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生活是最美丽的香囊篇一
今天早上姥姥很早就起床了,为的就是买包粽子的材料,姥姥买了糯米、红枣和肉,回到家姥姥就在厨房里洗粽叶和泡糯米,姥姥说:“糯米需要泡一个小时以上才能够包。”但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包粽子了,就使劲地催促姥姥。
糯米终于泡好了,姥姥就开始教我怎么包粽子,先把粽叶裹成一个漏斗型的,把糯米放进去,姥姥还把枣子放了进去,再把粽叶卷起来,最后用绳子捆起来,一个粽子就做好了。我也尝试着学着姥姥的步骤,包了一个粽子,哈哈!我真是一个包粽子的小能手啊,一看就学会了。
姥姥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蒸,我很期待粽子做好后好不好吃,不一会儿从厨房里就飘出一股清香,我闻到后就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准备拿一个来吃,奶奶告诉我还没有熟,于是我就等了一会儿,此时的我口水已经流了三千尺。感觉过了好久粽子终于熟了。姥姥给了我一个,我先把他的腰带取下来,再把它的外衣脱下来,我一口咬下去,粽子糯糯的非常好吃。
我吃完粽子妈妈就带我去河边看赛龙舟,那里热闹非凡、人山人海,一开始他们就奋力划桨,争先恐后的像离弦之箭一般。黄队一马当先冲在了终点赢得了冠军。
端午节真是一个又热闹,又有趣的节日呀!
小学生活是最美丽的香囊篇二
端午节就要到了,小时老师在课上教我们做荷包。
我兴奋极了,因为我以前都是戴着妈妈给我买的荷包,还从来没有自己做过荷包呢!于是,早早地来到了教室,选了一个离老师最近的地方,以便可以看清老师的演示。
老师开始给我们示范了,那细细的针和线在老师手里仿佛有生命似的,在布上灵活穿过来,穿过去。没过一会儿,一个清香四溢的荷包就做好了。
我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开始做起了荷包。可这针在我手里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安分极了,在麻布上蹦蹦跳跳。
费了好长时间,终于把它缝好了,再把它翻了过来,放入驱蚊的艾草,再缝上,才做好了。
望着自己的成果,我心里骄傲极了。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说的真对!
小学生活是最美丽的香囊篇三
于是,我开始信心满满地做了起来,起初剪布,折布还是很顺利的,但没过多久,我就遇到了一只“拦路虎”——穿针。我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眼睛死死地盯着线头和针,活像正在做一个危险的实验。可是,线就是不听我的使唤,就好似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我叫它往东,它偏要往西;我叫它往前它就偏要往后。我使出了浑身解数,一会儿趴着,一会儿站着,一会儿躺着,一会儿一只眼睛睁着,一只眼睛闭着,还是没有办法把针穿进去,后来,我的心一下子跌在了山谷下。哎!怎么这么麻烦啊?穿个针都那么累!可没过一会儿,我感觉自己找到穿针的妙招了——先把线头放进嘴巴里润湿一下子,再往针眼儿里小心翼翼地一串。不知是偶然还是本来就是这个方法这么好用,竟然一下子就穿过去了!我长长的呼了一口气,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在了地上。这时候,一只飞虫进了我的视线里,我吓得急忙躲在了后面,气喘吁吁地说:“我的上帝呀!”惹得奶奶捧腹大笑!
开始缝合香囊了。奶奶说:“首先我们要把这些布料的底部合在一起,缝合好后再用线把旁边儿两条边缝起来,留一个口儿。接着放香包里的香料了,香料放好后,就可以直接把剩下的部分给缝合起来了。”听了奶奶的话,我就试着做了起来。我照着奶奶的样子一针一线开始缝起来,缝好后就准备放香料。我心想:是先放艾草呢还是放花椒呢?就这样重复了好几次,最终我选择了艾草。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纠结。奶奶也又被我刚才手忙脚乱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在奶奶的指导下,我终于做好了我人生的第一个香包。
通过做香囊这件事,也让我体会到做事情要仔细、认真,才能成功。小小的香包,一针一线里饱含了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我将把这份“特殊”的礼物永远珍藏着。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做香囊,真开心啊。我觉得我们应该把端午节做香囊的优良传统和习俗继续传承下去。
小学生活是最美丽的香囊篇四
清粼荷上露珠凝,碧影帘下水艾亭。
清明晓雨伴风铃,久久弥弥苦艾情。
每逢端午制香囊的习俗是姥姥从太祖母那里承来的,说来也平凡,实则寓意颇深。自我出生后,每年端午给小孩子配配香囊一事渐渐成了习惯,我是家中唯一的幼子——自然而然地对这香囊有着说不清说不尽的感情了。
提到香囊自然就不得不说到艾。姥姥家的院子里有一顶青瓷大缸,大的也颇像一个小水塘了。在春夏尤显得勃勃生机,嫩绿的藻、油油的萍、清澈的绿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这缸呢,年年只种艾叶。这艾也出奇,在姥姥的细心栽培下每年都长得很盛——并非是一片郁郁葱葱,而是每一束都挺拔,每一束都各有千秋。
第一次与姥姥一同去采艾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是一年初夏,站在姥姥偌大的瓷缸前,看着艾叶,莫名有一种清新感扑面而来;满眼的绿,让年幼的我也兴奋了起来。联想到一位散文家的比喻实在恰当“艾是乡村的女儿,淡淡妆,浅浅笑。”《诗经》中的“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也略有此意。那时的我对这苦艾还是抵触的,总是不耐烦地挥舞着手,胡乱着拔一阵,便丢下了姥姥,独自一人去内屋玩儿去了。
从那以后,年年都要去姥姥家过端午。我有幸完整的观赏这整个制香囊的过程。那时的姥姥,虽已入耋耄之年,头脑却仍旧明晰和富于觉察力,情感也一直那样丰富而又敏感,从来没有衰退过,她总会微微笑着,给人以淡泊宁静的美感。
姥姥会先挑几片艾叶,用刀切成碎末儿,那一刀刀的响声是清脆悦耳的——如夏日里的一缕清泉。一刀、两刀……慢慢地,那苦艾的中药味儿便溢出来了,愈来愈浓。缭绕在各个角落,将碎末倒入一个竹筐,放在日下曝晒上一昼夜。这时姥姥也不闲着,她会取一些薰衣草、陈皮、腊瓣儿等,掰成小块儿混在一起。这种气味是甜的,薰衣草薄薄的珊味儿飘在鼻腔上端,腊瓣儿沉沉的韵味儿压在下端,陈皮的清新会刺激着鼻腔,混合在一起,好不如在仙境一般。
调好了香料便是包料了,姥姥会先洗净手,身子也尽量坐的端正,一张不大却很精致的丝绸巾平铺在台面上。手持一根鲜红的、细细的丝线,两角一对,那双灵巧的手便开始劳作了,她的手法娴熟,却不杂乱无章,如轻盈的蝴蝶般翩翩起舞。那时,姥姥的神情会显得颇为庄严。
在端午的清晨,守一杯清茶。不必有窗外风景的旖旎绚丽,不必有窗外的细雨蒙蒙,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香囊随微风起舞,如姥姥的双臂,温暖的环绕在我肩头;如姥姥的话语,轻柔的低语;如姥姥的淡泊宁静、温和素雅,熙然陪伴在左右。
姥姥的香囊——艾中爱。
永远,永远……
小学生活是最美丽的香囊篇五
周末,我跟妈妈一起去她的单位。刚好赶上医院包香囊,我兴奋极了,嚷嚷着:“我也要包香囊!我也要包香囊!”妈妈说:“好的,你可要耐心一点啊。别看香囊小,想要完成它,要很多步骤呢。”“没问题,我肯定能包起来的。”我拍着胸脯说。
我们来到一楼的药房,领取了一大堆中药,有艾叶、丁香、薄荷……,还有许多我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看来小香囊肚子里真是丰富多彩啊!
回到科室后,妈妈把打成粉末状的中药倒进了一个大盆子里,又拿来了一个大勺子,对我说:“现在我们要把这些中药搅拌均匀了。”我心想:“听上去挺容易的啊。”于是,我拿起大勺子,飞快的搅拌起来。结果,不到一会儿我的手膀子就没劲儿了,原来这是个力气活啊!我只好慢慢的一圈一圈的搅动着,当妈妈说可以的时候,我的两只小胳膊都快抬不起来了。
接下来,妈妈拿出了一个个白色的小袋子,让我把中药粉末装进这个小袋子里。我很认真、很细心的装好了好几个小袋子,可系绳子却难住了我。后来,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把绳子系好了。这样香囊的内胆就做好了。
最后一步是把内胆放到一个漂亮的大袋子里,这个袋子外表有青花瓷和兰花的图案,看起来就让人喜欢。这一步最简单,只要把内胆放进去,把绳子从两边拉紧就行了。很快,一个漂亮的香囊就制作成功了。
香囊有驱蚊避虫的作用,古代人常常把香囊佩戴在身上,而现在很多人喜欢把它放在房间或者车里。我准备把亲手做成的小香囊挂在自己的房间里,留作一个小小的纪念。虽然香囊看起来很小,却内涵丰富,还凝聚着我辛勤的汗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