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学生读书活动反思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体会陆游对小儿子子聿的一片深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背诵陆游的《示儿》
问: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陆游呢?
2、谈话揭题
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又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置之脑后,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冬夜读书示子聿》,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1)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2)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读熟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1、再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2、学生自学,并和同桌交流。
四、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一)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1、指名交流诗意。你是怎么读懂的?
2、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3、古人读书学习是如何不遗余力的?你想到了哪些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成语?
(1)勤奋学习的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
(2)勤奋学习的成语: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4、师:古人读书学习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不遗余力)
(二)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1、指名交流诗意。你是怎么读懂的?
2、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板书:持之以恒)
3、从“少壮”、“老”两个词语,你会想到哪些类似的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师:做学问,要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否则,只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谁知道哪些人,也是“少壮工夫老始成”的?(齐白石,老年才名扬中外;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谈迁——从小立志,晚年才写成《国榷》)
(三)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读了这两句诗,你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语呢?
交流:“纸上”:书本知识。(相机板书:书本知识)“浅”:肤浅。“终”:毕竟。“此事”:这些知识。即指书本上的知识。“躬(躬行)”:亲自实践。(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
3、师:看来,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5、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3、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实践出真知。)
(四)、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五)、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怎样?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请你也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读一读这首诗。
2、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五、巩固古诗,明白事理
1、《冬夜读书示子聿》的作者是南宋诗人()。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的精神;(2)一个既有(),又有()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这句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
2、陆游共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选两到三首读一读。
七、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不遗余力书本知识
做学问
持之以恒实践经验
小学语文课文《冬夜读书示子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学生读书活动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借助工具书,自主合作,大体领悟诗句的意思。
3、充分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及学生的经验世界,懂得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丰富学习方法。
4、借助插图想象入境、激情诵读,结合《示儿》多方面认识陆游。
重点、难点:能联系实际,及学生所收集的资料,领悟诗中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感受到陆游身为人父的爱子之心。
设计理念:
1、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本诗教学,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读中知诗意,读中悟情,读中悟理,用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
2、训练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更好明诗理,课前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设陆游父子问答情境贯穿始终,让学生乐于表达,训练分析思维、口头表达能力;渗透学法,训练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赛诗,营造氛围
1、师:今天课前咱们不唱歌,改背诗好吗?你若想起了诗词不用举手,起立背,其他会背的同学也可放声来背,开始。(学生背得不亦乐乎)
2、师:《示儿》,本学期咱们刚刚学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陆游?(板书:爱国)《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板书读课题)是陆游写的另外一首诗,他将为我们呈现不一样的陆游。
预设:时间是冬夜,人物有陆游和他的孩子子聿,事件陆游将读书时生发出来的感受告诉儿子。
二、渗透学法
2、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咱们就按这四个环节来学诗,课后你们可以用这四点来检验自己是否学会了这首诗,或用这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其他诗。
三、反复读诗,把握大意
要读好他可不那么容易。(出示评价等级:)你们先自个儿练练,然后读给同桌听,让他评评你能达到哪个等级,老师希望你们能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个台阶。
(学生读,尽量让学生读准、读流利。为下文的教学做铺垫)
3、师:不知不觉中,咱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诗,你们明白诗中陆游要告诉子聿哪些感想吗?逐行逐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4、课件出示:陆游对子聿说:儿子啊,(。)引导学生说大意,进行情感朗读。(补充板书:)
预设:
a、学生讲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时,教师问:爸爸做学问难吗?怎么难?(a,若读不好,师说我怎么听不出难的味道?b、若读得好,师问全班学生是否听出做学问难的味道,或问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引导读好“无遗力”“老始成”。)
注意:“工夫”与“功夫”的意义区别。
b、学生讲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问:爸爸,什么叫“躬行”?与躬行相对的是?你能用读来告诉我该怎样去学知识吗?引导学生读好“终”“浅”“绝”“要躬行”。
注意区分“觉”“绝”。
四、借图入境,感受陆游
2、学生交流
预设:
a、陆游说的话直接用诗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陆游的神态,化身为陆游朗读。
b、陆游说的话用自己话表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再读诗句。
3、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陆游的那一面?(板书:爱子,爱学习)
4、师:陆游不仅爱国,爱子,爱学习,还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唐婉,并为她写许多缠绵的爱情诗,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看看。
五、旁征博引,悟诗理
1、师:刚刚你们只听到陆游将自己读书时所生发出来的感想告诉子聿,有谁听到他为孩子们解答疑惑的过程了。
预设:
b、师:是啊,就像大家说的一样,在诗句中包含着许多成语及名言:
出示:1、成语
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滴水穿石
2、名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自由朗诵,丰富对诗句哲理的理解)
c、师:孩子,如此多有成就的古人圣贤是你的榜样,你要学习他们的?(学生答,板书:持之以恒)
(学生举例)
c、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爸爸,我不学赵括,而要()板书:亲自实践
课件出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学生自由诵读)
六、拓展练习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代诗人()写,诗中的()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两句告诉儿子读书要()。结合《示儿》,我知道陆游是一位()的诗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一共有8首,其中一首是这样的: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按读准诗,知诗意,入诗境,悟诗理自主学诗,想想诗中,陆游又告诉子聿读书要()。
附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法哲理多样陆游
读准诗持之以恒爱国
知诗意孜孜不倦爱子
入诗境亲身实践爱学习
悟诗理
学生读书活动反思篇三
核心提示:《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寓理诗,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应该可以达到熟读背诵,理解感悟的目标,所以上课前我并没有让孩子们预习,因此课堂内容较丰富...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寓理诗,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应该可以达到熟读背诵,理解感悟的目标,所以上课前我并没有让孩子们预习,因此课堂内容较丰富,节奏较紧凑。
首先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然后比较“工夫”与“功夫”,加深感悟。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在对两个词语选择理解后,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了古人做学问的'艰难,明白了诗人教育儿子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最后利用故事,迁移语境。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让大家谈谈看法,学生就很快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对“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对诗的主旨也理解透彻。
学生读书活动反思篇四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寓理诗,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应该可以达到熟读背诵,理解感悟的目标,所以上课前我并没有让孩子们预习,因此课堂内容也设计较丰富,节奏较紧凑。学生学的还是比较扎实的,感悟也比较深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猜猜资料中介绍的诗人是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自然地进入课文。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本册书中已学过一首陆游的'诗,通过比较题目的异同点,学生深刻理解了课题中“示”的意思,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大胆猜测诗句中重点字词意思,并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学生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在小组内讨论,我参与其中,发现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很到位,为后文的理解感悟做好了铺垫。
在检查诵读时,各个层次的学生也都做到了流利、通顺。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这一课的重难点突破都在这一环节,对于诗词的理解,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交流讨论,结合实际。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1、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比较“工夫”与“功夫”,加深感悟。
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在对两个词语选择理解后,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了古人做学问的艰难,明白了诗人教育儿子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
3、恰当利用故事,迁移语境。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让大家谈谈看法,学生就很快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对“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对诗的主旨也理解透彻。
4、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古诗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关于“躬行”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五、整体把握,熟读背诵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我让学生想想诗人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会是什么态度语气,并听了范读,这样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学生读书活动反思篇五
《冬夜读书示子聿》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诗句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根据我出示的重点词语的.注释进行自学,然后再交流讨论,结合实际。以下几点我认为是做得比较好的:
1.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呢?”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恰当利用故事,结合生活实际,加深感悟。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让大家谈谈看法。另一方面,联系早上教两个学生扫地的事情,并让他们谈谈生活中类似这样“知”“行”不统一的事例,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对“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对诗的主旨也理解透彻。
3.比较“工夫”与“功夫”,加深体会。
“工夫”和“功夫”是很容易混淆的,为了帮助孩子们区分这两个词,我用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词语意思上的区别,然后进行选词填空,学生基本上都能区分了。同时,通过在对两个词语选择理解后,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了古人做学问的艰难,明白了诗人教育儿子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