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弧度制课程教学反思篇一
选择校本课程,着实让我头疼了一番。既要考虑自己的所长,还要考虑材料问题以及学生的兴趣。因为自己始终不知如何是好,领导便安排我和小武搭伴,开设《课本剧编演》这一课程。谁知不久,原创小武被分去了另一课程,我只好独挑大梁。所幸小武将自己收集的资料悉数给了我,让迷茫的我有了教学的思路。
第一堂课,我就想办法让孩子们喜欢上这门课,了解这门课。于是,我从孩子们熟悉的演员开始入手,让孩子们了解演员的演出离不开编剧、导演。好的演员往往会选择自己做导演,比如《泰囧》这部电影,徐铮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课本剧编演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做编剧、导演和演员。这样,孩子们对这门课既有了初步的了解,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我结合例子讲解了课本剧的两种编法——读中学法和故事新编。而所谓的故事新编就是“玩穿越”,让古代的人来到现代,想象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孩子们被故事的趣味性吸引着。我从报纸上看到北京台叫停《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便给孩子们分析原因及此事对电视台、影视公司、广告商的利弊,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孩子们明白了好的演员离不开好的剧本,懂得了写好剧本的重要性。在讲解课本剧编演的基础知识时,为了使讲解不枯燥,我结合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2》,讲人物的出场、场景布置、道具的安排,孩子们听得饶有兴致。
本周,我结合《丑小鸭》这一课本剧,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熟悉剧本。然后给没参与的孩子们一个表现的机会,指导他们上台,对台词。孩子们投入的表演让我很感动。
接下来,我打算让孩子们再欣赏课本剧《小木偶的故事》,然后让他们选择《中彩那天》、《尊严》等先进行独自创作,再分小组合作修改、演出。
这样的课程,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老师们竭尽所能鼓励、夸奖、调动孩子们,孩子们没有顾虑,主动学习,积极动手,乐于参与。这样的课程,充满趣味,真正为孩子们搭建了展示的舞台。
弧度制课程教学反思篇二
《好学的爸爸》一文讲的是爸爸勤奋学习电脑,成为电脑高手的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科学。
教学中,课堂上学生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较好地配合了各教学环节的正常开展,有效地突破了词语理解、朗读感悟等难点,终感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联系实际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最近”一词也不太容易理解。我就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来进行理解。
二、动作表演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以动作代替书面语进行解释,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文中“夹着包”的“夹”,我和学生一同把语文书当成包,夹在腋下。一个动作,就让学生明白了“夹”的意思。此时我又让学生说说什么东西也可以夹。大家想出了不少:夹着书,夹着文具盒,夹着一顶伞……这说明大家真正懂得了“夹”的意思。
三、比较引导法
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发现大家没有真正弄懂“充电,就是再学习呀”这句话的意思,把它理解成了“充电,就是在学习呀。”我出示了两句话:
小明在吃一碗饭。
小明再吃一碗饭。
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进行比较。很明显,大家一下就明白了第一句话讲小明正在吃一碗饭,第二句话讲小明已经吃过饭了,还要再吃一碗饭。这时,再让学生读课文里的话,大家突出了“再”字,读懂了这句话。
四、讨论分析法
文中有句话:“充电,就是再学习呀!”学生对于“充电”一词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充电就是再学习呀”!
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充电”,学生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充电”。如:手机、手电筒、电动车、剃须刀等等。如果这些东西充不上电,它们就不能使用。那么,如果一个人没有文化知识,就像这些电器没电一样,再也开动不了了,所以,爸爸要再多学一点知识,就像是给自己充充电,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能干。从而升华这篇课文的主题: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不断学习,努力学习!
五、新旧知识联系法
“高手”这个词语在前面的课文中也学过了,我先请学生回忆,他们马上就想到《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中骏马是跑步高手。然后我请学生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是电脑高手,学生很快找到第六自然段。从爸爸熟练的动作中,学生从心底佩服爸爸是个电脑高手。
通过回忆以前的课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入手,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教无定法,只有我们教者善于动脑,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弧度制课程教学反思篇三
在高中课程改革实践三个月以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有太多的东西不了解,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掌握,但一下子又学习不完、掌握不了,因而,在历史教师心中也就留有太多的迷惘与困惑。 “路在哪里?”不仅从心底发出的哀怨与呼唤。在高中课程改革中,确实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
我通过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历史课程研修标准》,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搞好历史课改与教学需要抓住和理解的关键问题,也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认识中摆脱迷惘、走出困惑的指路明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的操作有可能是充满个性、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但只要是符合我们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其行为就应该肯定,否则,就应当反思与改进。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如果对新课程理念本身就不认同,坚守着传统的教学理念,那么势必满眼望去,尽是误区。你试图进行一点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学科之间有一些“横向联系”,尝试一下“超越教材”,他会理直气壮地告诫你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在历史老师那儿就流传着一句很有影响的名言叫做“历史姓历”,不能上成政治课、文学课、语文课、社会课……顽强的学科意识,坚定地以传授本学科知识、培养本学科能力为己任,那么面对学科意识淡化的现象,面对课堂上那些不“安分守己”的行为,他本能地要捍卫本学科的利益和纯洁性,能不责备你陷入误区吗?其实,教师种一点别人的田又何妨?种一点别人的田能够使自己的田肥料更足,长势更旺。历史学科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历史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史政不分,史地不分,历史内容无所不包,涉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艺术,民族等各个方面。所以历史老师不但要读通史,力求全面系统掌握史实,还要阅读史学名著,历史名著,了解史学动态,各种观点。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向有经验其他教师学习,多听课,多交流,不断学习,接受建议,指导,虚心求教。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历史三维课程目标有很大的变化: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大大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它特别重视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它着力扭转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处理,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仿效。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去探索,去行动,使新课程理念能够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上。这种探索、行动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困难、误区,但只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把握新课程理念,就会在实践中予以调整、改进。在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误区、分析和研究误区、形成应对误区措施、办法的过程。旧的误区消除了,又会出现新的误区。当然,这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新的误区的出现常常意味着新课程进一步开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的误区就是新课程实施中面对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加以内化为个人的信念,才能使新课改切实向纵深推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如果看到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着误区(有时是不是误区还很难说)就大惊小怪,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么就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就会使新课程的实施在低层次上徘徊。人们经常说,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也许能够说,新课程的课堂上,没有误区才是最大的误区。人们谈论新课堂误区,几乎都要列举一条“滥用现代教学手段”之类,常常要责怪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种种弊端。而事实上,以多媒体课件为特征的教学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滥用”的程度,即便对某一个教师来说最多也是偶一为之。能够独立制作供自己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的老师少之又少,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机会也非常有限。也许,不用这些“花里胡哨”手段照样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并不单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魅力,领略一种特有的氛围,使学生受到一种感染和熏陶。所以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历史课程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举办专题展览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参与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以往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
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高中历史课改也不例外。从依托学科知识,利用学科教学理论、方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讲,以往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有生命力,还是要坚持的。如注重历史主体知识的落实、历史线索的梳理,注重历史概念的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注重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归类与多角度分析,注重讲、练、评的有机结合,等等。当然,一些教师一讲到底、照本宣科、满堂灌、题海战术的那些做法肯定是不能再搞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因为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历史教学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在这方面,一些课改的先进地区,一些优秀的教师早已进行过探索,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借鉴。从理论上讲,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应该是全面开放的,它应力求教学理论多元化、教学素材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功能多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应该在合作探究的天地里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该使学生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平和的心态共同去学习、领悟、探讨历史,最终使师生在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领域里都敢想、敢说、敢写、敢做,能想、能说、能写、能做,善想、善说、善写、善做。当然,这种美好局面的到来需要一个长过程。在现阶段,不能忽视教师在思维方法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不能离开教师在内容、概念方面的讲解,理智的做法应当是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融会贯通。
应该说,一名比较出色的高中历史老师是一位能抓住每一节课的关键点的水手。而这样的历史老师并不是天生的,总是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分不开的,与在高中历史教学研究领域里始终坚持不懈地高标准.严要求分不开。谁抓住每节课的45分钟,重难点,谁就能赢得上课的主动,赢得学生的欢迎,在工作中不断体味到幸福和成功。
弧度制课程教学反思篇四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从事多年音乐教育的工作者,终于盼来了音乐课程改革的春天,从内心感到温暖。其间,也有几次教材改革,但从音乐教学理念上转变还是第一次。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对这次转变的.一些认识。
在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其背景中指出:"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音乐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离素质较育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难以跟上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教学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这段话确实道出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点。
一、正确理解课堂纪律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纪律,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始终不忘把学生的安分守纪放在第一位,学生稍有"活动",教师便严加管制。这样的课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难以对音乐进行有效的感知,难以在音乐学习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这显然不符合课改精神,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课堂纪律,解放学生,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二、淡化技能训练
旧的课程标准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教唱一首歌曲首先从歌谱入手,给同学们分析节拍、节奏、视唱、旋律,本来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采用这种单纯、强迫性知识技能的传授方法,使学生边学边厌,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对音乐课形成厌恶情绪。为此,本学期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调整。把重点放在音乐的感受上,让学生变成演员,给他们表达情感的机会。实验的结果非常成功。通过实践使我从中感悟到,以前总抱怨学生不重视音乐课,却没有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去考虑存在的问题,忽视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新课程目标 强调学习者的情感态度,让学习者变被动为主动接受知识。
三、注重个性发展
众所周知,由于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学生的音乐兴趣、潜能也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 ,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不一样。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能以同一标准去对待学生,因此,尊重学生 个性差异和潜能的差异,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充分肯定每一位同学,让他们享受音乐的乐趣。
弧度制课程教学反思篇五
一:第一次上《课程纲要》分享课,对课程纲要的把握不准确,听了郭淑琴老师的指导,我才明白其实《课程纲要》就是我与学生一起规划、安排本学期的知识,分为四个方面:
1、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
3、课程实施
4、评价
二:以上几个方面我基本都涉及到了,但是在学习内容和评价环节的处理上不太好。郭老师提的建议是学习内容要“显活”具化,不应该是学生在枯燥地总结知识框架,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激发兴趣,贴近学生。
三、对于评价环节,评价学生有没有达到总目标的要求。在这一环节,可以整体穿插具体的案例,强化细节,激发兴趣。
对于本节课,整体感觉不好,有可能是第一次上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原因是自己对教材不熟悉,专业知识不扎实,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备课之前吃透课标,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学,上完课之后及时进行反思,使自己更快进步,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