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部编三年级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篇一
我在假期里读了许许多多的书,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变成了一棵树》。
这篇文章是从主人公的心理来想象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但它所要描述的不仅仅是“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感觉。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读到最后我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在母亲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天使。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则纯真的.童话,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读了之后让人心中豁然开朗,不愉快一扫而空。当我们羡慕别人拥有的东西时,殊不知别人也正在羡慕着我们拥有的一切。
所以读书可以使我们变得富有,变得更充实快乐,更让我坚定每天都要去做的一件事就是――阅读。
部编三年级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篇二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也对应了第五单元“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的人文主题。除了识字教学,本单元还是习作单元,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中的奇特想象,让学生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打开思路,大胆展开自己的想象,为之后的想象习作打下基础。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整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第一课时集中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以及变成树之后经历了的事情;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奇妙想象,试着通过练笔展开属于自己的大胆想象。
我是这样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的:首先复习导入(生字和课文内容),在回顾课文时,我这样的导语“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有位小朋友变身成树的原因吗?不想吃饭可以算得上这位小朋友的小小心愿了,一次神奇的变身就可以完成一个小小心愿,真不可思议”带领孩子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是在告诉孩子们想象可以是从内心的小愿望开始的,这节课提到的的变身也是从这开始的;接着深入读文,感受想象的神奇,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子,和同桌交流,初步感受想象的奇特,在班级展示的环节,我则出示文中的几个句子,通过情境朗读、想象画面、动作演示、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进入想象的世界,同时这几句话刚好就是文中“我”变成树之后的神奇经历;最后大胆想象,创作表达,在感受过文中的奇特想象之后,我依靠板书,给学生总结写法,让学生理解这次的变身是从小小愿望开始,变身成功后会发生一系列奇妙的趣事,自己将要进行的练笔也要有这基本的两部分,学生由说到写,向大家展示自己大胆想象创造出的奇妙世界。
综合最后的课堂效果,我认为本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做法有:
1、给孩子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本单元是习作单元、想象单元,不局限孩子的思路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本身在这个年龄段是有天生的想象力的,只是这些想象力需要被鼓励,更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在这节课堂上,我所有的课堂问题都是开放型的,对孩子们答案的多样性及时给与肯定,尤其是在感受课文有意思的句子时,我让孩子们想象鸟窝的形状还可以有什么,小动物可能是怎么住进来的,学一学小动物们对话的语气等,这节课上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
2、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刚接触此类的课文,无论从感受文章语言还是学着文章写作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两个环节中,我都重视问题引导、总结方法等环节,带着孩子学会感受想象,学会写自己的想象。
3、分层次指导写作。本篇文章结构相对不是非常紧凑,但是深入研究就可以发现,每一次的想象都是和自身现实生活连接的,就是我门说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想象可以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实现愿望后会创造出更多的不可能。这两项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说清,孩子们就会顾此失彼。这样分层次知道,孩子们当然就进行了两方面的训练。
4、学法迁移,加以运用。每篇课文都是例子,我们是在用课文,而不仅是在学课文。本节课我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大胆想象自己的世界,如何想,如何写,我带着孩子一起在学课文中总结出课文的写法,孩子们的写作才会有了方向。
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尽善尽美的,我认为,本课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课堂容量稍大,课时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课堂的几个环节仍然需要调整,想办法分配给最后一个环节更多的时间。
2、阅读后、写作前都没有安排学生间充分的交流。交流可以碰撞出孩子思想的火花,但是必须协调好和之后写作环节的课堂比重上的分配。
部编三年级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篇三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本文寓意深远。课文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读完课文,你的灵魂会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立了三个目标。一是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二是在读书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质朴与含义的深刻,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上明暗两条线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的特点。三是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借助想像填补文章空白,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中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体会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本课的开始,先抓住题目理解课文。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训练,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两次想象环节的设计更突出体现了这点。在具体想象情节环节设计中,我有意给了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撑,如“让我们走进孩子挖树坑这个画面:看,孩子吃力地挥动着铁锹,当他碰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动作);当他细细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时,他(神态),当母亲唤他休息时,他说(语言),此时此刻,他想(心理)”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忽视了环节的整合过程,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割裂开来,缺乏一个整合的完整过程,使想象空间不够宽广,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一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自信面对生活。这是将语言训练与心理教育巧妙结合的训练点。语文课上要学习语言表达,进行思维训练,并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启迪情智。学科渗透不是改变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是借助于学科本身特点,在语言文字品评过程中渗透相关心理教育,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节课在这点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不够成熟但有所收获。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视了内容,重视了文字忽略了内涵,侧重了朗读轻视了思维,在遗憾中尝试,又在尝试中反思。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是思索和尝试。我深知道路漫长,但我已起行。
部编三年级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篇四
《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方法。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读,所以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由浅入深,有层次的去读,因此,我设计分三步读。
第一步:朗读,这是读的最初阶段。
在指导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让他们在读中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诵读,这一步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朗读节奏及情感,这一步我先范读,力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随后的讨论交流中,边理解文章内涵和感情,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把感情读出来,读到位!
第三步:悟读。激发学生深思,由作品生发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在前面学习和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部编三年级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反思篇五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来想象一棵树的感觉,但它所要叙述的又不仅仅是“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使。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想象的世界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想象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对有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想象的多样性,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