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无理数的教学反思篇一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p32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想如果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2)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确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应选用整十数相加减的方法来估算。
无理数的教学反思篇二
1.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本课的情境是一个十分普通,绝大多数同学都有经历的事,故学生学习起来不会觉得无用。
2.应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只有足够时间的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自己才能主动想问题,如本课中我给了大家十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学生才得出如此之多的方法。
3.应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学生在学习一些新知识时,往往会产生“学习这些知识、方法有什么用”的想法,作为教师,若不能让学生知道学习估算的作用,他们就不会去主动想方法(因为已学会了列竖式计算)故我在提出“应准备多少钱?”这个问题时指出教师准备的钱只能是带购买门票的钱吗?一定要非常精确?小店老板去进货时,是否也要非常精确算好每笔支出?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只要知道大概数。故估算在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当学生明白了估算的作用后,才会去思考如何估算更简便。
4.如何在四十分钟内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基本上都参与到探索估算方法的活动中去,并在优化方法方面也有所得。通过学生交流,可以看出学生们能根据自己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本节课就是学生在学过了估算加、减的基础上,自觉采用了“四舍五入”法得出各种估算方法的。
5.思维定势的利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本节课时,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想出方法1、方法3,但也有许多同学就因为“四舍五入”的思维定势,在对上述五种方法优化时,坚持第一种方法,不敢肯定第二种方法,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从思维定势中引导出来,我认为根据实际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去验证是个好办法。当我让学生计算出买门票的实际价钱再让学生谈谈哪些方法不合实际就较自然。但这时对学生“四舍五入”的旧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为什么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这个问题若解决不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迷惑。故当我组织大家一起比较方法1方法3时,发现使用“四舍五入”去估算时,票价与人数都少算了,结果当然比实际的小,而在此买门票,老师带的钱理应要实际门票应多准备一些,从而得出学习数学要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并强调“四舍五入”法是一种通用法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估算乘法的方法,更使同学们感受到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过于教条,而应认真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方法的道理,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多样。
无理数的教学反思篇三
《乘法的估算》是口算乘法的第2课时,我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做为这节课的重点,而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灵活的估算,则是这节课的难点。在上课的时候,感觉学生的掌握还是可以的,但是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发现学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现反思如下:
估算的教学在数学课本中的出现没有一个系统的编排过程,感觉以前学生学过的一些关于估算的知识已经忘的差不多了。而在课堂上,当我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目为什么需要估算?学生的回答是看到了够不够和大约这样的字眼,这还是比较好的学生的反馈。那么中等和差一些的学生简直就是不知所云了。可见,在学生的思维中,估算的意识是非常淡薄的,对于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大量运用几乎没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所以,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的。
同时,我也感觉的学生在估算方面思维模式单一,不灵活,比如,当和实际的解决问题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表现出茫然,为什么估算的结果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比较的害怕用估算去解决实际问题,又有一部分的学生感觉的在估算时,比如324可以估算成320,又可以估算成300,而假如乘以9的话,有的学生就又把9估算成10,这样以来就有了4种结果,所以,给学生又造成了一种模糊的感觉,怎么估随便估都行,所以很多本来就似是而非的学生就有些发蒙了。
无理数的教学反思篇四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于是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学生从情景图中提出问题,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有了问题就必须解决,从而,每个同学都积极动脑h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新课环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分析得出各种口算方法,强化了学过的动脑、动口能力。适时引导学生总结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的简便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撑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理念。
无理数的教学反思篇五
四月份,我们三年组到千金小学听了一节数学课----《乘法估算》。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学生的想法各异,甚至有的学生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对估算的意义理解不够。
这节课从开课就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估算走进日常生活,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估算的兴趣,而教学中教师的“适时点拨”也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本节课达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是一节运用“情境教学”比较成功的课例。
但本节课教学也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估算时,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能否在课前安排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生活中一些估算乘法的例子,使其更加贴近生活情境。二是计算方便。在具体的实例当中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用价值及意义,避免算出准确结果之后再估算。例如,本节课的题目是每排22个座位,一共18排,有350名学生来听课,能坐下吗?这道题共有三种估算方法,在本册的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22×18第一种:把18看成20,把22看成20.第二种:18看成20,22不动。第三种:18不动,把22看成2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三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便捷。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在教学中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灵活采取估算策略。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提高,并在自主探索中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