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豆爷爷变变变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终于完成了学校的第二次公开课,总的来说,这一次公开课觉得自己用心准备了,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次公开课中,尽管还有很多不足,然而也正是这些不足让我反思,促我成长。
《图形变变变》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画图中对翻转和旋转、拉伸和扭曲的操作。根据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本课中我将“跟孙悟空学七十二变”的故事情境与教学任务相结合,“孙悟空”这一卡通人物贯穿课堂,总任务分为三个子学习任务:帮助摔倒的小动物(翻转与旋转)、扶正大树(拉伸和扭曲)以及设置整洁的课室(拓展练习)等,表现优秀学生将获得“爱心小使者”“绿色小卫士”“教室小卫士”的奖章,引导学生乐于助人、爱护树木、保持教室整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了不少的“状况”:
在教学内容第二部分,即“扶正大树(拉伸和扭曲)”中,学生因为操作的不熟练,以及对教学内容,尤其是扭曲图形中旋转度数的理解存在困难,这一环节用了大量时间。当学生基本掌握以后,第三部分“布置教室”拓展的练习无法展开,就匆匆结束了课堂。
在备课的时候,我抓住了教材的重难点设置了教学任务,自己也对图形练习了几遍,巧设机关,可是没有考虑到作为教师自己和学生的认知是有差距的。因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旋转与翻转这一知识点中,对水平以及垂直的概念还不理解,可以简单让学生理解为“左右”“上下”;在拉伸与扭曲这一知识点中,学生还没有学习度数的'相关知识,对正负方向还很陌生,所以在这一环节的活动设置中,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第一次讲解后没有完成,在老师第二次讲解后还是有少部分的学生没有掌握。原因归根在于,我课前备课的“备学生”还不够充分,导致任务设计过难,应尽量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的例子,如可以将扶正六棵大树的任务简化为两颗大树,简单让学生明白拉伸与扭曲的概念即可。
在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有限时间内,没有将课堂有效完整地开展起来。因为内容量较大,课堂来不及进行作品欣赏交流评价这一环节,课堂总结也匆匆一笔带过,“急刹车”般结束了本课。
我总结第一次公开课的经验,课前增加了“手指操”以及利用卡纸制作的“爱心小使者”“绿色小卫士”“教室小卫士”奖章来奖励每关先过关的学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金箍棒”贴纸的奖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学习。意愿是美好的,实践是不足的,学生练习遇到困难,我也陷入了被动的教学中,无暇顾及这一设计。
在“扶正大树(拉伸和扭曲)”这一关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操作遇到困难,教师只能围着学生转,在平时的常规中应发现和培养一些电脑操作较强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充分发挥“让学生教学生”这一作用。
当课堂无法顺利开展下去的时候,我的内心还不够强大,自己都陷入云里雾里的状况,紧张起来,语言表达也频频出错。这一点还是需要在常规课堂多多练习和提高。
总之,有不足就有进步,通过这一次的公开课,我也认识了自己在教学备课上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非常感谢各位听课老师的批评指正,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戴老师一直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谢谢!
豆爷爷变变变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爷爷的芦笛》一课,感受到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适时运用音频让学生感受大浪冲击的声音,把学生带入到暴风雨之夜的情境之中。而且,教师时不时地提醒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想,这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
环节一:揭题、回顾:
师:这节课接着学习接读课题。
师:我们已初读课文,知道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喜爱芦笛
生2:勇敢
生3:喜欢小闸屋
师追问:强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爱玩。
师:爱玩,会玩
学生回顾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价值何在呢?我想一定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回顾课文内容。从学生回答当中可以看出都是从不同方面谈对强强的认识的。喜爱芦笛是从课题或全文来看;勇敢是从暴风雨之夜看的;喜欢小闸屋是从第一自然段来说的;能够看出学生对课文内容较熟悉,教师可适当点评一下,让学生对每一部分的内容有清晰的回忆。
课堂是学生的,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我们应站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评价他们的发言。如学生答喜欢小闸屋,教师可引导:是呀,小闸屋是多么讨人喜欢呀,你能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小闸屋为什么这么讨人喜欢吗?这样就可以顺利进入到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之中。就不会出现教师追问,学生不知答什么,而是按教师的引导答:强强是个爱玩的孩子。对于爱玩的感受,我觉得有些欠妥,这里的“爱玩、会玩”和“好玩”的意思是有区别的。文中说: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这里的好玩并不是为了表现强强的爱玩、会玩,而是从下文表现的:景美、巧手的爷爷和婉转的芦笛声,一切都让人向往,让人心旷神怡。所以,文中的好玩有“美好、美妙、令人向往”的意思。
豆爷爷变变变教学反思篇三
在执教《爷爷的芦笛》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成功之处,同时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教学反思怎么写。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基于以上所述情况,我选择了如何引导学生“激趣、发现、质疑、明理”教学设计理念;充分采取多媒体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利用图文并茂,声、光、色的独特效果,启迪学生思维和想象,感悟自然环境变化、心理变化,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爷爷的爱。
目的是想让学生走进课文,养成自主探究,爱动脑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紧围绕“爷爷芦笛的内涵”这个文章的.“魂”,采用不同的方法,贯穿朗读、观察、讨论等,引导学生去寻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
这个引导过程又是通过把学生带劲了文本意境,让他们品味强强的感受,随着文本中的“我”一起去经历海边那不寻常的暴风雨之夜,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文本中的“我”和教室中的“我”心灵相通,合为一体,彼此融合、吸纳、认同;利用图片、声音效果,激起情感的火花,化为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去触摸文字背后的蕴含,最终真正读懂了“爷爷芦笛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确定和发挥。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当,容量过大,没有很好地把握轻重缓急。重、难点学生理解的时间少。
二是在学生朗读、感受了环境变化和强强心理变化后,没有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去说,谈朗读感受,而是一到两个学生回答后就直接进入了主题探究。
三是音响效果不好,狂风巨浪声响过大,直接影响了教学秩序。四是拓展内容不丰富,引导不足,完全没有教学效果。
豆爷爷变变变教学反思篇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实践,尝试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节课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充满兴趣走进语文课堂,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创设情境,通过播放课件,把学生带入红红的花,绿绿的草,还有郁郁葱葱的大树这样美丽的大自然中,用色彩鲜艳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仅仅用短短的30秒的时间,迅速把学生带入新课,为学习课文开了一个好头。
单调的朗读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昏昏欲睡,而形式多样的朗读才能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本节课我采取的朗读形式有范读、齐读、领读、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表演读等。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对学生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能不能带着动作读?这个问题的提出,大部分学生便跃跃欲试的都想来读,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展示自己,张扬个性,表演读还会帮助学生记住课文,背诵课文。所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读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感情来。因此,指导朗读,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上下功夫。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我问学生,通过看图,你看懂了什么?爷爷为什么这样做?如果你就是小树,你想对爷爷说些什么?爷爷这么关心我们,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几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理解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并体会到要用感谢的语气读这一段。正是有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自主的对话,才会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如:“你知道的可真多呀” “你的知识也很丰富”“你的声音真动听”“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同学们真了不起”“你的想像能力太厉害了”“你淳朴的语言表达了你的心意”“你在学习中,不但眼到、口到还做到了心到,你很会学习”等。既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正是有了教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在课即将结束时,我有意设计了语文与情感关系这一环节的教学,说明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让我们多种一棵树,就多一个生命,多种一棵树,鸟类就多一个家,让我们和树木相互关爱,好吗?虽然简短的几句话,看似信手拈来,但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语文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豆爷爷变变变教学反思篇五
《山爷爷和孩子的对话》这首儿童诗通过孩子与大山的对话,说明人离不开环境,环境也离不开人的保护。有两小节,每节都是孩子与大山的一组对话:第一节:孩子羡慕的高,大山希望孩子比他高。第二节:孩子夸赞大山的美,大山鼓励孩子把美创造。每节都是先描述孩子的话,然后,在描述大山回答,使得这首小诗结构很严整。浅显的形式揭示了不变的自然规律和深刻的'生活哲理。
课前,我结合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从分利用电视、电脑等媒体,搜集一些山的图片和资料,(高山、山的美、改造荒山等)。课堂上,我利用资料,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第一部分时,我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搜集的高山图片及简介。丰富学生对“高”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你怎么体会出山的高。教学第二部分时,我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山的美景图片,丰富学生对“美”的感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说从哪看出了山美。对讲述不完整的地方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在理解“创造最美的世界”时,从分利用学生搜集的“改造荒山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深入理解本课的主题。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用双手和智慧才能创造美丽的世界。设计科学合理,我觉得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最后,我组织全班同学针对刚才的体会,深入讨论,说一说自己可以为“创造最美的世界”做了什么,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本节课另一亮点所在。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一些学生对诗的理解不够深,不够透。另外,朗读水平也有待提高。
豆爷爷变变变教学反思篇六
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小短文。文章共三段话。第一段介绍了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哦、三两段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关系。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作以下几点反思:
1、导入的设计
一节课的导入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一节课的投入状态。上课后,我借着每位孩子都喜欢画画的因势,请一位孩子上台画一棵树,并让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画的树,再通过老师课件画的一棵树让孩子说说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帮助。因为一开始就从孩子们的兴趣着手,孩子们很快就投入到课堂中来。在介绍树的好处时,大家说了好多,也很全面,接着我们就引入了课文的学习。
2、从学课文开始,我就特别注重孩子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感情朗读。所以,在一次次的引导、激励下,孩子们通过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还以爷爷绿色的小伞,明白了树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发出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论断,这个过程都是他们自主探究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做好自己引的角色就够了。
3、在朗读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个别孩子,从上课开始,就一直不喜欢将课本打开,这是一个习惯问题,说明我抓得还不够全面。另一个就是,朗读的时候,很多孩子很快就将文本背会,以至于齐读的时候也不愿意将课文打开。这个问题的存在我感到比较头大,该如何去解决,去引导,我该好好再思考、在实践。
豆爷爷变变变教学反思篇七
一、教材解读:
《爷爷的毡靴》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气讲述了爷爷几经修复,“永世长存”的毡靴的故事,表现出爷爷对毡靴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小作者的深刻影响。
课文围绕爷爷的毡靴的曲折经历,描写“我”随之产生的不同感受。一开始就讲爷爷的那双毡靴穿了好多年,破了修修补补,又跟新的一般。以至于在孩子的心理产生“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回消亡,惟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后来爷爷的腿痛。需要穿着毡靴下河,毡靴损坏的很厉害,“我”又想:世间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然而,爷爷用冰把毡靴变得更结实了,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我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春天来了,冰化可,爷爷的毡靴散成了一摊,爷爷终于扔掉了毡靴,他的残余成了小动物温馨的窝。长大后,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鸟窝时,“我”总要像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也的毡靴却永世生存。爷爷珍爱毡靴,对“我”竟然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文章的结尾,表面是写毡靴“永存”,其实却蕴藏着深刻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之前可以个学生规定阅读时间,明确要求,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针对这篇课文,应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我”对也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这问题贯穿课文。始终,是一条主线。另一个重点是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各有不同,要激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课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出示讨论题: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爷爷的感情。
学生:
1、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谈感受
四、总结
作业设计:
1、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2、熟读课文,理解感情。
板书设计:
爷爷的毡靴
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惟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生存。
豆爷爷变变变教学反思篇八
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小短文。文章共三段话。第一段介绍了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二、三两段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关系。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认识10个生字,二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是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保护它。
一节课的导入设计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一节课的投入状态。上课后,我借着每位孩子都喜欢画画的因势,请一位孩子上台画一棵树,并让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画的树,再通过老师课件画的一棵树让孩子说说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帮助。因为一开始就从孩子们的兴趣着手,孩子们很快就投入到课堂中来。在介绍树的好处时,大家说了好多,也很全面,接着我们就引入了课文的学习。
学生字时我采用生字卡片,猜字游戏形式引导学生识词识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呈现教学内容,避免了枯燥无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循序渐进的方式,既使学生掌握了要认的字及偏旁,又适当地渗透了一些识字方法,为日后的自主识字创造了条件。
一年级的学生初次学课文,对此较陌生,教学时要结合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为此我采用指名读齐读,领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我本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好问、好模仿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直观形象、新鲜活动事物所吸引的`特性,创设情境,“冬天到了,小树身上光秃秃的,冷不冷?我们怎样帮助小树,有位爷爷也和你们一样想帮助小树,他是怎样帮助的?”把学生引入文中。接着我引导学生:“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心里很高兴他会对爷爷说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快乐地表达,将文中所悟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在一次次的引导、激励下,孩子们通过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还以爷爷绿色的小伞,明白了树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发出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论断,这个过程都是他们自主探究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做好自己引的角色就够了。
本课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说出的不太好的组词没有及时纠正,对学生的鼓励也不及时,有些该强调的力度较小,在语文教学方面,还需不懈努力,我会用全身心的热情换来语文教学更亮丽的天空。
豆爷爷变变变教学反思篇九
从直观表面来看,中西文学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文学体裁的差异上。中国文学在“意境”说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下,自古抒情性文学体裁就十分发达;与之相反,西方文学在“典型”论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则是叙事性文学体裁较为发达。究其原因,这主要是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直接造成的。它首先主要表现在双方的语言观上。这就是说,导致中西文学巨大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乃是中西语言观的不同,也即言意观的不同。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前者易知,后者难察。这也许是中西文明发展过程中,思维方式差异所造成的。
本文在行文上可算其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式都与中国文学传统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别是情感表达非常含蓄,与传统西方散文重叙事再现有所不同。但,本文在叙事再现方面又有典型西方散文的特点。因而,如何指导学生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确难度很大,如果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要么读后会不知所云,要么会做出千奇百怪的.结论。
因此,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爷爷是如何对待毡靴的。每次,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祖孙两代人在对待毡靴上的态度及情感的变化,最后启发学生,作者为什么会反复强调“永世长存”这个词,文章中作者认同、欣赏爷爷的做法的句段有哪些?通过这样处理,学生就能更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原来作者深受爷爷“热爱、珍惜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美德的影响,自己也认识到应像爷爷那样“热爱、珍惜生活中一切事物”。
同时,本学期,我有意识地初步让学生接触了解中西文学的一些比较方法,这对他们将来进入中学学习更多外国文学时,必然要遇到中西文学比较这一命题做一个准备,也算是为初小衔接做一点尝试吧!
豆爷爷变变变教学反思篇十
《爷爷的芦笛》一文,描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从大都市来到海边,并独自一人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的情景。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要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我们的学生,和文中的强强是同龄人。学生在感知强强经历孤独、面对狂风巨浪的黑夜,从害怕到坚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回,从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纯粹被动的学习态度必须彻底打破。学生不应该把教师的讲授看作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的讲解只是发动学习的端绪,学生必须自己再加研求,才可以得到能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我在课堂上,尽力做学生的指导者,尽力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采用“你的个人观点是什么?”“把你的成功和大家分享,好吗?”一类的教师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我尽量讲得少,尽量讲得精,在关键出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整堂课的设计、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学会选择有效信息;学生也能在浏览全文时,快速找到两个有价值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辅助学习,也是有效学习的方式之一。我在课上让学生圈圈划划,及时将捕捉到的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问题式的教学。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