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感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思想史导论第二节读后感悟篇一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 执笔人: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法学院 课程名称:中国法律思想史 课程编号:
总 学 时:42 理论学时:30 实验学时:12 学 分:3 开设专业:法学 先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四门主干课之一,是针对法学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中国法律思想史是关于中国古代、近现代法律思想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者、哲学家李泽厚说,之所以对传统保持尊重和敬意,是为“保存本民族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丰富资源对于今天的法治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思想更是法律文化的核心。中国人对法律的认识,对待法律的态度,在处理法律与其它社会关系的关系时的选择,比如法律与政治,与权力,与伦理,等等,也都可以从传统的法律思想中找到答案。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国民性格,都可以从这里面发现它的遗传基因。掌握中国法律思想史,对于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法律思想的发展,掌握一些重要的学派思想和价值理论,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分析研究各种法律思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为今天的法治提供有益的经验。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3课时)教学要点: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神权法和宗法思想占统治地位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本章学习的目的是了解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天命”“天罚”思想的内容和神权法思想的变化,以及周公法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一、夏商时期的神权法思想概述
二、神权法思想的特点及其功能
第二节 西周对于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明德慎罚思想
二、礼治思想
三、周公思想的影响 考核要求 掌握:
1.夏、商、西周奴隶主“天命”“天罚”思想 2.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 3.何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思考:
1.为什么说周公法律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源头
2.中国夏商周时期神权法思想与西方神权法思想的有何变化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12课时)教学要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这时的学术界学派林立,思想活跃。本章的学习目的就是要掌握儒、道、墨、法的思想,研究其法律思想,探索其理论价值。掌握本章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注意各学派之间的比较研究,比如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道家对于人定法、对于礼德的态度,儒法对于道德和法的不同态度;二是要注意先秦诸子思想对于当今法治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儒家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孔子
一、礼与仁结合的思想
二、德主刑辅的思想
三、为政在人 第二节
孟子
一、仁政思想
二、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
三、尊贤使能和徒法不足以自行
四、重教化、省刑罚
五、性善论 第三节
荀子
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礼法起源论
二、重礼思想
三、重法思想
四、贤人治国论
五、性恶论
道家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四节
老子和庄子
一、崇尚自然法
二、抨击人定法
三、无为而治和愚民政策 墨家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五节
墨子
一、兼相爱交相利
二、法律起源论
三、立法原则
四、司法原则 法家学派的法律思想 第六节 商鞅
一、重法思想
二、垂法而治的法治论
三、刑无等级的思想
四、重刑思想和以刑去刑
五、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第七节 韩非
一、韩非法制观的理论基础——历史进化论和人性论
二、以君为主,法术势结合
三、韩非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二、维护极端君主专制
三、崇尚法治,推行严刑峻法 第二节 贾谊
一、民为国本和攻守异势说
二、礼法结合,以礼为主
三、黥劓之罪不及大夫的特权思想
第三节 刘恒
一、奖励农耕,轻徭薄赋
二、约法省刑,去严除苛
三、严于律己,虚怀纳谏
第四节 董仲舒
一、罢黜百家与独尊儒术二、三纲五常说
三、德主刑辅说
四、《春秋决狱》与原心定罪 第五节 王充
一、批判君权神授与天罚论
二、主张德主刑辅,反对专任刑罚
三、法律观上的命定论 掌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说 2 何谓春秋决狱 3 何谓原心定罪 4 王充法律上的命定观 思考: 董仲舒对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 如何理解《春秋》决狱对于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影响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3课时)教学目的:从东汉到隋朝的建立,是中国封建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由统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通过学习本章,学生要掌握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正统的法律思想以多样的形式出现,先后出现了强调名法、崇尚玄学和注重律学等不同的理论主张。重点掌握张斐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曹操
一、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政为先
二、唯才是举与选明达法理者持典刑
三、赏罚分明,以法治军
第二节 诸葛亮
一、审势立法,厉行法治
二、科教严明,赏罚必信
第三节 杜预
一、“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二、立法“必审刑名”
三、“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例”
第四节 张斐
一、“以理统法”与“以礼率律”
二、《刑名篇》的内容和意义
三、若干法律术语的界定
掌握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2 “以理统法”与“以礼率律”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3课时)教学要点: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隋唐时期,已经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也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立法趋渐完善,礼法结合已用法典形式固定下来。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唐代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了解李世民、柳宗元、刘禹锡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第一节 唐太宗
一、“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
二、法务宽简的立法思想
三、纳谏任贤
第二节 韩愈
一、道统说与人性三品说 二是“自生”说
三、礼法兼用,以礼德为先
四、“君言必信”,“法令大行”
第三节 柳宗元
一、国家、君主与法律起源论
二、反对天罚论和司法时令说
三、礼法统一论
四、定经界,核名实,均赋税 第四节 刘禹锡
一、刑、礼、道迭相为用
二、先富后教,止狱措刑
三、理大罪,赦小过
四、慎选司法官吏
包拯
一、立法当以恤民为本
二、肃吏治,选清官
三、执法严明、不避权贵
第二节 王安石
一、革除弊政、因时立法
二、创立善法,抑制兼并
三、礼法兼用,德主刑辅
四、“有司议罪,惟当守法”
五、“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
第三节 朱熹
一、“法者,天下之理”
二、德治与重刑并用
三、变法改革与人治
四、义理决狱,明谨用刑
五、恤民与省赋
思考:为什么说朱熹的法律思想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封建社会晚期的主要形态
第七章 明末清初的法律思想(5课时)教学要点: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制进一步衰落的时期,统治者加强了思想上的钳制,法律思想方面也进一步显示出各种文化的冲突,学习本章后要求学生在理解明清时期背景的前提下掌握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的特点,尤其是黄宗羲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丘浚
第一,圣人制法的起源论和“养民”、“安良”的目的论。第二,德礼刑政,始终相成的立法并用说。第三,立法为民和“明理”守法论。第四,“民穷犯法”的犯罪论。
第五,原情定罪、慎刑恤狱的刑罚论。
第二节 黄宗羲
一、批判君主专制
二、君臣共治
三、学校议政
四、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
五、工商皆本 第三节 顾炎武
一、唯物主义哲学
二、批判君主专制
二、思想与经世致用之学
三、立众治之法,以礼为先,疏法省刑
第四节王夫之的法律思想
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与“天理寓于人欲”说。
二、“趋时更新”,因时立法。
三、“必循天下之公”的立法原则。
四、“法贵简而能禁,刑贵轻而必行”。
五、任法与任人结合,严以治吏
掌握:1 黄宗羲“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法律意义 2 黄宗羲学校议政的思想
思考:明末清初中国法律思想启蒙与西方近代法律思想启蒙有何异同 第八章近代的法律思想(5课时)教学要点: 自1840年到191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近代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强烈影响的时期。本章的学习就是要理顺中国近代历史上法律思想变革的脉络和历史背景,主要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思想和君主立宪思想,沈家本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和“权能分立”说。
第一节 梁启超
一、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思想
二、提倡民权和君主立宪
三、法治与人治相结合的思想
第二节沈家本
一、重视法理学研究
二、中西结合的修律思想 第三节 孙中山
一、法治与民主相结合的思想 二、五权宪法与权能分立
中国思想史导论第二节读后感悟篇二
社会工作专业是社会学专业的一个应用专业。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为学科基础。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想,学习和掌握开展社会工作的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具备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社会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思想史导论第二节读后感悟篇三
李泽厚的历史触觉是敏锐的,但他受困于wg时期的经历,不能意识到启蒙和革命结构上的同一性,更认识不到启蒙和革命实质上在历史当中出现的辩证关系---没有摧毁封建制度社会基础的革命,就不会有全民卷进工业社会的真正的启蒙时代,革命恰恰让封建地主的启蒙最终扩大为全民的启蒙。从这个角度讲,中国革命的"农民性"和最终一个所谓"封建性"国家的重构(事实上比起"封建",更恰当的形容词是利维坦),就是实际上毁灭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主体---五四青年投身农村、适应农村,最终鼓动了被剥削农民底层的(物理塑造成的)心理,从而毁灭了封建的物理。所以李泽厚指望城市启蒙文明对农村的规训以实现启蒙,本站锦是本末倒置的,因为恰恰是中国的"农民性"导致了(在八十年代时刻的)未来全民的启蒙实现的可能性。
也是在这种心境下,李泽厚才在提出"西体中用"这一十分精妙的概念之后,又将之解释为庸俗的折中调和主义。他在八十年代面对的是整个"西体"(工业社会的文化)即将在全社会建立起来的时刻,也认识到这种"西体"恰恰在沿着一条独立的路径前进,也就是所谓"中用"。但他被困在八十年代那一套"全盘西化"对抗"tg****"这一二元对立的范式里,从而最终只能提出庸俗的折中方案,并冠以"西体中用"之名,顺便也将这个概念庸俗化了。然而中国革命本身就是一个李泽厚意义上"西体中用"的过程,******主义等来自西方工业社会的理论进入乡土中国后,变异的成果("中用")最终摧毁了中国的封建结构,才建立了八十年代以后所谓"西体"真正形成的根基,这是李泽厚所意识不到或者情有可原地不愿意识到的。
中国思想史导论第二节读后感悟篇四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可以说,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面极其广泛,医院内从事病人心理疏导工作的人员、司法机构处理和疏导家庭纠纷的人员等,均属于社会工作者范围,这都会提供大量的社会就业机会。
社会工作专业主要从事社会工作,而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社会工作有许多岗位可以选择,且社会专业为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前途,就业前景也很乐观的专业。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什么专业好
高考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尽量选择实用的专业,比如设计、计算机、语言、医药、会计等,这些专业实用性很强,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寻找对口的工作,上手也比较顺,不至于在入职后完全从头学起。
一、高考志愿专业如何选择
业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要我们的孩子足够优秀的话。
2、搞清楚所要填报的专业具体是干什么的。该专业有哪些课程,现在的大学专业单凭专业名称是很难判断其主要学习内容的。查清楚专业设置的课程,大致浏览后,看到不知所云的课程名也要去搞清楚。这关系到今后四年将如何云过,和一个不喜欢的专业朝夕相处四年,想想就很尴尬和痛苦。
二、高考志愿怎样选专业比较好
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心仪的学校的往年录取线,来综合填报,不要好高骛远,一定要把目标定得合理,定得切合实际,以免自己在目标未达到时过分失望。
看分数。填报高考志愿时,还要综合考虑自己所考的分数,假如分数比较高,就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好的专业,假如分数不是很理想,就要慎重选择所学专业了,以免因要求太高而落榜。
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首先要选符合自己选科的专业组,在具体填报志愿时,按照院校+专业组+专业名称进行填报,可以填报几个不同的专业。
考生选科不同,能选的专业组也不同,因此面对的竞争人群也不一样。
比如说“不限选科”的专业组,那么不管选什么科目都能报考,那就是所有人都一起竞争,竞争自然也会比较激烈。
中国思想史导论第二节读后感悟篇五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是一个缺少信仰的国家,其实对待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对信仰下个定义,为什么需要信仰,信仰是能解决什么问题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传统的思想是建立一种道德式的信仰,将思想的本身当做信仰但却没有如西方__一样的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虽然在明末清初的一批传教士来华传教也带来了一定影响,top100范文排行在士大夫和官员中甚至是当时的一个小朝廷永历帝的皇室家族中有很大影响(当时的太后和皇后以及太子都受洗加入__)。但后来天主教的传播又受康熙帝的禁止,天主教的传播也即传入地下,而其对中国传统信仰和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也式微(而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人仍是中国人的实用理性)。所以中国一直都缺少一种宗教信仰和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的情怀。这是国人十分缺少而急需的。要有这样一种情怀,信仰能为之带来帮助,我当然不是主张信仰救国论和崇洋更不是认为信仰的意义只限与此。
中国人的实用理性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存在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些小感想吧,一定有很多的错误不足,而这不就是历史吗?!我们都是历史中的一环在不断上演着错误,这错误也是自己认识路上的一点看见。人总是如此悲剧又如此可爱。以上是我的十分粗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