对团队来说,项目不在乎大小。科研经费也不在乎多少,凡是认为可以通过团队的努力去争取的都要积极去争取,去证明自己的实力。刘永智认为,科学研究就如盖房子,打好地基后,就要不断地往上面一层层地添砖加瓦,最终房子才能盖起来。但是科学研究靠的是人,刘永智知道,光靠他和叶玉堂、杨亚培等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要把集成光学实验室做大,就得引进人才壮大队伍,他开始到处物色合适的人才。
刘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刘永智的视野的。1992年,作为导师的刘永智在一年一度的研究生选拔面试中看到了这位和自己的姓名只有一字之差的学生。面试显示,刘永不但才智过人而且对集成光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人正是团队所需要的。同年9月。刘永正式成为了刘永智手下的一名研究生,开始跟着团队的前辈们一起走南闯北,早出晚归。一起在科学的道路上冲击、拼搏。
期间,和团队研究人员一起为自贡恐龙灯会做激光显示项目是刘永至今都难忘的一件事。自贡灯会有着悠久的历史。1994年,自贡市迎来了其历史上规模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盛况最空前的一次灯会。在这次场面空前宏伟的灯会上。百个大中型灯组和上千个小型灯品或构栋雕楼,或临春组合,或彩笺书画,显得辉丽万端。这一切,都离不开集成光学团队成员们的功劳。
为了让此届灯会更加动感、更具有科技含量,灯会主办方辗转找到了搞集成光学研究的刘永智,出资50万元。希望他们能用激光在灯组上打造出千变万化的动画的梦想。达到艺术演示的效果。接到这个任务后,刘永智立即召集所有人开会商讨有关方案,并多次前往自贡考察现场情况。在反复研究后还是有一个问题难倒了大家:用普通的反射镜后,灯光再照到反光器上后,立即就发散了,并不能汇聚到一起形成强光束投影到需要的地方。怎么才能使光汇集起来呢?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前例可寻,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百思不得其解。
眼看着三个月的期限就要到了。灯会也一天天地临近了。大家焦急万分。突然有一天,刘永智在做实验的时候想到了能否用发射镜一试。他立即找来了刘永等人,马上开始实验。结果一换上发射镜。所有的光都聚拢来,形成一道道高亮度的灯束。团队成员拥抱在一起,庆祝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后来。刘永智所做的灯光艺术演示技术就在国内出名了。珠海、广西等地的很多单位都邀请他们去做。
亲身参与这样的研究,刘永体会到了科学之路的艰辛和不易,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光的追求。他告诉导师刘永智,他要以导师为榜样跟随他的脚步一步一步去攀登更高的科学之峰。
之后,刘永智又带领着刘永和团队其他人一起在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攻克了包括液晶耦合测量仪在内的近四五十个科研项目,团队的横向科研经费达到了三百万元。团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叶玉堂、周晓军等教授纷纷开始自立门户开辟新的研究天地。
而这一时期的刘永智,却开始了思考团队未来的发展前景。
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他深刻地认识到科学之路永无止境,需要不断地跟踪国际前沿,学习新东西。于是他找到刘永,建议他应该趁着年轻到国外去看看,学到一些新思维新方法。
2000年,在刘永智的帮助下,刘永远赴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继续深造,这一去就是7年。
与此同时,在“送人才”出去之后,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对科学研究带来的不利影响,刘永智不断地从外面引进人才加入团队。先后从新加坡引进了从事非线性光学、纳米光子学和集成光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的李和平教授。从四川大学引进了郭小伟、李剑峰、唐熊贵等从事光学研究的学者。团队成员从单枪匹马一跃成为了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人数较多的几个团队之一。
拓业:凝练方向团结奋进
2007年3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行李箱里放着ieeelasers&electro-opticssociety;全球12名最佳博士荣誉证书的刘永,在刘永智导师和光电信息学院领导郑宇涛书记、蒋亚东院长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做出了和导师刘永智当年同样的选择——回母校继续从事光学研究。
在荷兰留学期间,刘永在新一代光网络中的光路由器和超高速光信号处理这一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各类重要国际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回到学校后不久,郑宇涛书记找到他,希望他能利用在国外所学,带领团队进行开创性的研究。同时,由于团队负责人刘永智即将退休,郑宇涛书记希望刘永能秉承恩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担当起团队发展和建设的重任。
不久,刘永出任团队负责人。新官上任三把火,刘永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经过考察,他发现团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所涉足,相应地。团队的研究方向也比较分散。结合国际前沿研究和国内情况,刘永将团队的发展方向锁定在了两方面:一是微波光子信息处理、集成光学研究;
另一方向是光纤通信光子信息处理、光纤传感器。
同时在团队建设方面,刘永给团队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目标。短期目标,就是要多让团队中的青年教师担任主要角色,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使他们得到快速的提升。刘永认为,如果团队是一只即将起飞的雄鹰,那么这些青年教师就是羽翼,只有让他们丰满了,这个团队才能越飞越高,才能在更广阔的天空中历练出更多的精彩。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刘爽、张尚剑等老师先后被选派到国外留学。
团队的长期目标,就是要使团队在国内达到领先的水平。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找到团队创新的新亮点。
在刘永的带领下,目前团队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人员精干,具有活跃学术思想和勤奋工作精神的队伍。团队目前已经建立起完整的集成光学平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集成光学器件的从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器件设计到器件工艺和器件测试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目前团队有教师20余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名,有两人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团队并没有满足于已有成绩。如何在新兴的量子信息、生物光子和纳米技术上,找到新的发展点,将是这支队伍要努力去追寻和达到的目标。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