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绿头发教案反思篇一
这是法布尔《昆虫记》里的一篇作品,这一篇作品写的是绿色蝈蝈,本文写了绿色蝈蝈的鸣叫、外表、和食物以及和睦相处的特点。在教这一篇课文之前,我想,在整体感知本文中,学生感到最大的困难可能不是知道不知道本文写了些什么,无论哪个学生都能知道一部分“本文写了些什么”,大部分的学生是不能全部,或者说不能按照法布尔写绿色蝈蝈的特性一个一个地讲出来,只能讲一部分,那么,苛求学生一定要按顺序,一定要全面地讲出来,恐怕是不符合现实的。
对于第二个学习目标巩固拟人修辞手法,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我认为这个目标实际上和本文的浓厚的感情是有关系的,同时,和浓厚的感情有关系的还有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的称呼,因为对于昆虫,甚至是大型的一点生物,他们存在也只是一个“群”,并不是以个体存在,比如,我们家里养的鸡鸭,我们一般都没有给他们名字,只叫它们为“鸡”或者“鸭”。家里养的猫和狗总会有一些名字,这显示了鸡鸭和猫狗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此,称呼和拟人手法一样都是表达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强化了文章的人文色彩。所以,我准备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探讨。
二、整体感知的突破
对于这个问题,因为少了“全面”和“按照课文的顺序”,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起来说几句。
王兵起来说:“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我问:“那么咱班张文强身上的衣服不也是绿色的,而且侧面也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他是不是就是绿色蝈蝈呢?”学生看了张文强笑起来纷纷说:“可张文强身材并不优美,也不苗条匀称,也没有两片大翼。”我说:“对,我们对一种事物的描述要逐步的把它们的特征揭示出来,有的事物的特征比较多,我们需要用很多的特征来组成一个大的特征。那么绿色蝈蝈其它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学生开始说,它会唱歌,我再问:“知了不是也会唱歌,那么,知了就是绿色蝈蝈吗?咱们班上张文强是绿色的,也会唱歌,现在算不算是绿色蝈蝈呢?”学生又笑起来,说:“绿色蝈蝈唱歌和知了张文强唱歌是不一样的,它唱的歌是‘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样学生从外表和鸣叫方面也强化了“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刻画”的写作意识。
我又问:“除了这两方面,绿色蝈蝈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余下部分写的是绿色蝈蝈的食性。学生很快就看出了绿色蝈蝈的食性和别的昆虫不一样,绿色蝈蝈爱吃蝉,也爱吃甜的果点,有时还吃一些草,我解释说,绿色蝈蝈生活过得很滋润,如果有爱吃的蝉,像绿色蝈蝈个子那么小,居然也敢找蝉拼命,这简直是为了吃连命都顾不上了,吃完之后,还要吃点果点,吃肉之余还吃青菜,这生活真是好得没话可说了,我们谁能比得上呢。学生笑起来说,可是,他们有时还吃自己同类的尸体,我说,对蝉来说,他们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他们想的是尽量不要浪费蛋白质,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贪吃是绿色蝈蝈最大的特点了。
学生又说:“可是,绿色蝈蝈它喂饱了肚子,也会把食物让给别的绿色蝈蝈吃呀。”我告诉他们:“如果是咱们班的潘建忠,那是不可能让给别人的,潘建忠之所以这么胖,就是因为一些不该吃的他贪心一来,就拼命吃,结果,饿了别人也让自己胖成这个样子,绿色蝈蝈就比潘建忠聪明了许多。”潘建忠不好意思起来,说是他不想吃,可是,奶奶老是逼着他吃,最后身体吃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他没事,再过一段时间身体发育人一长高了,身上的这些脂肪就可能变成了肌肉就苗条了。
我接着说:“绿色蝈蝈,它没有电冰箱,如果它有电冰箱,可能它吃饱之后,也像咱们人类那样,说,你们不能吃,我还要带回去放在电冰箱里,有了电冰箱,现在邻里就不兴提着鱼送来送去了。如果老师是那只吃饱了饭的绿色蝈蝈,而陈斌是那只饿了好几天的绿色蝈蝈,我可能就想,我如果不给陈斌吃,它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为不死,就会和我拼命,对陈斌而言,没吃到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而对我来说,再吃也没意义,留下去又没电冰箱,倒不如做个人情送给陈斌这只绿色蝈蝈,希望以后他吃饱之后也能留一点给我吃。这样大家都有好处。”
而教参和其他的一些资料,把绿色蝈蝈把食物让给别人和睦相处当做绿色蝈蝈的另外一种属性,我认为这其实还是写绿色蝈蝈对食物的一种态度,写的还是食性。
我问学生:“上文主要写绿色蝈蝈的歌声,外表,食性,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能对调吗?”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有一些学生说,可以对调。然后全班好久没声音了,我只好自己讲解了。我告诉他们:“不可以对调,因为对一只这么小的昆虫,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的歌声吸引了我们,然后我们循声找到它,从而再写到它的外表。随着对绿色蝈蝈观察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队它的了解越来越深,当然才开始写到它的食性了。写人也是这样,一般我们都是先写外表,然后才写到人的性格等内在的内容。因为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过程就是这样。”这是顺便插入一些写作的常识,有必要,长期的插入,学生作文会提高一些的。
三、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整体感知完成之后,我转入了第二部分,本文的拟人修辞手法和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的称呼。
我先让学生完整叙述一下刚才同学说到的绿色蝈蝈的特点,然后问:“刚才几位同学说的绿色蝈蝈如果拿去发表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吗?”学生纷纷说,不能,我问什么原因,学生说了很多的原因。虽然也讲到感情方面不如原文,但今晚我反思的时候,觉得这部分上得不怎么如意,因为我问的这个问题太宽泛了,我导引乏力,费了五六分钟,我才把学生的思路导引到同学刚才讲述的感情。
然后我再问学生,法布尔这一篇文章感情特别浓的原因?学生还是难以回答,虽然也有学生讲到拟人手法的使用,但不多学生考虑到这一点,我引导也乏力,在拟人手法和生活勾连,以及生活和课文勾连方面没做什么预案,而且教学机智这次也失灵了。
不过,许多学生站起来分析拟人手法在本文中使用好的地方,居然大部分还讲得有模有样。这一部分的内容太多了,我也没精力写了,只好省略。然后我再从作者对绿色蝈蝈不同的称呼,比如“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徒”“蝉的屠夫”有的学生问:“作者把绿色蝈蝈称为‘囚徒’‘屠夫’怎么会是喜爱呢?”我说:“有时女人称自己的男人为‘短命鬼’‘杀千刀’的,难道这些妇女很喜欢自己成为寡妇吗?这是昵称。只有爱到极点才这样称呼。”学生也明白了。我看教参,刚才也看了别的老师上的课的一些实录,也只是说,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在法布尔对绿色蝈蝈是很有感情的,但几乎都没注意到并不是有称呼就是有感情的,比如,谁如果被谁叫做王八蛋他不会觉得彼此之间有什么感情,至多是恶感,而本文法布尔和绿色蝈蝈之前还是喜爱之情,这中间的矛盾只能用昵称来解释才能解释得通。
不过,按照有的理论说法,如果学生上完了一节课,有问题的变成没问题的,老师不能引发他们新的问题出现,那么就是一堂失败的课,那么,我觉得这样评价,我这节课似乎有些接近失败了。可能这样的要求也不能针对所有的课,我看了许多西方大学里的许多公开课,似乎也没做到这一点。
绿头发教案反思篇二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执教者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余爱东老师。这是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二期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上的一节研究课。评课人均为本期研修班学员。
我看了这堂课的实录和后面的讨论,感到语文新课程改革具体到课堂操作真还不是那么简单。谈观念(哦,现在一般不用“观念”或“指导思想”之类的词,而比较时髦说“理念”了。呵呵)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分歧―――试问:谁现在会反对“平等对话”、“学生自主”、“工具与人文的统一”等“理念”?但一到课堂上,不少教师(当然也包括我)却往往不知不觉露出了“传统的尾巴”。
这堂课,应该说执教者还是想上出点新课程的色彩,也的确有些这样的色彩。但是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从细节处往深里“走一步,再走一步”?比如,当学生讲了法布尔的故事后,教师问:“你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法布尔的什么精神品质对你产生了影响?”我觉得这样问似乎不妥,因为教师的这个提问已经隐含了他希望学生说出的答案。其实,学生之所以讲这个故事,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的“微言大义”,可能不过就是他只读过这个故事,于是便讲出来了;而且未必就一定理解了法布尔的“精神品质”,即使理解了,也未必对学生“产生了影响”。―――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未必”。在这个细节中,我们感到,学生的思维仍然受着教师的'操纵,虽然这未必是教师有意所为。
在课堂上,没有纯粹的“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因此,转变理念,请从细节开始。(李镇西)
是的,李老师的这段评语,对我触动很大,课堂教学中,孩子喜欢我的课,却又收获无多!进入这个校园,大家都在为成绩而忙碌着,传统的教学还顽强地占据着大家的课堂,我似乎也不例外。新课程的外衣下是传统的尾巴。课堂中我主沉浮,又怎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学习!再学习呀!
绿头发教案反思篇三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也是今后要纠正的:
1、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时间,重点内容要突出。字词教学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也重要,但他们只是为课文教学服务的,文本的解读才是课堂的重中之重,要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时要突出,时间的安排要向它倾斜,否则,课堂教学便是本末倒置。
2、关注学生预习,加强对学生预习监督。语文教学预习非常重要,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逆与成败。以前,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数量,没有关注学生预习的质量,不能让学生为预习而预习,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方法指导外,还必须警醒学生不能抄袭参考书,要自己诚信预习,真正为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服务。
3、备课要细读文本,课前要熟悉程序(环节)。有效教学提倡细读文本,教师课前一定要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理解,并努力化为自己的东西;上课前要再次熟悉教学环节,以抵抗遗忘,这样对教学过程的流畅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课前要厘清教学思路。虽然备课时已经梳理了教学思路,根据文本与学生实际确定了教学的方向,但时间一久,很容易遗忘,因此,课前教师要再次厘清教学思路,对教学的课件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审视,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有关问题都逐一做细做密,并用过渡语勾连起来。
绿头发教案反思篇四
一、教学设想
在教这一篇课文之前,我想,在整体感知本文中,学生感到最大的困难可能不是知道不知道本文写了些什么,无论哪个学生都能知道一部分“本文写了些什么”,大部分的学生是不能全部,或者说不能按照法布尔写绿色蝈蝈的特性一个一个地讲出来,只能讲一部分,那么,苛求学生一定要按顺序,一定要全面地讲出来,恐怕是不符合现实的。
对于第二个学习目标巩固拟人修辞手法,体会拟人手法的好处。我认为这个目标实际上和本文的浓厚的感情是有关系的,同时,和浓厚的感情有关系的还有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的称呼,因为对于昆虫,甚至是大型的一点生物,他们存在也只是一个“群”,并不是以个体存在,比如,我们家里养的鸡鸭,我们一般都没有给他们名字,只叫它们为“鸡”或者“鸭”。家里养的猫和狗总会有一些名字,这显示了鸡鸭和猫狗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此,称呼和拟人手法一样都是表达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强化了文章的人文色彩。所以,我准备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探讨。
二、整体感知的突破
对于这个问题,因为少了“全面”和“按照课文的顺序”,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起来说几句。
王兵起来说:“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我问:“那么咱班张文强身上的衣服不也是绿色的,而且侧面也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他是不是就是绿色蝈蝈呢?”学生看了张文强笑起来纷纷说:“可张文强身材并不优美,也不苗条匀称,也没有两片大翼。”我说:“对,我们对一种事物的描述要逐步的把它们的特征揭示出来,有的事物的特征比较多,我们需要用很多的特征来组成一个大的特征。那么绿色蝈蝈其它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学生开始说,它会唱歌,我再问:“知了不是也会唱歌,那么,知了就是绿色蝈蝈吗?咱们班上张文强是绿色的,也会唱歌,现在算不算是绿色蝈蝈呢?”学生又笑起来,说:“绿色蝈蝈唱歌和知了张文强唱歌是不一样的,它唱的歌是‘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样学生从外表和鸣叫方面也强化了“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刻画”的写作意识。
我又问:“除了这两方面,绿色蝈蝈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余下部分写的是绿色蝈蝈的食性。学生很快就看出了绿色蝈蝈的食性和别的昆虫不一样,绿色蝈蝈爱吃蝉,也爱吃甜的果点,有时还吃一些草,我解释说,绿色蝈蝈生活过得很滋润,如果有爱吃的蝉,像绿色蝈蝈个子那么小,居然也敢找蝉拼命,这简直是为了吃连命都顾不上了,吃完之后,还要吃点果点,吃肉之余还吃青菜,这生活真是好得没话可说了,我们谁能比得上呢。学生笑起来说,可是,他们有时还吃自己同类的尸体,我说,对蝉来说,他们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他们想的是尽量不要浪费蛋白质,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贪吃是绿色蝈蝈最大的特点了。
学生又说:“可是,绿色蝈蝈它喂饱了肚子,也会把食物让给别的绿色蝈蝈吃呀。”我告诉他们:“如果是咱们班的潘建忠,那是不可能让给别人的',潘建忠之所以这么胖,就是因为一些不该吃的他贪心一来,就拼命吃,结果,饿了别人也让自己胖成这个样子,绿色蝈蝈就比潘建忠聪明了许多。”潘建忠不好意思起来,说是他不想吃,可是,奶奶老是逼着他吃,最后身体吃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他没事,再过一段时间身体发育人一长高了,身上的这些脂肪就可能变成了肌肉就苗条了。
我接着说:“绿色蝈蝈,它没有电冰箱,如果它有电冰箱,可能它吃饱之后,也像咱们人类那样,说,你们不能吃,我还要带回去放在电冰箱里,有了电冰箱,现在邻里就不兴提着鱼送来送去了。如果老师是那只吃饱了饭的绿色蝈蝈,而陈斌是那只饿了好几天的绿色蝈蝈,我可能就想,我如果不给陈斌吃,它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为不死,就会和我拼命,对陈斌而言,没吃到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而对我来说,再吃也没意义,留下去又没电冰箱,倒不如做个人情送给陈斌这只绿色蝈蝈,希望以后他吃饱之后也能留一点给我吃。这样大家都有好处。”
而教参和其他的一些资料,把绿色蝈蝈把食物让给别人和睦相处当做绿色蝈蝈的另外一种属性,我认为这其实还是写绿色蝈蝈对食物的一种态度,写的还是食性。
我问学生:“上文主要写绿色蝈蝈的歌声,外表,食性,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能对调吗?”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有一些学生说,可以对调。然后全班好久没声音了,我只好自己讲解了。我告诉他们:“不可以对调,因为对一只这么小的昆虫,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的歌声吸引了我们,然后我们循声找到它,从而再写到它的外表。随着对绿色蝈蝈观察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队它的了解越来越深,当然才开始写到它的食性了。写人也是这样,一般我们都是先写外表,然后才写到人的性格等内在的内容。因为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过程就是这样。”这是顺便插入一些写作的常识,有必要,长期的插入,学生作文会提高一些的。
三、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整体感知完成之后,我转入了第二部分,本文的拟人修辞手法和对绿色蝈蝈的不同的称呼。
我先让学生完整叙述一下刚才同学说到的绿色蝈蝈的特点,然后问:“刚才几位同学说的绿色蝈蝈如果拿去发表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吗?”学生纷纷说,不能,我问什么原因,学生说了很多的原因。虽然也讲到感情方面不如原文,但今晚我反思的时候,觉得这部分上得不怎么如意,因为我问的这个问题太宽泛了,我导引乏力,费了五六分钟,我才把学生的思路导引到同学刚才讲述的感情。
然后我再问学生,法布尔这一篇文章感情特别浓的原因?学生还是难以回答,虽然也有学生讲到拟人手法的使用,但不多学生考虑到这一点,我引导也乏力,在拟人手法和生活勾连,以及生活和课文勾连方面没做什么预案,而且教学机智这次也失灵了。
不过,许多学生站起来分析拟人手法在本文中使用好的地方,居然大部分还讲得有模有样。这一部分的内容太多了,我也没精力写了,只好省略。然后我再从作者对绿色蝈蝈不同的称呼,比如“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徒”“蝉的屠夫”有的学生问:“作者把绿色蝈蝈称为‘囚徒’‘屠夫’怎么会是喜爱呢?”我说:“有时女人称自己的男人为‘短命鬼’‘杀千刀’的,难道这些妇女很喜欢自己成为寡妇吗?这是昵称。只有爱到极点才这样称呼。”学生也明白了。我看教参,刚才也看了别的老师上的课的一些实录,也只是说,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在法布尔对绿色蝈蝈是很有感情的,但几乎都没注意到并不是有称呼就是有感情的,比如,谁如果被谁叫做王八蛋他不会觉得彼此之间有什么感情,至多是恶感,而本文法布尔和绿色蝈蝈之前还是喜爱之情,这中间的矛盾只能用昵称来解释才能解释得通。
不过,按照有的理论说法,如果学生上完了一节课,有问题的变成没问题的,老师不能引发他们新的问题出现,那么就是一堂失败的课,那么,我觉得这样评价,我这节课似乎有些接近失败了。可能这样的要求也不能针对所有的课,我看了许多西方大学里的许多公开课,似乎也没做到这一点。
绿头发教案反思篇五
《绿色蝈蝈》这一堂课总的来说上得不那么理想,我想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的原由吧: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违反了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脚的,这是对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惩罚。
二是教材处理不科学,贪大图全,结果目标太大等于没有目标,这也与第一点教训息息相关,对学生不够了解导致目标确定不科学,以后得出一个教训就是:一堂课要稳打稳扎,不贪多求快,完成一个任务是一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三是心理素质不成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上课一开始情绪还非常饱满,但一旦学生出现状况,课堂冷了场就开始乱了阵脚,虚荣心在作怪,结果越是怕出丑就越是出丑,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补救而是消积放弃,只求早点上完了事,这是对自己、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由此可见,我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强,更别说调动学生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栏目的主持人,他会用多种方法去激活现场,带动观众,让整个节目跟着他的目标走,而绝不会让节目冷场。所以我离一个优秀教师的目标还差很远,今后得在这方面做个有心人,要千锤百炼。
这堂失败的课于我是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差距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