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音乐拉勾勾教学反思篇一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开学以来的六年级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分组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六年级的学生即将步入初中,到新的环境中去,因此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还是至关重要的,这样长期下去,就会对他的生活习惯和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还在课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增添了很多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迈入校门,还未形成“集体”的观念,多以自我为中心,而因年级低很难开展课堂讨论,所以通过歌曲学习,如《你、我、他》、《上学歌》、《巧巧手》、音乐剧《小熊请客》等,就可以抓住其中的“团结、友爱,互助”的中心进行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在教材内容的限定下,发展故事情节。如音乐剧《小熊请客》中小狐狸的角色,因为教材中的定位是贪吃、懒惰、不团结的“反面”角色,小同学们都不愿意接受它。可是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小狐狸不仅在小猫、小黄狗、小鸡的批评下惭愧的低下了头,还被小熊连同其他伙伴一起邀请到家里做客,最终学生们说:“小狐狸知错就改,是好孩子”、“我们可以原谅它”等。结果,这个“小狐狸”从“反面”角色摇身变成了最具挑战性的角色,也成了学生们最关注的角色。这样的设计,使故事产生多种结果,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目标得到解决。
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并写了详细的教案(包括过渡语言等)。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一节六年级的课上,音乐教室里飞进了一只大蝴蝶,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向蝴蝶了,当时正在进行课后的综合训练,我自行设计的根据节奏填歌词的活动,见到此景,我灵机一动,便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美,以“自然”为主题来创作歌词,结果,真的有一部分学生以“蝴蝶”为题,创作出了歌词。这样不仅使课堂学习变的生动,结合了实际,也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与艺术的关系。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在小学一年级《生活里的声音》一课中,我带来了自己的水杯,问学生如何能够让它发出声音?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敲打,有说拍,有说摔碎,最后我引导他们分成小组讨论,每组至少说出两种让水杯发出声音的办法,然后派代表到前面演示(当然,除了那种“摔碎”的方法)。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藏宝”游戏,既一个学生藏“宝”,另一个学生找“宝”,藏“宝”的学生关注找“宝”的学生,同时还控制鼓声,当找“宝”学生靠近“宝藏”时,他就用强力击鼓,表示危险和紧张,离“宝藏”远时,就弱击,培养了学生对声音的觉察能力。
通过反思这一课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经过教学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音乐拉勾勾教学反思篇二
通过实践活动,现在我就从优势和不足这两方面来谈一谈。
本次活动目标是幼儿能够合着音乐的节拍创编各种搓元宵的动作以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在前反思中我就是想期望通过活动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创编撮元宵动作,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增加参与活动的自信心。现在看来幼儿还是能够比较大胆地在音乐伴奏下创编各种动作,这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因为上一个活动我们进行了实践活动《搓元宵》,所以他们才会有这么丰富的搓元宵动作,才会真情地流露出“揉,揉,揉成团。 搓,搓,搓元宵”等等语言。当然,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何与节奏相符的困惑。当幼儿说出某个动作后我就及时地配上语言节奏,借助揉糯米粉、搓元宵等动作,感受并表现音乐的强弱、快慢。帮助幼儿理解动作与节奏的关系。
材料:为了能够引发孩子的搓元宵经验,使活动的过程更加富有生活性、情景性。我和幼儿共同收集了许多的搓元宵活动的图片等,引导幼儿说出搓元宵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可以增强情境性,另一方面达到调控的作用。
方法:在这个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中,我努力将孩子们推向前台,采用让孩子教孩子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舞蹈语汇。我自始自终在观察孩子动作的基础上对孩子的动作用语言、节奏、肢体来扩大与提升。同时,为了防止动作的枯燥,我抓住孩子的瞬间引领他们两两搓,不同方位的搓。并在语言节奏的支配下尽可能地使孩子的动作与音乐相稳合。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印入我脑海的目标是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学会舞蹈。而如今通过对二期课改精神的学习与实践,我懂得了会学远比学会来得重要。因此,在活动中不注重技能的掌握,而是让幼儿自由探索习得的经验。
我能扑捉孩子的瞬间,引领孩子进行两两合作、互相搓。满足了他们的愿望。音乐结束时小朋友集 体做汤圆的造型,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整个活动氛围很好,孩子们情绪高涨。
整个活动中我有些着急,体现在当幼儿还沉浸在自主搓元宵的快乐时我应该顺应孩子的需要,再让他们体验一次。
音乐拉勾勾教学反思篇三
做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
这一课里出现了要求学生进行二声部练习的音乐实践活动。我在备课时已经作好了思想准备,不要对刚接触二声部的学生报太大的希望,二声部的训练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管如此,在教授时我还是被学生弄得焦头滥额。本来唱得很好的高低声部,一但合起来就是变音变调。看来以后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应先给他们多练习音程,多听听合唱歌曲,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这样有助于学生二声部歌曲的演唱训练。
在学习乐理知识的时,从基础抓起,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学生逐渐就会有进步的。我还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读谱能力有明显提高。
音乐拉勾勾教学反思篇四
《花儿朵朵》是一首由欣赏曲《快乐的啰嗦》主题词而来的一首歌曲,歌中将儿童比做盛开的花朵,表现出儿童活泼,健康,向上的形象,《花儿朵朵》教学反思。本课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能够用活泼,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花儿朵朵》能跟老师模唱旋律,提高一定的音乐感知力,为了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重点关注了几个环节:
1,导入环节
这是一首彝族民歌,学生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比较陌生,在课的导入环节,我用
多媒体展示了彝族的风土人情和他们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由此引出彝族人民非常喜爱唱歌弹琴,出示打击乐响板和串铃,教师示范演奏,学生模仿,演奏熟练以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念歌词边进行演奏,教学反思《《花儿朵朵》教学反思》。
2,学唱歌词环节
这是一首简单易学的歌曲,在学唱歌曲环节,我采用了整体听唱法学习歌曲,要求学生用la随琴哼唱,在逐步过渡到唱歌词,期间我还采用了师生接口唱,生生接龙等形式进行反复练唱。
3创编环节
在老师带领学生熟悉歌词以后,引导学生自己填词,在进行演唱,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加入教材中的呼喊声,在将呼喊声教给学生,在进行分组表演,一组演唱歌词,一组加入呼喊声。
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了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在填词环节表现的不是很好,歌词创编的比较随意,没有注重格式,加入呼喊声环节没有表现好,有些乱,可能是我没有很好的引导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音乐拉勾勾教学反思篇五
《快乐的舞蹈》一课旨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形色知识和方法进行感性表现,充分宣泄他们的快乐情绪。能让学生在快乐的音乐舞蹈声中画一副快乐舞蹈的图画,并在绘画中感受舞蹈的快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以回忆和模仿结合的方式,用速写的形式画出人物的动态。
首先,从备课,准备教具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与设计;从教学过程来看,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形式,来引导与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以舞蹈视频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让学生模仿舞蹈动作时能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人物舞蹈动作的姿态。示范画也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色彩的运用和构图。本节课也相应的存在一点遗憾,归纳如下:首先,在导入部分,在学生模仿时如果能用课件出示几种舞蹈动作的图片的话,学生就有了一个参照物,便于学生模仿。其次在示范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纸的颜色的选择,以至于后面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看的什么,所以示范这里没有启到相应的作用。再次,在评价作品部分,有时,同学们往往不能准确地描述出自己的内心感受,需要老师及时的用感性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引导,特别要对画面人物夸张的动作和华丽的色彩进行分析和强调。对于舞蹈者的特点,应让同学们去发现和总结。在让学生评价时应积极地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答~`案用语言表达出来,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艺术课程是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共同面对的新的课题,上好艺术课程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因此美、音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所欠缺的相关知识及相关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突发现象,成为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的艺术教师。
音乐拉勾勾教学反思篇六
设计,到以《墨西哥歌舞》为题的课堂教学,再到课后的反复研磨过程中,我们音乐科团队三人对如何才能上好一节音乐课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要想上好一节音乐课,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如果没有在课前很好的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效果将会适得其反。就拿彭薇老师教授的这节课来说,四年级学生喜欢表演唱,学生喜欢自行动手、动脑、自行创作表演。因此,只有正确的分析学生的年龄和对音乐的感知特点,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音乐上的沟通,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
歌曲教学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仅仅学会演唱一首歌曲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所学歌曲,让他们喜欢音乐,感受到音乐之美,学会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相关文化。因此,我们音乐科团队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1、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为导入新课做铺垫。
让学生通过自己听到的并指出来引出要重点掌握的节奏型。然后围绕这一节奏型让学生展开联想,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现这一节奏型。此时老师要适时的指导学生可以从动作、词、旋律这几个方面着手,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就会很踊跃的回答。学生在“动”中感受了难点节奏,并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它。
“歌曲《快来吧,朋友》学习完了,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它?”就这样一个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于是采用分组同学先讨论老师融入讨论再表演的方式,在表演中巩固和掌握歌曲的演唱,这一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部分学生表演完后,由学生自主的评价哪位(哪组)同学表演得最好,好在哪里?然后老师再做客观性的点评。
因此,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对于上好一节音乐课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这样学中有动,动中有学,达到寓学于乐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
我们音乐科团队觉得激励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很有效的方法;开放的自由的创作空间也给了学生更大、更宽的发展余地;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一句激励话,胜过万节课”!
在上这堂音乐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是在老师介绍墨西哥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上课时就由老师抽学生简略回答;二是学生在表演互动这一环节上,不够灵活,我们团队设计表演环节是“创编舞蹈”,老师先让学生分组创编,再挑选几组上台表演,做出适时的点评。在学生自创环节中,老师应该更加仔细的关注学生,对于节奏和舞步不正确的当场指正,这样在小组上台展示时能减少出错率;三是让学生找典型节奏型环节中,在老师抛出问题,学生听了三遍歌曲都回答不上来的情况下,老师应灵活对应课堂教学,最好能把握在听完两遍后就告知^答~`案,才不会致使这一环节时间拖得太长。
以上是我们音乐科团队在教授音乐歌舞表演课《墨西哥歌舞》中的几点感悟,我们三人将针对如何才能上好音乐课不断探索。在日后音乐艺术教学中,我们将不断拓展专业基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内容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得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在师生关系上,改变以老师为中心,师生之间在平等^对`话和互动****同提高。同时我还将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学会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主动地介入学习过程,使得音乐课越上越好。
音乐拉勾勾教学反思篇七
气息对于歌唱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歌唱的用气发声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有耸着双肩唱的,有抬胸束腰唱的,有顶着小腹唱的,也有遇到高音就踮起脚尖拔直了嗓子叫的,这些都是不明白用气息方法来歌唱的表现。这种状况也严重地影响着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那么,怎样的呼吸方法才算是求得气息支持的歌唱呢?
我认为,歌唱的呼吸可分三个阶段:吸气、呼气、换气。吸气要正确,自然,吸得深,吸得恰当,气息从口、鼻同时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肺叶的底部,并把气息推向后腰部。动作轻松,自然,不牵强,不僵硬。两肩自然下垂,胸部放松,不抬起,否则各部肌肉紧张,喉部也因之僵持,其他发声器官就不能灵活地有规律地活动。
呼气应当平稳,均匀,有控制,呼气的关键是要找到支持点,找到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宫有机配合的力量。如果找到了这个支持点,找到了这种配合的力量,呼气就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呼气时,横隔膜平稳地上提,两侧下肋逐渐回收,使气息通过气管送入声门。这种横隔膜上提,下肋回收的力,我们称之为向上向里的力。应该指出的是,呼气时不仅有这个呼气肌群形成的向上向里的力,同时还有一种与之抗衡的,由吸气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协同动作。根据演唱需要,调节抗衡程度。呼气之中保持相应吸气的感觉。吸气之中保持相应呼气的感觉,就是形成人们所常说的“呼吸对抗”或“呼吸保持”。有这种呼与吸协调一致的肌肉感和力的关系的呼吸是具有支点的呼吸。得到了正确的呼吸支点,就可以得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
换气,我又把它叫做句间吸气,或补气。这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环节。第一句开唱以后的句间,能否吸好或补好气,关系到吸气与呼气能否得以循环往复,关系到已经获得的呼吸支持能否继续保持。因此,我们必须象哨兵站岗一样坚守阵地,决不能在换气时让呼吸的部位往上移动,决不能影响歌声的气息支持。一方面根据乐句旋律的进行而换气,另一方面根据作品的表现而换气。换气的要求高,难度大,需要重点训练。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放慢歌曲的速度,让句间换气有足够的时间和准备,等练到熟练的程度,逐渐加快到要求的速度,使歌唱恰如其分地进行句间换气,使歌唱成为艺术的歌唱。
由上述方法形成的吸气、呼气、换气,构成了有支点的呼吸,由此产生的气息发出基音,通过舌头放平,适当打开喉咙,经过上咽管道,在头腔(鼻腔、上领窦、额窦、蝶窦等)处,使其产生混合共鸣,就能获得音质纯净,音气圆润的声音,这种有气息支持的进入这个地方振荡的声音,而且把发声的着力点向喉头的背后————软腭、舌根、喉头这个咽腔地方,会有高频泛音,力度变换自由,声音具有穿透力,有激倩,有魅力,富于表现力,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能吐字清楚,才能深刻表达歌曲的感情,这样的歌唱当然是最安全、能持久的歌唱。
上面所说的,就是我国民族声乐传统中“丹田”之气的运用,也是声乐界公认的最好呼吸方法,称之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我们应当在声乐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这种“丹田”之气,使音乐教学的效果得到充分挥发。
音乐拉勾勾教学反思篇八
本学期我负责教授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电子琴课,共9个班,400余名学生。当我开心的接触每一个学生的时候情况不容乐观!原因是每个班都有每个班的特殊情况,因此授课无法顺利进行。例如:三年级很多学生不认识中央c的键盘位置;四年级班中还有很多转学生,他们从来没有学过电子琴,因此,对于新同学来说听四年级电子琴课简直就像听天书一般。
在后来的一个月内,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我讲解新内容。但是,大多数学生学起来还是非常吃力!我想,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学生认为电子琴课那么难学,那么难掌握?我分析了以下原因:
一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学生最初学习音乐技能就没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比如:音符、小节线、音符时值、拍号、五线谱、高音谱号。我想这些认知符号需要学生反复记忆,重复使用才能运用自如。
二回家没有复习工具。(例如电子琴)。
三技能实践时间短。(课堂讲多练少)
下面我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反思:
就如何更好的记住音符?我想出了一个新办法,试验过几个班级,效果显著。首先,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段音乐谱子。我对学生们说:“有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里,他们在哪里呀?他们就在我们的黑板上。同学们仔细看一看黑板,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老大(四分音符),老大又黑又瘦,头发只有一根树立在脑袋上,他每天只吃一块面包就饱了;这是老二(二分音符),老二每天要吃两块面包,所以老二的营养高,皮肤比老大白很多,头发也只有一根树立在脑袋上;这是老四(全音符),老四可是家中的胖小子,他最贪吃了,每天要吃四块面包。大家看,他胖得只剩下白色肚皮,连一根头发都没有了。咦!老师好像落下一个人没有介绍呢,大家说是谁呢?”这时学生异口同声说是老三。“对了,老师还没有介绍老三呢!老三是全家长得最难看的一个,所以他不好意思跟大家见面,不过,今天他也来了,我们看看老三到底是什么样子1这个时候,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附点二分音符。“老三每天吃三块面包,请大家争大眼睛看看,老三来了。老三长得像谁呀?有的同学会说,老三长得像老大,有的说像老二,有的说像老四。我问大家:“哪里不像呢?”有的学生开玩笑说:“老三脸上长了一颗青春痘”!这个学生刚刚回答完,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其实,我也在一旁开心地笑了。我知道,他们看到了,对比了,明白了,看懂了。
就在此时我乘胜追击,练习4/4拍节奏。我当每一个小节就是一天,过完一天就在五线谱后面画一条小节线。怎么算过完一天呢?我马上告诉学生们如何参与的规则。每天要吃掉四块面包一天才能结束。第一天出现老大两次,老二一次。同时,我让学生拍手数面包个数。第二天老大出现四次,第三天老四出现一次。以此类推,变换曲谱,同时让学生编写谱子完成8小节。
在课堂上大家的学习气氛很浓,积极性非常高,学生各抒己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每个学生同时安排不同的音符如同玩游戏一般有乐趣,下一周的电子琴课堂学生们还会对更多音乐知识感兴趣,慢慢的他们不再厌倦,不再烦恼,让电子琴课成为他们快乐一足。
音乐拉勾勾教学反思篇九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由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时代发展呼唤创新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创新人才。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音乐艺术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因此,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音乐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还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中,把“创造”作为专门一项予以阐述,可见,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从创新的角度讲,创新思维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着重探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或者少量的改写歌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拉勾勾教学反思篇十
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灵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
这是一节大班的歌唱活动《井底的小青蛙》,老师通过图谱将歌词内容一一表现,并借按照节奏型根据乐句的顺序排列,图谱的形象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教师一边讲述井底之蛙的故事内容,一边出示图谱,孩子们都好奇地看着图谱,专注的听着故事。
教师完整地唱了一遍歌曲之后,孩子们每人拿到一份图谱表,都特别高兴,他们便拿着自己的图谱表要和同伴交流演唱,兴趣十分浓厚,都争着要唱给同伴们听。孩子们对歌曲的内容记忆清楚,根据图谱能较准确地唱准“|×0××|”的节奏型,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孩子们由于受到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各种必要的感性经验,尚处于直觉形象阶段的思维方式的局限,使他们不可能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或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这时,象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就起到了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图形谱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我们曾经成功地利用图形谱参与打击乐、音乐欣赏等音乐活动,证明在音乐活动中视觉运用是可行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旋律风格,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等等,让孩子主动愉快的学习,让孩子们的音乐活动不再枯燥,也让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不再单调。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首先就是看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新生儿最喜欢看的是人脸,其次喜欢看黑白分明的图谱,而且图案越复杂他越爱看,每次注视时间约1—3分钟,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即注意力从新生儿期就开始了,而来自视觉的感受与刺激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音乐活动中对视觉的运用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一、以图文故事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活动设计将为引发幼儿极大的兴趣和无尽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常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活动气氛。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叙述和形象图谱的出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活动的导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在音画转换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森林音乐会》中,可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幼儿丰富的想像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因为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通过音画的转换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而且能让幼儿借助画笔的翅膀飞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三、图片展示歌词内容,通过视觉符号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曲内容
有些歌曲是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因此,尽管歌词很简单,但在句式的安排上,幼儿容易混淆,不易掌握。这种图形具体形象地表达了各句式,使幼儿容易掌握,不易混淆,几乎所有的歌曲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在歌唱活动《井底的小青蛙》中,通过图谱的方式记录歌词内容,浅显易懂,帮助幼儿不仅能很快的掌握歌词内容,而且能较轻松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进行创编
在歌唱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创编歌词,再把图片按歌词循序展示,可以使创编活动更容易、更生动有趣。展示后幼儿就可以很容易地看着自己的图画学习歌曲的演唱了。
如歌曲《小小雨点》,小小雨点还可以落到哪呢?谁又会欢喜呢?幼儿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创编的内容,展示在同伴的面前,大家共同创编的内容唱出来。这样幼儿自己主动参与,不仅学习兴趣高涨了,同时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五、帮助幼儿理解并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风格
有的歌曲是抒情的,要求用轻柔、舒展的声音来表达;而有的歌曲是活泼的,声音要求欢快、跳跃。往往在一首歌中,也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性质要求。?歌唱活动《郊游》,前两句与最后两句要求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唱,而中间则适合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来处理。为了让幼儿理解并准确地把握,可以设计这样一幅图:用一组小兔子的耳朵形状表示“轻快、跳跃”,用一组柔和的波浪线表示“优美、抒情”,按节奏的形式出现。根据这幅画,幼儿可以很快地分清出哪几句需要唱得活泼欢快,哪几句需要唱得优美抒情。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教师单调的讲解记忆要有趣得多,并且印象更深刻。
有些歌曲还要求声音作出强弱之分,这时可以用颜色的深浅来帮助幼儿准确把握。这些方式的采用很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并与之产生共鸣,如歌曲《国旗国旗红红的哩》,我们可以用蓝色块表示乐句前半部分轻柔的演唱要求,用红色块表示乐句后半部分跳跃的演唱要求,以此更形象地展示每个乐句不同的演唱要求。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视觉参与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引发幼儿的类比思维,更形象、更具体地展现作品的结构、内容,作为幼儿启蒙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很值得推广运用。当然,现在很多教学活动中视觉的运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图谱之类的视觉符号,而且图谱也是老师在充分吃透教材之后创作出来的。在现行的一些教学中,视觉运用这一辅助手段还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本着让孩子主动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的原则,继续探索视觉刺激与感受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继续挖掘辅助教学的有利资源,为音乐教务服务,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每一部欣赏作品都是一个用声音编织起来的艺术品,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灵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