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德育反思课活动篇一
任教以来学校安排我任教普通班17班和音乐9班。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有不少方面值得总结和反思。下面我就根据平时的教学和其他方面分别对高一和高二两个班级的工作进行简要地阐述。
总的来说,感受最深的两点是:高中英语教学要一气呵成,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下面从教学和备课两方面谈谈所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不足。
1、教学方面:常规教学中求创新
高一新学期伊始,我们通过入学考试了解学生大致水平,及时给学生弥补初中的缺漏知识。利用一月左右的时间从语言、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尽快使学生适应了高中英语教学,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尽可能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根据高考要求,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课后还加强了与学生接触,尽快和学生熟悉起来。
“让游泳者到水中去。”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的思想核心。贯彻交际性原则亦就是要把教学活化为实际,我的做法是:
1.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培养课堂交际氛围。如一进课堂我说:“it’snicetoseeyouagain./it’sfinetoday,isn’t /howareyoutoday ”星期一上课问:“didyouhaveagoodtimeintheweekend ”学生会作出不同的回答,引出更多的对话,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2.尽量坚持让学生作dutyreport。这一做法在一些初中学校就经常采用,然而到了高中我仍然坚持让学生继续做,实践证明dutyreport是锻炼学生开口的好方法。具体是让当天值日生在讲台前向同学们介绍当天日期、天气、出勤等情况,也可以让他们讲故事,并允许他们随意挑选同学回答问题。
3.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针对近期所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排练,然后再搬上课堂表演。
4.定期举办英语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开口参与交际的积极性。
只有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我的具体做法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各种方法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能力、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自学能力的提高还得益于学生课外大量的独立的阅读,于是高一我们就求学生人人尽量买本英汉词典作为工具书,让他们勤查字典。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我的做法是把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上课时有目的地讲解一些西方背景知识和趣事。课后我还多和学生交流接触,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样就极大的拉近了我们和学生的距离,也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性与积极性。
1、通过如上的举措,本学期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大部分环节取得了进步,也增强了信心。但是这半年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进行speaking这一块时学生不太乐意开口;还有就是对于学困生成绩的提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2、备课方面:本学期根据教科室安排高一和高二年级合并为一个备课组。我们备课组队伍年龄呈梯度,既有陈文红这样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像刘春颖这样的教学新人。边月春老师有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虽然担任高二年级教学,但在平时备课活动中能很好的帮助初中到高一知识的过渡;刘春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很好的帮助将多媒体渗透到教学中。而陈文红老师作为教学多年的教学能手,经验丰富而且富有合作精神。我们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重点解决怎样教会学生,突出教法。每堂研讨课突出一个主题,如解决学生的听力问题。虽然我们的尝试可能非常幼稚但我们在努力。尽量摈弃老的,不符合潮流的教法。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后写好教后感,不断总结得失。我们还尽量抽出时间彼此听课,总结闪光点,指出不足。我们高一、高二英语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使高一英语的教学任务如期完成。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科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英语教研组长的配合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新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备课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到处查找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同时也考虑教学班级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进行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搞好教学工作,就必须去了解学生和热爱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
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积极进行职称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报名参加了职称计算机考试,现在已考试合格。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志制作课件,上网查找资料等等。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有二篇论文获奖。
上学期尽管在教学中我努力备课上课,同时在课余也经常对学困生及学习有潜力但偏科的学生进行多次交流和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为全班的全市入帷学生人数目标实现作出了贡献,但最后未能完成学校布置的学科平均分名次,心情难已平静,感觉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同时也体会到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德育反思课活动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在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是道德。”学校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的健全发展应当合为一体。然而,美术学科有别于单纯的思想教育课,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进行德育教育有相得益彰、琴瑟相和之妙。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新时期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和思想复杂性,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优化教学,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思想,从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
1.《大家动手做条龙》一课,我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短片导入,同学们被激励、感动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正在腾起,由此我们动手做一条腾飞的龙。在欣赏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激发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意识。在学法上提倡小组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分组活动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创建分组竞争的课堂气氛,调动同学情绪,鼓励小组争先,使大家积极地参与到做龙的活动中来,并在作品展示过程中展现集体的智慧和才华,激发集体的创造精神。
2.新课程增加了很多民族性、地域性很强的、具有欣赏价值的内容。大量中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如秦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丰富的内容蕴含着爱国元素,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学生打开课本的.一刻,就会为自己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取得如此惊人的艺术成就而骄傲,同时激发了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德育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讨论法、设问法、欣赏法等,从中进行德育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应用课在课本中占了很大比例,我采用讨论法对学生使用材料进行节俭教育,让他们发现生活中材料的美并利用材料。如《发现与创造》一课,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身边现有物质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设计和利用,鼓励学生废物利用,包括各种纸材、塑料、金属等易寻找的材料,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认识到利用废旧材料作为艺术创作材料的意义。
色彩具有打动人的视、知觉和影响人的精神、情感的特性,因而赋予绘画以生命和力量,丰富了绘画作品的艺术效果。我在讲《色彩丰富的风景画》一课时,令所有任课教师头疼的二班课堂秩序很乱,我强调几次也无效。我无奈望向窗外,一大片药苗在蒙蒙春雨中变得更加翠绿,远处一个身影在细雨中的药苗田缓慢前行,她正在给药苗雨前施肥。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看窗外能看到什么?”学生沸腾了,有的站在椅子上向外看,“药田”“下雨啦”同学们笑起来,我说:“对,除了这些,你们还看到什么?”“一个人。”“那你能分辨是男还是女吗?”随着提问的深入,学生也渐渐安静,“好像是个女的”,我接着说:“在雨中她拿着肥料细心施肥,衣服湿透也全然不顾;也许她是个孩子的妈妈,为了孩子、为了家她在辛勤劳作,默默付出……也许她就是我们妈妈的影子。”很多学生低下了头,我轻轻唱起《母亲》,越来越多的同学加进来,里面有很多抽泣的声音,所有的人都深受感动。
美术教学的德育,关键是要灵活多样。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依靠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接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完整的人格,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
德育反思课活动篇三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作者/任燕南
体育是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的体质增强,体育保健知识得到提高,以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素养去进行学习。
一、小学体育学科的教学要求和特征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种有大纲、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其教学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结合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有效地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以期增强受教育者的体质。小学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强健学生身体,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育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制定学生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使学生乐于接受并遵守规则,让他们在一个严肃、公正、平等竞争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1.在游戏中渗透团队精神
比如:体育课上,让学生分小组玩团队游戏――同舟共济,首先教师讲清要求:老师这儿有一张报纸,我把它铺在地上。这张报纸就是一条小船,报纸外边就是河水。老师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你们要一起站在这条“小船”上,谁也不要落水。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学生靠在一起,比较轻松地就站在了这条“小船”上。)教师提问:你们为什么要靠在一起呢?生:因为船不大,我们靠在一起才能保证大家都站在船上。接下来,老师把报纸折去三分之一,使得“小船”变得更小了。要求“小船”现在更小了,你们还能有办法一齐站到“小船”上,一个也不掉下来吗?(学生们你拽着我,我拉着你,搂在一起。)教师小结:遇到了困难,你们能一起商量,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同学们,让我们向你们表示祝贺。提问学生:做了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表示: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克服,合作才有力量。教师就要让大家在团体的练习中学会相互协作、学会尊重对方,使他们训在练中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协作中取长补短,采取各种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
2.在对抗比赛中塑造学生自信品质
二、体育教学全过程中与德育的紧密结合
学校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有课间操、体活课以及业余训练等,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既进行了体育锻炼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比如田径的中长跑训练,既枯燥又疲劳,一般学生很难坚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除了在训练中采取调动学生兴趣的形式外,还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讲一些优秀运动员训练的`事迹,使学生有向上奋进的愿望。
1.在器械体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器械体操的动作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训练中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有时还要付出血水。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竞技精神。
2.在田径运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
田径运动的训练很苦很累,索然无味。尤其是在指导学生的中长跑训练中,有的同学有畏难情绪。在这个时候,教师除了对学生专业技术上的指导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和体能分配的方法。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鼓励学生在自己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迎难而上,不怕累,顽强拼搏、战胜自我,培养学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往直前精神。
3.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中华民族独特风格。在中华武术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可以结合中华历史上的武林英雄光辉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习武健身、弘扬武德。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形式很多,方法也不少,广大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努力工作。要将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有效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果。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
德育反思课活动篇四
一、在音乐教材的选择上突出德育因素
教师在对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里的德育进行渗透时,要认真准备教材,挖掘音乐素材的教育作用,在教材中找到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爱国情怀和艺术的美感。在备课中确定要如何渗透德育,用哪些教学方法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在对歌曲《我爱你,中国》教学欣赏时,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歌曲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秀美壮观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同学生一起分析作品,与学生互动演唱作品及对作品进行介绍,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样让学生既欣赏、演唱了音乐作品,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用音乐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深刻内涵,丰富学生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及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1]。
二、寓德育于音乐课堂教学全过程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对教学全过程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设计,将德育教育融入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师生互动、营造积极健康的艺术和道德氛围、优化课堂评价,形成平等、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音乐基本表现要素来表情达意,让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鉴赏力来分析作品,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说音乐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教师在准备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时,要充分考虑作品的思想内涵,把这种情感感受转化为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鉴赏作品,陶冶情操,受到作品的感染,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欣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时,用歌曲《爱我中华》片段导入新课,引出主题,让学生感受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建设中华的豪情。同时,还可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将民族音乐之美传达给学生。例如在介绍藏族民歌时,旨在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掌握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能在演唱歌曲时把握其民族风格。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了相当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及演唱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注重以生为本、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感知音乐之美在于旋律、在于歌词,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积淀,让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让学生在领悟和挖掘作品风格的同时,培养和塑造自身的审美能力[2]。
三、寓德育教育于音乐第二课堂活动中
音乐第二课堂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时机。例如,教师教学生学习蒙古族舞蹈《鸿雁》,可先教学生分解动作,然后熟练后再教学生跳蒙古族舞蹈的感觉,教师讲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讲授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先感觉蒙古族音乐的美感,产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然后再练习舞蹈,让学生亲身体验蒙古族舞蹈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在表演舞蹈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器乐小组活动中,曾让四名学生共同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因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能力都各不相同,所以对作品的处理及内在的感觉也不同,在排练时我就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黄河带给我们的震撼及作品的深刻内涵是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光荣、悠久的历史,形象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内涵,再酝酿用什么情感来诠释作品,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把握,用这样的情绪演奏作品会更有感染力,更能完美地表现作品,这样在活动中既渗透了德育,又让学生能更好地表现作品。总之,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增强课堂活力是上好音乐课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要能打动学生,要感染学生,要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效提高融入德育的实效,深入挖掘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交往”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这样就是把德育融入了教学全过程[3]。
音乐教育家贺渌汀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并使其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也提高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让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唤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邹文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成才之路,2012(1).
[2]张丽娜.音乐教育在普通理工科高校中的美育作用及实施路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硕士论文,.
德育反思课活动篇五
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星城镇大湖中学易志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指出:“结合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说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在化学课堂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会使化学课堂活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达到智育和德育双赢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教材和教学实际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自身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言语表达、仪表都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每一堂课老师教师用自己的人格来熏陶学生的场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
二、按照《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现实的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无穷变化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阐明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物质永恒不变的规律。通过硫酸的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总之,只要细心地去挖掘教材内容,就可以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三、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及其文化、优良传统的热爱之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化学教材中,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是有卓越贡献的,造纸术是我国的古代发明之一,我国的'造纸工业很发达时,欧洲还在用羊皮作书写材料。(化学教学论文)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1965年我国成功地合成了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目前我国的纳米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等。实践证明,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四、结合化学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
目前的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怕吃苦,学习上不努力,承受能力都比较差。对于这种现象,结合化学教材中一些化学家的奋斗史,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品质。例如: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出生在工,出生在英格兰北部一个穷乡僻壤,父亲是一位织布工人,母亲生了6个小孩,有3个因贫穷而夭折。道尔顿读完小学就因贫穷而辍学,但是他酷爱读书,在干完农活空隙还坚持自学,后来在教学中担任助理教师。工作之余发愤读书。在学校的,他读的书比他以后50年的还多,也为他后来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学生学习惰性的情况,有效的学习一下化学家们的奋斗史,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
五、在化学教学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恶化以及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解决环境问题从化学教学入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初中的教材中,《空气》、《水》、《燃料与热量》以及《化学与生活》等许多章节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初中化学教材第七章“燃料燃烧时对环境的影响”一节中,汽车排放的尾气造成空气污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煤燃烧形成酸雨,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以及对建筑物腐蚀,又如《化学与生活》中涉及到的“白色污染”,实际是聚乙烯制成的塑料袋,使用量大而且难分解。在教学中,通过大量图书的对比,让学生懂得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使用布袋来代替塑料袋,不践踏小草等,做好带头和宣传作用,带动整个家庭甚至社会共同关注环境问题。
总之,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德育教育素材,只要我们仔细地挖掘,将德育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一定能丰富课堂,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德育反思课活动篇六
小学生对教师有崇敬感和信任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感染着学生,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动,无形的楷模。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要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加深理解、亲近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班主任的语言显得尤其重要,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思维的秋霜。班主任与学生的每一句谈话,乃至每一个词都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不仅要加大“含金量”,而且要增多“糖分”,亲切、自然,为学生接受和领会。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也可以套用为:“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本文试从班主任语言的艺术技巧来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和浅见: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语言负载丰富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班主任语言符号传递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班主任要说服学生、感化学生,必须讲究语言的情感性,把握好语词的情感色彩,要让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分歧情绪,使得“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理解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语言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如有一次,我们班有一位叫张书宝的同学在计算检测中全级最少分,很多同学都讥笑他。我知道这件事后,马上在班上对同学们进行教育。我说:“书宝同学是没考好,你们急,老师也急,相信书宝更急;但是,这能光怪书宝吗?和同学们比起来,书宝成绩是低了点,才考了69分。可是,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上次口算检测书宝才得了48分,从48分到69分,他已经进了一大步!你们中的哪一个,在这回的检测中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而他的进步,是自己默默地努力获得的,你们中的哪一个,又曾经帮助过他呢?”看到同学们都低下了头,我趁热打铁:“同学们,一个好的班集体不光要学习好,还应该是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集体,讥笑一个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这难道是207班的同学应该做的吗?同学们都很热爱我们的班集体,我们一定要共同努力,一起加油。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呢?”话语一落,“呼啦”一声,十几个同学举手发言,他们想了很多很好的办法。如:要组织一个学习互助小组,一定要帮助书宝同学把成绩赶上去……。
二、因势利导,激发自信,让微笑温暖学生心灵。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个班主任,可能最重要的表情就是微笑了。当学生错了时,微笑着说:“知道错了,改正就好!”让他们的心中出现一些温暖的色调。实践证明,班主任一味板着脸说教是行不通的,反而会拉大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果班主任充满情感性的话语再加上亲切自然的微笑,一定会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的感觉。
在上思想品德课或周会课的时候,我经常把微笑挂在脸上,常对学生说鼓励性的话语。有一次,在思想品德课上,我让学生按小组分组进行角色表演,然后鼓励学生说:“不管谁上台表演,代表的就是你们整个小组,看看那位同学为集体争光。”学生都很踊跃,争着要上台展示自己,第一轮下来,我微笑着赞许说:“××同学好样的!表演很精彩,为你们组争了光,我们用掌声感谢他。”这样很快就把气氛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在上来表演的时候,非常投入,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背负着一种“责任”,要为自己的小组争光。我有意设计了一些表演难度不大的角色给怕羞、腼腆的同学来表演,微笑着鼓励他们去尝试:“××同学,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是一位勇敢的孩子!”让他们树立信心,表演后,我都会因势利导,赞扬他们说:“太棒了,××同学表演得真精彩。”然后带头鼓掌鼓励,或者说:“你的表演非常有新意,很有创造性,如果表演的时候更大胆、更投入一点,那就更精彩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又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锻炼了自己。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启迪发挥教育功能。
班主任要结合学生实际,善于捕捉容易使学生思考醒悟的机会,动真情,说真话,语意要明确,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启迪的余地。
我班有个叫钰琳的同学,她过生日时,舅舅送她一盒水彩笔。她喜欢极了,还带到班上向同学们炫耀,好些同学的很羡慕她。可是钰琳不爱画画儿,也舍不得使用新的水彩笔。心想水彩笔用过了,同学们就不羡慕她了。我知道后,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我说;“古时候,有个人得了一支好箭,高兴极了。他把这支箭放在家里,天天都要拿出来看看,就是舍不得射。没过多久,这支箭生锈了,成了一支没用的箭了。你喜欢水彩笔,真喜欢就要用它画画儿,你说对不对?”钰琳听后很不好意思,若有所思点了点头,对我说:“老师,你说的有道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第二天,她就用水彩笔学画画儿了。
总之,班主任语言要善于传情,工于达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平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要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要多家访或与家长直接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孩子思想动态;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要有教育心得,多记录、多总结,积累经验……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充分发挥班主任语言的真正魅力。
德育反思课活动篇七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一中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接受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学科德育理应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注:国家教委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本文拟从教学艺术论的角度,就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一尝试性的探讨,以期掌握、运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开创语文学科德育新局面。
一、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已为人们所共识,那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不是一门艺术呢?给这一命题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论证和现实说明是正确认识和深入探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一)从理论上讲,语文学科的性质观和教学观决定了语文学科德育应以人文渗透为主,决定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应该成为一门艺术。
语文学科的性质观,体现语文教学的方向,是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教育界专家学者立足语文教学实际,本着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创新和发展,继承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对语文的学科性质作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1页。)它不仅把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这个工具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这个性质观给语文教学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向,它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或者说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地完成的。这个“不可分割”的渗透过程,是科学,更是艺术。它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创造性地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并以此为纽带,将感性的与理性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多种美感直觉统一于完整的心理过程之中。
每门学科都有体现自身个性的教学观。语文学科的性质观决定了语文教学德育方式必须以人文渗透为主,而不是以理论灌输为主。而按照形式逻辑的一般原理,承认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就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而且也应该是一门艺术。
(二)从实践上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体现,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已为无数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所证实。
综观我国古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德育渗透艺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德育渗透艺术,当代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和蔡澄清“点拨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从教学艺术范畴错位的角度看,这实质上是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教学艺术观。(注:参阅拙作《关于教学艺术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第5期。)毫无疑问,它是应该摈弃的。
同时,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处理教材,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总体设计;牵涉到教师把握学生思想的脉博,不失时机地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教法,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同时掌握好分寸,取得实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在“渗”而“透”至学生心灵。其中“渗”着力点在哪里?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透”的程度如何?效果怎样?……这些问题都在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中得到科学和艺术两方面的解决,并继续成为这门综合性艺术生命永驻的课题。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既是理论的呼唤,又是实践的需要。
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特点和实质
科学地认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离不开对其特点的总体把握和对其实质的深刻理解。
(一)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作为艺术的最大特点。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是按照语文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的,它不是直接的理论说教,从德育作用方式和效果的角度看,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它最大的特点。以阅读教学为例,文艺性的作品,往往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生活画面,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经过教师的讲解、渲染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在他们眼前,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这种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感受、体验与思索,是不知不觉、渐进式的,即所谓“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即使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性文章,在教学中也应因文释道,披文入理,也有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德育实施特点。并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
(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从宏观上讲,它是一种教育思想,是指导语文学科德育实施的观念。
第二,从中观上讲,它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是利用无意识心理的暗示教学思想之体现,是语文学科德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第三,从微观上看,它是寓德于教的一种方法,既包括挖掘教学活动中德育因素的技术与技巧,如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对教学步骤和内容的设计、对师表形象的注意等方面德育因素的开发与利用等,又包括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如讲解、谈话、提问等。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并以此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渗透。高明的教师正是深刻地认识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善于不露痕迹地、巧妙地把德育融合于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之中,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
很明显,孤立地分析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特点,它比较偏重于非理性。但结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实质来考察,对教师而言,它并不是纯感性的冲动,而始终是理性的深刻直觉;对学生来说,这种理性的直觉往往是肤浅的,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教师的形象讲解和理性评价、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性接受相结合,就能有效地达成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目标。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师生双边立体式的活动艺术,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合金”。形象感染性及其富含着的深刻理性的统一,是它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美学原则
任何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美学意蕴,都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探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必须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出发,着眼于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辩证法”,按照“美的规律”去构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体系。
(一)和谐共振原则。和谐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但和谐不是静止的和谐,而是运动的和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和谐共振”,这也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可以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对语文教师来说,欲求这种和谐共振境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具体地说,这种和谐共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注:参阅赵雅文:《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5期。)
第一,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其主要含义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教师的情感传达与学生的情感接受的和谐共振。
第二,教师和教材的和谐共振。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和教材相互依存。一方面,教材是教师借以形成德育渗透艺术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依据;另一方面,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又是通过教师渗透给学生的,教师是沟通学生情感和教材内蕴的桥梁,二者密不可分。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必须通过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使教师和教材和谐共振,这是创造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最为紧要的是教师的情感和教材中所表现的情感要统一,都是要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第三,学生与教材的和谐共振。这种和谐共振是随着教师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在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情绪不断高涨中完成的。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实践表明,只有教师、学生和教材所构成的矛盾相互协调,三者和谐共振,才能取得语文教学德育实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合时适度原则。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内容,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必须遵循合时适度原则。
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如教学《向沙漠进军》一文,在德育渗透上语文教师就必须独具慧眼,在分析作者怎样谋篇布局的同时,适时自然地把德育融合其中,抓住结尾一句“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让学生思考:这是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删去行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引导、阅读和讨论,理出头绪,悟出原因的过程,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
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三)移情感悟原则。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体验原则,离开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将不成之为艺术,语文学科德育亦将苍白无力!
在
[1][2]下一页
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四)求新激活原则。艺术是以新颖、形象、生动为基本特征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中的“求新”,是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成就、新信息,尤其要反映学生关心的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所谓的“激活”,一是指教风活泼,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深刻,可接受性强;二是指教法灵活,能根据学生的心态,选择最佳切入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活学生情感,使之迅速产生移情体验,感悟为人处世之道;三是指教学手段多样,能根据需要,充分发挥与教材中德育渗透点相关的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的作用,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有必要指出的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新”不是赶时髦,搭花架子;“活”也不是表面的活跃热闹。这些理解都没有抓住事情的本质,容易导致教学上的无序状态,导致德育上的高耗低效。“新”与“活”应该表现为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色,能充分体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能充分体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时代活水流入语文教学之中,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之花常开常新!
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构思与传达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渗透艺术都不是灵机一动、临场发挥的产物。一个完整的德育渗透艺术的创造过程一般要经过构思与传达两个阶段。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的构思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教师对德育渗透的设计与准备;而德育渗透艺术的传达则是教师借助自身的人格力量和一定的物质媒介(语言、表情、动作等)把德育渗透构思的成果转化为物态化形式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是德育渗透的构思活动与传达活动相统一的复杂活动,涉及面极广,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从微观的角度谈谈这个活动过程的几种常见方法。
(一)挖掘渗透法。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中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就可以深入剖析课文的情节,揣摩人物的细节,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使学生认识贾雨村的性格,紧紧抓住细节中几段要言破的“警语”:“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宫符不成?”“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使学生认识旧社会官官相卫、徇情枉法的丑恶行为。
(二)启发渗透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违背道德评价标准、不正当的道德行为。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构思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逆向因素,需要从与之对立的矛盾冲突中,以启发的方式反求之,促使其往符合肯定的道德评价标准的方面转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明辨是非,确定情感倾向,提高辨别善恶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头脑,在风云变幻之际坚定立场。如《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对比鲜明。仲永五年即可“指物作者立就”,到二十岁时作诗即“不能称前时所闻”,最后“泯然众人”,这说明天赋并不是成才的唯一条件,玩物可以丧志,贪财毁灭人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传达中即可反向启发:怎样才能使仲永发挥先天的良好禀赋呢?学生在这种德育渗透中可以学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强化渗透法。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中从发扬作品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入手,按照既定的德育目标,多侧面,多功能地加以强化、渗透给学生的方法。在这方面,《出师表》就是很好的教材,诸葛亮恳切要求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再三强调:“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并且提醒皇上“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即可在德育渗透艺术中传达出来。
(四)联想渗透法。联想能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由疑而释,由塞到通的纽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离不开联想。教学沈括的《活板》,可以联想到我国的“四大发明”,说明我国文明早已走到世界文明的前列,只是近百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才显得落后。在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地、昂首阔步地跻身世界民族之林,无需自轻自惭。在德育渗透艺术传达中即可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渲染渗透法。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目标的方法,即为渲染渗透法。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注:转引自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她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就调动情感教学手段进行启发渲染,她的话字字句句扣击学生心弦,把学生一步步地引向情感深处,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进入山谷回响、大海呼唤的境界。课堂上一片啜泣之声,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总理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价格,进一步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