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戏曲怎样教学反思中班篇一
我尝试的进行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精心的设计了一堂京剧艺术欣赏课的探究合作式的教学。
通过对现代京剧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的欣赏,了解中华民族国粹——京剧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行当的划分、脸谱颜色的代表、唱腔的特点、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伴奏乐器的种类等内容。
1、通过协作、兴趣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2、通过对自己民族的国粹——京剧艺术的欣赏与研究,感受她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构建爱国情感。
1、教师的引导下,实践体验专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初步学习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
3、能与小组成员协作学习。
4、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形式展示与交流。
根据自己的研究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并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1、播放一段(vcd)现代京剧的唱腔选段《智取威虎山》中的《迎来春色换人间》。
2、出示课题,提问:“通过欣赏这段京剧,你能感受到京剧艺术有那些特点吗?”
3、组织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归纳。
(京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其中最基本的是诗歌、音乐、舞蹈3种因素,体现了京剧的综合性;所有这些综合的艺术手段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创造舞台形象、表现剧情内容服务的,这体现了京剧的戏剧性,具体体现为:音乐人物性格化、行当化和戏剧情节化;京剧与各地的民歌、歌舞、器乐、曲艺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京剧演唱又是相当专业化的,必须由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能表演,这体现京剧的民间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
4、启发学生:“你们还想了解有关京剧更多的内容吗?还想了解京剧的那些方面的内容?”
5、学生之间提问、交流,确定研究专题(京剧发展的历史背景、行当的划分、脸谱颜色的代表、唱腔的特点、著名的代表人物、伴奏乐器的种类……)。
6、教师总结,帮助形成协作兴趣小组。
戏曲怎样教学反思中班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都是反映人类文化的文章,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是戏曲文化。因此,我这堂课的目标定位是:了解中国戏曲相关知识,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本着这一目标,我尽可能的为学生的搭建认识戏曲、学习语文的舞台。
根据原有的知识储备(我原来在教语文课的同时带过音乐课,虽不是个戏曲爱好者,但对戏曲有所了解),在备课过程中,我除了梳理自己已有的戏曲知识,还查阅了各种资料,寻找吸引学生的知识点。如果仅仅是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这堂课肯定会让学生恹恹欲睡。因此,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戏曲,比如:戏曲知识知多少、猜赏戏曲、辨别脸谱、演唱戏曲等,整个课堂异彩纷呈,学生们的对戏曲认识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特别是学生自演的《花为媒》、《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片段,虽然有的同学唱得不够精彩甚至跑调,但也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情绪高昂,从而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这是一堂展示课,展示课必须有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基础,这就不得不提到课前的准备。我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要求:自主阅读教材,同学间分组合作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我们家乡的地方戏;模仿学唱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戏曲片段;搜集几段精彩唱段,把自己对唱段的理解与同伴交流。学生在这两周的时间里,回家搜集查找资料,来到学校一有时间就交流整理资料,有的同学还跨班级收集资料(一部分孩子家里没有网络,戏曲方面的参考资料又少,因此资料的获得主要靠部分同学收集,这部分同学主要是交流整理),有的同学还把自己学到的戏曲片段教给同组的同学和其他想学的同学,课余时间时常会听到哼唱戏曲声音。这样通过搜集资料,既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课堂展示做好了知识储备。而我设计教案时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我设置了让他们展示信息量丰富及整合处理信息能力的戏曲知识问答、脸谱的含义及举例,让他们展示演唱才能的戏曲表演等等,让学生得到自由充分的展示。而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到穿针引线、调整课堂的作用。
我这堂课虽是展示课,但是我没有仅仅停留在把搜集来的知识简单回报这一层面上,而是尽可能的贯穿语文学习。因为如果脱离开语文教学,也就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性学习课很容易上成热热闹闹的`表演课、学唱课,戏曲知识课,往往忽视了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我这堂课的目标定位是:了解中国戏曲相关知识;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而且这次活动我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比如:对脸谱的识别不只是停留在脸谱辨别和代表的含义上,而是联系“平时描写人物时要注意观察,刻画出特点”这一写作方法。又如:戏曲欣赏不只停留在让学生“悦耳”这一层面上,而是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当堂对所听和所了解的戏曲的进行赏析,既培养了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这节课不仅形式灵活,而且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语文学习这一舞台。
新教材的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首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加强文化修养,除本专业扎实的知识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
在《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活动课中,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例如关于京剧脸谱。什么脸谱象征什么性格,什么品质,什么角色,什么命运,都各有说法;关于服饰,文将穿什么,武将穿什么;关于服饰颜色,皇帝穿什么色,大臣穿什么色,百姓穿什么色,也各有讲究,就是戏曲的“四艺五法”也各有韵味。由于自己业余学过几种戏曲唱腔,在课堂上时不时唱上几句,便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模仿。在课外指导时,这些能力也派上了用场。两个星期的备课浓缩在一节课中,使学生在这堂课中既了解了戏曲的有关知识,又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
当然优点和不足往往是并存的。戏曲知识博大精深,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很难把戏曲重点知识全部挖出来(尤其是国粹京剧),这不仅是老师的遗憾,更是学生的损失。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会走得更长更远。我也相信在我们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燃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整个课堂会充满了浓郁的油墨书香,书香也将为孩子的一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戏曲怎样教学反思中班篇三
为了重拾戏曲艺术精神,传承戏曲文化精粹,培育少儿的戏曲素养,推动戏曲遗产保护,我校根据上级精神,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戏曲唱段都是伴随着剧情的,同时在推动剧情的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因此,我在教唱唱段时,先简要解说剧情及人物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教唱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了很多。如黄梅戏《打猪草》、《女附马》等。
戏曲唱词既通俗易懂,又琅琅上口,讲的都是生活的积累。如黄梅戏《龙女》(有人在说你如癫疯):“一不是你科场得高中,二不是你路途遇亲朋,有伞你偏不用,雨中兴趣浓,又唱又笑又跳又蹦,有人在说你呀,有人在说你如癫疯、如癫疯啊——”教唱前,教师讲解剧情和唱词内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理解唱词的意思,从而更好的学唱。
学生开始对戏曲不感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因此教师只有精选优秀唱段,培养学生的美感,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一般采用以下方式选段:
1、选择清新、优美、活泼的唱段。如《天女散花》、《花开花谢叶儿落》、《谁料皇榜中状元》等。
2、选择生活气息浓郁、歌颂劳动、歌颂生活的唱段。如《对花》《打豆腐》等。
3、选择感情真挚、歌颂舍己为人精神的唱段。如《写血表》、《刘彦昌坐二堂》等。
4、选择富含哲理、启人心智的唱段。如皮影戏记词《行也忧来坐也忧》等。
通过这些做法,我班学生对戏曲逐渐产生了兴趣,同学之间互相学唱,有效的实现了戏曲学习中的自我评价。
戏曲怎样教学反思中班篇四
备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关于“构建主题课堂,实施大量阅读”的研究方案。其中提到:随着我省新课程计划的规范落实,语文中高年级课时大大缩减,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在现行教材内容不发生调整的情况下,每篇课文的学习平均不足一课时。
课标要求,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恐怕鞭长莫及,落实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传统课堂上一节一课或多节一课,又完成不了阅读任务。因此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减时求效,去粗求精,追求学习的主题性、整合性、综合性”势在必行。
基于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确定了以“戏剧大舞台”为本节课的主题,以藏戏为载体,并与京剧、黄梅戏、吕剧等地方戏进行有效组合与整合,努力探索尝试一条全新的“主题课堂”的语文教学之路。
《藏戏》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文章,本组文章主要介绍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藏戏,是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因此在课前预习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张“自主学习读书卡”,围绕《藏戏》一课进行自主学习:课前搜集藏戏的有关知识;了解藏戏的形成与特色;搜集你知道的其他地方戏的'有关资料。
课堂上,我首先“播放戏曲,激趣导入”,让学生欣赏喜闻乐见的豫剧《花木兰》选段,从中感受戏曲的魅力,激发喜爱戏曲的情感,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学习营造浓郁的戏曲氛围。
接着在下一环节中,我充分挖掘连接语的作用。在略读课文中,连接语所起的作用就如同精读课文中的课后题,它是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领路人,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但这些要求和方法又往往不是特别清楚明显的摆在学生面前,所以在学生从连接语中提取出信息之后,我又引导他们从找到的信息中梳理加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
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朗读课文,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主研读“藏戏形成”部分,通过朗读——复述——评价——感悟等方式,学生感受到藏戏形成的传奇色彩以及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同时也重点训练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和复述的能力。
在自主研读“藏戏特色”部分,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并在小组内交流,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全班交流,尤其是藏戏的面具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再次朗读感悟藏戏的面具特色之后,教师相机引入京剧脸谱的有关知识,为了使学生对国粹——京剧有初步的了解,又让学生欣赏《说唱脸谱》中的京剧选段,根据脸谱知识提示,感受京剧的脸谱同藏戏的面具一样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此环节的学习,同学们一下子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尤其是当《说唱脸谱》的音乐一响起,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随音乐唱了起来。
当播放戏曲黄梅戏《天仙配》时,同学们的演唱声再次响彻课堂,伴随着悠扬的黄梅戏曲调,同学们进入了《配套练习册》第15课《黄梅戏》这篇文章的自主阅读。
在阅读《黄梅戏》时,充分体现了默读的优势。我想默读是一种非常有成效的读书方式,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需要在默读静思中完成,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其中,才能真正独立的体会情感,理解文本。同时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标注自己的阅读收获。
在本节课即将接近尾声时,又增设了一个“小戏迷,展才艺”的环节,再掀学习的新高潮。看到同学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登台表演,当时,我觉得自己突然间真正体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让学生们感兴趣、真正动起来的环节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兴趣,他才愿意主动动脑去学习,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更多的自主权留给学生自己。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只是一个欣赏者,评价者,鼓励者。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在感受藏戏的特色时,如果能让学生观看一段藏戏演出时的录相,我想比只阅读文字资料会更直观一些,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努力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研讨,我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了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不断的探索语文教学新规律,深入理解高效课堂,改进教学,加大语文课堂容量,以大量阅读代替空洞的说教,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研究性、综合性学习。
新课改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的语文教育观,建立单元主题教学意识,具有重组文本的气魄,具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精神,努力探索构建主题课堂的教学基本模式。
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主题课堂”语文教学之路会走得更长更远。我也相信在我们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构建主题课堂,实施大量阅读”的开展与不断深入,一定会燃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整个课堂会充满了浓郁的油墨书香,书香也将为孩子的一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戏曲怎样教学反思中班篇五
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我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态度,尽量将综合性学习课组织得异彩纷呈,成为同学最喜爱的一个内容。
听几出悲欢戏,过一回梨园瘾,中国戏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课程目标》的总标明确提出要“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这堂活动课,基本达到了这一预期目标。同学不只了解到了戏曲知识,陶冶了情操,更激发了热爱祖国戏曲艺术的情感,甚至还会影响到小朋友们一生的'戏曲情结。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同学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本课的设计,在课前准备、课上活动和课后延伸中都充沛运用了专题网页。发现同学都很受用这一方式,可以自主地确定学习过程,选择学习内容。另外,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结果能以网页的形式在课堂上出现,这一新锐的形式,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其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当今,数码技术已不再新鲜,但运用到课堂中来却不常见,本节课,我也做了这样一个大胆尝试,协助同学用dv记录下他们到剧院观赏采访的精彩过程,不只丰富了课堂内容,开拓了同学视野,更提高了同学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在采访准备阶段,整个小组的同学查找长春戏曲文化发展史,了解京剧、吉剧、二人转的艺术形态、现状和发展前景,准备现场解说稿,采访稿,消化记忆各种相关知识,以提高现场应变力,那精益求精、字斟句酌的态度和架式,活脱脱是专业的电台外景小主持,着实让我感动。虽然,很多地方还稍显稚嫩,但我相信,这是绝对是一个梦想的开始。
同学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整理汇报资料,其中体现出的命题、总结、探索能力,让我暗暗震惊,你给同学多广的空间,他们就有多广的思维,同学的潜力是无穷的,我想,要做一个胜利的教师,不只要有一颗诲人不倦的心,还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有要敢于放手的魄力,使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向辅助“学”渗透,引导同学进行“学习的革命”,帮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本节活动课,除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外,还坚持了语文课的特点,融入说、学、唱、写,这都是在提高同学的语文综合素养。
此外,任何一堂课都不是孤立的,活动的最后,我发现小朋友们意犹未尽,有鱼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于是,不失时机地步置写作训题目。在第二天的作文点评课上,真的又有许多惊喜突显出来。一些精彩篇目已链到网页上,这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戏曲怎样教学反思中班篇六
最美人间四月天。这个美丽的四月也因为一次送教下乡的活动而显得格外富有意义。
为了充分发挥名师引领、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提升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参加了桐城市教育局组织的第一期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的活动。4月15日,来到了同样春色满园的龙眠中心小学,我执教的内容是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六课《精彩的戏曲》,属于小学美术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
说起戏曲,我们立刻就会想起舞台上那千娇百媚,眼波流转的花旦;仿佛听见那字正腔圆,余音绕梁的唱腔;更有那锣鼓喧天,粉墨登场的气势……尤其是京剧,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生旦净末丑,流派纷呈,或高昂,或婉转,或悲凉,或激越,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一代代广大戏迷的喜爱。
戏剧是经典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是对于现在的孩子,它恐怕远远比不上动漫、电游所带给他们的吸引力大,因为平时接触少,说到戏曲知识,也是知之甚少。所以在接到课题后,我马上联系了对方的领导,了解到龙眠中心小学一直没有美术专职教师,也就是说,六年级的孩子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基础并不好,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兴趣,了解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并且在学习和了解脸谱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绘制一幅脸谱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教师和学生互相都是陌生的,因为担心孩子们面对陌生的老师会觉得拘谨,所以如何尽快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活跃起来,这是我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想来想去,在新课导入上,我决定摒弃平时常见的戏曲视频导入新课的形式,改为自己清唱,大方献丑,再加上黄梅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地方剧种,学生们也觉得亲切,果然,虽然我唱的并不专业,可是大家却很开心地报以热烈掌声,课堂气氛顿时变得轻松愉快起来。这时,我很自然地进入新课:“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戏曲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走进精彩的戏曲世界!”。后来的评课中,也有很多老师对这个环节大加赞赏,称为亮点。
为了能够真正的给农村中小学教师带来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这次的送教活动从通知课题到上课留给授课教师的准备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天,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表演”;也没有刻意追求独树一帜的设计,我们要把自己最常态的`教学展现给大家。《精彩的戏曲》一课的安排上,我觉得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更重于技能的掌握,立足根本,传承经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多渗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兴趣,又学到了知识,还能进行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完一组精彩的戏曲联唱后,玩玩连线小游戏,让学生们了解戏曲的不同种类。进而引出我国的国粹——京剧。了解京剧的历史,通过学习京剧的不同人物角色及其特点,感受京剧的独特之美。而脸谱的出现,又在学生们面前展现了另一个绮丽世界,小小的脸谱,居然包涵着那么多的知识和寓意!这时,一首非常熟悉的《说唱脸谱》,引得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吟诵起来,再次掀起一个小高潮!课堂处处皆惊喜。我想,此时此刻,孩子们在艺术中的感受肯定是愉快的。通过学习,了解戏曲,欣赏戏曲,感受到了戏曲的独特魅力,这就是本节课的最大收获。
美术课上单纯而机械的教给学生知识,让他们去画某一物体,学生们往往会因为缺乏兴趣,而去机械的临摹,这样会严重阻碍其创造性的发展。所以,针对这一课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知识传授,除了将大量有关戏曲的图片展现给学生,并加入视频等文件,向学生们展示了几段耳熟能详的戏曲资料,图片文件和音像文件的使用,精炼了时间,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展现了视觉艺术的美感,更是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这些方法都突出体现了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精彩的戏曲》,一段家乡的黄梅戏引入新课,熟悉的旋律,让学生们倍感亲切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利用特有的乡土资源开展教学,特别针对农村有些学校资金不足,设备短缺,学生家庭结构特殊,家长关注不足的情况,老师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扬长避短,巧妙地利用就地取材的课程资源来替代教材中无法实施的部分。一花一叶,几把小豆,几块卵石,随手拿来,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创作材料,乡土资源,也可以成为城区学校没有的优质资源。还有一些特有的乡俗活动与民间艺术活动都是极好的乡土资源。都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
没有能够完全预设的课堂,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不免有遗憾:由于这节课容量大,信息多,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再加上借班上课,没有课前预习安排,同时对学生美术基础预计不足,导致后面的课堂创作部分有些仓促,有很多学生没有完成,这也是不足之处。课后自己反思一下,觉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课前安排学生收集关于戏曲的资料,提前了解关于戏曲脸谱的知识,提高效率。或者利用立体的空白脸谱模型,直接绘制图案和颜色,效果肯定也会又快又好。
虽然有遗憾,但是更多的是收获和思考。送教的同时,其实也是给自己一次很好的提升机会,每一次碰撞,每一个火花,照亮的都是一个个行走在艺教道路上的执着身影。如同这个春天,留下美好的希望。
戏曲怎样教学反思中班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都是反映人类文化的文章,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是戏曲文化。因此,我这堂课的目标定位是:了解中国戏曲相关知识,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本着这一目标,我尽可能的为学生的搭建认识戏曲、学习语文的舞台。
根据原有的知识储备(我原来教过音乐,虽不是个戏曲爱好者,但对戏曲有所了解),在备课过程中,我除了梳理自己已有的戏曲知识,还查阅了各种资料,寻找吸引学生的知识点。如果仅仅是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这堂课肯定会让学生恹恹欲睡。因此,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戏曲,比如:戏曲知识知多少、猜赏戏曲、辨别脸谱、演唱戏曲等,整个课堂异彩纷呈,学生们的对戏曲认识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特别是学生自演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苏三起解》《夫妻双双把家还》、《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片段,虽然有的同学唱得不够精彩甚至跑调,但也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情绪高昂,从而达到了意想的效果。这一点从学生谈“对戏曲有了怎样的认识?”我已经知道学生已经对戏曲产生了兴趣。
这是一堂展示课,展示课必须有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基础,这就不得不提到课前的准备。我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要求:自主阅读教材,同学间分组合作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了解戏曲文化知识和我们家乡的地方戏;模仿学唱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戏曲片段;搜集几段精彩唱段,把自己对唱段的理解与同伴交流。学生在这两周里回家搜集查找资料,来到学校一有时间就交流整理资料,有的同学还跨班级收集资料(农村家庭大部分没有网络,戏曲方面的参考资料又少,因此资料的获得主要靠部分同学收集,大部分同学主要是交流整理),有的同学还把自己学到的戏曲片段教给同组的同学和其他想学的同学,课余时间时常会听到哼唱戏曲声音。这样通过搜集资料,既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课堂展示做好了知识储备。而我设计教案时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我设置了让他们展示信息量丰富及整合处理信息能力的戏曲知识问答、脸谱的含义及举例,让他们展示演唱才能的戏曲表演、让他们展示写作与表达能力的戏曲赏析,让他们展示表达能力的谈“对戏曲的认识”等等,让学生得到自由充分的展示。而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到穿针引线、调整课堂的作用。
我这堂课虽是展示课,但是我没有仅仅停留在把搜集来的知识简单回报这一层面上,而是尽可能的贯穿语文学习。因为如果脱离开语文教学,也就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性学习课很容易上成热热闹闹的表演课、学唱课,戏曲知识课,往往忽视了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我这堂课的目标定位是:了解中国戏曲相关知识;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而且这次活动我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比如:对脸谱的识别不只是停留在脸谱辨别和代表的含义上,而是联系“平时描写人物时要注意观察,刻画出特点”这一写作方法。又如:戏曲欣赏不只停留在让学生“悦耳”这一层面上,而是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当堂对所听和所了解的戏曲的进行赏析,既培养了写作能力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这节课不仅形式灵活,而且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语文学习这一舞台。
当然优点和不足往往是并存的。戏曲知识博大精深,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很难把戏曲重点知识全部挖出来(尤其是国粹京剧),这不仅是老师的遗憾,更是学生的损失。再者我班人数多,一节课很难让所有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特别演唱和赏析往往只停留在少数几个人身上。
戏曲怎样教学反思中班篇八
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贯彻“欣赏领先、体验入手”的原则,综合欣赏、模仿、表演等,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的美感体验过程中形成他们应该具有的知识与技能。
大部分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和了解不是很感兴趣的,我始终把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学习和了解的.兴趣放在首要思考地位。所以在教学中我之一了下面几点:
一、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避免过高的教学要求。在学生对戏曲还并不十分了解、表演能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体验”(做、念、唱,打,体验的形式有多种,感受欣赏也是一种体验)这一环节必须做到循序渐进。
二、补充了学生喜欢的、尽可能高质量的音频、视频资料,拓宽学生接触戏曲艺术的渠道。
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随着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了一个戏曲闯关,目的是为了拓展艺术学习空间,培养探究能力,激发艺术学习兴趣。
五、不足之处也有
1、应该更细致,更有耐心的去引导、指导学生,而不能走马观花。
2、把重点放在一个点上去渗透整节课,而不是全部抓哪里都顾不到。
3、让学生多多参与,多多鼓励。
4、上课奖励机制要改变形式,不能让任何一位孩子成为局外之人。
5、根据戏剧教学的特点,教师是以辅导为主,所以,对于学生来讲语言和表演同时重要。所以,我发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体验的部分较多,而语言就有点欠缺。
我会多多反思,多多改进,快步成长,望高师多多指点迷津,致谢。
戏曲怎样教学反思中班篇九
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贯彻“欣赏领先、体验入手”的原则,综合欣赏、模仿、表演等,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的美感体验过程中形成他们应该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学戏曲》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和了解不是很感兴趣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始终把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学习和了解的'兴趣放在首要思考地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二、补充了学生喜欢的、尽可能高质量的音频、视频资料,拓宽学生接触戏曲艺术的渠道;
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戏曲应运而生。本节课采用比较教学法,对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从音乐、表演、服饰、舞美灯光等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对两者的风格、特点及艺术价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学生的后期发展奠定基础。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学环节设计了一个戏曲知识竞赛题,目的是为了拓展艺术学习空间,培养探究能力,激发艺术学习兴趣。
戏曲怎样教学反思中班篇十
从戏剧的理论来说,戏剧教学应该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冲突,从冲突中领会人物形象和戏剧主题,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体会戏剧的语言魅力。在教学中,我严格按照戏剧理论内在的规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发现很多的问题:
多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过多的媒体使用,如视频、音频、图画,削弱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过于依赖感官的刺激,而丢失掉语文教学本身对教材文字的钻研与感悟。如在上《雷雨》的时候,在学生没有读课文的前提下直接我将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视频解决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问题。结果使学生在讲解课文时没有了兴趣。因此只有在对文本深入钻研的基础上穿插多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相关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中我们对古代戏剧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大肆渲染,力图把课文涉及到的所有思想内容都教给学生,而忘却了语文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品味奖赏的要求。比如在教《长亭送别》中,我就过于注重对两人对爱情的态度的分析,并且展开了较为激烈的课堂讨论,希望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爱情观。而忽略了,所有的思想内容都是由文字、语言表现出来的,语文的本身应该是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加深对文化思想的理解。所以后来,我们又在教学中,专门设计了一堂合作探究形式的语言奖赏课,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奇文共欣赏,品味到了有“花间美人”之称得王实甫的语言魅力。
在古代戏剧的教学中,我发现戏剧的文字本身不会存在多少问题,因为课文的注释相当详细。所以我们经常会开展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教学中我们发现,必须加强教师对讨论发言的指导,任何没有教师引导的合作讨论都有可能会将学生引入误区。比如在教授《城南旧事》一课时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与认识,这时教师是否有进行指导很关键。课堂不是自由的课堂,也不是独裁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教学中如果是紧扣课文的拓展将对课文的理解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是毫无联系的拓展将会导致学习目标的不得落实。
钱梦龙在教学经验总结时说:“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求知的过程,为了求知,学生必须运用智力,认真探索,因此,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能。”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下扮演“多重角色”。学会充当导演。为了让学生深入领悟戏剧的精髓,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戏剧的相关常识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明确写作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台词、舞台提示及潜台词等仔细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表现,为学生的舞台展示作好准备。学会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当学生的观众,作为配角,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及艺术性的理解。学会乐当总结者。当学生活动完毕后,及时对作品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成功所在,如《日出》一文,作者就是运用了高超的创作技巧,通过富有性格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好地展示出不同层次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达到了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效果。
总之,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易于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景,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及时地调整合适的位置。当然,教无定法,但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