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语言最好的朋友教案反思篇一
兴趣是良师益友,牵引着我们走进趣味盎然的生活,指引我们一步步去探索神奇美妙的世界,引领我们去采摘甜蜜的果实。有了兴趣的相伴,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愉悦、幸福。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小的时候就对昆虫特别感兴趣,可以茶不思、饭不想地观察昆虫一整天;可以翻开泥土用手去逗引昆虫;可以爬上高树,安静地坐在枝头,用笔和本将所见所感认真地记录下来。最终在兴趣的指引下,他写成了《昆虫记》一书,成为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
就在最近,在刚刚结束的韩国仁川亚运会上,让我印象最深的运动员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是出色的跳水运动员,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听了导播的介绍,我了解到,她们是在九岁的时候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郭晶晶跳水,就对跳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之后,她们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开始了职业跳水的艰苦训练。十年后的今天,她们终于成功地站在了亚运会的领奖台上,而这成功的背后,支撑她们的就是对跳水这项运动的浓厚兴趣。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的成功,无不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妈妈的好朋友尚海燕阿姨在济宁市杂技团任教练,她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爱你们的运动,爱杂技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是尚海燕阿姨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她总是不安分地倒挂在树上荡来荡去,像一只调皮的小猴子一样活力四射。一次,济宁杂技团来村子里选演员时,她幸运地被选中。到了济宁市杂技团,凭着对杂技的热爱和兴趣,经过艰苦的训练,海燕阿姨多次在国际比赛中斩获大奖,成为国家一级杂技演员。每次参加比赛获奖,她的获奖感言总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学习古筝的过程也是这样。从第一眼看到古筝时,我就被它端庄典雅的样子、绵长悠远的音色所吸引,萌发了要好好学习古筝的兴趣。我深深地迷恋着它,迷恋它的音色,迷恋它的外形。因为兴趣,我苦练了十年古筝;因为兴趣,我练坏了几副弹琴的假指甲。目前我已经取得了十级的证书,在演奏时,我力求达到人琴合一的空灵境界。通过十年坚持苦练古筝,我再次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良师,兴趣是益友。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进一步去发现世界的新奇,让我们品尝到美味的劳动果实。有了兴趣的指引,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欢愉美妙。
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班语言最好的朋友教案反思篇二
《彝家娃娃真幸福》是一首彝族舞曲,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采用典型的彝族民歌音调和节奏写成,短小简洁,适合边歌边舞。
当我放范唱时,学生一听就非常喜欢,兴奋的跟着拍起手来。
在歌曲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如何聆听音乐。
(1)初听,要求学生听听这个民族的人们是怎样唱歌的?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哪一个词?学生根据要求聆听寻找答案,听出“阿里里”这个词。
(2)复听。
接着倾听时,要求听出歌曲中出现了几个“阿里里”?每个阿里里的高低位置相同吗?并要求用小手摆一摆四个阿里里的高低位置。
接着我用卡片在板书上按高中低的位置贴出四个阿里里,引导学生根据卡片手势的位置跟老师进行接唱,从而初步解决四个阿里里的音高问题。
(3)再听。
学生用轻声哼唱。
熟悉后,师生接唱,一步步完成全曲学习。
大班语言最好的朋友教案反思篇三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初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再研读课文,我就怎么也放不下了:教学达标课,我就选定这篇课文了。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虽然这是公开课,在座听课的除了校考核小组成员外,还有外校的九名老师,但是,我没有把这一环节作为花架子进行敷衍,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自学、讨论,并对各个自学环节进行检查、给予评价。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
在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从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来看,除了两个学生认为这样会让学习不好的学生无所适从外,其他人都从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有的甚至还引经据典呢!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上完了那堂课,我更爱《我最好的老师》了!
大班语言最好的朋友教案反思篇四
下面是六年级语文课文《我做好的老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第五单元的5篇课文是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的。在前四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科学精神和四篇课文的写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作为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主要就是继续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科学精神的含义,比较理解本篇课文的写法。这是教学本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完本篇课文后,我感受如下: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只有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课上通过默读、分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这样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其次在于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于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这个我采用了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概内容,初步认识“我”的老师;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从而明白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明确科学精神的含义;三是让学生回忆课内外不迷信权威的事例,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四是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我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本节课的拓展部分主要分为两步。首先学过课文在学生都对科学精神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回忆课内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学生说出了诸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以及“两小儿辩日”等,对课外的知之不多,于是我又给学生补充两“嗅苹果”和“蜜蜂不是翅膀震动发生”两个实例,并让之读后交流体会,进一步明确了对待权威和书本的正确态度。另外,通过两个家庭作业:喜欢坏特森这样的老师吗,说出理由;读后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间我鼓励学生多角度的个性见解。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有积极作用。
1、朗读方式过于单一。本课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意图是引导学生自读、自主、自悟,努力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整节课阅读方式的选择我大多采用默读,这样课堂显得有点“安静”,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学习目标不能有效达成,因为无法测量。
2、在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时,引导不够深入,进而导致学生浅尝辄止。课后反思,在作者“气愤:算哪门子老师?”时,我完全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多读几遍,或分角色、或个别读,加强“气愤”的情感体验,进而与后文“最好”产生强烈冲突,真正达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可我仅仅让学生停留于理解便一改而过。
3、教学组织还是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也不精炼、激励性还不足,等等。这的确都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完善的。
昨天上午,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说实话,上略读课文难以把握教师引导的度。我认为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法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自主阅读,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某些难点进行点拨。执教略读课文,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实践中。本着自己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解,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我执教的是《我最好的老师》这篇课文,文章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这堂课下来,觉得有成功也有缺憾。
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这样几点:
一、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的线索进行教学。“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于是,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二、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文章。
围绕这“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两个层次展开的。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读后又让学生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到时时刻刻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但是值得我改善的地方还更多。
1、课堂上的评价语言贫乏单一。在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时我经常在重复学生的回答,而没有及时对学生说的话进行适当的评价,错过了许多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
2、指导朗读形式单一,学生读得不够充分,主要是因为教师引导不到位。
3、对学生缺乏信心,老是怕学生说不出来,就自己代替学生说出答案。我们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4、没有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只是留意举手的学生而忽视了班里的“弱势群体”,没有有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这节课我在课堂上和学生的学习还算顺利。教学目标基本上是完成了。但是,更多的细节方面我还要注意。
大班语言最好的朋友教案反思篇五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师范,教过我的老师不少,最让我难忘的是以下这些老师。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善于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
启蒙老师爱讲故事
我的启蒙老师是刘显国,当年二十多岁,说起话来铿锵有力,上起课来精神抖擞。
下午的第一节课我们爱打瞌睡,刘老师想了好多办法,但效果不佳。
有一次,忽听得啪的一响,声音洪亮:“同学们,打起精神,给你们来一则《阿凡提的故事》”大家被阿凡提的机智折服得五体投地,他又是一啪:“好,闲话少说,课归正传”再听他讲课,就精神倍增了。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认识了真善美,辨别了假丑恶,感受了语言的丰富多彩,领悟了如何表达如何作文,从而培养了我们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初中老师特关心我
我到乡初中后,由于学习勤奋刻苦,不懂爱问,老师都喜欢我。那时家境贫寒,没有钱买课外书,是班主任张孝平老师(教我们的数学、英语)每学期给我买一套课外习题集。他看到我在大厨房里煮饭被熏得泪流满面(那时全校几十个寄读生拥挤在一间土瓦房里烧柴火自己做饭),回家时在城里特为我买了一个铁皮火炉,叫我在厨房外的屋檐下煮饭。
教语文的杨传军老师将我的作文在课堂上念给大家听,特别是那篇《我的陋室》,杨老师念后大加赞赏,使我信心倍增。
老师们越是关心帮助我,我对学习越是刻苦勤奋,越是兴趣浓厚。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脑瓜也不是有好聪明,成绩也不是有多好,如果不是老师们的关怀帮助,我对学习也许不会有那么的认真和热爱。
师范老师爱搞活动
读师范时,老师们着重培养我们各方面的能力,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晚自习要依次上台讲几分钟故事,我开始上去满脸通红,结结巴巴,不到一分钟就下台了。班主任邓占扬老师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大声鼓励:“说得好,说得好”后来我每次都精心准备,没过多久就年能滔滔不绝了。
每逢节日、纪念日要我们表演节目。我说过相声,跳过舞蹈,那时是兴趣盎然,不亦乐乎。
春天要春游,秋天有秋游,游回来要写作文、办板报。
学校、班里经常举办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书法展览、美术展览……
我从这些老师们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教学的精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教学的第一要务。
去品味人生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