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学有必要吗篇一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我国未来十年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20,各类各级学校全面普及艺术教育,保证全体学生享有接受良好艺术教育的机会。舞蹈作为素质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任重而道远。为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主题,北京舞蹈学院“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课题组就素质教育舞蹈课进行了研发,并在北京市各中小学进行了实验与推广,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舞蹈课;必要性;探讨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同时,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教育理念。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证明,无论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还是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好手段之一。目前看来,国家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课程所涵盖的主要是音乐和美术,而作为人类最古老艺术形式之一的舞蹈,除了专业舞蹈院校、艺术院校和一些综合院校的舞蹈系科,一直未能纳入现行的基础教育体系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
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舞蹈?它和我们目前的舞蹈教育有什么不同呢?素质教育舞蹈它指的就是面向普通学校的舞蹈教育。我们可以采用否定式引出对它的初步认识:首先,它不是面向少数人,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教育。所谓面向少数人的舞蹈教育,即指专门培养未来从业于舞蹈职业人员的教育,或指学校中少数具有舞蹈天赋的舞蹈爱好者、舞蹈特长生。这种教育通常也可以称为培养“精英”教育,而素质教育舞蹈,一改职业教育的传统,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它可以称为大众化教育、普及性教育,是把舞蹈视为一种文化的教育。
其次,它不是纯技能化的,而是以培育普通人所应具有的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对专业的舞蹈生来说,他们必须具有超常的舞蹈技能,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对此投入绝对多时间和精力。而普通学校的素质教育舞蹈不是为了从业于舞蹈,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只需要通过舞蹈认识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并通过它认识世界。在这样的舞蹈课上,更多的是要获得普通人所应有的和舞蹈给予他们的素质修养。比如观察模仿能力,通过舞蹈活动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丰富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养成创新与求新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等等。
再次,它不是以舞台表演为最终目的,而是为开发全体学生的天资潜能,培育和培养创造能力为最终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创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和造就一个舞蹈编导,而且更是培育求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定势,体验创造所带来快乐的好方法,当然也可以领悟到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某些规律与方法。
由此看来素质教育舞蹈的目的并非舞蹈本身,它不是让全体学生都成为舞者,而是要透过舞蹈的教育延伸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素质育人的教学方法。
为了真实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我国目前的舞蹈教育现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推进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对国内与国外部分中小学的舞蹈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国内以上海和银川两个城市的调研结果显示,由于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的差异,导致各省市的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即使是在同一座城市,市中心和乡镇学校,重点与非重点同学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其次,小学、初中和高中因学习任务的不同,校园的整个氛围差异也非常大,但是从调研信息的反馈中也能明显看出各省市存在的共性。
一、学生分析
在对中小学学生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中潜在的舞蹈爱好者数量超半数,需要提示的是,此项调查是在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更多机会接触舞蹈艺术的情况下所调查的结果,显然,如果有很好的引导与熏陶,此数据应该会更高。传统上认为只有天赋的人和女孩子才会学舞蹈的观念已经改变。学生们对舞蹈艺术、对素质的要求、对各项能力的培养认可度极高。此外,一些学生在调研表的建议栏里填写的个人建议真实而生动,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向往;对面向普通学生的舞蹈课的渴望;对老师富有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的期待;对街舞、拉丁舞等流行舞的极大热情。
二、教师分析
調研过程中发现,多数学校没有舞蹈教师编制,只有少数学校已经出现了正式在编的专职舞蹈教师,然而各省市的学校均有实施舞蹈教学与舞蹈创作和排练的舞蹈老师或音乐老师。同样,各学校无论是舞蹈表演的参与人数还是舞蹈作品的参演数量均多出声乐、器乐、小品数倍,且多数学校有参加县级、区级、市级、甚至省级、国家级艺术比赛的获奖证书。接受调研的多数是音乐老师几乎同时担任学校舞蹈教师的角色,即使是只教合唱和器乐的老师也很期待接受舞蹈创编方面的培训,这对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启示。
三、学校分析
虽然国家早就提出要以发展、优化受教育者素质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替代以选拔淘汰为主的学科应试教育,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学校本身对艺术教育特别是舞蹈教育认识不足还不够重视,没有固定的舞蹈课,没有正规的教材和师资,即使个别学校有舞蹈课也只是针对社团和特长生的学生。其次大多数学校开展的舞蹈教育抱有强烈的目的性。比赛、获奖、掌握一技之长成为了学校、教师以及家长让学生学习舞蹈的主要驱动力,这让舞蹈特长生这一特殊群体应运而生,大家对特长生的高标准却磨灭了学生对舞蹈的单纯热爱。学校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特长生”训练模式,使所谓的“教育公平”的标杆首先在这里发出了倾斜。这种技能性的舞蹈教育虽然提升了学校对于各类比赛的热情,却拉远了普通学生与舞蹈的距离,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在调查中的一些学校从未开设舞蹈课却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不同层次的名次。这种形式下的舞蹈教育,完全是为了比赛而拔苗助长,舞蹈的教育意义和作用早已被扭曲。调查也显示,学生们更渴望学习一些音乐节奏感比较强,充满个性或者舒缓心情和学习压力的舞蹈,比如街舞、踢踏舞、拉丁舞、爵士舞等,或者舞蹈与表演、唱歌、诗歌等形式结合的舞蹈。
从国内中小学的调研总体情况来看,我们需要正视全体普通学生对舞蹈艺术教育潜在的巨大需求,需要正视在国家没有舞蹈教师编制下,全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以及舞蹈艺术的波澜壮阔;需要正视中小学音乐教师与舞蹈教师对有关舞蹈教育的各类再培训、循环培训的巨大需求;需要正视校方管理者介于艺术教育改革与应试教育对艺术教育的巨大间“破冰之举”的迫切要求。
自1994年颁布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后,美国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开设了舞蹈课。虽然专职舞蹈教师与我国目前差不多,但教育部门年检证明,70%的学校可达到标准要求,而像ntu这样的大学也在为此需要积极培育适于普通教育研究生层次的舞蹈教师。但美国虽然标准制定都很认真,有的甚至非常详细,但普遍没有文字与图像舞蹈教材。他们认为,舞蹈是动态性的,舞蹈教材是长在教师身上的,不需要也不适于做文字教材。这一点恰恰与我国相反,中国的传统主要是专业舞蹈教材,丢掉原型教材教师个人很难转换,因此在我国目前,不研制教材的这种教育很难进行。
美國普通舞蹈教育开始的时间与我国差不多,均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美国总体水平高于我国,在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和所使用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均先进于我国。他们这种舞蹈课虽有技能性内容,但更重视过程,强调的是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他们在创编内容中,还特别强调读、写、画、说的能力,教师能自觉并自然穿插这些内容。实践证明,舞蹈课的学科综合能力特别强,这可能是他们重视舞蹈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美国坚决反对只看重少数爱好者而歧视普通孩子的倾向,他们的舞蹈课充分体现平等精神,对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尤其尊重。“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教育原则,绝不是一句口号。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虽然不包括大学,但高等教育也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在ntu学院中,舞蹈教育研究生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包括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纽约很多普通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都有ntu培养的舞蹈教师。
美国普通中小学1994年才正式规定纳入舞蹈课。他们对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几门艺术均是平等对待,一视同仁的,在艺术上决没有论资排辈的现象。美国政府非常重视舞蹈教育,认为舞蹈对于孩子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在纽约州教育局还专门设立了舞蹈项目部。
国家标准是大原则,各州各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与可能,给予具体化,允许并希望有所不同。国家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形成了十多年,现已开始修订。纽约的标准告诉我们,标准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和完善,更需要有更多的解释和落实方法。
相比较,我国在面向普通教育的舞蹈教育上虽然比美国落后,但差距还不算很大。我国目前进行的素质教育舞蹈课研究不仅完全可以与美国接轨,而且具有中国特色。对美国学校舞蹈教育的调研,突出的感觉是我们在做着同一件事,虽然做法不同,但殊途同归。我国培养新一代的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有全面素质教育须从中小学抓起,培训现有的音乐舞蹈教师,围绕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舞蹈的本质特征选择相应的舞蹈教学内容,制定评估标准,改变以往及目前学校以技能为主、以参赛为目的的“高精尖”的舞蹈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人格完善起来,使舞蹈教学发挥其独有的育人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学有必要吗篇二
;【摘要】“人命重于天。”古往今来,无数先贤哲人都尽其所能地赞美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智慧。然而,在当今社会,轻生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在这些事件主角的心目中,生命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概念。针对这一问题,本篇文章将阐述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在中小学阶段实施生命教育的举措及其实施的必要性,从而对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 生命教育 教材课本 措施
每个人的人生观的形成,与其所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过去的教育行为中,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而近年来,生命教育这一概念被人提出,并逐步被教育者所重视。为了紧跟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水平,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并将其带入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生命
对于生命,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关于它的探索。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对于生命,都有着自己的见解。
早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有过先贤关于生命思考的记载,由西汉刘向所编的《战国策》中写道:“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在这位先贤看来,生命重在其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积极向上、永不磨灭的意志。这样的观点对以后历朝历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近代哲学家则大多偏向于将生命视作一种难以解释的运动状态。
《生命与教育》一书的作者冯建军教授,在该书中提出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他认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是分为三个维度的,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这之中,自然生命是维护存在的基础,精神生命是人在生存运动中内心所产生的活动,而社会生命则是自然个体在人类社会这一人际关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
本文赞同冯建军教授所提出的观点,而有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将紧紧围绕着上面所提出的生命的三个维度来阐述。
(二)生命教育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逐步兴起了生命教育这一理念,它的提出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其看来:“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和为了人的生命的实践活动,是最体现人文关怀的事业。”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同这一观点。
冯建军教授为了将生命教育与其他相区别,特意将生命教育称为“生命化教育”,在他看来:“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真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或者说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过程,其核心是真爱生命、尊重生命、凸显生命的价值。”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冯建军教授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给予了极高的肯定与支持。
根据冯建军教授的观点,本文将生命教育视作一种关于生命的保护及其价值实现的教育活动。
(三)中小学生命教育
对于生命教育的探讨,首先要根据接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进行划分,接受教育的能力则受生理年龄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认为,生命教育应根据受教育群体的生理年龄进行划分,共分为四个阶段,即学前生命教育、中小学生命教育、大学生命教育和成人生命教育。其中,因为生理年龄的规律,中小学生群体正处于接受教育的良好时机,在这一年龄阶段,个体是最容易接受外界所带来的影响的。源于此,中小学生命教育是最为重要的阶段。
在2005年6月17日正式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中小学生命教育做出了详细说明,归纳概括,中小学生命教育就是以中小学生为教育对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教导他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过程。
二、中小学生命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一)沉痛的社会现实
根据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自杀的中小学生有着相当恐怖的数量,令人触目惊心。中小学生轻生,固然是其所面对的家庭与学校生活中的压力所造成的,但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无知,同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今社会,不少中小学生并不能正确地掂量自己生命的重量,在面对压力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将自己的生命作为胁迫的筹码,而等到悲剧发生时,才悔之晚矣。因此,实施中小学生命教育早已迫在眉睫。
(二)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欠缺
尽管生命教育的理念已经广泛传播,但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欠缺,仍是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有三点。在家庭方面,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或缺乏教育经验,大部分中小学生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学前生命教育;从学校来说,我国现在仍有大部分学校未能将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上日程;就教育者群体而言,生命教育理念仍未得到普及,或受教育者自身教学水平限制,无法在自身的教育活动中体现出生命教育的内涵。
(三)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深远影响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教育对象虽然是中小学生,但这一阶段正是个体观念形成的时间,教育者如若能在此时给予学生正确引导,所能产生的良好影响将使受教育者一生受益;反之,如果在此时不进行生命教育,个体进入大学或是成年人之后,在对于生命的认识上极大可能将会存有缺陷,但因其固有观念的形成,这两个阶段的生命教育所能起到的效果极其有限。
三、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措施
(一)三维共进,升华培育
本文之前关于生命的探讨时,提到了冯建军教授关于生命的看法,生命的三个维度,决定了生命教育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教育者对于生命的教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基本面上,而应当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并引导他们努力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中小学生只有在了解了自身生命价值之所在后,才会更加的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生命教育与教材课本相结合
生命教育虽然重点在于对生命的探讨,但教育者应当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如若只是凭空谈论,很容易出现受教育者无法理解的问题。这要求教育者在实施生命教育时,应当结合实际在课堂中与学生探讨,但总是列举社会问题,则教育内容容易与课堂相脱离。
最好的生命教育方式,是依据课本教材展开生命教育活动。如课文《报任安书》中,作者司马迁虽惨受宫刑,受尽凌辱,仍然珍重自己的生命,努力实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著成流传千古的《史记》。教育者完全可以通过对司马迁的介绍,引发受教育者的思考,从而达成生命教育的目的。這样的方式,也能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文主义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关注重心,而生命教育则是人文主义不可缺失的一环。对于当今的教育者而言,生命教育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其教育成果是否丰硕的重要指标。如何提升自身的生命教育能力水平,将生命教育的理念完美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活动中,则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学有必要吗篇三
提起中国教育,想到的就是“考试”,这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常见方式,通过试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并不能全面涵盖学习能力,这样的测试形式过于单一。科考制度深入人心,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看来,拿到最高分孩子就是获得了成功,其实不然,在很多学科中分数只是数字而已。小学科学课程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力和学习知识的方式,所以考试并不是最适合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将传统型的教学模式向探索性的教学模式上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程,将“分数定天下”转变成以实践能力为标准的'教学模式。实验课引进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1)实验课增加课程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实验课检测知识掌握能力,同时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
(4)实验课多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实验课对于小学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各个学校都进行实验课学习,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小学科学引进实验课后,学生的多数注意力被各式的实验仪器所吸引,老师在讲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根本不会,导致在实验过程中的小错误不断出现,不能掌握知识,学习效率较低。解决办法:老师先明确实验课在小学科学中的地位,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还有待加强,所以在考虑学生兴趣时,也需要对课程流程有良好把控,既不能完全将时间交给学生,还需要保证实验课的效果。在实验课程中,要抓住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将环节做细,让学生在环节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实验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的杠杆科学中,进行杠杆实验,老师首先明确支点、用力点以及阻力点之间的关系,介绍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现场示范挂钩码的方式,学生凭借观察先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挂,然后老师指出其中的不对之处,再对挂钩码的三种方式进行深化,让学生明白钩码和平衡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科学实验时,学生由于不了解实验课程,所以在上课时无法产生好奇心,在进行实验时也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无法启发创新意识。解决办法:兴趣是第一发展力,实验课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前对下一堂实验课的内容进行预热,或布置相关实验性家庭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对结果产生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诱导,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在进行花、果实、种子的学习时,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找寻身边的花、果实、种子各一种,并带到实验课堂上。首先对每个人带来的试验品进行点评,明确花、果实和种子的概念,准备容易混淆的ppt进行课堂展示,深化三者概念,然后向学生抛出疑问“身边的种子和果实还有哪些?”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花结构的观察。
小学生的分组实验,由于对实验形式的不了解,导致有些学生害怕、羞于实验。即便是进行了分组还是无法保证每个学生参与。解决办法:分组是实验的前提,为了避免学生不参与,可以组织团队讨论,并且每个组都需要针对实验阐述自己的想法。老师可以挑选学生进行陈述,锻炼平日不敢于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在团队的帮助下更加茁壮成长。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应该是肯定和鼓励态度。像是种子萌芽实验中,如果有小组种子没有定期萌芽,那老师首先要肯定小组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努力,并通过教案的方式,告诉他们哪些操作有缺陷,再鼓励他们重新进行种子萌芽实验,直到真正的种子萌芽。
实验课让小学科学课程更加多样化,注重操作能力,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团队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实验课程进行提高,这其中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可以通过注重课程细节、激发学生好奇心、肯定团队成果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实验成果,建立学习信心。实验课对小学科学来讲意义重大,老师应该严格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特色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张君影 单位:四平市铁西区平西乡中心校泉沟小学
小学学有必要吗篇四
通过开展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潜能开发,提高班级凝聚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情感教育主张是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一个民主的班级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通过对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何在小学班级里进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情感教育;小学;班级管理
情感教育是小学班级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由于小学生的不成熟的思维,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1.1积极健康的正向情感:第一,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等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倡导从爱祖国、爱社会、爱家庭这些小事做起。第二对小学生进行文明规范、思想品德和礼貌礼仪教育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正向情感。教导学生要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正义感。第三,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行为和健康的个人情感。要教导学生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无论是对亲人、朋友还是社会中的人,要勇于追求真善美。
1.2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考虑,引导学生清楚内心真正的需要,形成良好、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其一是根据他们的情感、意志随年龄的增加而成熟,让他们感受自我、认可自我,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其二是教导学生时常对自己进行自我反思来调整不良情绪的影响和控制消极情绪。
1.3激发对外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小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内心体验、他人和社会的情感体验的关系。教导学生要以正确的认知去认知客观世界,对不良情绪问题所引起的与外界的冲突,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通过自我调整跨越痛苦,使之成为成长路上的垫脚石,获得心灵的成长动力。
2.1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因为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普遍较差,教师应该要注意对其引导。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一个6岁小男孩去上学,因为他与同学打赌,说让他爸爸开丰田霸道去送他上学,可是正赶上是他爸爸出差,让其舅舅开普通的车送他去上学,他觉得丢人,闹情绪就没去上学。通过这个例子分析,如果不及时纠正他的这种错误的攀比观念,久而久之就会无限的被放大。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如果攀比的蔓延之风不被遏制,小学生就会产生扭曲的价值观,那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在小孩子最童真的时代要以正确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教育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2从爱出发,了解、关爱学生:由于小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从生活中不断地给予关爱,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会因为一点点不顺利的小事或是不和自己的想法就可能走上极端,这是非常可怕现象。教师要把爱学生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的孩子那样,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对于某个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波动时要及时的进行疏导。教会他们如何克制这些不良情绪。
2.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坚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对学生们能够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交往中遇到的难题和遭受的失败的抗打击能力不容置疑。与此同时要教导学生们要有宽阔的胸襟和气度,淡然的面对生活的挫折与所遇到的困难。还要是他们要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发挥长处,增加自信,并保持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2.4帮助学生自我调控情感:尽管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背景和环境各不相同,但都会在学业、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家庭暴力、失业、离婚等现象,他们内心都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充满友爱的氛围,使那些心灵曾经受伤害的学生有集体感和归属感。除此之外,要重点呵护那些经家庭变故的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疏导。可以教导学生通过写日记、找人倾诉、听音乐等方式发泄或转移其不良的情绪。在发生冲撞时时,教导学生要保持冷静,从而提高控制自我情感的能力。
2.5创设丰富的情感教育情境: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用通过创造丰富的班级情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正向情感。第一,可以设计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公益互动,艺术鉴赏活动、文体活动等。第二,教师要善于建立争当典范的教育情境。原因是通过榜样的力量,如社会上的英雄和模范事迹,通过这些事迹来共鸣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形成自身的正向情感。
2.6注重形成情感教育合力:要处理好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合力开展情感教育。第一,充分调动老师进行情感教育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开展情感教育,班主任老师要和班级各任课老师展开协调配合,齐心协力的解决班级出现的各种问题。任课老师也要积极的参与到班级的各类活动中,和学生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积极发挥他们在教导学生的作用。第二,学校从整个校园营造一种注重情感教育的大环境。在学校有关领导的鼓舞下,创造愉悦民主,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为主题的各类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再次可以与家长商议举办家长会和亲子活动,强化家长情感教育的理念,使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在这难得的机会中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最后,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要时刻注意孩子成长内心的需求,并为孩子营造出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教育实施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小学班级的管理效率。小学教育的重点更注重孩子是否健康的成长和如何教他们如何有优良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小学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能成为什么养的人。只有把“德育”和“才育”二者兼得才是未来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小学学有必要吗篇五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对学生今后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考虑到教学模式的特殊性,需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突出重点,发挥教学系统的最大化作用。以小学教育中落实实践课的重要性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对如何进行实践教育进行分析。
小学教育实践课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人得以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做好实践教学活动,掌握实践教育的价值并且按照要求进行落实,是当前教育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育飞速发展,实践课时增多,在具体落实阶段可以将实践教学案例作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将其落实到实践中,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實践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下将对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
1.突出能力的培养
教育方针的落实是教育的依据,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教育形式的具体要求,根据当前教学指标的具体要求,要围绕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形成完善的课程管理系统,突出能力培养。
2.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践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通常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其内容组成意义显著,从人的发展结构而言,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此外,考虑到知识结构形式的特殊要求,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方面进行指导教育,突出重点内容,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教育中加强实践课的必要性
基于小学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对教育必要性进行了解,按照具体要求落实实践教育。以下将对教学教育中加强实践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实践教育和认知存在偏差
受到原有教育形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理论教育属于附属品,因此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实践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通常被认为是教育实践,同时教育实践也是教育见习,但是在实践中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的现象,学科设计不合理。
2.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
考虑到现有教学课时设定的具体要求,在后续落实阶段需要对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按照要求进行设定。实践教育体现在教育实习方面,整体上呈现出分散的状态,由于时间比较短,因此得不到全面实践。考虑到主题活动或者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课时设计不合理,必然增加实践难度。
3.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小学实践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教育内容比较多,如果实践基地缺少行之有效的指导,则会导致评价系统不完善,增加管理难度。同时在实习和互动过程中,学生占据主导地位,考虑到现有评价系统的特殊性,如果实习管理不合理,或者存在监督不当的现象,都会对教学实践造成影响。
4.实践基地建设有待提升
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对基地建设有严格的要求。很多小学设定了教学基地,但是考虑到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因素,对基地建设重视度不足。基于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如果存在建设指标不完善或者指导训练不及时的现象,都会增加实践活动的落实难度。
三、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加强教学实践
针对当前教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基于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教育指导工作,满足实践教育要求。教师要起到引导性作用,对各类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按照实践课教育系统要求进行落实。以下将对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加强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1.设定实践教学目标
考虑到现有教学模式的特殊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对实践教学机制进行分析,考虑到提前设定的教学机构要求,要根据专业要求做好体系设定工作。小学教师要从当前教学现状入手,由于当前教育阶段存在理论性过强的现象,原有的培养模式和教学系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小学教育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多边际性,在对教学体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树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要求做好实践工作。在目标设定过程中要对教师规定的职责、任务和活动形式进行了解,结合专业能力以及教师职业范围对单项以及岗位群技能进行分析。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以及行为方式引导等进行教育,可以达到完善教学指标的目的,整体优势显著。
2.制定实践教育计划
根据现有教学系统以及实践课模式的指标要求,需要对目标设定进行分解,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细化,考虑到层次化指标要求,要对各类目标进行整合,操作阶段由小到大,积少成多,通过子目标的设定实现整体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呈现出差异,需要适当扩大实践含量,安排板书、导入教育以及讲解教育等。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以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落实阶段,对实践教育有严格的要求,需要将数学内容和语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计划制定阶段,要提前进行调查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具体需求,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教育和引导。
3.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对课时建设引起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将专业理论课时进行缩减,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例。此外,通过不同教学模式的设定,能满足学生自身要求。在设定阶段要做好课件整理工作,将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课程之中,延长见习、实习时间,充分利用微格资源,增设教育调查、实习培训等实践课程。传统的教育模式突出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以知识的灌输为主,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变此类教学模式,力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此外考虑到案例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做好专题探究工作,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教育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需要提升课堂信息量,同时也要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教学组织进行重建,提升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研究的动力。
4.完善评价体系
实践出真知是当前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后续落实过程中,需要对形成性和终结性进行分析,按照定性以及定量评价系统的具体要求进行落实。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在4~6人左右,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育。教育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结合其他小组的实践结果,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此外,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评价,如果存在不合理之处,则及时给予引导,让学生及时改正,进而保证实践教学得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实践阶段需要从现状入手,按照教学系统要求对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按照教学系统要求进行落实。实践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学实践课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起到引导性作用。更新思想观念,整合各种理想,将新型教学模式落实到实践中,满足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具体要求,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学有必要吗篇六
体育虽然是小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之一,但是也是最令老师和家长担心学生安全的科目。体育课与其他学科不同,课堂不是在教室内部而是在室外。体育课使学生在阳光的沐浴下放松身心,锻炼身体。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体育课堂安全教学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论述小学体育课堂安全教学的措施及其必要性。
1.1体育器材存在安全隐患:由于体育教育的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体育器材,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上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可是一些学校只重视前期的提供,而忽视了后期对体育器材的检查和维修。一些体育器材因长期暴露在室外,经过阳光的暴晒、大雨的冲刷、风雪的洗礼,出现掉漆、断裂、松动的现象。导致学生在使用时,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对与体育器材老化等可以人为控制的安全隐患,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施以足够的重视,要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并且解决问题,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安全。
1.2学生自身的问题:在小学阶段,体育课上的安全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本身造成的。小学生还处于身体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还没发育完善,又因为大多被家人照顾,没有进行过大量的体育活动,导致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进行稍微过量的体育运动容易出现呕吐、头晕的状况。在课堂中,由于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再加上他们年龄小,喜欢打闹,有时候闹起矛盾,打架不知道轻重,不计后果,容易导致受伤,出现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体育教师要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安全教育,向学生讲述安全常识。
1.3体育教师安全意识不强,组织不当:小学体育教师经历的安全事故较少,有时候上课会出现考虑不周的情况。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没有充分了解,对学校的体育设备也没有进行检查,组织学生活动的地点可能不当,这些都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的强弱,可以说直接决定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安全是否能够得到保障。
2.1教师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教师承担着学生的安全责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在解决各项问题时,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要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测,进行有效的防范,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在课堂上,要适量教给学生一些安全知识,在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提醒和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2.2了解学生身体状况,根据不同体质的学生实施不同的策略: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有的学生可能会有一些病史,不易暴晒,不易激烈运动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给他们合理安排运动量,做到所谓的“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既能有效避免学生病症的复发,增强体质,又能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上也能过得充足、有意义。
2.3做好准备活动:上体育课,教师要要求学生尽量穿上运动衣和运动鞋,没有运动服的学生,就穿宽松的便于活动的比较宽松的衣服和裤子,穿布鞋不要穿凉鞋、塑料底的鞋子或皮鞋,禁止学生带尖锐的物品上课,女生尽量不要带发卡、手链等首饰,不要留长指甲以防在运动的过程中断裂,戴眼镜的学生如果不戴眼镜可以上体育课,就尽量不要戴眼镜。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前,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好热身运动。因为如果没有进行热身运动就立即进行紧张的运动,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抽筋等问题。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身体的各部位进行预热,并对某些需要强度运动的部位重点放松。当然,在进行预热活动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天气、季节等各方面的因素适量安排准备活动,不易过量也不易过轻,过量对接下来的体育主要教学内容不利,过轻就不能显出之前的准备活动的效果了。
2.4对体育器材定期检查维修:学校不仅要提供体育器材,而且要注重对体育器材的检查维修。对体育器材要充分了解,加大对体育设备资金的投入,安排一些体育教师对器材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在体育器材达到一定年数时要拆旧换新,更换体育器材,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体育设施的安全水平,使学生用的更放心,更安全。
2.5教学生一些必要的保护技巧:课堂中,教师在教主要课程内容之外,可以教学生一些在紧急情况下必要的保护技巧。这时,老师不要只用口头几句话概括了事,要进行情景模拟,使学生真正明白。老师可以找一个学生进行示范,并进行指导,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些保护自我的技巧。比如:在摔倒时尽量身体向前倾斜,双手着地,避免后脑着地;无法掌握平衡时要向倾倒的方向跨步;面对坏人时,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攻击的主要部位等等。使学生在一些危急情况下能够有效应对,理性面对,不慌乱。
安全是重中之重,是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都关心的话题。只有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小学体育课堂才能更好的开展,促进学生锻炼,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保证在校学生的安全,是学校和老师的共同责任,有利于促进学生家长、学校、老师良好关系的建立。
安全教学是小学体育课堂的重点,保证学生安全是学校和老师的共同责任和重要任务。小学体育课堂安全教学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重要的是老师做好自身的准备和引导工作,避免出现安全问题,保证在校学生的安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学有必要吗篇七
;摘 要:随着武术健身操和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校的全面推广,武术师资培训问题越来越成为关键性的问题。通过对中小学武术师资现状研究,对中小学武术师资培训现状总结与分析,深入探讨中小学武术师资培训的必要性。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引起中小学校对武术师资培训的重视,切实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为武术健身操和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的顺利推广提供参考,为武术进校园项目工程的有序推进提供动力。
关键词:新时期 中小学 武术师资 培训
1 引言
武术教师是学校武术运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重要项目的武术运动,尽管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武术师资配备对中小学武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10年9月决定《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全面推广,到2013 年中国武术协会提出把武术段位制进校园作为武术段位制推广和普及的重点,且两年试点,五年推广,已经把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推向新的发展时期。从表面上看,目前已经解决了学校武术教育“教什么”的问题,基本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然而亟待解决的“谁来教”的问题日益凸显。加强中小学校的武术师资队伍培训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研究从中小学武术师资及培训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中小学武术师资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期适应目前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改革步伐,对《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普及、中小学武术段位制的推广、中华民族优秀的武术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将起到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小学武术师资及培训现状
2.1 中小学武术师资现状
中小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与中小学武术师资力量是紧密相连的。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2005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邀集全国百余位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选取了270所普通中小学,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学校武术教育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各种原因仍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针对武术师资的调查在大学期间专修过武术的仅占15.9%;有43.9%的体育教师对武术教学感兴趣,34.2%和59.1%体育教师能够完全或基本按照图解自学武术,并通过讲解、示范教会学生武术;32.4%和57.7%的体育教师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定期进行武术培训[1]。
其实,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严重匮乏、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专人与专岗的错位、教师的武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欠缺、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培训教育形式化等问题尤为突出。另外,高等师范院校对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不清,多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体育师资为主,而且武术专业教学内容单一,理论学时相对较少,传统的讲解师范方法、硬性成绩考核等因素的存在同样阻碍着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和学者们给出过很多建议,如韩雪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武术师资培养研究》中提出要重视武术教师的专业化培养,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生培养要更新理念,培养并引导适合中小学武术课教学的师资就业生[2]。杨光在对《中小学武术师资培养现状研究》研究中提出为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培养出全面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非常关键问题,同时也是高等院校的体育专业师资培养不容忽视的问题[3]。《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针对中小学武术师资的建议为:建立武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解决中小学武术师资匮乏的问题;实行武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武术师资队伍水平。
2.2 中小学武术师资的培训现状
目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实境遇令人担忧,对中小学武术教育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武术段位制进学校高峰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认为,武术进学校是国家文化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长期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且武术进校园的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时期,武术健身操、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对中小学武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加强武术师资培训,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定、建立和健全中小学武术师资的培训制度体系,已成为武术进校园的关键性问题。
100多年的学校武术教育历程,为武术师资培养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为进一步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但通过对文献资料来整理与分析,目前中小学武术师资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第一,文献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和高校武术师资培训方面的研究,而对中小学武术教师培训的成果较少。第二,对于中小学的武术师资培训方面的有针对性、权威性的文件甚少,多数学校对武术师资的培训观念落后,认识不足,导致武术师资培训处于可有可无状态。第三,缺乏健全的、系列的中小学武术师资的培训体系,即使有相关性的培训,其培训方法、内容、手段、考核与评价标准随意性强,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 中小学武术师资培训的必要性分析
3.1 普及中小学校武术教育的需要
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的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 1915年,武术运动已被推入新兴的近代学堂、学校,并逐渐被视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教育部在1956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其中武术是其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文革以后,在1979 年兴起了武术热,1982 年下发了《关于保证中小学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并在1987 年颁布《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武术是三年级至六年级基本教材之一。2004 年教育部提倡体育课要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2005 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对全国范围内的252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以后,编制完成《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解决了学校武术教育中“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2010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在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武术技术传播与民族精神传承的特殊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一系列的决策或文件的出台,不仅体现着武术课程走进中小学,更体现出国家政府及教育部门对武术在学校中的发扬和传承的高度重视。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健身作用与教育价值,是其他现代体育运动无可比拟的。尽管作为传统体育和优秀民族文化代表的武术早已被纳入了学校课程体系,但是中华武术在学校中的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利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文化,对年龄尚小,身体成长和心理特点正处于阶段萌芽的中小学生,开展中华民族精神培养、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武术教育,是新时期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必须,更是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当然,作为中小学武术教育活动中这些教育行为的实施及教学效果的取得,还必须依赖于由专业武术师资引导。中小学校武术教育时刻在推动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而且是培养武术爱好者及未来武术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武术教师的技术水平、专业素养、教学能力、价值观等严重制约着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在普及和加强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过程中,中小学的武术师资培训问题也已成为关键性问题。
3.2 中小学武术操及武术段位制推广的需要
2010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颁发了《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同时,两部委共同组织《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的研究》。随着新时期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武术健身操,由小学阶段的《旭日东升》《雏鹰展翅》和中学阶段的《英雄少年》《功夫青春》四部分构成,全套武术健身操以广播操的形式结合武术的基本动作创编形成[4]。而武术健身操的动作创编,也是多年以来中华武术以一种开放的、新式体操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武术健身操传承着深刻的武术文化蕴涵,体现武术技击技艺的特征。武术健身操的动作凝练,简单易学好记,既融合音乐旋律和健身操的特色,又不失中华民族艺术的表现力,极为符合现代中小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心理特点发展的需求,为中小学武术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达到推广中华武术在校园传承的目的。关于武术段位制,经过3年的试行和调研,教育部专家和武术界专家一致认定,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及其教学指导方案符合学校教学体系要求,适合在学校正式教学中使用。武术段位制进入学校,对中小学武术教育摆脱当前发展困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体教结合、运动员武术水平与等级制度相接轨、建立武术段位师资培训培养体系、开展评比或评选武术段位制先进学校等学校武术教育的专项活动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5]。
从2010年9月决定《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全面推广,到2013 年武术段位制进校园,这体现出国家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武术教育的不容乐观局面快速更改的决心。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在时间短、任务重、内容多的形式下,武术教师要顺利完成各项武术教学任务,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取不到良好的效果也是必然[6]。这就进一步体现了加强中小学武术师资培训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短期与长期武术师资培训计划,快速提升武术教师的培训效果,满足中小学武术操及武术段位制推广的实际需要,就是对武术进校园和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大的支持和推动。
3.3 中小学武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且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武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紧紧跟随着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
武术进校园成为中小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在为武术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中小学武术师资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武术教师是学校武术课程及武术课外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校武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由于武术进校园的过程中,对武术教师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再加上武术项目自身的特点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所以专项武术教师的配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如武术教师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要更加全面系统,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体现和寻求新的专业特性能力等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武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参与度、教学的效果。因此,中小学武术师资培训是武术师资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提高学校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推进学校武术教育课程改革进程、提升武术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能。
4 结语
一直以来,中小学武术师资的“质和量”方面的匮乏是一个很普遍问题。因此,对中小学武术师资培训研究就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就目前而言,研究中小学武术师资培训问题主要是从中小学的武术课程教学、武术操的开展、武术段位制的推广的等方面的刚性需要研究。如更新中小学武术师资培养理念,重视武术教师专业化培训,健全继续教育培训体制,不断提升武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快速适应中小学武术教育、武术操的开展及武术段位制推广显得尤为重要。从长远来看,加强中小学武术师资培训,提升武术师资培训效果,是中小学校武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社会需要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