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评估报告篇一
xx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农村进步、农民发展、乡村振兴为抓手,统筹推进,强力攻坚,稳步推进全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多次召开推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会,主要领导多次安排部署涉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绿化、农村改厕、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清理、田园清洁、门前乱堆清理等),各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恪尽职守,措施用力,扎实落实。
严格按照《xx街道办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法》,对辖区4个行政村环境卫生进行规范管理,通过宣传引导、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投身整治工作。据统计,上半年张贴各类宣传标语1550个,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约5760方。
抓住春季义务植树的有利时机,落实重点绿化地块,动员群众积极行动,参与绿化工作。先后在石川河等地栽植绿化树种30亩;联合社会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计15亩,大力提升了全域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效果。
对xx村街东组污水池进行整治,采取抽水泵抽取污水排放107省道污水管网的临时性措施,暂时有效控制了黑臭水体的污染。
邀请区户厕改造第三方监理对xx村负责改厕的施工队和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改厕施工和技术方面进行全程辅导,现场示范、安装,让施工队全面了解改厕施工的各个环节,截止目前我办已完成改厕100套。
抓住辖区农村、城乡结合部重点部位,强化巡查力度,巩固管控机制,将预防与现场执法紧密结合,将点、线、面有机结合,集中整治,效果明显。拆除凤中市场违建1000多平方米;拆除南孙乱搭乱建15处;拆除西闸口违建7处;清理三贤村垃圾1500方,设置防护网2000米;整治南孙街道、西闸口流动摊点的占道经营、出店经营、乱堆乱放、乱贴乱挂、乱设广告牌等不文明行为,上半年共取缔流动摊贩6730处,出店经营332户,清理乱贴乱挂314处,清理横幅30余条,清理广告灯箱28个。
环境评估报告篇二
为深入贯彻^v^、教育部、国家^v^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根据仪陇县环保局、县教育局联合下发文件精神和创建绿色学校的基本要求,我校切实加强对师生的环境教育,培养师生的环保意识,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经自查评估,已具备“县级绿色学校”的各项基本条件,特申报请求评估验收。
保平镇小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始建于1968年,地处新马路中段,位于复兴镇与永乐镇之间,近年来学校几届领导班子在党政的支持下,多方渠道积资数百万元先后搬校区,修围墙,建师生食堂,使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学校现占地约20亩,辖5所村小。目前我校共有专职教师71人,其中初中教师38人,小学教师33人(含村小教师14人),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17人,占%;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19人,%,其余均达合格学历,全校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学校现有40个教学班,其中中心校25个,村小15个,在校学生20xx多人。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校办学目标明确;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了德育为主、五育并举,创新加特色的教育方式。我校拥有标准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体育器材室、德育室、音美器材室、微机室、多媒体室等功能室,教学仪器配备达一级标准,图书室藏书约5万余册,实现了两机进课堂。由于管理力度的飞跃,我校教师获得县级竞教一二等奖8人,获县级各类表彰12人次,共有63篇考研文章获得国家、省、市、县级表彰并在权威报刊杂志上发表,学生在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上获得团体奖3次,单项奖28人次,有26名学生参加英语竞赛,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相关表彰。学校也先后获得“小学教学一、二等奖”、“二星级学校”、“文明单位”、“平安校园”、“素质教育合格学校”等荣誉。学校本着“培养素质全面、体魄健康、习惯良好、知识扎实、个性彰显、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生。”教育目标,传承“依法治校、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现已形成了“静、敬、进、竞”的校风; “生为本、爱为媒、能为师、行为范”的教风;“自律、自强、会学、乐学”的学风。
(一).明确创建目标,建立科学的管理机构。
明确“以环境教育为依托,倡导绿色管理,带动学校素质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作为办学理念,将环境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负责,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各教研组负责人以及家长、学生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并把环境教育的具体活动落实到人,责任到人,教务处把好学科渗透关,一线教师负责在学科中实施,政教处、团委、学生会、少先队负责环境活动的执行与指导,科学课教师负责环保知识讲座,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建设与管理。采取多层次、多角度,抓结合、促渗透的措施,全方位地推进环境教育。
(二)、立足课堂,在三种课程中贯穿绿色理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绿色环境保护教育的主阵地。
1、在基础型课程中,发掘新教材体现出的绿色理念。
我们组织每个教研组的教师,认真研究分析各年级的新教材,整理每套教材中,显性或者隐性的与环境保护教育有关的教学内容,挖掘与环保教育相关的科目和知识点,供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参考,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寓环保教育与学科的课堂教学。
在此基础上,每学期安排一次环保教育学科教学周,生物、地理、化学等环保教育主渠道学科,集中开展各学科的环境保护教育专题教学。
2、在研究型课程中,认真指导学生的环境保护课题研究。
三年来,学校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认真开展了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生所开展的研究课题中,有相当部分的课题与环保知识有关,学校组织了环保教育主渠道学科“生物”、“化学”、“地理”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开展这些课题研究,并圆满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学生的研究课题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有5个,参加研究的学生超过100人。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管理,规范师生环保行为广大师生在日常管理中认真实践环保理念,不断加深对绿色环保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绿色环保理念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养和环保意识。
1、节省能源
我校规定教室和办公室无人时必须关闭电源开关,人少时应该使用局部照明。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为环保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垃圾分类
我校在教学楼内安放了废电池专用回收箱,教育学生重视废旧电池等物品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主路两侧设置了垃圾分类回收箱,对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理,从中培养大家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爱护绿化
我校重视校园绿化的养护,保证已有绿化的安全,同时,学校制定了保护绿化公约,一方面规定值日生就是每天的护绿队,负责清除绿地里的垃圾,另一方面号召每个班级开展“绿化教室”活动,每间教室都要有绿色植物和花草,教育全校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绿化、爱护绿化的良好习惯。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在活动中体验绿色理念通过组织各种绿色理念的主题教育,营造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创建绿色学校的氛围,弥补课堂教学中着重环境保护知识而较少能力培养和实践体验的不足,是环境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德育教育中,我们以绿色理念和环境素养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主题教育:
1、环保知识竞赛;
学校对全体师生进行了绿色环保专题讲座,组织了全校三个年级学生参加了环保知识竞赛,评出了团体一、二、三等奖,并在升旗仪式上发奖表彰。
2、环保主题演讲比赛;
学校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各班级开展了环保主题演讲比赛,首先由各年级初选出一名代表,然后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进行决赛。
3、环保主题班会;
学校组织各班进行环保主题班会活动,各班围绕绿色环境保护教育,以不同的侧面为内容,确定自己班级班会的中心议题。
4、学生社团的环保活动;
团委负责每期的黑板报上都开辟专栏,介绍一些环保方面的知识,为宣传环保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领巾”广播站是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每天中午由学生自己编排直播节目。他们坚持在每周三开展一次“绿色”环保知识广播,全方位地进行环保知识的宣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5、环保板报制作与评比活动;
学校组织各班开展环保板报的制作和评比活动。
6、植树造林活动;
我校组织师生到荒山参加了植树活动。
环保教育以其“立人为本”的深远内涵,促进了我校师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环保意识慢慢沁入人心,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学生环保意识显著提高。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环保认识、环保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情况划分为三个档次,优秀占88%,良好占10%,及格占2%。学生获各级组织的环保征文5余人。参加校外环保实践活动5次,收到社区表扬信7封。在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面对挑战的自信、参加活动的热情、对待困难的决心等心理品质普遍提高。
2、“环保教育”推进学校工作深入发展。
学校以开展 “环保教育”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以培养“绿色卫士”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全面启动,全员参与,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深入发展。环保教育成为我校办学特色的一个亮点,为我校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3、“绿色种子”沁入人心。
几年来,通过“环保教育”的开展,通过 “小手拉大手”的互助,村民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做到了垃圾及时清扫,苞米垛堆放整齐,牲畜粪便规范管理,涌现出了不少“绿色家庭”,“绿色消费”沁入人心。目前,很多学生家长还订阅了相关的报纸、杂志,使全家在学习中增强了环保意识,在活动中营造了绿色氛围,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家家参与的社会新风尚。
环境评估报告篇三
第一条 为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增强环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根据《^v^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发布、备案、实施、修订、宣教、培训和演练等活动。
第三条 环境保护部对全国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编制指南等规定;
(二)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实际;
(三)建立在环境敏感点分析基础上,与环境风险分析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相适应;
(四)应急人员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五)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六)应急保障措施明确,并能满足本地区、本单位应急工作要求;
(七)预案基本要素完整,附件信息正确;
(八)与相关应急预案相衔接。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应急预案,按照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后发布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编制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重大活动期间的环境应急预案。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
(五)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等;
(七)监督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演练、宣教培训、责任与奖惩等;
(八)附则,包括名词术语、预案解释、修订情况和实施日期等;
(九)附件,包括相关单位和人员通讯录、标准化格式文本、工作流程图、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
第七条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品的企业事业单位,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第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包括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
对环境风险种类较多、可能发生多种类型突发事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编制综合环境应急预案。综合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件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内容。
对某一种类的环境风险,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编制相应的专项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主要污染物种类、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
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编制重点工作岗位的现场处置预案。现场处置预案应当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企业事业单位编制的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之间应当相互协调,并与所涉及的其他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九条 工程建设、影视拍摄和文化体育等群体性活动有可能造成突发环境事件的,主办单位应当在活动开始前编制临时环境应急预案。
第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中除了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单位的概况、周边环境状况、环境敏感点等;
(三)应急物资储备情况,针对单位危险源数量和性质应储备的应急物资品名和基本储量等。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并充分征求预案涉及的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意见。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环境应急预案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编制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环境应急预案草案编制完成后,组织评估小组对本部门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草案进行评估。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应急预案评估小组的组成人员应当包括环境应急预案涉及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相关行业协会和重点风险源单位代表以及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专家。
第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在环境应急预案草案编制完成后,组织评估小组对本单位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进行评估。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评估小组的组成人员应当包括环境应急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应急管理人员、相关行业协会、相邻重点风险源单位代表、周边社区(乡、镇)代表以及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专家。
第十四条 环境应急预案评估小组应当重点评估环境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基本要素的完整性、内容格式的规范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以及与其他相关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
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单位应当根据评估结果,对应急预案草案进行修改。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企业事业单位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实施之日起30日内报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实施之日起45日内报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工程建设、影视拍摄和文化体育等群体性活动的临时环境应急预案,主办单位应当在活动开始三个工作日前报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报送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二份):
(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二)环境应急预案评估意见;
(三)环境应急预案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
第十七条 受理备案登记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报备材料之日起60日内,对报送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进行审查,对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十条规定并通过评估小组评估的,予以备案并出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对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第十条规定的,不予备案并复函说明理由,由申请备案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自行纠正后重新报送备案。
第十八条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的格式由环境保护部统一制定。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环境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作为日常环境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有效形式,开展环境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环境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预案培训工作,通过各种形式,使有关人员了解环境应急预案的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预案。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应急预案演练制度,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并积极配合和参与有关部门开展的应急演练。
环境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环境应急预案演练结果进行评估,撰写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问题,对环境应急预案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依据有关预案编制指南或者编制修订框架指南修订环境应急预案。
环境应急预案每三年至少修订一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及时进行修订:
(一)本单位生产工艺和技术发生变化的;
(二)相关单位和人员发生变化或者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职责调整的;
(三)周围环境或者环境敏感点发生变化的;
(四)环境应急预案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发生变化的;
(五)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企业事业单位认为应当适时修订的其他情形。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于环境应急预案修订后30日内将新修订的预案报原预案备案管理部门重新备案;预案备案部门可以根据预案修订的具体情况要求修订预案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企业事业单位对修订后的预案进行评估。
第二十四条 应当编制或者修订环境应急预案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编制环境应急预案、不及时修订环境应急预案或者不按规定进行预案备案的,由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第二十五条 应当编制或者修订环境应急预案的企业事业单位不编制环境应急预案、不及时修订应急预案或者不按规定进行应急预案评估和备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二十六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企业事业单位不编制环境应急预案或者不执行环境应急预案,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因事故或意外性事件等因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受到危害或威胁的紧急情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
环境风险,是指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或健康)的危险程度。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环境敏感点,参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环境敏感区”的定义。
应急演练,是指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依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环境评估报告篇四
为推进我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学习江苏南通市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的先进经验,5月25日至27日,我局组织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司法局、火炬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环境科学学会、中能检测等共计10人,对江苏省南通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与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及南通市人民检察院、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交流。现报告如下:
南通市于20xx年10月主动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试点,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害、谁赔偿”原则,磋商索赔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在环境污染、非法采砂、非法捕捞等领域积极开展案例实践,推动受损生态环境得到修复。该市签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协议254份,缴纳赔偿(修复保证)金亿元,案例实践数全国地级市最高,让“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应赔尽赔”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推动处置、修复土壤万平方米(含绿植覆盖万平方米)、地表水万平方米、固体废物万吨。南通五山地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新增森林面积约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过80%,有效恢复长江岸线生态功能,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成为长江生态损害修复典范。
南通市在细化案件办理范围、扩大赔偿实施主体、创新损害评估方法、拓展修复执行方式、完善资金管理模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做法。20xx年3月,江苏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在南通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引领区建设。20xx年7月,生态环境部发文确定南通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基层联系点。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连续两年在南通召开现场会,南通“不等不靠、自我加压、主动探索、先行先试”的精神和“系统化推进、制度化落实、常态化实施”经验受到高度肯定和广泛关注。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章立制,确保生态损害赔偿有据可依
一是完善制度体系。结合南通实际,率先出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磋商办法等文件,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内容,建立健全鉴定评估管理和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二是强化组织保障。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和案例实践,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尽职履责,会商解决改革难题、推广试点经验,形成改革强大合力。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纳入全市污染防治攻坚考核,压紧压实各地各部门责任。三是营造良好氛围。适时公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典型案件,强化环境保护法制宣传,推动形成“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的社会氛围。坚持主动出击、大胆探索,密切司法联动,强化信息互通,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案件查办同步推进。
(二)优化方法,破解生态损害赔偿工作困局
一是突出问题导向。加大在固废处置、水气土污染防治等领域推进力度,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磋商流程上同步实施损害评估与磋商索赔,在磋商内容上明确损害事实不协商、修复方案可商议,进一步提升生态损害赔偿时效性,推动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化解。二是实施联动推进。适度拓展磋商谈判的主体范围,鼓励基层部门开展磋商索赔,充分调动发挥基层积极性、主动性。市级部门统筹做好指导、协调和见证,抓住有利时机推动案件尽快进入程序。三是创新评估方式。对事实清楚、案情简单、损害明显的小额案件,邀请专家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出具评估意见,有效解决部分案件鉴定评估与损害赔偿费用倒挂、鉴定机构不足、案件办理周期长等难题。
(三)规范管理,强化生态损害赔偿责任落实
一是严肃责任追究。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同步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推动协议尽快达成。建立全过程监督机制,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纪依法予以责任追究。二是规范资金管理。考虑当事人赔偿能力,允许实施分期赔付,同时引入第三方担保、司法确认,保障赔偿资金落实到位。明确赔偿资金由损害结果发生地相关单位、部门负责执收,财政部门加强监督,规范赔偿资金管理和使用。三是加强修复监督。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者的主体责任,鼓励生态环境损害者以评估报告、修复方案为基础,实施“自行修复”或者 “自行委托第三方修复”。设置履约保证金,由索赔部门负责对修复进程、实效等进行监督,确保修复取得实效。
我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在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机制不完善、推进不均衡等问题。为有效解决问题、弥补不足,根据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工作部署,结合南通调研情况,我市按照之前的工作计划,加快出台《关于落实20xx年广东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及配套办法《中山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办法(试行)》,深入推进我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另外,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出台我市《简易磋商程序规定(试行)》及组建我市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修复效果评估专家库、《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
二是同步推进民、刑案件,民、行案件。各承办部门对职责范围内发现的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认真筛查,对事件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属于我市管辖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及时启动索赔。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同步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推动协议尽快达成。探索在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中,对行政处罚对象开展生态环境损害索赔工作,将民事追责与行政处罚共同推进。
三是探索简易磋商程序。计划在全市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类行政处罚案件中,开展简易磋商案件。我局尝试对事实清楚、案情简单、损害明显的小额案件,承办部门与赔偿义务人协商一致,以出具简易鉴定评估报告或委托专家评估的方式,按照相关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的要求,出具专家意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简易磋商,加快案件办理速度,修改我局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工作程序,并调整我局行政处罚案件文书模板。
四是压实各部门、各镇街责任。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纳入我市20xx年度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完成相关考核指标,暂时以加分为主,调动镇街的办案积极性。
环境评估报告篇五
20xx年以来,xx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镇党委、纪委的正确指导下,以十九大精神为根本,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村庄,现将今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成立xx村人居环境工作小组,于党总书记黄xx为小组组长,副书记倪xx为副组长,村干部宋xx、顾xx、吴xx为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来,确保每项工作都责任到人,大大的提高了环境综合整治的效率。
通过每个月开展的党员活动,强化党员对于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识,并通过党员来带动群众参与到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去,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村居和居民集中区采取垃横幅和画环境保护图画的方式,加深环境综合整治的宣传;向村民们发放环境保护小手册,生动立体的宣传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重要性。
1、建立了专属我村的.保洁队伍和垃圾清理队伍,保证能清理掉村民每天生产的垃圾;对于村庄内道路两旁的绿化和杂草能及时的维护和清理,并在冬天的时候给与涂白保护。
2、大力推进农村厕所改革,深入村民的家中,告诉他们改厕的必要性和现在改厕的好处,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在20xx年的改厕当中我村完成了150个旱厕的改造,把改厕所带来的的影响深入到群众当中,让群众自己积极的要求改厕。
3、我村今年整治了两条黑臭河道,对我村的其他的河道进行水草打捞和漂浮垃圾打捞,使得我村的水质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得到了村民一致的好评。
4、加强了对于我村养殖业的管理,强化畜牧粪便的处理,确保在夏天的时候不影响村民正常的开窗,记录每个月的畜牧粪便的去向,不定时去养殖场抽查,确保不存在偷排的情况发生。
我村在今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村容村貌得到明显的改善,今后我们将以更要的要求、更实的工作继续为我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努力,确保我村的村容村貌一直是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