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浮力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篇一
一、设计活动,玩中激趣,在做中学
设计学生动手活动贯穿整节课。在导入时我设置如下情景:“怎样从瓶中取出乒乓球?”一开始就用活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了两个体验浮力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对水的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怎样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阿基米德定律。
此外,还设计了发散思维的拓展活动,学生发挥想象力,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尝试使橡皮泥浮上来,看哪个小组想的点子多…….整节课利用简单常见的器材,通过亲身感受,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做中学。
二、合作与交流的“小组学习”,学生在合作中快乐学习
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1.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采用“过程式”教学,即课前准备,课堂探究,课外延伸。课前学生运用internet查找有关水的浮力的资料,并准备实验用具,所有准备过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协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所需活动器材都是简单易找的日常用品,如,脸盆,桶,石头,玻璃弹子,橡皮泥,可乐瓶或其他容器,泡沫(大手掌形状---------校运会入场式道具),从生活中,从身边取材,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并进行交流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从感性体验入手,进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瓶中取球,让学生对浮力有感性直接的认识;由探究浮力的大小到阿基米德定律;由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到拓展分析:“不沉之舟”泰坦尼号为什么会沉下去?最后才引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在实践中体验,在合作中成长。
四、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师生在亲切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动。微笑教学,使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多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胆放开,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无形中教师与学生便建立了一种合作友好的关系,对学生起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1.计算机的运用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设计才是关键所在
从教学需求的角度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教学中,课件等计算机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2.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次新课程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活动的开展,给我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科学课是今年第一次设立的实验科程,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水的浮力是物理内容,对于学生物专业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是否选择这个内容上录像课?我曾经犹豫过:担心讲得不够严谨,能否讲得透彻?后来觉得,也许这样更能发现问题,帮助自己更快成长。最终还是决定接受挑战,勇敢进行尝试。
八、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遗憾中成长
作为站上讲台仅一年的新手,对节奏的把握偏快,这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克服的问题,希望在实践的学习中逐渐变得从容。
第一次拍录像课,事先没考虑到镜头与学生、教师三者的位置关系。课前没有把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向摄影师沟通,有些明显的实验现象和过程被学生挡住镜头,导致一些精彩的瞬间没能出现在镜头上。如,导入时设置情景,“怎样从瓶中取出乒乓球?”学生动手向矿泉水瓶灌水,利用水的浮力成功取出乒乓球;还有学生座位虽做了分组的摆放,课后发现还有更好的摆放方式,如六人围成一个长方形,可能上课和录像的效果会更好…….
还有,虽然能用语言,微笑,眼神,手势等满怀激-情和感染学生,但观看录像后,自己发现有时语言还不够精确简洁,手势还不够干脆……下次还要注意有效的使用指导时间,让教学更优化。
2014年11月10日(星期三)我们理科组在学校实验室进行了浮力这节内容的教学。很感谢黄老师的指导。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对我自己的启发很大,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从这一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受益匪浅。一直都在想怎么整理自己的思路,怎么才能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这对我来说还真有点难。下面我就自己想到的一些方面的感受,可能会有点乱。
整节课的内容相对而言有点多,所以一开始上课就觉得时间很紧,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如果没把握好,那么很有可能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所以上课的过程中有点急,中间好几次都看了手表。在备课的过程中有关于浮力产生的原因也一直都纠结要不要讲,时间上能不能允许我们讲,会不会导致我们整节课的内容虎头蛇尾呢。能不能把这个内容放到第二课时呢?或者说看学生的表现,如果他们问到了这个内容,需要这节课讲清楚才能明白的,那么我就讲。当时真的很犹豫,如果不是公开课,那么我是想这么去处理的,看学生的反映。这一节课的内容我还是觉得需要学生动手感受,可能比我讲要好很多。但是实验又很花时间,所以关于阿基米德实验要不要做我一直都很纠结。一直到星期二的时候我都很有一种冲动,能不能试一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但是大家都觉得我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要完成教学任务,一个课时是肯定不行的。所以最后也就放弃了这种想法。而用谢老师改进的这个实验装置确实可以少花时间,老师演示很快能够讲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对而言有点无聊。因为毕竟不是他们自己在动手,而且后面的同学有点看不清楚。
上完这一节课,从学生课后问我的问题,以及学生的练习情况等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也是符老师提醒我们的一点,想一想为什么学生课后会问这些问题,为什么会问到浮力的大小是不是与表面积有关,和接触的面积有关,那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帮助学生与表面积有关上升到与体积有关呢?所以当时我有一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其实这些学生真的很聪明,善于思考。但是我一直都没有想过为什么课后学生会问这样那样的问题,更没有想过要在后面的课堂上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反思是不是没有讲清楚等。下面就是大家讨论后,结合自己对一些问题怎么处理的看法:
一 实验的目的性:
实验是我们学校的优势,在科组成员和实验员的努力下,实验可谓越来越完善。所以现在对选择怎么用这些实验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这节课的几个实验上完课后我觉得需要调整,我们每做一个实验,要明白实验的目的性,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想完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其实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引出浮力这个词的概念。但是当时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到讲台上去拿出来,只是想能让学生参与一下总是好的。后来听了评课后,觉得到底有必要让学生去拿出来吗?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通过乒乓球的静止状态,回顾两力平衡的知识,引出浮力。那么这个过程其实可以让学生上来画受力分析图会更好。
2)、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上课之前一直都在想要找到一个和水的密度相对接近一点的,能够在水中慢一点下沉的物体,提出问题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在试讲的时候突然想到可以把粉笔放入水中,粉笔会慢慢下沉。这个现象我觉得很不错,但是在处理上引出它为什么受到浮力的过渡上,太急了。应该给学生考虑的时间。这是一个很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时机。应该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它是否收到浮力,因为这个班的学生还很不错,问为什么说它受到了浮力,他们都回答了因为下沉的速度变慢了。所以在这个环节上,需要给时间学生解决问题。不能低估他们的能力。实在不行,那就再提示。
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
1)浮力大小的测量的处理方法:讲课的时候我是先让学生感受一下把重物在空气中和慢慢放入水中手的感觉,很多同学都能说出变轻了,然后通过用弹簧秤准确验证少了多少,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铝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为反馈练习。
现在我想其实在这环节,可以稍作修改,那么对浮力跟浸入水中的物体无关,就很好的解决了,就不用我最后再做一次演示实验了。可以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测出体积相同的铝块、铁块浸没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最后让两组同学说结果,会发现所受浮力的大小一样。这不但让学生体验了怎么样测浮力的大小,也为我引入浮力的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做了准备。最重要的一开始就解决了和进入水中的物质本身无关。
表一: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入:在大量筒中装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手的感觉和大量筒里的水面上升的情况,引导学生问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这样可以直接讲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内容,就不用去讲浮力产生的原因了。可以省下时间。当时我们决定讲浮力产生的原因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因为学生做了实验(引入:在大量筒中装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手的感觉和大量筒里的水面上升的情况,引导学生问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后,会觉得浮力的大小和深度有关。
接着让学生做一下把物块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学生会发现浮力的大小和被浸入的液体有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和哪些因素是否有关,不会多花时间,只是在顺序上做调整,但是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对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有一定的认识。再让学生做我们开始设计的引入实验(引入:在大量筒中装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手的感觉和大量筒里的水面上升的情况,引导学生问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即可以让学生再次感觉物体没有浸没水前浸入水中体积越大,浮力越大。观察大量筒的水面上升,引导学生想到和体积有关,在这个位置很多学生会认为和接触物体的表面积有关。可以在做完阿基米德实验后再解释。
最后讲阿基米德实验,先给出要探究的是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那就用这个实验来验证。这个过程我们是直接用表格的形式给出来要测量哪些量,如下表:
这样的做法相对而已有点难度,学生一开始比较糊涂老师到底想做什么,可以先解释a、b弹簧秤到底测量的是什么,这样学生有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想想应该记录那些数据。这样学生就有思考的过程,对这个实验的参与度提高了。又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 旧知识新用。
在新的情景下的让学生用旧的知识去解决,能够在复习旧的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识。现在很多新课中,我们可以不用一定要先复习,可以在给出新的情景中,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回顾学过的东西,这样节约时间,又能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在乒乓球的引入演示实验和用弹簧秤测出浮力的大小时,让学生动手画受力分析,引出浮力和得出浮力的大小的表达式。复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又引出了浮力和知道了怎么测量浮力的大小。
看了上课的录像的感觉。在语言的表达上,要精练,克服口头禅。做实验的时候,对待实验数据不能总是说大概,估计。要有严谨的思想,做实验要尽量精确。需要改进的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很多。觉得符老师一句话很重要,要想提高,关键看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在学生身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篇二
本节课主要是对第一章浮力知识进行复习,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可以知道浮力的集中计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会制作密度计。同时学生能够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本节复习课有条不紊的完成了本节的内容,对于本节课对自身来讲是有变化的,也存在一些优点。在课前展示学习目标,可以是学生有的放矢。在板书方面使用动态板书形成本节课的只是网络。对于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习题针对性比较强。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加以改进。虽然课前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但是在复习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指向目标以及深浅难易的技巧把握还有待提高。同时在教学中忽视了方法指导,习题设置一方面是复习知识点,另一方面应该将不同的1、2题进行比较,比较这两道题的不同点,但是课堂中这两题完全没有联系,让两道题的价值得不到完全展现,也错失了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如果能够将两题进行比较,那么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也会在这样的比较中逐渐形成知识的迁移,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浮力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篇三
从生活实际引入:《浮力》这节,引入阿基米德帮国王鉴定王冠的故事,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等于他所排出液体的重力。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新课的讲解奠定了基础。物理取材于生活,也就是说,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教师在统筹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将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当作实际引入课堂。比如,在讲《摩擦力》这一节时,可引入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鞋底和汽车轮胎上印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如果时间长了,鞋底磨平了,走路会怎样?走路可以说是一个很平常的动作,简单而鲜明,学生很容易想到鞋底太平了容易滑倒。再比如,讲《惯性》这部分内容时可提出为什么衣服上沾上了尘土之后我们甩几下就可除尘?学生思考之后很顺利引出:由于惯性,尘土物质还处于静止状态,使得尘土与衣服分离。从生活中取材,可以简化知识体系的难度,可以直击考点,也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对自身物理素养的培养也是有一定帮助的。提前如果拍成学生动手的小视频效果会更好的啊。
浮力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篇四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忙乎了几天后开始对我问着问那,我敷衍她说:“太难了,等你长大就学到了。”可是她却不一不饶的纠缠。被磨不过,给她讲了点,居然听得头头是道。原来科学离孩子并不远,只是缺了一个指路人。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大学生呢?关键是学习时的心态不同、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即灌坏了学生,又可惜了知识。
因此,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尽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语言,尽量采用实验引出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先入为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然后再进行理论验证。绝对不能先用理论推导得到结论后再去验证,更不能连验证性的实验都不做。本节课的设计很多处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展开的。
本节课围绕着五个实验展开,前三个实验是重复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出浮力这个新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测量浮力的实验方法等,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简单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个知识点要到下一节才能解释清楚,但是本节虽然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但是没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过受力分析,使学生了解表象,同时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实验四是本节课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才能通过分析,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开液体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真正从理念上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而非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轻重等因素,纠正生活中形成的错误意识。并学会利用已有器材,发现尽可能多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五是本节课的重点。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重。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四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这是求浮力的普遍适用式。
总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
浮力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篇五
这篇物理教学反思文章初中物理教材水的供广大物理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时参考。具体反思内容如下:
设计学生动手活动贯穿整节课。在导入时我设置如下情景:“怎样从瓶中取出乒乓球?”一开始就用活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了两个体验浮力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对水的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怎样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阿基米德定律。
此外,还设计了发散思维的拓展活动,学生发挥想象力,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尝试使橡皮泥浮上来,看哪个小组想的点子多…….整节课利用简单常见的器材,通过亲身感受,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做中学。
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采用“过程式”教学,即课前准备,课堂探究,课外延伸。课前学生运用internet查找有关水的浮力的资料,并准备实验用具,所有准备过程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协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所需活动器材都是简单易找的日常用品,如,脸盆,桶,石头,玻璃弹子,橡皮泥,可乐瓶或其他容器,泡沫(大手掌形状---------校运会入场式道具),从生活中,从身边取材,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并进行交流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从感性体验入手,进而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瓶中取球,2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对浮力有感性直接的认识;由探究浮力的大小到阿基米德定律;由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活动到拓展分析:“不沉之舟”泰坦尼号为什么会沉下去?最后才引出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合作中成长。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如课堂上师生应景产生一些小花絮。如:
生:老师浮起来了!
师:不是老师浮起来了,是你的橡皮泥浮起来了!
生:呵呵,嘻嘻,哈哈…….
师生在亲切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动。微笑教学,使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多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胆放开,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无形中教师与学生便建立了一种合作友好的关系,对学生起到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把与之有关的知识,图文并茂地一同输入电脑做成课件,指导孩子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去查找读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供了资源。第二,设置信息课,把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或者复制下来自己整合做成word文档或powerpoint。多媒体图、文、声、像等具有丰富的再现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由舒畅的探究学习环境使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时间充足,形式多样;再者,信息媒体中资源丰富,搜集的过程也相对独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展示探究活动的主体性。
1.计算机的运用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学设计才是关键所在
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教学中,课件等计算机的`运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2.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这次新课程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活动的开展,给我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科学课是今年第一次设立的实验科程,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水的浮力是物理内容,对于学生物专业的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是否选择这个内容上录像课?我曾经犹豫过:担心讲得不够严谨,能否讲得透彻?后来觉得,也许这样更能发现问题,帮助自己更快成长。最终还是决定接受挑战,勇敢进行尝试。
作为站上讲台仅一年的新手,对节奏的把握偏快,这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克服的问题,希望在实践的学习中逐渐变得从容。
第一次拍录像课,事先没考虑到镜头与学生、教师三者的位置关系。课前没有把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向摄影师沟通,有些明显的实验现象和过程被学生挡住镜头,导致一些精彩的瞬间没能出现在镜头上。如,导入时设置情景,“怎样从瓶中取出乒乓球?”学生动手向矿泉水瓶灌水,利用水的浮力成功取出乒乓球;还有学生座位虽做了分组的摆放,课后发现还有更好的摆放方式,如六人围成一个长方形,可能上课和录像的效果会更好…….
还有,虽然能用语言,微笑,眼神,手势等满怀激情和感染学生,但观看录像后,自己发现有时语言还不够精确简洁,手势还不够干脆……下次还要注意有效的使用指导时间,让教学更优化。
我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著名的导演,每拍完一部电影都会有遗憾;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在寻找遗憾,正视遗憾,相信一定可以在遗憾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