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死亡病例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一、死者住址基本情况,按照项目填写。
三、性别:填男或女。
四、民族:按汉、回、壮、维吾尔、藏、白族等填写。
五、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具体的工作。不符要求的填写如:工人、干部、操作工或退休。
六、身份证编号:填写15位或18位身份证号码,注意与出生日期保持一致。
七、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丧偶、离婚、再婚不详6种情况划记。
八、文化程度:按死者的最高学历的`填写。文盲指不识字、半文盲指稍识字,中学含中专,大学含大专。
九、出生日期及死亡日期:按公历年、月、日填写。
十、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如为婴儿,可填写实际存活的月、日、小时。
十一、死亡地点:按死亡证明书上的6种情况填写;来院已死的死亡地点应为家中、赴医院途中。
十二、生前工作单位:指就业所在或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
十三、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指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或其他情况的直系亲属或亲友。
十四、联系人住址或工作单位:指联系人常住地址、电话或所在工作单位。
死亡病例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抢救死亡病例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摆在医生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用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技术实现死亡病例的抢救。这不仅是一场对生命的拯救,也是医生们经验和技术的考验。在实践中,抢救死亡病例给医生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
第二段:医生应拥有高度责任心
在抢救死亡病例中,首先是医生必须拥有高度责任心。抢救死亡病例需要医生们迅速反应,有效判断和决策。没有一颗责任心,医生无法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在抢救时间极为紧迫的情况下。抢救死亡病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医护人员积极投入,勇于承担责任,不惜付出巨大的努力,谨慎运用各项技术手段,如电击和心肺复苏等,使患者重获新生。
第三段:团队合作是关键
在抢救死亡病例过程中,团队合作不可或缺,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配合和默契,能够在抢救死亡病例的最短时间内发挥各自的特长,有效协作,互补不足,提高抢救成功的几率。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急救人员,都要想到自己的岗位所能提供的帮助,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人员,迅速分工合作,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团队的紧密合作,每一位成员能够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够更好地抢救死亡病例。
第四段:科学抢救手段的重要性
抢救死亡病例需要医生们掌握一系列科学的抢救手段,如心肺复苏、电击等。科学抢救手段在抢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生们经过学习和培训,熟练掌握这些抢救技术,使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冷静地运用这些技术手段。然而,仅仅学习这些技术还是不够的。医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这些技术,因为每一个病例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来抢救。
第五段:情感关怀带来希望
抢救死亡病例是一项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医护人员不仅要努力保持专业的态度,还需要具备情感关怀。抢救死亡病例中的患者多数处于生命垂危的状态,他们和家属十分脆弱和敏感。而医生在抢救过程中给予的关怀和慰藉能够为患者和家属带来一丝希望和安慰。因此,医生在抢救死亡病例的同时,也要给予患者和家属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只有建立起互信和亲近的关系,患者和家属才能更好地接受医生的抢救工作。
结论:
抢救死亡病例是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与生命与死亡相关。对于医生来说,抢救死亡病例是考验他们专业能力和与人为善的道德底线的时刻。需要他们拥有高度责任心,紧密合作的团队精神,科学的抢救技术和情感的关怀。只有通过不断总结和提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体会,医生们才能在抢救死亡病例的战场上取得更多的胜利。
死亡病例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是指我院根据国家死亡病例必须进行网络直报的规定,在患者临床死亡后,按规定进行报告的相关规章制度。
成立以医院医务科科长为组长、急诊科和各病区主任、医务科职能人员为组员的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小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组长:
组员:
2.1报告对象:在我院内死亡的就诊患者(包括门诊和住院)、120院前急诊的死亡病例。
医务科---负责网络直报。
2.2空白死亡证明书由急诊科负责统一加锁保管,由每天值班人员负责管理,防止遗失。发出空白单时应及时登记领出科室、医师和日期。
2.3临床医师持填写完整的死亡病例报告卡,到急诊科领取死亡证明书填写。
2.4医师应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证及户口簿,开立医学死亡证明书,并将死亡证明书后两联交由家属,死亡病例报告卡及死亡证明书的前两联交由急诊科负责保管,医务科每周检查并补充空白证明书,及时进行死亡病例网络直报。
3.1临床科室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应做到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填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死亡时间、患者常住地址、患者户籍所在地、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根本死亡原因、填卡医师、填卡日期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死亡时间、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根本死亡原因这三项必须填写准确、完整。
3.2死亡病例登记本应填写完整、准确、规范,主要填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致死疾病名称、死亡原因、死亡日期。
3.3医务科应根据死亡病例报告卡和死亡证明书,确定患者直接致死的`疾病以及根本死亡原因,按icd-10进行统一编码;根据患者身份证及户口簿,确定患者户口地址以及生前常住地址,进行网络直报。
3.4报告及时性:临床医师应在根本死亡原因及直接致死疾病已明确的前提下,及时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和死亡证明书,医务科应在患者死亡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
4.1科室应以医疗质量自查为依托,按照报告质量规范,由各科室质控员负责对本科室死亡病例报告质量进行自我检查,向科室主任负责,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指正,检查内容记录在科室质控自查记录中。
4.2医务科定期进行检查,在接收到死亡病例报告卡和死亡证明书后,对填写质量进行检查,有问题的应责令填写医师改正,严重质量问题者应进行处理。
4.3医务科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改正,并将检查结果对相关临床科室通报。
5、奖罚措施:医院对死亡报告完成准确及时的科室,应给予积极鼓励,结合每年的传染病报告情况,可以考虑对个人进行适当奖励。对临床科室迟报、漏报的,每一例发现后扣相应科室质扣分1分,发现死亡证明及死亡病例报告卡有缺漏或严重填写错误的,每一例发现后扣相应科室质扣分0.5分,相关检查结果随质控总结上内网向全院公布。
死亡病例心得体会总结篇四
导言:抢救死亡病例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职责。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冷静、果断地展开一系列急救操作。在个人经历中,我参与抢救死亡病例,深感抢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将从抢救现场、团队合作、压力与情绪、技术与经验、患者及家属沟通等方面,分享我在抢救死亡病例中的心得体会。
抢救现场:在抢救现场,环境冷静而紧张,在医护人员的高效协调下,每位成员按照自己的职责迅速行动。面对生死考验,医护人员不能慌乱,必须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迅速判断病情,并全力展开抢救。在现场,医护人员一定要遵守规章制度,确保抢救操作的正确进行。
团队合作:抢救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每位成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抢救死亡病例中,分工明确、协同配合成为关键。医师要制定明确的抢救方案并指导护士操作,护士负责给予病情观察、给药、心肺复苏等必要的急救措施。而其他医护人员则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配合,确保抢救顺利进行。团队合作的默契和协同能力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
压力与情绪:参与抢救死亡病例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对死亡和患者家属的情绪,医护人员需要保持冷静,专注于抢救工作。不仅要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还要积极引导患者家属的情绪,给予他们必要的安抚和支持。同时,医护人员也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寻求适当的心理辅导和排解,让自己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
技术与经验:在抢救死亡病例中,医护人员的技术与经验是至关重要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能够让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更加从容和准确地判断病情,作出正确的治疗决策。因此,医护人员应不断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并参加相关培训与练习,提高自己的抢救技能。同时,医护人员也应该及时总结和分享自己在抢救过程中的经验,以便更好地适应各种突发情况。
患者及家属沟通:在抢救死亡病例中,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对患者,医护人员应该尽可能用心去沟通,尽量减少病情对其造成的不适和疼痛。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需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情绪,积极回答他们的问题,并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解释病情和抢救方案,提供必要的安慰和支持。
结语:通过参与抢救死亡病例,我深感抢救的重要性和困难性。抢救现场的冷静、团队合作的默契、处理压力和情绪的能力、技术与经验的积累以及与患者及家属的良好沟通,都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应当怀着敬畏之心,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的使命。
死亡病例心得体会总结篇五
1、医生到挂号室的死亡证明存放处领取死亡证明。
2、医生按规范填写死亡证明,填写好后加盖诊断证明章。
3、填写好的死亡证明2日内交给直报人员,直报人员进行审查7日内上报疾控中心,上报完成后了封存在办公室长期留存。
我院死亡证明每年用量较少,根据实际情况,我院的死亡证明的编号有办公室、直报人员统一编号,发放责由填写医生2、3、4联发放给死亡家属。
1、医疗机构因指定相关专业人员负责死亡病人的死因编码工作
3、各级医疗机构应在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的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并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病例报告卡》送交市、县cdc,市、县cdc应在当天网络直报。
4、医疗机构在报告死亡原因时,必须写明直接死因、根本死因并按标准进行编码。
1、报告单位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报告单位应定期下载或查看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