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歌表演教案反思篇一
本周我们年段组织每师一课“表演游戏”教研活动,早上我班开展了三个故事主题有《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以及新主题《鸭妈妈找蛋》,以下是我对本次游戏活动的反思: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比较喜欢表演,每位幼儿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及场地,都能参与到游戏中去,本次孩子在游戏前布置场地较上次游戏时的布置有进步,孩子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场地布置好,但是有个别的孩子把场地布置好了没能马上进入表演。今天表演的新主题《鸭妈妈找蛋》是第二次的活动,在通过前面的一次活动中,幼儿已熟悉这个故事的情节,但是对故事中角色的对话还掌握得不好,在丰富知识这方面还是做得不够好,如果把新故事分成两个课时来丰富,如第一课时让孩子熟悉故事情节内容;第二课时再指导孩子学说角色对话及自由想像动作;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完整表演整个故事,那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幼儿在游戏前老师应该做到与孩子一起提出要求,主要根据孩子平时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让孩子通过这次游戏在之前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今天孩子们表演一遍完后都懂得互相交换角色再接着表演,但是当孩子在互相交换场地表演时,由于有的游戏主题孩子们还没表演完,孩子就需要等待,因此今天的交换场地孩子们显得比较慌乱。如果我事先再多准备一套故事材料放在百宝箱处,让孩子们表演完一个故事后直接把材料收拾好拿到百宝箱处去交换,这样才不会局限孩子们只表演一个故事主题,又消除了孩子们的等待。我想在下次的游戏中,将改正这些不足之处,让孩子们的游戏更加快乐!
歌表演教案反思篇二
小朋友一听都表示赞同,我进一步引导说:如果你们都做孙悟空也没办法表演呀!老师给你们出个主意,现在你们相互协商一下,每个人扮演儿歌里的一种角色,然后再相互交换角色表演好吗?小朋友表示同意,于是他们经过一番商量后,分配好各自的角色,戴上了不同的'面具,如猪八戒、唐僧、沙和尚,思思扮演老妖婆,没有面具,于是刘雅妮和她一起想了一个办法,刘雅妮找来一块头巾系在思思头上,其他小朋友一看都开心的笑了。小朋友有的手拿各种自制的武器准备表演,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地按照儿歌内容做动作,大声边朗诵儿歌边表演。小朋友开始表演了,能一个个按照儿歌的顺序出场,因为是第一次,有的在表演时还有些放不开,但当“老妖婆”出场时,开始变得有些兴奋起来,“老妖婆”被孙悟空打-倒后,大家一起高兴地欢呼起来。接下来再表演时,小朋友的表演欲望高了,他们也知道大家都有表演的机会,没怎么争抢角色,有的小朋友在表演时也能大胆做出自己想像的动作来,老师也及时地加以鼓励。
我的反思:
当老师在表演区发现小朋友都在争着带孙悟空的面具时,及时介入并加以引导,用建议小朋友表演儿歌《孙悟空打妖怪》的方式,启发他们去愿意扮演其他的角色,同时引导他们学会相互协商,分配好各自的角色。小朋友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了第一次的表演,思思和刘雅妮小朋友还能自己动手装扮角色,而正是有了第一次的表演,小朋友表演欲望增强了,他们也没有再发生争抢角色的现象,因为他们开始懂得只要能相互协商,人人都有机会参加表演,也体验到扮演每一种角色都很有意思,感受到合作表演的乐趣。
歌表演教案反思篇三
在小班活动《神奇的鼻子》时,我班幼儿就对拥有着长鼻子的小木偶——皮诺曹,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带着好奇心,我们欣赏了经典动画片《木偶奇遇记》,在丰富了角色形象的同时,又能很生动地引导幼儿成为一个诚实、勇敢、善良的人。中班十月份时,我们围绕教学主题,开展了《会动的身体》这一活动。而本次活动,正是建立在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基本结构有所了解、对木偶身体动作变化充满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把幼儿的亲身体验和兴趣相结合,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积极尝试用语言和肢体的方式表达和表现出来。
今天的活动结束后,园长及各位老师,就教学中的细节与我进行了交流,这些都引起了我的反思:《木偶之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它达到了《纲要》中所要求的,教师设计的活动应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想来表演木偶舞。虽然,整个活动能积极的调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的课堂气氛也不错,但是在某些环节的安排上还可以做到更细致,具体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的整体定位。
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只单单通过一部动画片是很难区别人与木偶动作的差异,也不能理解、掌握木偶行动的基本特征,所以,我在活动前进行了教学铺垫请孩子们寻找“木偶会动的关节”。因此,我将《木偶之舞》定位于综合活动。但是,经过组织活动之后,我发现如果能将该活动设计为两个课时,即第一课时为科学活动《木偶哪里会动》,先让幼儿系统且具体的'了解木偶只有大关节会动,为下一个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课时为艺术活动《木偶之舞》,在不同风格的音乐背景下,通过木偶表演,进一步比较木偶与人的不同动作特征学跳木偶舞,创编木偶舞动作,体验跳木偶舞的快乐。解决一堂课中内容过多所带来的匆忙。
二、音乐的选择
在《木偶之舞》中,我设计了木偶舞蹈与人的舞蹈相对比的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幼儿通过木偶表演,比较木偶与人的不同动作特征。在本环节,对于两段不同的舞蹈,我同样的音乐不同节奏。但是,音乐的使用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帮助幼儿理解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两段音乐没有非常大的区别,如果能将“人的舞蹈”的音乐换成抒情音乐,这样人的动作连贯性会更明显。这样环节上也应做适当的调整,如:可以请幼儿先来感受两段音乐的不同,选择两个舞蹈相匹配的音乐,从而达到目标的要求。
三、按规律排序的加入
这段时间孩子们正在接触按一定规律进行排序,所以我希望让孩子们感受到舞蹈动作除了用图谱、模型表示,还能运用抽象的排序表现出来。但在出示排序这一环节时,显得与前一个环节相重复、拖沓。
反思后,吸取了这次活动中的经验,和另一半幼儿进行活动时,玩得更尽兴,细节捕捉得更到位了。
歌表演教案反思篇四
在活动中,教师往往用引导语来启发幼儿积极思考问题及衔接各个教学环节。但教师若运用引导语不当,就有可能导向与自己初衷相悖的方向上。例如活动中,我先做了一个故事的示范,是大老虎吃掉了小白兔,于是幼儿在接下来自己的创编中,虽然故事人物换掉了,但是情节都是暴-力的,类似谁吃了谁。
幼儿比较容易受暗示,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本身就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跟随教师的引导做出对事物的判断及理解。因此,4.在使用引导语或示范时,教师应注意不要在问题中涵盖答案,更不要暗示幼儿回答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应提出客观的能引起幼儿深入思考的`问题!
评析建议:
1.本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各环节层层递进,目标清晰。
2.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应加强预设,吃透活动的目标及活动每个环节的联系和价值,使环节凸显出即独立又有序的作用,以保证活动开展得更为有效。
3.教师的灵活应对和调控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的反映在课前可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预设,尤其是新教师,更应尽可能地根据实际情况多预想幼儿可能会出现的反映,以避免活动现场因反映不到位而影响教学效果。
4.细节上的把握是教师整体经验的反映,教师的每一个提问要有针对性和内在的价值,用词用句要准确到位,对孩子的要求要清晰明了,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老师要我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再选择我怎么做?从而保证活动目标的达成。
歌表演教案反思篇五
分享阅读《滚皮球表演》是一个幽默诙谐的故事。重点在这节课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幽默的情节和结局。难点是让幼儿能清楚连贯的用语言先……然后……最后……进行讲述。课前我吧这个读本进行分析,没有按照常规先观察封面,而是跳过封面从书的第一页直接导入,从漂亮的舞台引导幼儿进行猜图。“你觉得会是谁来进行表演,”在这一环节引导时,我没有注意引导孩子观察图画中的观众,如果做一下引导让孩子更充分的进行画面的阅读,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制作成卡片,让孩子根据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故事的梳理,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但是教具的使用不够充分,如果能请幼儿进行操作,完整的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突出语言先……然后……最后……的运用,让这节课的难点得到充分的理解,并尝试灵活运用。在这一环节有些仓促,并没有发挥孩子的主动性重点不够突出,难点的教学没有抓住,让整节课缺乏层次感。
在指导幼儿阅读时,为帮助幼儿了解整体故事的发展以及帮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自主的阅读,此次活动采取孩子先自己阅读再集体阅读的方式。孩子阅读后能讲出单幅页面印象最深的画面内容,而不能把整个读本的.故事内容联系起来讲述;细节方面如皮球的变化只有个别的孩子能够观察出来。通过集体阅读后,故事的主要内容,动物的出场顺序都很明了,包括没一个演员上场后的心理活动也能表述出来。
一节好的课,需要反复的琢磨、钻研。我在课前准备中应该充分挖掘读本,过程设计更合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