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观察物体教案反思篇一
我在完成这节课后有以下一些收获: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你们照相过吗?现在请看摄老师是从什么角度拍下的三张照片呢?”(正面、侧面、后面)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运用正面、侧面、后面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观察削笔具小青蛙。另一方面在探究新知时,我选择课本上的主题图――-就是大熊猫作为学生的观察物,特别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交流观察大熊猫后的体会,我让同学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创设情景,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动口的能力,学生能更有兴趣地参与,也更方便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而获得真实感知和学习经验,也能突破了传统的程序化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要求:“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呢?我设计了定位观察、换位观察和交流观察等几个环节,这样,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去感受。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学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体验。
在教学练习设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交流感知、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议一议,走一走等活动中充分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设计了四个闯关练习,以课件形式送出奖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门对课堂提问进行了反思,我查找到有关资料,它们对课堂提问阐述了六大特性:也就是提问的指向性、提问的思考性、提问的灵活性、提问的开放性、提问的巧妙性和提问的逻辑性。上课时我的提问开放性太强,指向性不够,目标欠明确,所以学生回答时比较混乱,我想,如何处理好提问的开放性和指向性的关系,如何在提问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等等,对于这些课堂提问的技巧还需不断同老师们一起认真思考与探索。
二、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动手来提高学习兴趣,巩固学习的只是。在本节课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如果教师通过卡片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动手连线等活动的话就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就更加深刻。
三、 在巩固练习的第二个闯关练习中,我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课堂上我出示茶壶这个具体实物让学生观察时,由于教师操作不到位,以至于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加强自己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不断积累教学实际操作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观察物体教案反思篇二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
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节观察物体的课,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但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
观察物体教案反思篇三
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在实践与反思后,我觉得本节课有如下特点与不足: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和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情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课的开始,让学生闭上眼睛猜,不仅立即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让学生初步感悟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使学生对全面正确地观察一个物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紧接着让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使学生带着释疑的心积极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正是创设了这样一个一个的情境,才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学习的快乐。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从个体体验到小组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获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形状的理解和感悟。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调控下进行得有条不紊,体现了空间观念建立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同时,在课后反思中也让我注意到本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地方:
一是本节课我的设计主要是“由物识图”,如果再多增设一些“由图识物”的内容,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对观察物体的认识,更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建立。
二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些都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观察物体教案反思篇四
本课在于让学生经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我用自我肤浅的眼光总结其优点如下: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学生仅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习资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常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猜谜游戏结合起来,并带领大家领略大自然的奇妙,引起学生对学习资料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出了小猪存钱罐这个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玩具,一下吸引了学生。继而经过小猪存钱罐这条主线,很好的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练习中以不一样的方式提问,既全面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所以学生的学习情绪都很高涨。
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那里常教师极力为学生供给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在观察美羊羊这个环节中,设计“位置换换换”让学生顺时针换位置观察,亲自体会在不一样的位置上观察到得样貌是不一样的。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我的感悟加以验证。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到达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围绕“从不一样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这一主线,结合多媒体让看到图1的同学举手,看到图2的同学举手……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景,做到了心中有数,是一节既实在又有实效的好课。课堂上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地体验,自主思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和谐的交流与合作。这节课中师生都是观察着的,也是思考着的。
本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有两点不足:
1、利用存钱罐这个喜闻乐见的玩具作观察对象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存钱罐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能区别大点效果就更好了,它将更便于同学分辨。
2、课堂上重点研究了从正面、后面、左面、右面几个方向所观察到的样貌,对于从上头观察探究的比较少,其实好多的练习题都有从上头观察的要求,所以是不是也应重点学习呢。
观察物体教案反思篇五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感受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观察地点的改变所看到的'物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的道理。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观察地点的变化,所观察的物体也会随之改变,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体验,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让学生们运用不同的观察方式观察杨树,边走边观察杨树位置的变化,通过实践亲身经历观察的过程。经历了亲身实践的过程,书中的练习变得简单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变得轻松了许多。
让学生到户外上课,要组织好学生活动,让我的数学课上得更精彩,我觉得还需要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办法。给学生留以思考的空间。
观察物体教案反思篇六
在《观察物体》的学习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透过实际的观察、比较活动,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且透过活动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决定观察者的位置,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潜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用心情感。要想到达这样的教学目的,仅仅让学生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显然是不够的,把他们明白的这样一个结论作为评价这次学习的唯一标准,也显然是不够的,而务必考察他们是如何透过自己的活动、自己与同学的合作探究讨论过程,只有这样,这个评价才能是客观的、全面的。
观察物体教案反思篇七
汤老师在这节课里先让学生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且把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画出来,这一环节为下一环节做了铺垫,定了形。接下来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已拼成的物体上再添1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添了正方体后的物体与原来的物体有相同的正视图(从正面看、从侧面看或从上面看),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汤老师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猜一猜、估一估可以在哪里添;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问题:摆一摆、看一看正视图有没有变化;最后在交流中体会摆法是多样的。
反思:
听完了汤老师的这一节课,我不仅认为汤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同时还油然而生地感觉到:同样的一个物体,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大小可能是不同的;在不同角度看到相同形状大小的物体不一定是同样的一个物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解决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不要单方面的分析问题,不然的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例如我们教学“方程”这一概念时就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问题,首先是“含有未知数”,然后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含有未知数的不一定是方程;是等式的也不一定式方程;必须要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才是方程。因此,在判断是不是方程时,就要从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否则就会判断错误。
在教学中是这样,在工作、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遇到问题,要从多方面要分析问题,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认识一个人,要从多方面认识这个人,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人,做到不看错人。
观察物体教案反思篇八
本节课是在上完观察方形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和画平面的经验,所以本节课的观察活动较容易开展,教师在桌子上摆出一个球体和圆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练习本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感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观察物体教案反思篇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观察物体》。在学生已经能观察由3-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5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空间和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四年级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过渡的时期。
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曾进行过初步的探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和探索的方法,学会了观察由3-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得到了初步发展,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由于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一切未知事物都满怀热情,充满期待,只要适当的加以启发和引导,他们必将带着希望踏上发现之旅。
学生对刚发下来的正方体很感兴趣,如果压抑他们的好奇心,直接开始新课,会因为学生注意力分散而影响教学效果,不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顺利地过渡到了新课。
出示,照样子摆一摆。让学生先看图摆物,拼出视图。从正面、上面、侧面分别观察,拼出看到的视图。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
“想一想:在这个物体上添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这时,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还未展开,很难想出各种添法。这就自然想到了去尝试操作,在此基础上小组交流各种添摆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出添摆的规律,最后以课件演示的形式展示各种不同的添摆方法,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和再一次的方法指导。
有了这一问的基础,下面的问题二:
在这个物体上添一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
问题三:在这个物体上添一个正方体,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摆在哪里?
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了。他们会想出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将问题一的解决思路迁移过来。从而得出添摆的规律。在这一部分的活动中,其实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独立解决问题了,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脱离实物操作得出添摆的方法和规律。这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自我认同感、感觉到个人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为了体现思维的可逆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设计了问题四:如果在这个物体上拿掉一些正方体,从侧面看形状不变,可以怎样拿?最多可以拿掉几个?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很快便能得出答案,这说明他们有效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
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四道练习。第一题观察物体,确认三面的视图,是连线匹配题。第二题观察三个立体图形,说说发现了什么。并要求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解决。数学学习中适当的方法指导能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也是如此。学生从本题中还能体悟到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状也会各不相同的道理,从而提醒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第三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想一想、猜一猜、摆一摆。其中经历了由思维、想象、验证的全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大有益处。
第四题“猜猜它是谁”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层次:
(1)、有一个物体,出示从三面看到的视图,猜猜它是哪个物体。
(2)、有一个物体,出示从三面看到的视图,摆出这个物体。第二题是开放性问题,有两种摆法,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再次提醒了学生注意观察角度的问题。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并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中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方法的价值、形成积极的情感。本课我因势利导,尽量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采用以引导学生操作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合作交流、实现自主探究。
观察物体教案反思篇十
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选定一个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潜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透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捐款箱、电视柜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坐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离开位置观察、拍照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带给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透过观察文具盒、小正方体等实物,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物体,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捐款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带给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先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但是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就应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