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室清洁的标语篇一
近期正在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副标题是“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本书的作者美国人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从教二十五年来,一直在一所叫霍伯特的小学担任五年级老师。这所学校位于美国的洛杉矶,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并且大部分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雷夫老师班里小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而且孩子们谦虚有礼诚实善良。长大后,他们纷纷进入哈弗、普林斯顿等名校就读取得不凡的成就。雷夫老师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这些快乐的事情是兴趣的营养剂,使每一个孩子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怎样做人。在这里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关爱、对孩子的认可。”虽然是不同的国度,但是教育的理念却是惊人的相似。尊重孩子、注重孩子品格的培养。
雷夫老师提倡并实践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而反思我们的教育现状,“害怕的教育”遍及方方面面,很多学生守纪是因为怕受罚,考不好怕老师批评,表现不出色怕同学嘲笑,成绩欠佳怕家长责罚……一切学习的动力皆因害怕而起。想想我们的学生有多少人认为学习是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式,有多少是为了体验快乐而主动学习。对他们而言学习是被动的、不快乐的事情。既不快乐又让人害怕的事又有几件能做好呢?雷夫老师为了让他班上的学生们消除恐惧不再害怕,打造无恐惧教室做了以下四件事:一是以信任取代恐惧;二是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三是纪律必须合乎逻辑;四是教师自己就是榜样。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就等于有机会,让他们成长为充满自信又快乐的人。
另外,雷夫老师认为,聪明不是那么重要,而正派得体远比考试分数重要。“教师教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养成人格品质,而这通常在学校里被忽略了。坚毅、诚实、勤奋,比那些考试过后就会很快被遗忘的知识更重要。”雷夫老师认为:“六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不论是对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做到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雷夫老师言传身教,用“六阶段”法则引导和培养学生人格成长,让孩子们首先拥有健全的人格,再启迪心智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得更好。”雷夫老师正是在这种信念之下,以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把学生引入了更高的人生境界中去。他说,“我希望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孩子们友善待人,勤奋学习,这意味着我必须成为他们所见过的最勤奋、最友善的人,而且我必须始终如一。这种身体力行,不断反思,不断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们一起向雷夫老师学习,用心打造我们身边的“第56号教室”。
教室清洁的标语篇二
这个寒假,我认真拜读了美国教师雷夫撰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雷夫——一名普通的老师用自己的爱与智慧创造出了教育的奇迹。走进这本书,我收获了感动,得到了启迪,好像有人给我们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你我的教育之旅。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我要有这样的老师多好!”同时也在暗暗下决心:我要向雷夫老师学习,做一位对孩子充满爱,对工作充满热情与智慧的老师!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句话说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雷夫老师在教育生涯中,不断审视、反思、尝试,逐步认清了人生使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他逐步感悟并形成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师”、“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认识。我想“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的教育追求。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使教室成为孩子的乐园,使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学习,爱上教师,是一种多么快乐的事情呀。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见。应该这样说,爱孩子,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
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轻轻叹息:“教师原来可以这样来当,原来可以做得这样好!”他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居全美top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使我精神上受到了洗礼。 在第56号教室里所展现的除了雷夫老师出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外,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他的“行万里路”,在这个章节里,我们可以通过雷夫老师的介绍了解到带孩子外出旅游是一件具有多么重大意义的事情。孩子们在旅途中所表现出的让人惊叹的修养不正是我们学校所追求的公民素养的教育吗?说实在的,在看这本书以前我一直简单的以为带孩子出去综合实践活动只是让孩子出去走走,放松放松。当了解到雷夫把带孩子外出旅游做得如此出色时,内心不由地受到极大的震撼。上路前雷夫会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尽可能多的了解和目的地有关的一切,知道要找哪些 游乐设施或展览,为自己的每一餐的花费做规划,旅游过程中用“道德发展六阶段”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像雷夫所言:这些旅行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广大的世界,同时发掘自身最好的部分。而在这一次次的旅行过程中雷夫把未来独立生活时所需的技能,如:理财、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对待寂寞和难相处的人等问题都交给了学生,而这些是在课堂上无法用语言来交给孩子们的。反观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漫无目的疯玩、毫无规划的花钱,随地乱丢的垃圾……孩子的教育点点滴滴处渗透着老师的理念,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老师,应该向雷夫老师一样,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我们的“上帝”,始终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我们要时刻牢记“第56号教室的奇迹”,努力改变自己,用自己的爱和智慧照亮那方属于我们的教室。
教室清洁的标语篇三
如果,教室是一架飞机,不就可以带着我们去翱翔世界?如果你长着一双想象的翅膀,那就快快飞入书中去分享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吧!教室真的会飞吗?当然不会,“会飞的教室”只不过是孩子们自编自导的一场戏罢了。
最近,我读了一本新书,书名叫会飞的教室。这本书是德国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纳的一本著作。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是一本描写校园生活故事的书。书中的主人公有家境贫寒、才华横溢的戴马亭,他虽然很年轻,但也老成持重;班里的剧作家姚尼,他被父母遗弃,但多愁善感;生性好斗的马提斯,他的肚子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饱;还有贵族出身的邬理,他一心想要改掉胆小怕事的毛病;以及那爱发表议论的塞巴修……他们性格各异,却十分珍惜彼此的友情。
总是被嘲笑没胆量的邬理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做了一件震撼全校的事——他依靠一把小雨伞从高高的爬杆上往下跳,结果小腿骨折了。这种胆小病的“疗法”是多么可悲,可叹!
班长戴马亭因为家境贫寒而不能在圣诞节回家,他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的痛苦,常常默默地流泪,恰好被培克老师看见了,于是培克老师用他的年终奖金——也就是原本想和“禁烟老师”一起圣诞旅行的钱,帮助戴马亭回到了家。
读完这本书后,我懂得了人要敢作敢当,不斤斤计较。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同学有困难时就应该尽力帮助他。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关怀。在学校里,老师一直在背后鼓励我们,帮助我们,就像文中的培克老师一样。是啊,除了父母,最关心我们的人是谁呢?是老师和同学!没有他们,我们也不能幸福快乐地生活!
教室清洁的标语篇四
这学期校长为我们每人发了一本书,我读的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静静的做那儿阅读,总是为书里的某个细节所感动,甚至有时会有一种恨不得马上就要去尝试一下的冲动。全书字里行间处处渗透出雷夫老师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
一个小小的教室,竟然如此地吸引人,致使学生愿意提早两个小时上学,而又延迟放学时间,即使毕业了仍不忘每周回到这个教室,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一个普通的最基层的老师,竟然获得了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感动了整个美国社会,这又是一个怎样的会施魔法的老师?读完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师角色,不自禁地感叹:做教师就应做一个像雷夫这样有追求的教师!
读着这本书,我的内心还是翻腾起不小的“浪花”:雷夫老师是一个敢讲真话、有智慧、充满爱心的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雷夫也是在标准化测试的大环境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但他做到了“另辟蹊径”,即实现了“终身性”教育,也没有影响应试的效果。引起我心灵微震还有雷夫的自省和不断思考的态度。因为对工作的爱与专注,才会出现“头发着火了”也不自知;因为对孩子的爱,才会不自觉得要对孩子进行终身有益的教育。
让我想到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初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只有爱自己选择的职业,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快乐而阳光,只有我们教育者充满了爱,才能“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在本书中,我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更看清了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让这些天使变得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意识和想法。
雷夫老师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能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最生动的、最大化的、最被大家所认同的效益?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因为他有爱心,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学生放在心上。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找。
是呀,爱是教育的根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高低,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不能有高低。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作为一名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
我们只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只有爱之切,才有可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才能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才能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读完这本书让人感动和难以忘怀,在新的一学年里我要努力向雷夫学习,做一位有心的老师。我坚信我能做到让自己和孩子们满意!
教室清洁的标语篇五
在最小的教室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迹!
这是一本向家长和老师阐释什么是真正教育并如何实施教育的指导手册。真正的卓越是靠牺牲、错误,以及大量努力换来的。第56号教室的庄右铭: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口号:做个好孩子,行事要努力!一位好老师就是教室的奇迹创造者!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可是我们许多老师,不愿意听学生的倾诉,不愿意听学生的唠叨,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学生高明,没有必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其实学会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所以,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套用这一句名言“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赞美是欣赏的结果,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是对倾听和欣赏的巩固。她和表扬不同。她不是当着学生的面的表扬,而是在学生背后的赞美。她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实践表明,两个互相仇视的人,如果在背后听到敌人在赞美自己,马上就会烟消云散了,所有的恩恩怨怨在眨眼之间就归于乌有了。老师的倾听是不是假的,老师的欣赏是不是做作出来的,只有当学生听别的同学说出来的时候,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才会对老师的教育感激,对老师的教育感恩,才会肯定老师的诚意,才会不自觉地在老师的期望方向上,迈出步子。
做好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在关心、关怀的基础上,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这样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完善人格,走向人生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