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哈萨克族村产业扶贫调研报告总结篇一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产业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19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16.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7.9万的24.02%,占全县农村人口57.5万的28.4%。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柑桔、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烤烟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 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1.2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哈萨克族村产业扶贫调研报告总结篇二
一是多产并存,产业品类百花齐放。以来,全县在不断提升发展烟、茶、畜、菌、菜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了核桃、蓝莓、牡丹、药材、桑蚕、葛根、蜂蜜、水产养殖等生态绿色的新型产业,全县特色产业全面开花,产业品类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经各产业局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县烟叶稳定在6万亩左右,茶叶总面积达到14.2万亩,蔬菜基地总面积达到7万亩,生猪出栏60万头,袋栽食用菌8000万袋,核桃面积达到45万亩,蓝莓基地达到5000亩,牡丹产业示范基地1.2万亩,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亩。在全县统一布局下,各乡镇依据自己的优势,念“山水经、走特色路”。龙坪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菜乡镇”、店垭镇成为“茶乡镇”、歇马、两峪、马良成为“烟乡镇”,其它各个乡镇也结合各自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二是多集连播,产业发展形成接力。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一届干给一届看,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总体思路,演好连续剧,唱响主题歌。以烟叶产业发展为例,自八十年代以来,经历了试种起步、规模种植、科学发展三个阶段,通过20多年发展,烟叶产业由粗放式经营逐步迈上了科技兴烟的发展之路,20xx-20xx年,全县常年烟叶面积稳定在4-5万亩,覆盖农户3400余户,烟农收入高峰值20xx年达到1.8亿元,提供各级税收达5000余万元。我县茶叶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51524”工程以来,规模发展到了14.2万亩,网络农户5860户。既成为我县的品牌产业,又成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20xx年,县委、县政府再次提出了茶叶、核桃、生猪、食用菌“四个大县”发展战略,持续巩固发展成果,使我县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依托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
三是多轮驱动,凝心聚力演好合唱。长期以来,通过行政推动、利益驱动、龙头带动、群众主动等多种强有力的方式,汇聚了产业发展大合唱。以政府主导的行政推动下指标,推动了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自20xx年以来累计发展核桃面积突破45万亩。因利益驱动下的烟叶产业,成为部分税收严重短缺乡镇的主要收入来源。以龙坪镇为例,为增加税收,动员群众突破性地发展烟叶高达7000余亩,成为当时最闪亮的明星。荆山锦茶叶、佰帝蓝莓、南河渔业、沮河食用菌、宏森牡丹种植等一批专业合作社则直接托举了产业的兴起与稳定。在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产业更是以市场为导向,促使我县农业产业从传统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茶叶、蔬菜、蓝莓、药材、牡丹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数量规模型向优质有机农业转变,启动了“中国有机谷”保康项目区建设;行政推动型向市场主导型农业转变,全县专业合作社达到593家;传统低效型向高效精品农业及观光、休闲农业转型发展,涌现了格栏坪、大畈、寨湾等一批休闲乡村。
四是多龙引流,市场拓展千帆竞发。以销定产,以产促销是农业良性发展的规则。多年来,作为国家垄断行业的烟叶产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形成完整闭合的产业链,“清香淡雅”特色突出,形成品牌“金神农”,真正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除此之外,通过外向带动,产品出口的销售模式,保康茶叶依托武汉易生生物科技出口公司走出国门。以龙坪镇为代表的高山蔬菜种植产业,依靠新型物流业走出了产品内销的销售模式。还有城区、集镇周边村集体、农户依据市场需求,小规模填空式发展产业,像葛粉、橡子粉、设施蔬菜产业的兴起等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推动了行业规范。龙坪镇20xx年规范蔬菜专业合作社9家,新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2家。朱砂村菜农刘远升个人领办远升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西红柿、辣椒、四季豆90亩,年收入达108万元,网络菜农192户,面积8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截止到20xx年年底龙坪镇因发展蔬菜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已达182户581人。
五是多方投入,整合资源“透墒”浇田。近年来,我县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以政府整合投入为引导,龙头企业主动投入为辅助,农户自主投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共同筑起全县产业发展的新基础。据县林业局提供的情况,20xx年,我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核桃富县”的战略目标,8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核桃产业发展资金6亿元,全县共调运核桃种苗20xx多万株,发展核桃种植面积45万亩。茶叶自20xx年以来,就累计投入306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就拿出860万元投入到该产业。烟叶产业自20xx年以来,积极抢抓以烟田、烟水、烟路、农机具、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基层烟站、防灾减灾设施为内容的“八配套”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近十年来的累计投入高达3亿元。蓝莓果业作为我县新型产业,以佰帝公司为代表的各类市场主体先后也累计投入高达4千万元。与此同时,通过广大积极跟进产业发展农户的自我投入,xx期间,据有关数据显示,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高达21亿元之多,给我县产业发展的根系下了一场“透墒雨”。
然而,无需讳言的是,我县产业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领导产业”和“招商产业”的冲击,使我县产业呈现“多、杂、乱”。“张三书记叫栽桑,李四书记要种茶,王五书记来了让我们拨。”群众谚语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无绪和反复。同时,为了配套招商项目发展的产业,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乡镇副书记戏谑自己是“七子书记”,分管“茶叶子、烟叶子、桑叶子、菜叶子、袋料筒子、蜂子、150的猪娃子 ”。
二是乡镇政府的“纠结”心态和村支两委的“罪人”心理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肠梗阻”。乡镇无产业不行,产业太多也不行。上级指示不听不行,照办了让农民一遍又一遍地受折腾更不行。在调研中,部分镇村两级干部及部分政协委员都说到“发展产业千万别听政府的”。有部分村支书更是哀叹自己是这一方的“罪人”,把乡亲们害苦了。凡此种种,都道出了产业发展的不易和艰辛。
三是“多龙治水”与各自为阵,影响了“出拳”的速度和力度。除烟叶有专业公司作后盾外,其它各个产业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以茶叶为例,全县共有茶叶加工厂229家,组建合作社16家,但中等以上规模的只有6家,年销售收入4.8亿元。同期,谷城仅汉江刘氏一家茶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就高达10亿元,宜昌仅采花毛尖一个品牌就达到16亿元。省、市专家都对保康的茶叶品质赞赏有加,然而茶叶销售却陷入“有市无价、有量无品”的低效发展洼地,值得深思。
四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农民现状,无法生产脱贫致富的“大补丸”和使用统一“处方”。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人员结构和素质、生产水平以及能力等的差别,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产品品质以及贫富差距的不平衡。寺坪街村以人均4分地的大棚蔬菜得以脱贫,而远在龙坪的朱砂村则要以1亩的西红柿丰产高价才能实现增收。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县扶贫办统计,目前全县锁定的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6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9730户,贫困人口83059人。20xx年--20xx年全县还有54个重点贫困村要脱贫出列,19820户51912人贫困人口要脱贫销号。其中需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共计16300户42500人,从数据看全县脱贫主体有82.2%都需要通过产业发展脱贫。从调研组走访的两个乡镇、四个贫困村、近二十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看,产业扶贫还存在以下五个反差:
一是使命之重与政策不明的反差。“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这既是中国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党中央向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发出的动员令。使命之重,责任之大前所未有。我县脱贫主体有依靠产业实现脱贫的愿望,但缺乏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无法解决发展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难题。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目前各类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尚处于讨论阶段,各类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论证,时间已至3月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贫困户产业发展经不起等待,错过时节将影响本年的增收脱贫。
二是攻坚在即与观望彷徨的反差。经调研了解,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等待、观望情绪,对本乡镇重点贫困村、一般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项目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研究,没有做好对接产业发展政策、资金的准备,缺乏研究、引领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研中有乡镇干部表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实行差别扶持政策,使贫困户“贫困帽子”的含金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中,贫困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农户因利益问题互不相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乡镇产业扶贫工作的推进。
三是形势逼人与束手无策的反差。村支两委作为攻坚的“排头兵”,作为直面贫困户的“马前卒”,是“前线”更是“火线”。据统计,全县65个重点贫困村中有11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全县重点贫困村和贫困户中,有60%以上没有特色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无增收项目。在调研座谈中,某村支部书记提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该村先后发展过油桐、油茶、茶叶、杜仲项目,八十年代以来,尝试过核桃、烟叶、桑蚕、药材、袋料、养殖、蔬菜等不下于10多个产业项目,但截止目前仍没有一个真正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一方面,村支两委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如何选准村集体主导产业带领群众脱贫,如何帮助贫困户选准产业,这两大风险性也使村支两委尤其是村支书夜夜不眠,身陷焦虑。还有村干部甚至基于多年来产业发展的失败陷入盲目状态,对于产业发展丧失信心。
四是愿望强烈与“五字挠心”的反差。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在全县一般贫困户中,因缺资金致贫的1413户、4168人,因缺劳力致贫的654户、1768人,因交通条件落后致贫的582户、1711人,另外还有因缺水、缺技术、自身动力不足等原因,这些贫困户要想持续增收实现脱贫,唯有选准产业,发展产业。调研组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贫困户普遍都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自身底子薄,基础弱,受资金、技术、智力、交通、资源、劳动力等种种因素制约,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等、靠、要”思想严重,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需要及时引导,有效带动。
五是龙头不壮与农户分散的反差。除烟叶外,全县可以说是没有龙头,充其量只是一个小作坊。据经管办统计,截止20xx年12月,全县注册家庭农场197家,专业合作社593家,合作社成员14113个,但真正运行健康,管理规范的家庭农场只有95家,专业合作社只有 250 家。实力不强、规模不大、产品不精、销路不畅、带动力不强是共同的特征。全县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亏损、萎缩乃至跑路的情况,都说明龙头的实力太弱,经不起市场调整和“洗牌”。然而,离开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孤单地让贫困农户发展脱贫产业,也是无源之水。因此,精准扶贫离不开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参与和帮扶。但由于贫困户居住分散、远离企业、生产水平低下、自身能力有限,企业、农场和合作社从成本角度考量,也缺乏参与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一)时不我待,立即出台产业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拖。在调研中,部分村支书感叹自己村的规划是20xx年整体脱贫,如果再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只能让会计年底“连夜脱贫”。通过与部分贫困村组贫困户座谈及相关产业局的测算,建议出台如下表对17个方面产业的单项政策扶持:
政策犹如生命线,更是精准扶贫的指挥棒,建议尽快将政策公诸于众,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让驻村工作队和各级干部拿上“指南针”,及时投身于精准扶贫的一线战场上。
(二)铆紧链条,建立贫困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紧密利益联接。借鉴烟叶产业闭合产业链的成功做法,解决好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产前投入、产中服务和产后销售问题。一是扶强龙头,让产业扶贫“引擎”轰鸣。要充分认识扶持龙头就是扶强产业,扶持产业就是扶持贫困户的思路。产业扶贫不能做简单的加减法,就脱贫而扶贫。要把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建设作为产业脱贫的重点,通过招商引进、资源整合、股份重组或者整体买断等多种形式,每个产业确定1-2个龙头,进行金融支持、政策注入或者股权置换、电商平台创建,变“多龙治水”为“一龙独大”,强化龙头企业对外的产品拓展力和对内的产业拉动力,依托龙头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市场服务。二是定单生产,让产业扶贫方向明确。贫困户的产业选择首在精准,贵在收益,要害在销售。产业扶贫首要解决的就是不能让贫困户成为市场的前期分析者,更不能成为加工者和销售者,要让贫困户成为精耕细作的劳动者和生产者,其他一切都依托订单,让龙头、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来承担。公司或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品种、技术、服务乃至销售,让贫困户大胆生产、标准化生产、放心生产,杜绝以往农户的产业“种在田里、晒在坡里、烂在家里、伤在心里”的发展怪圈。三是金融施放,让产业扶贫“油门”大开。据金融办介绍,县政府以财政资金20xx万元的注入,来撬动农商行放大七倍即1.4亿元的金融扶贫放贷,这是创新精准扶贫的重大利好,从目前全县16300户42500人需产业扶贫的现状,结合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户对产业扶贫1-2万元的资金需求来看,金融放贷的规模,是适度趋紧了些,但好在政府还有扩大注入的趋向。我们认为,如果1.4亿元的金融支持全部到位,以产业扶贫25%的利益回报率来看,将会产生1.75亿元的巨大收益,将一举使贫困户脱贫。四是严格管控,使产业扶贫“制动”有力。产业扶贫的政策即资金到底应流向何处,调研组争论最多。一方面相关部门担心扶持款到了贫困户手中没有用于产业发展,可能还了账,买了药,喝了酒,吸了烟;另一方面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自身实力较弱,其能力和信用也值得考证。因此建议:一种方案是有志于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由金融机构特设扶贫专户,贫困户的申贷资金打入该账户后予以50%的冻结,待贫困户的种养成果按订单销售,最后经乡镇、村组评估签字后予以解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闭合的产业链。另一种方案是贫困户以村为单位集中申贷,资金由镇、村两级组建资金监管小组,以贫困户签订的订单为准,由监管小组向银行提出冻结或者解冻申请。这两种方案共同的特点是确保扶持资金用于贫困户产业发展,确保扶贫效益。同时,还需分年度由政府、金融、财政、审计及相关“两代表一委员”组成评估小组,监管合同的签订,利益的分配,对参与精准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和扶贫效益评估,建黑红名单,在电视、报纸、电子短信及金融授信名录中予以公告公示,加大失信成本,确保一大批诚信经营、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为建设国家级、省级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奠定基础。
(三)修强内功,坚持产业扶贫“五结合”。锤炼好贫困户的“内功”,才是真正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的治本之策,一要坚持扶贫产业的长短结合。即要发展极易适销对路的“短、平、快”种养加项目,又要植根于保康实际、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现在保康要提倡“两亩致富园(茶园、果园),山上高效经济林”的脱贫新思路,实行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二要坚持扶贫产业的公私结合。既要扶持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更要扶持壮大集体经济,依托集体经济的辐射带动帮扶,更加持久地带动贫困户脱贫;三要坚持扶贫产业的主辅结合。“一主多辅”依然是贫困户产业脱贫的基本思路,既要依托公司、集体和合作社因地制宜的发展主导脱贫产业,又要谋求特色、适度发展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绿色有机产品,走特色、特质、特价的新路子。四要坚持产业扶贫的“志”“智”结合。“人穷志短”是贫困户真实写照,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一方面既要让贫困户看到希望,又要在精神上摒弃歧视,在情感上体贴慰籍,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强烈渴望和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贫困户的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增强脱贫的本领和技能。五要坚持产业扶贫的“统”“分”结合。所谓“统”就是将贫困户的土地和山林资源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合作社,由企业或合作社进行统一布局、生产和销售,贫困户通过获得土地、山林租金收入、分红、劳务收入实现增收;所谓“分”就是各贫困户分散自主经营脱贫项目,通过订单生产实现脱贫增收。
(四)响鼓重锤,层层传导产业扶贫的责任与压力。县级指挥部要精准施策。政策和策略是生命线,县级作为精准扶贫的总指挥,要让八大办公室和十一大战区高效运转,精准确定政策,明确作战线路,进行阶段督办,邀请第三方进行评估,确保指挥部发挥作用。各乡镇战区指挥部要精准发力。针对产业扶持政策,各乡镇要组织本级干部、村支两委、企业主和农场主、合作社认真研究产业扶贫的思路、扶持政策的投放、产业订单的签订以及产业扶贫成果的销售等具体、细化的对策和措施,坚决杜绝“三个一”,即“开一个会、发一个文、签一个单”的简单不负责任的做法。工作队要驻下来、专下来、留下来与贫困户研究产业。各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要精准帮扶。帮助贫困户找品种、找技术、找销路,要适时督促贫困户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引导贫困户开阔眼界、增强信心、提升能力,要带着感情帮扶,带着政策帮扶,带着使命帮扶,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不脱贫不脱钩的决心打赢这一仗。贫困户要精准实施。所有的政策和措施最后都必须通过贫困户来实施,要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化的生产意识,要通过政策扶持的杠杆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热情提升贫困户的脱贫能力,要通过村支两委的督导和工作队的监督促使贫困户戒懒、戒赌、戒奢,通过强化技术培训来戒愚,真正让贫困户将资金、感情和精力集中投入到脱贫产业上,依托产业增收来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使精准扶贫真正在保康谱写一曲创新创业的主题歌。
哈萨克族村产业扶贫调研报告总结篇三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哈萨克族村产业扶贫调研报告总结篇四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 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 。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9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9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1. 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 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 “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9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 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 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 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 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 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 “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哈萨克族村产业扶贫调研报告总结篇五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 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 。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9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9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1. 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 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 “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9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 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 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 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 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 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 “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