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西方戏剧心得体会篇一
翻开《傅雷家书》,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眼帘,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觉已流入心间。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家书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去。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
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西方戏剧心得体会篇二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等人。而后印象派则是继印象派之后产生的以塞尚、梵高和高更等人为代表的本质不同于印象派的另一艺术流派。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二者在绘画形态与创作理念上的差异问题进行论述。
在创作理念方面,印象派强调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主张艺术上的革新,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因此他们主张他们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来调配颜色从而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走出画室,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印象主义画家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他们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甚至超越了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
而后印象派则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和情绪。其根本观点是反对真实的表现自然界的光与色,而主张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大胆尝试和探索,重视自我的表现,用大脑去思考艺术真实表现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理性的组合和安排使所看的一切在有意味的秩序形式之中得到表现,使画家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绘画形态方面,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不再像传统绘画的黑色和灰色,而是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并且不再使用轮廓线,物体的外形因而模糊,这使得印象派绘画变成了光影、气氛和色彩融合之作。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 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在印象派画家笔下,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被引入画面,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对比强烈的新画风,绘画由此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色彩成为了印象画作的主旋律,而整个画面的自然气氛则成为了他们追求艺术的目标。他们从画水开始,把水波反射出来的五光十色描绘得惟妙惟肖,进而扩大到从建筑物到天空的光与色的表达。
像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德加的《舞蹈课》,莫奈的《印象·日出》等作,都属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
与印象派不同,后印象派画家们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在绘画表现形式之外体现深刻内涵。他们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并不追求外光,而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被称为‘现代派艺术之父’的塞尚在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曾提出:艺术不是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的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绘画不仅表现眼睛所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所感到的。
下面我们通过对两幅画作的赏析来进一步了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绘画形态差异。印象派领袖人物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表现的就是画家对所看到的“日出水面”这一转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作品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在天水一色的朦胧晨雾中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用蓝绿色彩轻松的勾画出来,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画家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使得整个画面的一切物体都融成一片。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向日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并不是传统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装饰画,而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颂歌。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彷佛“背景上迸发出燃烧的火焰”。画面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绿色与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那大胆恣肆、坚实有力的笔触,以不同的走势,在明亮、灿烂的底色上找寻不同的结构与色调,把朵朵向日葵表现得光彩夺目,热烈奔放,正如凡高有着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气质。凡高以向日葵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画面上,葵叶和花瓣像燃烧的火苗,向日葵那金黄刺眼的色彩就是天上的太阳,也是凡高的心,凡高的思想感情,凡高的灵魂。向日葵、太阳、凡高的心,三者是同一的。所以,他所画的向日葵,不是客观如实的描绘向日葵,而像燃烧的火,像天上的太阳,那是他心灵迸发的感情。艳丽得颓废、快要凋零的花朵,弯曲的枝干,展现了生命烘烘烈烈的过程,也预示着繁华鼎盛之后终将走向沉重的衰败。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苦难生活的无奈,对残酷现实的愤怒和对光明希望的无限渴望。所以说,在他的这幅作品中,深刻的表达出了他自己的个人情感而非单纯的自然再现。《向日葵》可谓后印象派画作中的经典之作之一。
笼统的说来,后印象派由印象派发展而来,却又比之更加注重主观作用,因而无论在创作理念还是绘画形态上,较之印象派都具有更为丰富的个人情感。
西方戏剧心得体会篇三
不知不觉,我仿佛变成了一棵树,手臂变成了树枝,长满了翠绿的叶子,越长越高,越长越大,长成了一棵苍天大树。
我可不想当一棵孤单的大树,我挺直了身子,工鸟儿们做巢,瞧!“唧唧喳喳”它们站在我的“手臂”上,开始忙活了,一会儿功夫,我与鸟儿们成了邻居,每天听它们唱歌这是多么快乐呀!
还有,我要做一棵健康的大树,隔三差五,我会请来啄木鸟医生,让它帮我捉捉虫子,我又挺直了身子表现得很坚强,没关系,医生,我不怕疼,这样才会让我健健康康的,成为鸟儿们的好家园。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会助人为乐,把我的树枝张开,成为一把茂密的大伞,为人们遮住火热的太阳,成为他们乘凉的好地方。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会吸取大量的营养,生长出许多颜色诱人的果子,为路上的行人解渴,让饥饿的人充饥。
我还要做一棵乖巧、坚强的大树,不给人们添麻烦,我会管住我的树叶宝宝,不让它们去大地玩耍,而且,我会关照身边的花儿,为它们遮住大暴雨,暴风雨试图把我连根拔起,但我坚强的挺住了,暴风雨我不怕你,来吧!另外我还会为主人挡住风沙。
我要做一棵富有感情的大树,我感激我的主人,为我浇水,施肥;我感谢鸟儿与我作伴,感谢啄木鸟医生为我治病,使我健康成长,我会回报你们的。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会净化空气,让人们可以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
“又在胡思乱想,这孩子,快去弹琴!”门口传来了妈妈的一声吆喝,让我回到了现实。假如,我真是一棵大树,那该多好啊!
西方戏剧心得体会篇四
戏曲发生发展的历程,十分曲折,我们已无法详尽地去描述它如今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戏曲,是中国瑰宝,曾经处处留有痕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成了一种传统,积淀在人的心底。我们只有努力的去宣传它,让更多的下一代欣赏它,却不知道怎样能让它融入现在的社会观念中。
戏曲的发展,一样需要人才,经济等的支持所谓出人才,又是多种多样的人才。不仅要有精通业务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也要有精通行情、通晓变化的各级决策人物。包括剧团团长、文化局长、以及更上一级的领导等,均应视为人才的范围。然而,有了人才还不行,还要人尽其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许是现在戏曲人才的稀少,所以我们才有太多的人没有办法发现戏曲的魅力。戏曲舞美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艺术功能。实现这种艺术功能,主要由戏曲舞美中的三个要素——服装、道具、化妆来完成,这三个要素共同为塑造人物外部形象服务。戏剧舞美能够营造典型环境,为演员的表演搭建有效的平台,渲染舞台气氛。民间文化也对戏曲有很重要的影响。以诗、乐、舞为主体的中国戏曲,始终承继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态。它从一开始,就发生在民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虽然地域曲种之间,经常发生对峙、争胜、撞击和融汇,但每次动荡的结果,总是使戏曲进人新的阶段。它历经升降沉浮的变迁,最终仍以上述基本形态延续,形成中国独特的戏曲文化。
正是戏曲极强的地域性艺术特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才能够让中国戏曲能够生生不息,有强烈的延续能力。来自民族、民间的乐、舞、故事,在撞击融汇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了戏曲体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戏曲起自巫觋”。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说:“歌来自民间的谣曲俗调,舞来自百戏杂陈的广场,故事起于众人口语的流传”。歌舞故事显然是经过民间的反复实践与筛选,最后才触汇在一起,形成“戏”的雏形。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风俗民情的不同。又形成多样的创作风格。虽然今日区域地理学只承认地理因素是造成区域文化、艺术传统特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不认定是决定因素,但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我们的戏曲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精华与糟粕。它的受众面最广,影响也最大。许多社会低层的民众,就是通过看戏,懂得了事理,学会了做人。戏曲反映爱情婚姻等题材,不胜枚举。可以说“十部传奇九相思”。相当多的剧目体现了丰富的人民性,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愿望、追求、抗争和理想。但也有不少剧目含有封建思想的毒素。
传统神鬼戏有三种类型:一是主要表现神鬼的,二是神(鬼)人各一半的,三是以人为主,插些神啊鬼的做调料的。优美的神话与健康的鬼戏是主流、是精华,是人民的想象、借喻和寄托。但戏曲剧目中,神话与迷信是交织在一起的,而迷信则是蒙蔽、愚弄人民的糟粕。有人问:封建道德的忠、孝、节、义,能不能继承?郭汉城说:“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地主阶级有地主阶级的道德观,古代人民也有人民自己的道德标准。”戏曲中写劳动人民的重头戏不多,但涉及劳动人民的戏却很多,是歌颂、是贬抑,须要分辨和认识。正面的容易认识,带有阶级偏见的也容易识别,但糟践、嘲弄劳动人民的某些缺点,或侮辱、丑化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而且多用调侃、戏耍的态度,不真不假的语调,不痛不痒的手段,这就让人难以识别了。
传统戏曲中清官戏很多,如平冤狱、反对权贵的贪、暴,也涉及到棘手的案件等问题。清官戏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而且源远流长,象包拯、海瑞、况钟,人们耳熟能详、妇孺皆知,是戏曲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元杂剧《窦娥冤》、明清传奇《珍珠记》等。这些戏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元代残酷的种族统治,明代宦官、奸臣当道,清代变明代包公戏的为民请命,而直接由包公断案,反映了人民的强烈愿望。可以说清官戏一是反映了现实,二是表现了作家的理想,三是反映了群众的情绪,寄托了他们的希望。这就是清官戏得以广泛认同,并广为流传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些清官戏又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前提,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回答是很难的。但唯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审慎地、批判地加以说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在我去国家大剧院观看《宇宙锋》时,我才深深的被戏曲迷住了。美艳坚毅的赵艳蓉、俊俏风流的匡扶、坚持正义的匡洪、潇洒自如的秦二世、狡诈多端的赵高……汉剧与京剧渊源颇深,因此观看《宇宙锋》的过程就像是一次京剧的“寻根”之旅。大幕还未拉开,一段悠扬的唱腔抢先响起,猛一听似乎就是京剧唱段,但细细听来会发现它的发音吐字要比京剧柔和一些。“陈派”的反二黄唱腔,则圆润婉转,清秀悦耳,几段唱腔就将奇女子赵艳蓉的形象勾勒出来。
汉剧的表演则更为细腻,很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物情感挖掘得更深。汉剧舞台“后起之秀”王荔饰演的赵艳蓉,特别注重人物内心和性格的刻画。那由慢到快难度极高的功力,让观众感觉美不胜收,连连以热烈的掌声回馈。及至全剧高潮的“装疯”一段,情绪层层递进的唱腔,配合着左顾右盼的眼神,不断摇摆的步态,将赵艳蓉的无奈与悲伤细腻地呈现在舞台上。真的很震撼!
慢慢走上了喜欢戏曲的道路,我更希望以后,我能够在戏曲中,看到值得学习的生活态度。
西方戏剧心得体会篇五
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爱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一样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写作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
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
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明白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呢?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明白“根源”,进而明白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思想史大体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如果按照目前已知的哲学史发展的历史规律大胆地进行推测,在未来,哲学的下一次大发展就应会把研究的问题再次关注信仰和意志,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运用已有的、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最终将着力点回归到“人的问题上”,从而促进整个世界再来一次更为惊喜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