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案套用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并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学习消息的语言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重点:
1.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2.学习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写作方式。
教学难点:
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教学创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回答。明确:莫言和屠呦呦,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教师补充:诺贝尔奖是世界各类奖项中地位的奖项,截止__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892个人和24个团体,通常被认为是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性。
(设计意图及建议:由同学们熟知的名人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机简介诺贝尔奖及路透社)
二、自主学习,理清结构
(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1.第一课我们学过消息的结构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消息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请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设计意图及建议:温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则》中已经学了消息的基本结构,这里再次巩固,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快速阅读消息的方法)
(二)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
明确:
第一段介绍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绍了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绍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及授奖仪式的相关要求。
第四段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设计意图及建议:此处旨在教会学生利用课文旁批的辅助作用,来快速理清课文内容)
3.如果让你给上述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明确: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下面我们通过微课一起来学习“倒金字塔结构”。
4.播放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教师总结: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这种结构在消息中比较常见,需要同学们掌握。
(设计意图及建议:这一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新闻阅读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提高学习自信心。给学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讲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对本则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微课的学习加深对“倒金字塔式结构”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息语言的特点。
1.倒金字塔结构,就是将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由主到次来排列的一种消息写作模式,这种固定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筛选信息,符合消息时效性强、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消息在语言上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特点: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明确:这一句中“颇有建树”,意思是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这里用来评价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很有分寸,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准确的特点。
2.文中还有很多词句,分别体现了消息语言的不同特点,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课文,用三五分钟来仔细揣摩文中消息的语言,再将你的发现与小组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内容可能有:
客观: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如:两个发现;颇有建树和卓有成就。大部分使用陈述句。引用诺贝尔遗嘱内容,表明了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
“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简练,准确,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饰语,显得很客观。
准确:电头中时间地点与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体,报道的及时。
具体:第二段一一列举的国籍,姓名等信息;括号里的补充内容说明了消息语言的具体。
简练: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作者巧妙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客观简练。
通俗:作者用“黄色炸药、多种炸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专业的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
朴实:从全文来看,大部分是短句子,显得非常简练;用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新闻的事实,大部分使用陈述句,显得朴实而又客观。
3.教师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们发现消息的结构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语言具有客观、简练、准确、具体、朴实、通俗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建议:自主学习,揣摩消息语言特点;合作探究,总结消息语言特点,学习新知。)
四、拓展阅读,评价人物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小组合作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初中语文教案套用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大意并掌握个别字词的含义及用法,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2.通过评析课文,感受文章所传递的韵味,提升对于文言类文章的感知能力。3.体会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渴望及对于人民理想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渴望及对于人民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吟诵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文学语言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曾经说过,今天在实践中证明的东西,就是过去在想象中存在的东西,现代儿童作家冰心告诉我们,想象就是诗人的过程,那么远在千年之前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他是如果发挥想象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领略不一样的想象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疏通句读,初知文意)
大声朗读,圈画不理解的问句和个别词语并反馈。教师明确:重点讲解“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2.分段吟诵,概述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明确:课文讲述了一位渔人偶然误入了一个和谐自然的村庄但后人无从找寻的故事。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小组讨论,选择其中一个任务进行分析。
a.重点分析桃花源内景状况,分析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b.诗人从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身份出发,又勾勒了虚构的景象,接着又以刘子骥等真实姓名收尾,这样的行文安排有何意义和作用?(制作任务卡,学生自主挑选)。
教师明确:
a.“豁然开朗”是对桃花源的初步印象,风俗淳朴,人们安居乐业,自由幸福,热情好客,淳朴真诚。
b.作者始终注意了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情节是离奇的,作者却是用写实手法描写,使人感到桃花源真实存在,虚实结合是将抽象与具体紧密相连,加强行文的真实与想象。
(四)小组活动,深化中心
1.系统归纳本课已学知识,回顾所学。
2.情感升华本课所传递的思想,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渴望及对于人民理想生活的向往,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对于向往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五、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套用篇三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背诵部分段落。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课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展示桃花图片。
2、播放陈思思的《梦入桃花源mtv》,提问:桃花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以至于陈思思在梦中都想进入桃花源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3、展示学习目标。
4、作者简介: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5、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桃花源诗》)。
6、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俨然()怡然()阡陌()诣()邑人()间隔()垂髫()语云()遣()刘子骥()要同()(2)请用简短的语句概括课文内容 按照以下句式回答:
《桃花源记》一文讲述的是 的故事。
明确:一个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故事。
7、朗读课文
(1)指名五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2)师生一同更正后全班齐读课文。
8、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弄清文意。
(1)要求:用笔画出不解之处,以待全班共同解决。(2)学生举手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一一解决。(3)展示重点翻译的句子,让学生逐一翻译。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感知文意,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10、继续探究“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明确:环境优美 安居乐业 怡然自得 待人友善,民风淳朴的地方。继续提问“这么美的地方在当时是真实存在吗?” 明确:不存在。
继续提问“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地方呢?”
明确:桃花源,本来就是虚构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11、拓展延伸。
假如桃花源真的存在,你愿意做一个桃花源中人吗?为什么?
12、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 现 和平安宁
探 访 桃花源 怡然自得
离 开 安居乐业
再 访 民风淳朴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教学反思
文言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和文意的理解是阅读文言的基础,否则文言的教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的不足之处,由于时间较紧内容较多及学生文言基础较为薄弱等原因,造成了教学任务落实不够充分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教改的同时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应该是研究的方向。
初中语文教案套用篇四
抓住特征描写人物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达效果。
教会学生“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有创意的表达,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个性。【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但是反映到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几乎是“千人一面”,“众口同腔”。这样的作文,了无新意,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也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下面是老师搜集到的几个学生的习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病例1:“我爸爸黑黑的头发,明亮的眼睛,鼻子大大的,嘴巴大大的”。诊断:词汇贫乏。(呆板式)医治:多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病例2:“我爸爸三十多岁,明眸、皓齿,精神矍铄,身体丰满,力大如牛。” 诊断:盲目追求华丽词藻,常会弄得词不达意。(拼凑式)医治:除了要根据对象的特点加以区别、选择词语外,还要记住鲁迅先生的话:“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病例3:“我的表弟真可爱,明亮的大眼睛,像苹果一样红的圆脸蛋。他一笑时,脸上还有两上小酒窝呢。”
诊断:一描写小孩肖像,就用“像苹果一样红”来形容脸,就用“小酒窝”来标明特征,常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笑话。(脸谱式)医治:应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刻画出“这个人物”与从不同的个性。
病例4:“哥哥长得很胖,四肢粗大,肚子圆圆。”
诊断:过于简单,缺乏形象性描绘。(干瘪式)医治:可以选择含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感的词语,或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之具体、生动、形象起来。
病例5:“她,长头发,柳叶眉,高高的鼻子、炯炯有神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红底白花的衬衣,发亮的皮鞋,黑色的裤子,她就是我的老师。”
诊断:生怕会漏掉什么没写上,以致从头写到脚。(罗列式)医治:写外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不是为写外貌而写外貌,因此要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刻画。
那么,如何让我们所写的人物站立起来,走动起来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大家走出“大众化”、“概念化”、“脸谱化”人物描写的误区。
二、片段赏析
王熙凤:
孔乙己: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父亲:
三、指点迷津
读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功深厚,都抓住了人物特征,或从外貌、或从语言、或从动作、或从心理,或者几方面相结合对人物进行细细地描摹,善于把描写的笔触停放在某一点上精雕细琢,这一点就是细节描写,所以才塑造出这么多鲜活生动的形象。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才能挖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颗美丽珍珠呢?别急,跟随老师一起走进“指点迷津”!只要用心听,我们一定能共同淘到许多亮闪闪的大珍珠!
(一)外貌描写:
指导:写作之前要细心观察,要善于发现被描写者不同于他们之处。先筛选,选出最有特点之处,再放大,将这一细节扩大化,运用点夸张手法也未尝不可。
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强调:切忌面面俱到,从头到脚泛泛而谈,而应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提醒:千万不好忽略眼睛的描写。
(二)语言描写:
指导:把握语言风格,避免众口同腔。
俗话说:“言为心声”,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等不同,所以语言风格也一定是不相同的。不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的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奶的语言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描写劳动人民,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自己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这是一定要避免的。
如1: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
“我怎么能够去?”
但是我说:
“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台底下,我上台说话就不发慌了。”
爸爸说: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那么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
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我知道,爸爸。”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注意:描写语言要写清人物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
(三)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要做到:
1、准确、真实。 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实事求是,真实的反映生活实际。在动词的运用上要揣摩、推敲,选择最恰当,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词语。
如:(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
如: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四)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对于我们来说是难度较大的。写自己的心理容易,写他人的心理难,通常我们采用这样的形式:
直接写:“他想”或者“他自言自语地说”“他默默的告诉自己”“他在心中发誓”„„
如:小弗郎士:
间接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景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人物内心隐藏着的微妙感情。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四、观察鲁迅、闻一多、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的画像,选一位进行外貌描写。
1、鲁迅:
瘦瘦的身体,黄里带白的皮肤,似乎如同大病愈初的病人一样脸色憔悴,但是精神很好,整个人精神焕发,眼神炯炯有神。他的头发一根根直直地竖着,没一根是耷拉着的,都那么长,头顶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胡须——浓密极了,而且极其像隶书的“一”字。都知道他是谁了吧——中年鲁迅。鲁迅先生一向习惯穿长衫,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安烟。当有人说了可笑的话,鲁迅先生就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他的笑十分明朗,常常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常三根半夜写文章,用笔战斗一生,被命为“民族魂”。
2、闻一多:
3、爱因斯坦: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4、托尔斯泰: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五、小结归纳
描写人物,一定要把握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各方面的特点,找出人物在着装打扮、身高体态、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方面异于常人之处,抓住最有特点的方面做细节描写,才能让人物鲜活起来!
细心观察
观察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各方面的特点,找出人物在思想品质、言谈举止、着装打扮、身高体态、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
筛选特征
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不求面面俱到。捕捉瞬间
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做细节描写。
五、写作实践
2、以“我的同学”、“我的偶像”为题,写一篇记人为主的文章。
七、展示成果
饭堂里那胖女人
放学铃响起,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每天开饭时间如同打仗一般,或许更像非洲一带的难民,久饿之后突然发现面包似的蜂拥而上,那阵势像是要把食堂夷为平地。
那一天中午,我也被卷到“抢饭”的人流中,挤在三号窗口排了队。排在我前面的人不多,只有三位男生。负责打饭的那位女的,是以前未曾见过的陌生面孔。大概她平时享用的饭食营养上乘,她长相肥硕,天生一副做厨子的好身段,算得上一则活广告。
“一份炒肉片,一份米饭。”由于刚才一阵夺路飞奔,我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但仍然不失文雅地立在那里。那位胖女人手上生着的五根香肠,灵巧得很,说话间已把饭菜推出了窗口。我接过来菜盘,无意间瞥见显示器上被扣去了五元钱,心神一怔,忙说:“不对,你多扣了——一份炒肉片,一份米饭,一共两块,你多扣了三块钱!”这阵子我脑袋瓜并没有糊涂。
她放下手中的饭勺,一脸的严肃:“什么?我只扣了两块,是你看错了吧?”
“你多扣了钱,别人都看见了……”我也来了火气。围在旁边的很多人也在作证,排在后面的几位同学都异口同声地给予声援。“确实扣了五块……”
“就是没多扣!去,去……快走,别在这儿耽搁事!”她晃了晃手中的勺子,似乎我再不走开,她就要给我的脑袋一个教训。
“……”我没敢再出声,并准备离开。
“抓紧时间!……这,这里又怎么啦?”透过玻璃橱壁,我看见一位头戴白帽、腆着大肚、双手倒背于身后的男子,朝她踱着正步走来。那一副当官的架势,我猜他大概就是厨师长吧。
“没事!”胖女人咧着嘴,笑着朝那男子尽显自己的平静,那表情与刚才简直判若两人。尔后,她转身轻声对我说:“明天你再来吃,不用再刷卡扣钱了。”她依旧眯着眼笑,只不过嘴巴咧得不再那么大了。在我看来,她笑里没有多少善意,那副凶神相,令我感到一阵恐惧与不安。
第二天,我又挤在了三号窗口,远远地看着那个胖女人,心里还是没有底,不知将会有什么“战事”发生。等着吃饭的队排得很长,十几分钟后,终于轮到了我。
“一份辣子鸡,三个馒头。昨天多扣了三块,你说今天不用再刷卡……”我怯怯地讲述着昨天没有结束的故事,没兴致抬头去看她。
“三块钱,正好。”那胖女人说。
“不对,一份辣子鸡两块,三个馒头六毛,还剩四毛呢。”我抬头看见她正用眼瞪着我,像似又要发作。
“一个馒头三毛——知道不?”她审讯似的。
“小黑板上标价是一个馒头两毛——我知道。”我也干脆利索地答道。
“那价标错了——知道不?”
“别的窗口都卖两毛——我知道。”我理直气壮。
“什么,什么?!”我瞧见她的眼眶将要瞪破,目光犹如射出的利箭刺人心痛,两腮因牙齿紧咬而涨出许多,着实让人心里发怵,好像她又见到了势不两立的仇人。
“……”我端起饭菜悄悄地走了。
小组推荐人选读作品,同学评价,老师点评。
初中语文教案套用篇五
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会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选取的《老王》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现代作家杨绛的一篇小说,作者通过简洁流畅洗练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平凡人老王的故事。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你们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词语,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难点】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有缺陷,居住条件恶劣。“善”表现在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愿要报酬;身体病重,还要来谢恩。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
接下来进入到疑难解析环节。我会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和鸡蛋?这件事情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请学生反复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把握本文中老王老实善良、施恩图报的形象以及作者同情关心弱者的品质特点。
(四)巩固提高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文情感的体悟,我会组织学生讨论并思考:怎样看待街边乞讨的人?别人向你乞讨会怎样做?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注弱势群体。
(五)小结作业
小结:面对不幸的人,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我们生活在幸福中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遇到不幸时,我们要相信自己不是孤独的。请记住不要放弃每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作业:如果你是老王的邻居或者认识的人,你知道了老王的死讯后,你有什么想对老王说的?请写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套用篇六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
1、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
2、应用问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 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进入桃花源后,在桃源人家里作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师生对话: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么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师生对话: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生活环境的?
师生对话: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
师生对话: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 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师生对话:写出渔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 提问: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 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 提问: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讨论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二、三、四。
初中语文教案套用篇七
1、反复朗读至背诵。
2、掌握重点词语: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3、了解诗的内容。
4、品析欣赏重点语句。
5、结合作者介绍、理解诗的主题作者思想。
6、引导学生树立的人生观。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作者简介:
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fu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二)朗读、背诵:
1、读——节奏、重音、情感。
2、划节奏,再读。
3、圈重点。再读。
4、齐读,读出感情。
1、解释:结庐、心远、悠然、日夕、真意。
2、疏通诗意。
3、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4、通过这些诗句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5、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