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篇一
1.轻知识,重文理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
有些人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科学小品文,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因为文中虽然也涉及到一些有关大雁的知识,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绍大雁,而是要描写“沙乡”这块“世外桃源”里,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之间平等、自由、美妙、和谐的境界,并借此表达自己“土地伦理”的观点: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
基于以上认识,这篇课文应定位为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由此确定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讲授大雁的知识。
2.浅阅读,深感悟
然不可能全然以语言文字为依据去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但又不能离开课文空谈作者的思想观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这无疑是有难度的,但也正因为此,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点思想深度,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设计的是从“观察”(大雁的飞翔、声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作者的思想观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
3.小课堂,大世界
一堂语文课,由于执教者在教材理解和处理上的差异,带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雁归来》,一直有多种主题解读,我的看法是:“呼吁‘环保’”显然粗浅了些;“呼唤‘野性’的回归”更多的带有“个性解读”痕迹;而教参中认定的“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则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伦理”观念,是一种误读。其实,只要结合作者《沙乡年鉴》中的其它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万物之间平等、和谐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雁世界”其实也正代表了“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人类世界”等等……并且启迪着我们对“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他们一种思想上的“碰撞”,让他们改变人们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以为,这节课就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性”的关注,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色”,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
1.教学设计不够“活”
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理性的随笔,这样一种有高度有难度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要想让初二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确实是有难度的,还是应该寻找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够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来实现教学,而不是像这堂课中所采用的研读、讨论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学形式,这里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的不足。
如果能够解决这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就完全可以达到王曜君老师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现在的这节课,尽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错,但“有效”毕竟不足,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点”、“亮点”,所以“有趣”还差得远。
2.教师调控不够“灵”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俞建祥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我。“学生的紧张是谁造成的?就是老师造成的!”是啊,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不是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吗?怎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影响你呢?如果当时能够多一些自身情绪的良好调控,多一些学生活动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调控,这堂课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吗?毕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发言其实还是相当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控”啊!看来下一步,在本身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调控更加成熟。
3.课堂气氛不够“和”
得出了上两条“不足”后,这个不足的存在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了。
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它最佳、最合适的“温度”,才能够使课堂更加和谐、美好。最后,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批评意见。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篇二
1、初步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及民歌音调风格,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
2、学习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并有感情的演唱《大雁湖》。
3、将歌曲进行改编和创作,并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节拍演唱。
1、通过反复聆听和自学的方法学会歌曲,并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2、掌握蒙古舞最具特色的动作,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节拍进行表演。
1、对“啊哈嗬”节奏的准确掌握
2、改编歌词演唱
1、师问:“谁会跳舞?”“那么谁会跳蒙古舞呢?”
2、师说:“同学们,今天林老师也为你们献上一支蒙古舞,请大家仔细的欣赏,看完后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动作?”老师跳一段蒙古舞,其中有硬肩、挤奶、骑马等动作,播放《大雁湖》音乐。
3、师:“舞蹈看完了,谁能说说你喜欢什么动作”生自由发言
师:“这个动作你觉得表现了什么呢?”生答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扬起马鞭,自由驰骋吧!”全班模仿骑马的动作。
师:“还有什么动作吸引你呢?”生答
师:“让我们来模仿大雁在天空展翅飞翔”“伸展我们的双臂,动作舒展而大气”学生一起练习。
师:“现在我给你们两段音乐,分别把这两个动作给表现出来。”学生舞蹈
师:“这两段音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启发学生说出旋律相同而速度不同。
师:“旋律、节奏、速度是音乐的要素,改变其中一个,效果就会发生很大改变,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
师:“刚才大家跳了蒙古舞,那你们对蒙古有些什么了解呢?”生答:(蒙古)
1、师:“看完了,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答
2、师:“那里山美、水美、人更美,那里的人民非常热情好客,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他们为我们献上一曲悠扬动听的歌曲《大雁湖》,大雁湖在唐古拉山附近,那里草肥水美,栖息着很多珍禽异鸟,大雁也在那里安家落户,让我们静静聆听歌中都唱到些什么”播放歌曲。学生说出歌词,师出示在黑板上。
4、请学生演唱,师:“大家听我来唱,看和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
5、启发学生说出“啊哈嗬“,贴字块板书“啊哈嗬”,在“啊”的下面划出拍号,表明唱两拍。师教读“啊哈嗬”
6、完整的演唱歌曲。
1、师:“请大家看歌词,为什么会有高低起伏呢”生答师:“按照音的高低连接起来就形成一条旋律线,我们来看看与旋律线相对应的乐谱,一起来唱一唱。”
2、出示课件中的歌谱
3、师:“草原的宽广和博大赋予了蒙古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他们的歌曲都是跌宕起伏,跨度非常大,大家找找看什么地方跨度比较大”学生找出来进行演唱。
播放课件中的画面,学生演唱歌曲。
5、师:“如果这就是你的故乡,这就是你的家园,你又会怎样来演唱呢”生答,播放课件中的伴奏音响,学生再次演唱歌曲。
师:“今天你们都有哪些收获?”生答。“非常感谢大家让我度过了快乐的一天,有机会我们去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去领略那大好的河山,去了解各个民族的特色,去欣赏那些独特的文化,去品味中华民族渊源的文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骑上你们的小马出教室吧。
因为本课所学的歌曲是蒙古族民歌,这节课我以游览内蒙古风景“大雁湖”为主线,引导学生逐步了解蒙古族风俗人情、音乐及舞蹈,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里,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的情感主题----爱家乡。一开始我就播放以《大雁湖》歌曲伴奏为背景音乐、表现蒙古族人民风俗习惯和大雁湖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的幻灯片,让学生在温馨氛围中了解蒙古族及感受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音乐。同时以“大雁湖”为原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湖泊,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认真学习,用自己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所学到的知道来灌溉土壤,让它开出繁花朵朵,使这个了无生机的湖泊变得和歌曲中的《大雁湖》一样,引来美丽的鸟儿。把单调的课堂评价变成了一幅实实在在的风景画,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并能在评价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篇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喜欢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教师要通过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通过朗读,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情感得到激发。通过进一步的美读,展开想象,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针对教材特点,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通过课堂实践,可以看出,声像俱备的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了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教学时,音响逼真地播放出朱鹮飞来时的场景,首先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了朱鹮的美丽;接下来通过影像演示朱鹮的生活环境等画面,把学生引入一个景色奇异、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通过直观的画面,生动的解说,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使他们如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学生被这美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此时再来呼唤朱鹮回家,学生就迫切地想通过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听觉、视觉、思维被充分调动的同时,探究学习的热情也达到了高潮。因此,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的运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之笔。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内容,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创设了安静和谐的朱鹮生活的情境,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为具体生动的影像资料,使学生图文结合地学习课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然后针对重点的段落、语句进行分析,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同时,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欣赏多媒体展示的美景、与同学自由交流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完成知识的积累,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配合视频播映,结合重点语句的美读,学生进一步自主感悟到文章所体现出的意蕴,体会出考察队员和小伙伴们对朱鹮的珍惜和保护。这种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还充分激发了学生对野生动物的珍惜和保护的感情。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课文主题得到升华,同时,又反过来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篇四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利奥波德所著。《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包含有作者理性的思考。有些人把这篇文章定位为科学小品文,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误读。因为文中虽然也涉及到一些有关大雁的知识,但作者本意并非在介绍大雁,而是要描写“沙乡”这块“世外桃源”里,自然万物(包括人类)之间平等、自由、美妙、和谐的境界,并借此表达自己“土地伦理”的观点: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以及这个共同体本身——这就是“土地伦理学”。基于以上认识,这篇课文应定位为一篇“观察笔记式”的散文(随笔)作品,由此确定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而非讲授大雁的知识。
语文课程的目标包含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到《大雁归来》为翻译作品,其语言文字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译者的“个性解读”,显然不可能全然以语言文字为依据去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但又不能离开课文空谈作者的思想观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这无疑是有难度的,但也正因为此,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点思想深度,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设计的是从“观察”(大雁的飞翔、声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作者的思想观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
一堂语文课,由于执教者在教材理解和处理上的差异,带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雁归来》,一直有多种主题解读,我的看法是:“呼吁‘环保’”显然粗浅了些;“呼唤‘野性’的回归”更多的带有“个性解读”痕迹;而教参中认定的“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则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伦理”观念,是一种误读。其实,只要结合作者《沙乡年鉴》中的其它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万物之间平等、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雁世界”其实也正代表了“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人类世界”等等……并且启迪着我们对“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和谐的画面,且能给予他们一种思想上的“碰撞”,让他们改变人们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以为,这节课就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性”的关注,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色”,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
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和谐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这样一篇在大量感性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理性的随笔,这样一种有高度有难度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要想让初二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确实是有难度的,还是应该寻找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够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来实现教学,而不是像这堂课中所采用的研读、讨论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学形式,这里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的不足。如果能够解决这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就完全可以达到王曜君老师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现在的这节课,尽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错,但“有效”毕竟不足,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点”、“亮点”,所以“有趣”还差得远。
在这堂课中,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台上学生们的表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语言的流畅度,也间接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不够活跃。王曜君老师把课堂不足归咎于教师的亲和力不够,而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自认为在学生面前还是很有亲和力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学生的紧张造成了我的紧张,以致发挥失常了吗?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俞建祥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我。“学生的紧张是谁造成的?就是老师造成的!”是啊,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不是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吗?怎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影响你呢?如果当时能够多一些自身情绪的良好调控,多一些学生活动和心理方面的良性调控,这堂课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吗?毕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发言其实还是相当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控”啊!看来下一步,在本身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调控更加成熟。
得出了上两条“不足”后,这个不足的存在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了。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它最佳、最合适的“温度”,才能够使课堂更加和谐、美好。最后,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批评意见。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篇五
《大雁归来》是美国著名环保人士利奥波德的作品。文章用极为细腻的语言讲述有关大雁知识,并更多的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对大雁对自然的情怀。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我想我在教学中应该使我的学生也喜欢上这篇文章,如果学生能喜欢上这篇文章,我就算成功了。
单纯把讲解大雁的生活习性的话是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更何况语文课不是生物课。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语感,我觉得语感就像打篮球一样,要有球感。教练在训练球员打篮球时,一般是通过大运动量的练习。语文课我想应该与之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反复朗读。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时就把重头戏放在朗读上。我用了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但我的学生竟然都选择了默读,通过这次朗读我解决了关于大雁生活习性的一些知识的查找。第二次我要求学生放声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基本上做到了。然后是精读课文,我要学生找出描写大雁的几幅画面,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朗读学生完成的还行,最后是检验这几次朗读的成果,要求学生仿写句子,后来验证学生完成的也很好。我觉得我这样的设计也是有梯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我对这次公开课的结果很不满意。首先是情境创设还不够,我讲课有些着急,如果我能让学生把那首诗朗读一遍,最好把那首歌放给学生听就好了。本来我想把我国那首《雁南飞》放给学生听,后来我觉得这首个太伤感,就改成现在这首外国歌,从网上下载这首歌有些费事,我就把歌词打到大屏幕上。第二是学生的预习情况不佳,这通过学生的.朗读情况可以看出来,这说明我平时强调的不够。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并且充实词语积累量,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而这一切都应在保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这次公开课我觉得我是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距离优秀教师差的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