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再别康桥教学小结篇一
知识目标理解诗中的意象的含义,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对意境美的感知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情感,引导其热爱生活
创新目标通过比较鉴赏诗歌
教学分析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难点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把握诗歌的主旋律
创新点与一般离别诗比较赏析,归纳本诗的写作特色
空白点自由改写情景性的片段,体会诗的意境美
德育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其热爱生活
学生分析能找出诗的意象,体会到诗中起伏的情感
信息化手
段信息化手
段的选择网络与多媒体相结合
使用目的丰富学生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预期效果很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教学过程
1、查找资料
2、朗读全诗
体会作者起伏的情感
3、“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请将你最喜欢的一节改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
5、听配乐朗读,体会诗的意境美。
6、谈谈值得你怀念的人或物,描述离别时的场景。
8、与上面的诗比较,《再别康桥》在送别的对象上,营造的氛围上独特之处
三、总结全诗
四、作业
现代诗坛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徐志摩,他的起飞,他的翱翔,给现代诗坛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他的那首《再别康桥》曾牵动无数文人的心。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志摩的《再别康桥》。板书标题,作者上网搜索徐志摩的个人材料,诗歌创作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作别康桥,略显惆怅,情不自禁地陶醉在金柳,青荇,潭水等美景中。作者神思飘逸,撑船寻梦,纵情放歌,但这只是幻想,回到现实,只能带着无限的惆怅离去。
主旋律——离别的惆怅之情
诗人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柔波的爱抚,道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康桥情节——诗人曾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美的一条河。”“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教我胚胎的。”
注意情与景的有机结合。学生合作完成,互相点评。
古风古色,桥影藻密,春阳晚照,波翻一海千金,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期间。
学生自由畅谈,谈出真情实感。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送别的对象特别;
选择的意象新颖;
营造的氛围轻松
全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在当今社会,世俗的砂轮已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粗疏,冷落,我们更需要这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心灵,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反思与小结
在当今社会,世俗的砂轮已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粗疏,冷落,我们更需要这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心灵,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教学体会
本节课学生理清了诗中的情感脉络,能结合意象较好的体会诗的意境美,并用优美的语言将喜欢的诗节改成了情景性的描写。引导和练习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诗歌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再别康桥》说课材料
本诗是现代诗坛上脍炙人口的名篇。意象清新,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诗歌的能力。
鉴赏诗歌:这是一首反映个人内心情感的诗,抒发了诗人离别母校时的淡淡的惆怅之情。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主旋律。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上学生通过合作进行改写练习,把喜欢的诗节改写成情景性的描写。学生先评,教师总结。以诗中美好的意象串联成的一幅幅图画吸引学生,配以朗读课件,使学生从感官上陶醉,进入审美境界,体悟诗的意境。
课外拓展:呼唤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回忆别离时的场景和感受,谈出真情实感。通过与学过的离别诗比较,看这首诗在离别的对象,意象的选择,营造的氛围方面的独特之处,使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入境体会诗中的情感,并能用较优美的语言对诗节进行重新创作,改写。课上学生激情高涨,尤其是自己谈离别的感受时,一些学生谈得情真意切。这节课学生不仅受到了美景的熏陶,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同时也学会了鉴赏诗歌的途径和方法。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度过了45分钟。
再别康桥教学小结篇二
上完《再别康桥》一课,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个道理:传统的不等于过时的。
《再别康桥》是名作名篇,学生大多知道,诗中融入作者徐志摩对母校浓厚的感情。同时这首诗也是新格律诗“三美理论”的极好典范。它意境优美,情感浓烈,值得欣赏。但是学生对以前大多读的是古代诗歌,对现代诗歌较为陌生,因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歌教学不分析学生不理解,分析太多则诗意会被大大地削减。还有诗歌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丰富的,怎样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对诗歌有着融入了自我生命体验的理解?思考之后,我还是选择了传统的读,打算以读代教。
上课之前,我先用徐志摩传奇般的经历和才子般的才华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就直接播放《再别康桥》朗读录音来感染学生。之后我问学生这首诗美不美?你觉得那些内容最美,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对诗歌的原初体验,让学生有话想说,也敢说。我再让他们自己把那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点评怎么才能读的更好?备课时我意识到这样表面上看学生的体验是多了,但却流于泛泛,理解还不够深入。而且自由式的谈论最喜欢哪一节打乱了诗歌原本的顺序,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最后,我继续选择传统的教法:按诗歌的顺序一节节地来读,老师抓住一些最有价值的诗句和词,让学生加以品味。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诗歌本身的情感变化,同时也能将对文本的处理集中在一些最有价值的地方,并把它吃透。再次基础上让学生再反复的读,不断的体会。我看到很多学生候露出了自信的神情和会意的笑容,显然,学生进入了一种诗的意境。然后,我就带着学生来分析“轻轻地”这样一些词的妙处,或是一起来想象一幅“康河金柳图”。在课堂上,我听到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效果比我欲想的答案还要好。所以我想,这些看似“老土”被人冷落了的方法也许是最有效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读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语文课来说,永远都不会过时。
再别康桥教学小结篇三
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备课也就比较投入,教学的激情与个人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也许这也是教师个性化的一面。
再教这篇课文,我的教学重点和思路更加清楚。上完后课感很不错,想了想原因,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是思路清楚,对教学目的、重难点把握明确,所以问题的设计更准确,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效率。原来我很注重教学内容的把握,后来越来越觉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才是重中之重,真的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第二:抓住“意象”,并教给学生抓意象的那些地方怎么分析很重要,学生先自己试验体会,在教师补充,这个学习的过程很重要;真的是“教材就是个例子”。
第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重要,我讲“金柳”、“水草”、“潭”、“夏虫”等处学生状态很兴奋,照本宣科是得不到这样的教学享受的;要想培养个性化的教学特点,这点我认为非常重要。
第四,听读名家朗诵、我自己泛读《偶然》、学生以写带读鉴赏《沙扬娜拉》这三个设计我自己很欣赏,同时教学效果也很好,向同行推荐。读、写、听在教学中药始终贯彻才不至于满堂灌。
第五,无论怎么教学改革,我的认识是大浪淘尽始见金,一切繁华过后是平静、平淡和平凡。所以每位教师都要深入到教学中,深入到文本中,深入到学生中,没有所谓的特级教师教案,只有真正适合于你的教案。没有一劳永逸的教案,只有不断修改的教案。反过来,课文是教不完的,如果仅仅是周而复始又周而复始,我们永远不能提升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当你能够“凝神定气”于教学本身,在学习他人的同时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不被繁花遮住双眼,那么回头来看一点会觉得教学其实应该还原它的简单,教学的一些理念无论冠以多少新的名称,最终都不应该违背语文的本色!回头再看看佩服的还是我们的老教育家们一句句的经典思想,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材就是个例子”等等话语是怎么品味都有味的话语。可惜的是曾经走过多少繁华,如今回头才知道简单是最美!
再别康桥教学小结篇四
教材《吟诵青春》任务完成后,对诗歌的教学意犹未足,提议是否在《语文读本》(必修一)中选一首学生比较喜欢的诗歌来进行教学。两人商量,决定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对于作者徐志摩,我们并不陌生,电影电视都剖析过他的情感世界。但是学生却不一定熟悉。王老师在一个班级授课后就有这种看法,觉得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有些拉不动的感觉。你对作者的情感世界介绍得再多,学生也领悟不了。
于是我就采用另一种教学方法,以朗读为切口,以徐志摩诗歌“三美”为线索,带动学生逐渐领悟感情。具体教法为:一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二读体会诗歌的“绘画美”,三读明白诗歌的“建筑美”。现将授课后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首先全班同学高声朗读全诗,让学生说说朗读后的感受。我的问题是:“同学们朗读后,感觉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学生好像无从下手,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我引导后才有学生说“太好了”“很美”之类的见解。听了录音,自我感觉很不好,我的问题设计没有针对性,或者说是要求不明确,过于开放,导致学生思维难以聚焦。如果在朗读以前让学生直接从音乐美的角度思考,而且告诉学生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可能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我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要学生找出压韵的字词,让他们明白诗歌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记忆背诵。经过点拨,学生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出全诗中所有压韵的字词。
二、请男生齐读一遍,然后体会诗歌的绘画美。思考题目这样设计:“绘画美在诗歌中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因为已经在《沁圆春·长沙》中介绍过学习诗歌要抓住意象,所以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十分理想。他们都知道诗歌的绘画美是通过意象(景物)来表达,还有学生认为是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因此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将“河畔的金柳”、榆阴下的潭水等意象找出来了。找出意象,对理解诗歌来说仅仅是浅层次的,要领悟诗歌的意境,就要对意象作深入的分析。于是我有所侧重的分析了两个比喻句:一个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另一个是“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对于前一个比喻句,应该是这首诗歌理解意象的一个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介绍了汉乐府《陌上桑》里侧面描写秦罗敷美貌的诗句,也介绍了登徒子《好色赋》里“东家之子”美貌的句子,加深学生对新娘的感性认识。从课外引进这些知识,学生兴趣浓厚,也很容易理解新娘温润可人的形象。突破了这个比喻句,另一个比喻就迎刃而解了。存在的不足是,事先备课时准备的“柳”在古汉语中表示离别之意,未曾适时介绍,《诗经·小雅》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也忘记介绍给学生了。不介绍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自然不利于对全诗依依惜别感情的理解。
三、请女生齐读,明白诗歌形式的建筑美,从而进一步体悟作者所寄托的情感。诗歌的建筑美“,其实就是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诗歌字句安排方面的整齐和谐,二是指诗歌节奏安排方面的匀称和谐。例如:轻轻地/我走了(33),正如我/轻轻地/来(331);我/轻轻地/招手(132),作别/西天的/云彩(232)。徐志摩追求的是一种错落变化的美。这个环节,我没有展开分析,而是一笔带过,课后自觉有些遗憾。
像这样的一首诗,在课堂上朗读三遍,在时间的分配上是比较合理的。在学生朗读和师生欣赏过程中,徐志摩诗歌”三美“的特点也得到比较充分的阐释,诗歌的主旨得到了比较透彻的领悟。因为条件不允许,这么优美的诗歌,没有配乐朗诵,没有运用多媒体展示康桥等有关图片,总有些美中不足。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或许因为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深的追求。
再别康桥教学小结篇五
教学《再别康桥》,虽然经过反复备课,似已胸有成竹,可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还是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有些环节处理上略显急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完全体现,留下了不少遗憾。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我抓住“再别”这文眼由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进行导入。一开始学生就给了我一个冷反映,大多数学生没能回忆起离别诗,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后就一阵沉默。而我急于想完成此环节,就引导学生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后,又说出了一些送别诗的诗题:如《淮上与友人别》《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就匆匆进行小结引入:在这些离别诗中诗人要离别的对象大都是故人,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诗人离别的却是他那至爱的母校。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看似顺利的完成了课堂导入,其实不难发现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在未知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教师应要有多种的情境预设,再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创设教学方法。在学生一时无法回忆学过的离别诗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这样处理:教师说出诗句的上句,由学生说出下句;也可以教师说出诗歌的题目,再由学生回忆相关诗句。这样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
(1)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
(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
(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因为之前的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不主动情绪深深的影响了我,使我在这个环节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遏制是新课改课堂中一大败笔。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忽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其一是在教师让学生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依舍,眷恋、热爱、别离的忧伤等,而我只抓住“依恋”和“喜爱”之情,对于“忧伤”却没有给予回复。其二是课堂随笔练习时,要求选择《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最喜欢的一节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绘这情景交融的画面,在5分钟时,完成随笔的学生几乎没有,但是写上一两句话的却大有人在,而我忽略了这一细节,没有让学生展示他们随笔,这又是由于教师力求完美的心欲造成的缺失。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