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内容必须要完全忠于自身的客观实践,其材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东拼西凑,要真实、客观地分析情况、总结经验。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葫芦丝指法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安徒生说:“人生就是一个童话。我的人生也是一个童话。这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带着这段话,我们走进了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话之美。
这个单元有三篇课文《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和《海的女儿》。首先,我带领孩子们阅读和学习了单元导读。这个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童话中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表达训练要素是: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
今天主要学习了第25课《宝葫芦的秘密》。因为最近一直在尝试“预习前置”,因此课堂上作家和原著的介绍,我都放手交给学生,我只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帮学生提取主要的内容和信息。
整体感知课文部分,我提出了三个问题:1、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2、王葆喜欢干什么?3、最后王葆有什么样的愿望呢?这三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特别好回答。学生马上就能够梳理清楚课文了,接着让学生依据这三个问题,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不难了。因此,老师可以提供简单的支架,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人物形象的部分,我让学生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形容王葆,学生把目光聚集在第四自然段,找到的词语有: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少先队员、爱听故事等。我紧接着说,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爱听故事的少先队员,特别特别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为什么呢?请你在文中找出原因,并用横线画出来,这个问题紧扣课后第一小题。学生找到三个原因:1、遇到数学难题。2、种向日葵比赛占下风。3、与同学发生矛盾。学生在说王葆想要宝葫芦的原因时,多喜欢读课文的原句。这个单元的表达训练目标是:创编童话。如果仅仅局限于文本,还怎么“创编”?因此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我一再强调要用自己的话来说。学生找到原因后,我让大家想一想,王葆得到宝葫芦会怎么办呢?大家都来了兴致,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争着抢着说。但是孩子们想象的内容,全部都在我的预设范围之内,想象力还不够天马行空,还不够精彩。
我抓住机会,让孩子在说一说王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马上就有同学说,爱幻想。我觉得很好,但是不够深刻。有同学说很天真,这个词语使用的很恰当。课堂一片和谐,这个时候有个小男生说,王葆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孩子。大家瞬间安静下来,大家惊讶的看看那个男孩,又诧异的看看我。我故意停顿了几秒,问大家你们觉得王葆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孩子吗?有学生点头,有学生摇头。我继续说:“这个宝葫芦让我想到上个单元你们写的《我的奇思妙想》这篇作文。作文中,大多数同学希望将来发明一种东西,可以实现你们任何愿望,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以不劳而获,你们能说自己是贪得无厌的孩子吗?”大家听完后,羞涩的一笑,纷纷摇头。我趁机说:“王葆也是你们这样的孩子。”大家马上明白了,小手纷纷举起来。
葫芦丝指法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他最后要到葫芦了吗。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3、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再通过图文结合,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几点思考:
2、教师自己说的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3、教师的评价语太过单调。
葫芦丝指法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没有提前做好课件,临时看好后下载的课件,对课件不熟悉,导致课堂内容把握很混乱,跳跃性很大。
对于反问句改陈述句,我只能让学生带入语境去读,去体会,对于“否定词”“反问语气词”,我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并没有细细地去讲,这的确有些难。
在讲种葫芦的人说的两句话时,我没有把握住课文内容,顺序混乱了。文章先讲的是: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然后是他和邻居的对话: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应该抓住这两句话,先讲反问句改陈述句,接着读句子;再问,你认为他想得对不对,谈谈你对这个人的看法,老师引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最后,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此环节结束后,引出这个人种的葫芦都落了的原因,再读这几个句子。最后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这个人种葫芦失败的原因。
拓展:看到葫芦都掉光了,这个人心情怎么样?
1、他站在葫芦架下,看着枯黄的葫芦叶和掉落的葫芦,____地说:“___________”
2、完成习题,第二年,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葫芦丝指法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我要的是葫芦》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通过朗读、勾画出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象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在理解“赛过”一词时,学生说不好,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南瓜,然后又在南瓜边上画上一个大大的葫芦,学生都笑了,但是也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我想通过这一幕,学生对这一词的理解是不会忘记的。
接下来引导学生解决: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为什么呢?让学生抓住: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抓住这两个句子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出那个人不懂得叶子、蚜虫、葫芦之间的关系,还有那个人不听邻居的劝告,最后导致没能得到葫芦。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本课蕴含的道理。
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我又设计了课后的一个练习“假如,你们是种葫芦的人,冬去春来,转眼到了第二年,又开始种葫芦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使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xx年10月25日
1
葫芦丝指法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镇级公开课《我要的是葫芦》。课后,反思甚多。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二年级的小孩,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采取激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理解、朗读、表演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抓住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在做教学设计前,我翻阅了单元导读及语文书上的课后题等相关资料,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初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让孩子欣赏葫芦丝音吹奏,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引导孩子读好“葫芦”、“葫芦藤”这两个词语,揭示葫芦的重要作用,引出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合作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自言自语”“盯着”的意思,同时范写“盯”,让孩子在田字格里进行练写。
三、出示四幅图连环画。师生合作补充第一幅画面。首先让学生找一找应该在葫芦藤上画哪些东西,然后引导学生把句子读得美一些,用画葫芦叶的方式激励学生把“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读好。然后让学生用“多么()的()啊!”来夸一夸“葫芦藤”、“绿叶”、“小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会复述第一段内容。
四、看图:请学生先看第一幅图,再看第二幅图,看看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孩子读好第二幅图的“伤心、难过、绝望”的心情。
五、朗读、感悟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语气。出示反问句“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感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意思。通过对比读体会出反问句和感叹句在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的好处。
六、揭示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蚜虫吸取葫芦藤汁液,导致叶子枯黄,从而无法输送给小葫芦营养,这是小葫芦落地的原因。事物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要多动脑筋,同时听取邻居劝告。通过这个故事,让小孩子说一说自己在学习中应该注意的事。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寓言故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环节中,我虽然以读为主,在读中让孩子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孩子走,没有真正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葫芦丝指法教学反思总结篇六
想象力是孩子的活力,是孩子的生命。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孩子没有了想象力,孩子就失去了孩子的特征,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话”,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童话”,孩子就失去了创造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我就这个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唯恐老师不点他回答。)
生:他会这样想:我早就应该听邻居的劝告,不然的话,我可爱的小葫芦就不会掉。
生:早听邻居的劝告,不就没事了吗?
生:如果我听了邻居的话,我的小葫芦肯定会赛过大南瓜的。(边说边得意地用手比划着大南瓜。)
生:(一脸的迷惑)我的小葫芦怎么会掉了呢?
师:是呀,你的小葫芦怎么会掉了呢?小朋友们能告诉他吗?
生:到现在还不知道呀,你没有听邻居的劝告呗。
生:叶子和葫芦的关系大得很!可你不知道呀。
生:(长叹一口气)唉!我真后悔。原来蚜虫有那么厉害呀!
生:我喷了药就好了。唉!
生:还有下一次的话,我一定要听邻居的劝告。
生:看来,邻居说的话一点也没错。
生:我怎么这么笨呢,早问一问邻居怎么治蚜虫就得了。
生:哦……原来叶子与葫芦之间有这么大的联系。
师:好!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象真丰富呀!在学习中,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想象,多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此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联系上文,发挥想象力,从中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同学们的想象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又对课文有深一层的认识。那稚气的充满了想象的话语足以让老师感到欣喜若狂。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生:我会用药打死虫子。
生:还不能随便买药,要不然会伤害叶子和葫芦。
生:我使用杀虫剂。
师:看来,大家懂得的知识可真多呀。把我们的语文教学联想到实际生活中去了。真值得夸一夸。(全班夸奖说得好的同学)
生:老师,我会听邻居的意见或去问别人。
生:让爸爸妈妈帮忙。
师:你们在课文中受到的启发可真不小哇。
生:我用开水把虫子烫死。
(教室哗然一片,议论纷纷:那不把叶子烫熟了吗?葫芦与叶子可是有很大联系的。)
生:我会网很多的七星瓢虫,放到叶子上去吃蚜虫。
师:你的想象真是与众不同。夸夸他。(全班一起夸)
生:我用手捉虫子,然后踩死。
(众多学生反问:你捉得完吗?)
生:(说捉虫的学生发言)我天天去捉,总有一天会捉完的。
生:我发明一种吸虫的机器,专门吸叶子上的蚜虫。
生:我用烂菜叶去引走蚜虫。
师:蚜虫也想美味一吨,吃到新鲜可口的嫩叶,你的烂菜叶它感兴趣吗?
生:(摇摇头)那我就用新鲜的嫩叶去引走蚜虫。
生:我重新种葫芦。
部分学生笑着说:你重新种葫芦,那叶子上又生了蚜虫怎么办呢?(说要重新种葫芦的学生耷拉着脑袋。)
师:老师知道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肯定还会想出更好的办法。
生:我找专门消灭蚜虫的书帮忙。
师:(称赞)你真是一个肯钻研的学生呀!
人们都说,孩子就是天生的幻想家。与成人相比,儿童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时代,而且儿童的想象总能给人以美妙神奇的感觉。我以为,儿童在想象中应该是自由的,在儿童的字典里是没有“不可能”一词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想象力去创造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所以,在上述的片断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说,虽然他们的想象有些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我认为,儿童的想象是不能以合理来衡量的,而是在于他们敢不敢去想象。语文课堂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敢于想,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属于他们的王国。
语文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言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宽泛的,是没有什么规矩可言的。
语文是一个灵动的,充满激情的世界,教与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让语文成为我们一个心灵的栖息地,精神的家园;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益人心智的天地;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更多的想象,创造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