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花衣裳教案反思篇一
《瓢虫的花衣裳》一课,我运用了多种媒体创设情景,活跃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美术活动,使他们在欣赏中感悟美,在评议中追求美,在意境中创造美。
一、欣赏中感悟美
这节课我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充分利用与课内容相关的谜语,通过听谜语,猜谜底的游戏,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兴奋的氛围下了解七星瓢虫的特征和相关常识。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我把课前在网上查到的大量瓢虫资料,组织成课件,使学生从瓢虫的种类、颜色、斑点的数量、花纹等多个角度,欣赏、观察瓢虫,学生一下子被眼前的这么多形态各异的瓢虫给吸引住,对瓢虫的'形态美得到了初步的内在审美体验。在引导学生想象设计时,我用大量的孔雀、公鸡、鱼等图片资料展示,来开扩了视野,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在范作欣赏这一环节,我提供了绘画、纸工、泥塑等瓢虫的花衣裳的三种设计方式来让学生欣赏。在欣赏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形成对作品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理解,感悟三种“花衣裳”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评议中追求美
美术新课程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中,突出了多元评价的特点。就要求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提供评价他人和评价自我的机会。因为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大胆地评价,有利于提高他们美术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强他们追求美的欲望。课中,我让学生欣赏完孔雀、公鸡、鱼、蝴蝶等图片后,请学生说说刚刚看到的印象最深的花衣裳。这一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刚看到的花衣裳的过程中,初步产生美追求美的想法。接着我让学生拓展想象,为瓢虫姐姐设计一件漂亮的花衣裳。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的同学说说,互相议一议。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把追求美的想法具体化。然后,通过欣赏教师范作,引导学生分析制作材料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最后,让学生自我展示创作的作品,进行自我评述、互相评述,在评述中产生启示与想法,可使学生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能力同时得到加强,相得益彰。在这一学习领域中,学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看、分析、评议的活动,既包含了学生愉悦的观看活动,也包含了学生理性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三、意境中创造美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文、尊重人格、以人为本,快乐是学习的基础。“创设情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为教学过程展开创设了最佳的开端和背景。如当学生正兴致高昂的欣赏瓢虫的种类时,我随即出示灰瓢虫图,利用录音巧妙地创设了一个为瓢虫姐姐设计花衣裳的情境,让学生有了创造美的动机。又如在美术教学中自觉地运用音乐,会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节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和运用音乐的。一是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播放乐曲,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制作。当学生开始创作后,用较小的音量放音乐,激发学生的灵感、开启学生心灵的智慧之门,全身心的投入到创造美的意境中去。二是当学生完成创作后,我播放乐曲《铃儿响丁当》,让全体学生在音乐声中展示作品,展示学生的个性,相互交往,相互欣赏,在音乐停止前完成展示的过程,这样师生既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又能调控好这一环节的时间,这其实也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花衣裳教案反思篇二
学习领域:
教材简析:
前面学习了半圆形的造型,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画、做瓢虫的花衣裳来接触半圆形的造型。
教学目标:
1、观察瓢虫,能够说出它的外形特征。
2、能过用2-3种方法来制作瓢虫。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制作方法来做瓢虫。
2、引导学生表现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作及各种资料
学生:收集瓢虫的资料,收集半球形的物体,各种透明的包装纸,准备透明胶带、彩色纸、剪刀、金属丝、笔等。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见过的瓢虫有什么颜色、花纹的,说说它的生活习性,知道那些瓢虫是益虫。
观察瓢虫的图片,先说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并找一找它的特点。(从光泽、斑点、对称方面说)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来画一画瓢虫,比比谁画得快、画的圆。
活动二:
瓢虫的花衣裳很美丽,请学生想一想准备如何用绘画和剪贴的方法表现它的花衣裳。(主要从色彩搭配方面谈)
建议学生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甚至可以改变瓢虫的固有色,或者一边用一种色彩。
学生试着用绘画、剪贴的方法表现瓢虫。
拓展:
学一下展翅欲飞的瓢虫的样子,并像“切蛋糕”一课学得那样用切开再组的圆来表现一下展翅欲飞的瓢虫。
布置学生下一课时带瓶子盖等半球形的东西和其他材料。
第二节
活动一: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作品,讨论:书上的作品用了哪些材料,猜猜作者是怎样做的,并交流。
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种制作方法。
1、在一个圆形的瓶子盖上画上或贴上斑点,再粘上触角。
2、将一团纸揉成圆球形,用透明包装纸或彩色纸将它包起来,用一根金属丝将开口处捆扎起来,使金属丝成为触角。
3、用乒乓球作为瓢虫的身体,再粘上足与触角。
4、用纸盒作瓢虫
5、用橡皮泥捏瓢虫。
活动二:
请学生自己试着用一种方法做一只瓢虫。鼓励学生想出与教师介绍的不一样的方法。
对于动作快的学生,可让它们为画好的瓢虫绘画或制作一个相称的背景。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昆虫作为观察对象,用制作或绘画的方法将观察结果表现出来。
教学评价:
1、是否能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制作方法做瓢虫。
2、是否表现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
札记:
学生告诉我,在幼儿园时他们就画过瓢虫,所以我就没在瓢虫的外形、花纹的分析方面多下功夫,而是引导学生多动脑筋,运用多种手法来“做瓢虫”,提出了“比比谁的脑筋灵”、“比比谁的手儿巧”。这使得学生感到作业很有挑战性,设计出了各种各样、不同材料和表现方法的瓢虫。有的学生运用了前面“分蛋糕”一课中学的圆形的分割再组的方法,剪贴出了展开翅膀飞的瓢虫;一年级一班的李华容同学剪贴了许多只瓢虫后,运用了在“小挂饰”一课中学的穿的方法,把小瓢虫和小叶子穿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一个多学期的训练,促使孩子们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法来进行创造,我骄傲的对这些孩子说:“孩子,你们长大了,已经成为知识的主人了!”孩子们受到了感染,创造的劲头更足了,下课时,教室里的展板上爬满了色彩鲜艳、姿态各异的瓢虫。在我眼里,这不光是一份成功的美术作业,更是孩子们一颗颗要求进步、追求创新的心。
花衣裳教案反思篇三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瓢虫,能够说出它的外形特征;并能用2—3种方法来制作瓢虫;通过对观察飘虫和废旧材料的利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意识。教学重点是:能表现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是:学舌感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制作表现瓢虫。从教学目标就可以看出本节课表现的方法比较多,是一节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加以想象设计表现瓢虫。我把这节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飘虫,第二课时手工制作来表现飘虫。下面是上完第一课时后的感受。
听过很多节课,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导入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点很重要。这节课我也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充分利用与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设计了一个“飘虫”的小谜语。通过听谜语,猜谜底的游戏,我想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兴奋的氛围下了解瓢虫的特征和相关常识。孩子们都很聪明,谜语才刚说到一半,就有学生举手了,有的已经猜出来了。
可大部分学生猜的是“七星飘虫”,答案虽然正确,但我还是强调了一下,“七星飘虫”只是飘虫中的一类,可我没能简单的让他们区别哪一部分是益虫,哪一部分是害虫,因为我也分不清。我只是略说了飘虫的一些知识,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我把课前在网上查到的大量瓢虫资料,组织成课件,使学生欣赏、观察飘虫,学生一下子被眼前的这么多形态各异的瓢虫给吸引住,对瓢虫的形态美得到了初步的内在审美体验。然后我从瓢虫的种类、颜色、斑点的数量、花纹等多个角度进行提问,再引导学生说出瓢虫长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从它的颜色、斑点中找特点,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由的想像,说说自己想的内容,对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尤其是那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应该大力表扬,让学生觉得这样“异想天开”是对的,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这一点我没做好,有些学生的回答我采取了不加以评价或是与之不理。我将课题中“瓢虫”两字在黑板上用画的方式体现。可是在学生作业中才发现我的示范这一环节设计的不好,好多学生临摹了我的画法,没有创新。组织学生评比作品时,我用故事的形式进行评画,可惜评价的不好,不具想象力,语言简单、平淡。在语言组织方面有待加强。
我的教学设想得很好,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在准备方面我认为做的就不够。我准备的瓢虫图片不都具有代表性,有的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颜色也较少,如果找到几种花样特殊点的图片就更好了。由于查找时网上没有标注瓢虫的名称所以使学生欣赏时心中会留下疑问。我的鼓励性的语言少且平淡,语言组织能力还需加强,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还需加强。
美术课上学生自由发挥的东西很多,讨论的东西也很多,课堂的纪律总是时好时坏,特别是低年级,画的很快,作业完成后就开始小声的吵闹,甚至走动,或者拿着自己的作品和同学“交流”,有时因为自己突发的灵感而激动地跑上讲台来告诉老师……课堂纪律,让我欢喜让我忧。今后,我还应该在怎样组织好课堂纪律上多下功夫,多学习和采纳其他老师的好方法。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中优缺点的简评。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会虚心接受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纠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花衣裳教案反思篇四
教材简析:
前面学习了半圆形的造型,本节课引导同学通过画、做瓢虫的花衣裳来接触半圆形的造型。
教学目标:
1、观察瓢虫,能够说出它的外形特征。
2、能过用2-3种方法来制作瓢虫。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用自身发明出来的制作方法来做瓢虫。
2、引导同学表示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作和各种资料
同学:收集瓢虫的资料,收集半球形的物体,各种透明的包装纸,准备透明胶带、彩色纸、剪刀、金属丝、笔等。
活动的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启发同学谈谈自身见过的瓢虫有什么颜色、花纹的,说说它的生活习性,知道那些瓢虫是益虫。
观察瓢虫的图片,先说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并找一找它的特点。(从光泽、斑点、对称方面说)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瓢虫,比比谁画得快、画的圆。
活动二:
瓢虫的花衣裳很美丽,请同学想一想准备如何用绘画和剪贴的方法表示它的花衣裳。(主要从色彩搭配方面谈)
建议同学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甚至可以改变瓢虫的固有色,或者一边用一种色彩。
同学试着用绘画、剪贴的方法表示瓢虫。
拓展:
学一下展翅欲飞的瓢虫的样子,并像“切蛋糕”一课学得那样用切开再组的圆来表示一下展翅欲飞的瓢虫。
安排同学下一课时带瓶子盖等半球形的东西和其他资料。
第二节
活动一:
引导同学观察教材上的作品,讨论:书上的作品用了哪些资料,猜猜作者是怎样做的,并交流。
教师向同学介绍几种制作方法。
1、在一个圆形的瓶子盖上画上或贴上斑点,再粘上触角。
2、将一团纸揉成圆球形,用透明包装纸或彩色纸将它包起来,用一根金属丝将开口处捆扎起来,使金属丝成为触角。
3、用乒乓球作为瓢虫的身体,再粘上足与触角。
4、用纸盒作瓢虫
5、用橡皮泥捏瓢虫。
活动二:
请同学自身试着用一种方法做一只瓢虫。鼓励同学想出与教师介绍的不一样的方法。
对于动作快的同学,可让它们为画好的瓢虫绘画或制作一个相称的背景。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昆虫作为观察对象,用制作或绘画的方法将观察结果表示出来。
教学评价:
1、是否能用自身发明出来的制作方法做瓢虫。
2、是否表示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
花衣裳教案反思篇五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观察瓢虫,能够说出它的外形特征;并能用2-3种方法来制作瓢虫;通过对观察飘虫和废旧材料的利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意识。教学重点是:能表现出瓢虫的外形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是:学舌感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制作表现瓢虫。从教学目标就可以看出本节课表现的方法比较多,是一节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加以想象设计表现瓢虫。我把这节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飘虫,第二课时手工制作来表现飘虫。下面是上完第一课时后的感受。
听过很多节课,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导入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点很重要。这节课我也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充分利用与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设计了一个“飘虫”的'小谜语。通过听谜语,猜谜底的游戏,我想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而兴奋的氛围下了解瓢虫的特征和相关常识。孩子们都很聪明,谜语才刚说到一半,就有学生举手了,有的已经猜出来了。可大部分学生猜的是“七星飘虫”,答案虽然正确,但我还是强调了一下,“七星飘虫”只是飘虫中的一类,可我没能简单的让他们区别哪一部分是益虫,哪一部分是害虫,因为我也分不清。我只是略说了飘虫的一些知识,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我把课前在网上查到的大量瓢虫资料,组织成课件,使学生欣赏、观察飘虫,学生一下子被眼前的这么多形态各异的瓢虫给吸引住,对瓢虫的形态美得到了初步的内在审美体验。然后我从瓢虫的种类、颜色、斑点的数量、花纹等多个角度进行提问,再引导学生说出瓢虫长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从它的颜色、斑点中找特点,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由的想像,说说自己想的内容,对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尤其是那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应该大力表扬,让学生觉得这样“异想天开”是对的,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这一点我没做好,有些学生的回答我采取了不加以评价或是与之不理。我将课题中“瓢虫”两字在黑板上用画的方式体现。可是在学生作业中才发现我的示范这一环节设计的不好,好多学生临摹了我的画法,没有创新。组织学生评比作品时,我用故事的形式进行评画,可惜评价的不好,不具想象力,语言简单、平淡在语言组织方面有待加强。
我的教学设想得很好,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在准备方面我认为做的就不够。我准备的瓢虫图片不都具有代表性,有的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颜色也较少,如果找到几种花样特殊点的图片就更好了。由于查找时网上没有标注瓢虫的名称所以使学生欣赏时心中会留下疑问。我的鼓励性的语言少且平淡,语言组织能力还需加强,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还需加强。
美术课上学生自由发挥的东西很多,讨论的东西也很多,课堂的纪律总是时好时坏,特别是低年级,画的很快,作业完成后就开始小声的吵闹,甚至走动,或者拿着自己的作品和同学“交流”,有时因为自己突发的灵感而激动地跑上讲台来告诉老师……课堂纪律,让我欢喜让我忧。今后,我还应该在怎样组织好课堂纪律上多下功夫,多学习和采纳其他老师的好方法。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中优缺点的简评。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会虚心接受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纠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