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政治教案部编版篇一
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雅致的二字词语,生动的四字词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能力,提取整合的能力。
2、研读精彩语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3、学习本文的写法,培养学生将感受到的美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学生感受中国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各种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片断练习。
教学难点:研读精彩语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诵读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一、自学奠基
1、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作者作品简介。
3、课下注释及课后字词预习展示。
二、交流展示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七年级政治教案部编版篇二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七年级政治教案部编版篇三
(展示张謇及南通博物苑的图片)同学们一定知道张謇先生,张謇先生于1905年创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不光陈列了大量生物标本,还有一个在全国所有博物馆中独一无二的特色,那就是它除了室内展馆,还有室外展馆。创建时张謇先生特意设立了植物园和动物园。张謇先生这样做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师法自然”的思想。师法自然也就是向自然学习,研究大自然中活生生的生物,从中获取无穷无尽的灵感。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周围的生物(展示图片)
七年级政治教案部编版篇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七年级政治教案部编版篇五
一 说教材:
(一) 地位、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 引入课题环节:
1、 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 (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 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10)-(+3)=+7 (+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5)-(+2)=+3 (+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 (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81的图2-2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5℃ 比5℃ 高多少?15℃ 比-5℃ 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同时进行练习反馈:课本p82的练习1,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 :(1) (-3)-(-5); (2) 0 - 7
例2.计算(1) 7.2 - (-4.8) ; (2) (-3 - ) - 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 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 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2.6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