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河南豫剧篇一
你听过《朝阳沟》、《花木兰》吗?是不是被这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所吸引,是不是想真正了解豫剧,那就和我一起来吧。
豫剧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
豫东调因受其邻近的兄弟剧种山东梆子的唱腔的影响,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因遗留了部分留了秦腔的韵味,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但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
常香玉是最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豫剧有着深厚群众基础,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豫剧是河南人引以为豪的,它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传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主要在黄河、淮河一带流行。大部分省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但是,豫剧的起源是什么呢?这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
据班社中的老艺人传说,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已经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当当当!当当当!”读着读着,我仿佛听到了豫剧乐队武场的伴奏声音,是那么铿锵有力。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器乐有板鼓、堂鼓、大锣、手擦、小锣和梆子等等。加上其它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
豫剧是河南的代表,是河南的特别之处,我身在河南,为河南的豫剧而感到深深自豪!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这段唱词和唱腔,相信每个河南人都很熟悉,大多数中国人也不陌生。英姿飒爽的女英雄,之所以能走进每个人的心中,都归功于豫剧《花木兰》的传唱,《花木兰》是河南人的骄傲,豫剧更是河南人的骄傲。
豫剧有着光辉灿烂的发展历史,不仅生根开花在河南全省的城镇、乡村、山区,而且流布全国。《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家喻户晓、风靡全国。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处处都有豫剧迷,时时可闻豫剧调。
最近几年河南电视台播出的《梨园春》栏目更为火爆,它吸引着全国的豫剧迷们来此集结。我妈妈更是期期必看、边看边学、乐在其中。
豫剧,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精神生活的营养品。在豫剧里,人们结识了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认识了世代忠贞的杨家将。这些著名人物使人们沉醉在戏曲的芳香里。
豫剧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涵养。在公园里、街道旁总会有人哼上几句,聊上一些关于豫剧的事情。由此可见,豫剧对人们的影响之大。豫剧是簇立于我们中华民族园林之中的一颗常青树;豫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为有豫剧这样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骄傲吧!
1.我爱河南豫剧作文
2.议论文:小议豫剧
4.河南豫剧作文500字
5.河南艺术特色豫剧作文
河南豫剧篇二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下面,小编为大家讲讲豫剧的唱腔板式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豫剧的声腔板式,按其板眼形式可分为四大类:
一、“一板三眼”,4/4节拍形式的『慢板』类;
二、一板一眼,2/4节拍形式的『二八板』类;
三、每小节只有一板,1/4节拍形式的『流水板』类;
四、自由节拍形式的『非板』类。
每一类板式中,又有着可以代表该板式结构特征的基本板式,通常被称做是该板式的“正格板式”。这样,各类板式的基本板式,『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合起来,被叫做豫剧的“四大正板”。不仅在艺术实践中运用最多,最为广泛,而且,所有的其它板式,皆可看作是“四大板式”的衍生和变化,因而被称做“变格板式”。
变化板式,系由正格板式变化派生的,它们或是有着自已结构形式,或是有着较为稳定的声腔旋律,即可与其正格板式交织转接,又可不依附与正格板式单独构成唱段。变化板式,系由正格板式变化派生的,它们或是有着自已结构形式,或是有着较为稳定的声腔旋律,即可与其正格板式交织转接,又可不依附与正格板式单独构成唱段。
二八板类板式概述
“二八”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
一说是因为『二八板』的起腔门儿音乐长度为八小节,每小节为两拍而得名。我个人认为此说法未免太狭隘,不具说服力。二是说来源于河南梆子初期的基本段结构,由一个对仗的上、下句构成,即:上句八小节,下句八小节,故称作“二八”。虽然找不到初期的相关资料加以佐证,但从较早时期豫东调的音频资料上来听,确实有着相对对仗的痕迹。我个人还是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第一节:二八板的基本段式结构一、单板式的唱段结构 『二八板』的唱段通常由若干个二八板的段式结构连接组成。开唱时由起腔过门儿引入,段式之间以音乐过门儿勾挂衔接,结束时要有送板过门儿表示唱段结束。不同的流派,只是在唱腔、韵律上有稍有区别,但在基本段式结构上,还是遵循了一定的程式。
二、基本段式结构特征 二八板的基本段式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节奏归律;
①『二八板』为一板一眼,2/4节拍形式。挎板领奏时,“板”每小节击两次,“键”打音符,或辅助板指挥,梆子在每小节的强音位上击一次。
② 二八板的基本段式,上句句型为两腔式(第一腔较为稳定,第二腔变化较多,而且是句尾的自由伸展变化),但不绝对,也有例外。下句句型为一腔式,但也有做变化的形式,较典型的就是被称作“加帽”形式的“单头韵”或“双头韵”。比如:下句“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这是最基本的一句腔形式。采用“加帽”的唱法就变了,如“伍呀伍云召(单头韵),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很明显,是将第一词组“伍云召”重复了一遍,从而使下句一腔式变为两腔式结构。
再如“双头韵”:下句“伍呀伍云召(单头),我伍呀我上了(又一单头),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两次单头韵的连续出现,即成了“双头韵”,这样一来,使下句腔有原来的一腔式结构变成了三腔式结构。
这说明,下句一腔式结构是二八板的典型特征,但由于演奏员的随意性,腔型也就会有多种变化。
③ 由于地域唱调和演员演唱习惯不同,乐句的起收常有多种变化,但基本句式均为:上句眼起板落,下句板起板落。
河南豫剧篇三
河南,是一块被戏曲浸润的厚土,戏已经融入了那里人的生活,戏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我的奶奶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家里没有电视,她就跑到邻村去看戏,一去就是十几里,各地的庙会她都去看。我的叔叔,我的爸爸,我的......,所有我知道的河南人都非常热爱豫剧。
然而豫剧对于我来说,却没有多大的感情。它的唱段方言极重,台上三五步就走遍全天下,二三人就代表百万大军,这便使我觉得豫剧很不真实,所以我不怎么喜欢它,这种情感一直在我的心中存在。不过,前几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欣赏河南豫剧《花木兰》选段,却彻底地改变了我的情感。
听完了豫剧,紧接着便开始放黄梅戏了(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但我的思绪仍没有收回来。蓦然,全场一片唱和的歌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树青山带笑颜......”我抬头一看,全班女生和男生都唱起来了,全班看戏达到了高潮,同学们声音如雷,热情如火。
而我却感到陷入一片孤寂,全场就我一个人成为局外人。我来到神农架这么多年,第一次感受到了孤单。孤单从四面袭来,我此刻的内心是复杂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既夹杂着孤独的寂寞,又有对故乡的思念。不禁使我想起岑参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抱平安。”当年的岑参可以“传语”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今的我呢?一瞬间,我恍然明白我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喜欢上了豫剧!那么,就用对豫剧的爱来表达思乡的情感吧。
此时,此刻,此地,我只想说,我是自豪的河南人,我热爱河南优美的豫剧!
河南豫剧篇四
河南人向别人提起豫剧,总是眉飞色舞;别人听河南人谈豫剧,也总是津津有味,露出羡慕的神情。豫剧可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
豫剧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未秦腔与蒲州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上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奶奶常挂在嘴边有一句话:“四生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奶奶说这是戏班的组织。
“豫剧的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奶奶兴奋地说。“豫东调的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豫西调的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我呀,喜欢豫西调。”奶奶说完又忍不住哼了几句,真上个不折不扣老戏迷呀!
我还从奶奶那里了解到:豫剧出现了女演员之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风、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
奶奶说起豫剧来就两眼放光,要知道豫剧可是奶奶的骄傲。其实,豫剧不仅是奶奶的骄傲,也是我们河南人的骄傲!
河南豫剧篇五
;摘要:河南豫剧是我国戏曲文化中的一棵常青之树,在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有着着重要的地位。河南豫剧作为一种戏曲文化艺术剧种,其自身艺术展现方式具有独到的特色,其唱腔悦耳动听,雅俗共赏的剧情的安排、容易让人接受,极富情感的色彩渲染,感染大众激起人们的心声。河南豫剧的产生根植于中原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出中原人民的生活景象和精神风貌,也是廣大人民群众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河南豫剧也在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问题。本文在阐述河南豫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其相应的对策,希望和大家交流河南豫剧的知识及魅力。
关键词:河南豫剧;产生;发展;魅力
河南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得以继承、创新、和发展。从清末至今形成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四大唱腔,其唱腔酣畅淋漓、铿锵有力,韵味深长,以历史经典故事为题材,人物塑造有血有肉,表演大气磅礴、震撼人心;三百多个剧团分布在中国大陆各省及台湾地区,民营豫剧团达1300多个,都是传承弘扬豫剧文化的有力载体;其教育影响意义深远,受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西方人赞其为“东方叹咏调”,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167個院团被国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编。
总之,河南豫剧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大力的进行传承、创新和发展。
(二)河南豫剧的产生背景
河南豫剧在开封诞生,并非是偶然事件。任何一种产物的出现和诞生都有其原因,并且拥有一定的基础才可能产生。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记载:河南梆子最早诞生于河南开封地区及周围各县。这取决于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特别是在宋代,首都开封作为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存在积贫积弱的因素,但总体而言,经济上的繁荣,市场交易非常热闹,政治上的文明,文化娱乐活动形式的多样,当时勾栏瓦舍可以说遍布开封,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有娱乐场所次里瓦、桑家瓦子、北瓦等,一个勾栏棚可以容纳几千观众之多。在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在河南存在。
河南豫剧的产生取决于当时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生活需求,在深厚文化历史土壤的积淀下以及专业艺人的探索下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特色的唱腔和艺术表现形式。
(三)河南豫剧的产生过程
明末清初河南豫剧应时而生,主要产区在开封等地。河南豫州地区的在当时时尚小令、民歌、小曲小调非常盛产风行,豫剧形成之处,可以说是采百家之长,集众家之所风融合统一,在充分吸取时尚小令精髓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形式的艺术形式,有蒲州梆子北曲弦索、秦腔等优秀演唱技巧后形成的。
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这个时间,河南地区已经盛行梆子戏也就是豫剧的基本形式。
道光年间,梆子戏继续流行发展。有词有曲表演形式颇具特色,让人赏心悦目,容易受市井人民所接受。
豫剧产生后不断完善,形成了风格不一的地方唱腔。其特点明显,不同的方言语音在各地流传开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唱腔流派,具体可以分为商丘、开封、洛阳、豫东等地区为豫剧流派的风行区,“开封的豫东调”、“祥符调”、洛阳的“豫西调”,又称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腔称“沙河调”,其中古都开封作为流行风尚区最具有代表。
1916年2月15日,《河南日报》记载:“省内义成班,梨园弟子演绎的戏曲,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豫剧继续发展,新剧目新院团不断出现,新时期快速发展,豫剧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不是一促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变革而形成的,且源于传统民间的生产生活,才塑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经典故事。
随着时光的推移。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新的面貌,经济的欣欣向荣,文化也出现了繁荣的现象,豫剧作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欢迎,特别是以发祥地中原河南为中心,豫剧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随时都可以听到,人们口中哼着小曲,唱着豫剧,甚至民间还有这样的段子,“三天不吃盐听听崔兰田的豫剧”,三天不吃馒头看看刘忠河,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河南人民对戏曲豫剧的热爱之情,已成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新时期豫剧发展一日千里,专业院团的强大阵容,民营院团的不断增多,网络、媒体平台搭建和传播,都使豫剧飞速发展,现在的豫剧正以勃勃的生机、奋发向上的姿态一往直前、走向全国、走向未来走向全世界、走向亿万人民群众的心中。
(一)河南豫剧的流派代表人物及剧目
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也出现了新的景象,一片生机勃勃,在传统流派的基础上涌现了新的现代戏和一批新的戏曲人才。
豫东调、沙河调、祥符调、豫西调、现代调五大流派,作为豫剧的音乐唱腔流派可以说其各有千秋,形式多样,唱腔优美,意义深远,韵味深长。祥符调特点是粗狂豪放、高亢明亮,淳朴深厚、委婉秀丽。豫剧名家陈素真、阎立品 、桑振君都是杰出的代表人物,豫西调也称西府调其风格音味略带秦腔特色,唱腔动听、音乐优美剧情赏心悦目、吐字明了 、深沉,代表人物有:崔兰田、李树建、常香玉等;豫东调,激昂慷慨。女声花腔居多,欢快明丽,男声则挺拔、激越。代表人物有:李斯忠、刘忠河、马金凤、 唐玉成等。沙河调活轻快活波、激昂嘹亮、婉转明了悠扬动人。在沙河流域,称之为沙河调。豫剧名家唐喜成、梁振起、刘发印等都是其代表人物,豫剧现代戏在建国后得以发展和进步,著名戏曲名家融合豫剧其它声腔,形成了新的唱腔风格。其表现形式多样,内容通俗易懂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类似民族音乐,风格朴素大方,人物塑造有血有肉,剧情曲折丰富多彩,其杰出剧目代表作有《朝阳沟》系列,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大多以传统历史故事以及经典文化为题材其代表剧目有杨家将系列剧目,也有现代戏曲,可谓剧目之多意义深远,深入人心部分经典代表作有《西厢记》《穆桂英挂帅》《花打朝》《三哭殿》《打金枝》《辕门斩子》《南阳关》《黄鹤楼》《破洪州》《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红灯记》《花木兰》《清风亭》《程婴救孤》;步入新时期21世纪,河南豫剧趁着改革的春风,像雨后春笋一样又涌现出了许多新的作品和现代戏曲剧目,如《李双双》《村官李天成》,名段《常香玉》《新白蛇传》《香魂女》等,剧目可谓种类繁多,名家辈出,一首首经典的唱段,丰富多彩让人充分体验一曲曲戏曲盛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豫剧的发展日益繁荣,在其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时期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需要在继承的前提下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二)河南豫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河南豫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缺乏青中年专业人才,人才容易流失;第二缺乏剧目的创新,新剧目编排演出过少;第三剧团生存困难,缺少资金。
面对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需要进行解决,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实施: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有足够的资金是前提,才能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经济作为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各方的支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剧团自身的發展要勇于探索,敢于走出去和市场经济接轨,多方筹措,助力发展。
其次要主动引进中青年人才,大力发展新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优秀人才的全面发展,不仅专业功底需要过硬,而且也不能忽视品德修养的塑造,从而培养具有强有力、高品质、高水平的综合人才,向观众展现一个良好的风貌。
最后在豫剧的剧目方面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发展,也要编排出符合时代发展人民群众真正喜欢的好作品,优秀的剧目,从而拥有不竭的源泉和生命力,更好的感染人民群众,从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中国灿烂的戏曲文化和豫剧魅力。
(三)河南豫剧的传承和创新
不管是哪种艺术形式、或者其它的优秀的文化,都需要进行传承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发扬光大,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才能展现自身的魅力和文化底蕴,更好的服务于时代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结合豫剧自身进行传承和创新是必须的。豫剧作为全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剧团分布之广,流行之盛不言而喻。因此在其传承方面更要寻其自身规律,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的合理内核剔除腐朽的东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将优秀的剧目发扬光大,同样对于那些人们关注度不够的豫剧戏曲文化剧目,更需要大力进行全面的抢救发展和传承,从而充分的得到保护和弘扬。
在对豫剧特色传承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新,创新突破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豫剧的一些传统剧目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缺乏对其进行创新,文学作品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豫剧也是如此,在保持固有特色不变的情况下,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贴近群众、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才会活力四射,丰富多彩,艺术之树才能开花结果,永驻长青。
理论联系实际是进行创新的前提和条件。不能简简单单的敷衍了事,强有力的理论体系支持是必要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从细微之处入手,结合自身,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更好的将豫剧的文化魅力展现出来。
三、豫剧的魅力
豫剧之所以能够得以发展并且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与自身的魅力分不开。豫剧一向以唱腔为特色,其唱腔优雅流畅,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极具大众化通俗易懂,真正的受群众乐见,积极奔放的感情表达,富有正阳刚毅之气息,表演的场面大气磅礴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张力,以及地方特色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再加上其音乐伴奏的丰富多彩,剧情的发展多姿,大多以历史故事人物为题材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气节,感染力很强,受人们所欢迎。
河南电视台《梨園春》栏目,作为豫剧重要的传播阵地,起着重要的作用。自1994年栏目开播以来,以擂台比赛的方式展现在亿万观众的面前,现已播出九百多期,每个星期日晚上准时播出,中原大地多数家庭里都有很多戏迷,当天晚上都早早的吃过晚饭迫不及待的听戏,梨园春就是广大人民周末晚上的一顿精神盛宴,缺其不可。作为一个九五后的青年,可以说是从小就听着河南豫剧长大,对于一些唱段也是耳熟能详,这就是河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充分的反眏了豫剧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梨园春》栏目得到广泛的好评和赞赏,也不断把豫剧带向全国、世界各地,使其影响力更加深远,因此豫剧的发展,取决于自身魅力的同时也得益于电视等媒体的传播,所以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将豫剧更好的展现给人们,办有质量有水平的好戏曲节目。
四、结语
豫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影响意义更是不可忽视,那么作为产生地来说,更有其研究的价值,不管是艺术表演方式还是人物塑造,以及唱腔的特点,都是一个值得学习研究的主题,其大部分戏曲剧情皆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家庭的和谐,幸福美满,尊老爱幼,孝义廉洁为主题,以经典的历史典故为体裁,最后都以完美而结局。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展示,对予人们的精神风貌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河南省作为豫剧的流行中心,对于戏曲的贡献更是非凡,文化底蕴的深厚,艺术孕育了很多优秀的民间戏曲,豫剧作为特大的地方剧种更显重要,同样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须要进行解决,发展创新,在保持原有剧种特色的前提下,吸取精髓,融合统一,出精品,出大师,走向全世界,任重道远。
作为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青年一代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研究,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将其传承发展,为豫剧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和欣赏能力,不断的为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而助力。
如今豫剧不仅在中原大地开花,也辐射全国各地,走向世界,竞相争齐斗艳。
总之,豫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戏曲文化,也是华夏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保证其更好的发展,走出国门,走向未来,为世界所道。
参考文献:
[1]周武占.河南戏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2]谭静波.豫剧[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5]李国治.浅谈豫剧的现状与对策[j].东方艺术,2005.12
[6]牛茹.豫剧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文学,2008.10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