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不一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篇一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浙江省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周德颖今天,区进修学校的邹清老师来学校教学调研,听了我上的《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既肯定了我的优点,也给我提出了不少有效的建议。
我在上这课时,由“你知道李四光的哪些知识?”导入,揭示课题。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2个疑问:
1、这块大石头“怪”在哪里?
2、他是怎么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的。这是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我将问题及时打在电脑上,呈现给全班学生作为自学的导向问题。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也将本节课的重点定在讨论问题一。
孩子们发言积极,找到了许多重点语句,我虽然表面镇定地在讲课,带领孩子挖掘语言的重点、训练感情朗读。可是此时,我的心里已经开始发虚了。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思维在无限制地扩张,体悟的点铺得太开了,显得很散,影响整个课堂的严谨性,可是我又想不住及时刹车的方法,怎么办?好不容易,终于有同学说到了我课前预设的句子了,赶快抓住,将问题的讨论缩小到第二段。
课后我仔细思考了这个插曲,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陷。
1、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这篇课文读得不够透彻:
只重视了文中重点词句、语言训练点和思想感情的渗透,忽略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体系。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到二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这块石头的“大”,从而引发了李四光孩提时的疑问。其他段落为第二部分,讲述李四光不断探究问题的答案,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所以,如果将目标再锁定明确一些,就不会出现课堂上孩子说话如此散的现象了,我可以这样安排学习任务: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块石头的“大”?第二课时再安排后半部分来历怪的特点。最后在学完课文之前,结合板书指向课题,石头“大”,来历“怪”,怪不得叫“奇怪的大石头”呢!齐读课题下课。唉!怎么没早点发现。而且这归段的能力,是三年级重点要培养的,错过了一次好机会。
不错,细节决定成败,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让我觉得整节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
2、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会忽略朗读形式的问题,学着学着就变成齐读为主了,整个课堂齐读的比例占到了80%,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还得继续奋战。朗读可以分为:个别指名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课堂上,每一种形式的朗读都尤其重要的功效。比如个别指名读可以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通过个别学生的朗读达到示范、纠错、突破重点等多项指向明确的功能,同时体现了一个朗读的个性,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齐读可以很好地调控课堂纪律,使朗读有气势,但不易抒发孩子个人的朗读情感。再说赛读,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他们喜欢小组竞赛,喜欢那种获胜的感受,尤其是当两组站起来的时候,特别精神,特别投入。因此,课堂应是多种朗读方式的结合体,让朗读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功效。
另外课堂也有成功之处,需要坚持的。
1、识字的自主学习:
到了三年级,识字写字部分已不是教学的重点,此时就应该根据两年多学习的识字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自学生字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生字容易出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然后我再挑几个重要的字范写、讲解、书空、强调。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
2、问题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获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学生会仔细地去读课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
3、重点语句的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懂:
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一些重点的语句在每个孩子读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个别发表见解的互补及点拨,让孩子自主理解重点语句,通过抓字、词的体悟,帮助理解含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感情朗读的任务也由学生完成了。
课堂就是这样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将在课堂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不一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篇二
什么是特异呢?特异就是在形状重复或者雷同的画面中出现不一样的形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特异的'存在,宁静夜空中的一抹弯月,平静湖面上鱼儿的跃动,草地上的花朵等等。特异在美术设计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它能够打破沉闷的规律,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学生对构成比较陌生,本节课初步接触到平面构成的有关知识,关于重复和特异构成的现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初步的感知,如衣服花边的装饰的重复与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特异,学生校服的统一着装与领队服装的区别等。虽有感知但缺乏理论的认识和分析,本节课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欣赏结合教师讲解分析,让学生不仅全面、深刻的理解重复个特异构成的意义与美感,进而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一中特异构成的知识相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性太强,为了避免学生感觉难度大、枯燥,本课教学设计了较多互动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将学习的知识点融入到观察和游戏环节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在导入时我选择了两张有代表性的图片。一张色彩丰富,另一张色彩统一。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美感。美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并且各人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然后出示一张花朵图案图,由实物花朵向图案转化。从而了解重复概念,是外形、色彩完全一致。
导出对折重叠剪的手法。通过对比,了解选择的基本形要外形简洁。然后教师示范剪出重复形。为了让学生能排列出更丰富的画面,设计了互动的拼摆环节,自主探究排列规律。
在重复的图形中选择一个不断的进行图形变换,发现特异。通过联想小游戏,开拓思维。学生能通过观察自主的总结出特异的各自类型。
此外,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特异构成的特点和形式美感,教学资料中还出示了多个生活中特异现象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自己回忆生活中、自然界中的特异现象。
提出活动要求后,我再次强调制作步骤,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每一位小设计师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并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异基本型,我尽量去发现每位孩子作品中的特异之美,并鼓励他们大胆地创意和表现。最后,我带领孩子们了解特异在摄影、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绘画作品中的运用,以拓宽他们的眼界和思维,希望他们在趣味活动中,将专业的知识点具象化,并学会用不一样的眼光去发现身边的美。
这节课通过多次的试教和与同组老师研讨,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将重复与特异的概念和关联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虽然作业中还出现了构图问题和创作思维的局限,但也不乏给人惊喜的好的创作。由此发现,美术创作中思维的欠缺是影响作业效果的源头。美术课上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开拓,少一点重复技法的学习。对于美术来说,创造性的思维比熟练的技法更重要,这是我上这课后的一点感受。
不一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篇三
《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来历的故事。
我在钻研教材时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课上,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语言文字中涵泳,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信息。引导学生从“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 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从“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爸爸也说不清楚”知道石头来历不明。太多太多的疑问,足以说明这是一块奇怪的大石头。
孩子们发现“怪”的过程,正是探讨李四光内心疑惑的整个过程,跟着这种思路把学生们引入课本内容的学习中,从而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我把课件做成了超级链接的形式,做到课件与学生发现的内容保持一致,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达到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这是传授给学生的捕鱼之术,更是一种学习的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得情感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由于课文比较长,没有布置过预习,因此,我在课堂上给了比较多的时间读课文,初读,要求读通,同桌之间对读,要求读流利,三读,找相关句子。这样,用去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教学有点匆忙走过场的感觉。
另外,“奇怪的大石头到底怪在哪里”是否是学生所关注的,是否是学生急于想弄明白的呢?我也在反思,因此,“解学生所疑,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们”的要求还很远。这也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不一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篇四
本着上述观点,在“石头大玩家”的主题活动中,我提供了丰富的装饰材料和形状各异的石头,鼓励小班幼儿大胆想象,积极的对石头进行装饰活动,但是两天活动下来,情况是这样的:绘画区的幼儿只是用颜料进行随意的涂抹,手工区的幼儿只是剪一些碎彩纸随意的粘贴在石头上。
思考一:幼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为何拿到石头幼儿却不能够大胆的去添画呢?可能是因为幼儿年龄小,接触到的事物还很少,所以由石头很难联想到更多的物体。
为此,我把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转移到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上,每天确定一个制作主题,如把石头添画成蝴蝶、小鱼、太阳、人物等,老师示范过程,幼儿模仿。
思考二:有了制作主题的引导和教师的示范作用,幼儿模仿出了许多一模一样的装饰品,但是幼儿的思维受到了局限。
偶尔一次的亲子活动“小钥匙变变变”中,目标是鼓励幼儿借助小钥匙大胆想象,添画出新的事物。教师提供范画,请幼儿来思考:把小钥匙变成了哪些物品,想想除了这些事物,还可以变出其他不一样的事物吗?幼儿想出了许多的事物形象。思考三: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不是因为年龄小限制幼儿的想象,主要还是老师启发的方式。出示范画看似是在给予幼儿一些东西,实际上是抛砖引玉,启发幼儿想出更多的东西。
看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与教师有效的启发诱导有很大关联。教师的诱导作用表现在激发幼儿联想事物的兴趣上。例如,教师在教室里摆放各种构思巧妙的石子玩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把其中几个形状有代表性的玩偶反面向着幼儿,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石子的外形特征上,待幼儿观察片刻后问幼儿“石子的形状象什么?利用石子的形状可以添画成那些物品呢?”幼儿认真地思索后,就能根据石子的外形特征和已变出的事物,联想到许多熟知的事物形象。比如,椭圆形状的石子可以添画成人的脸、鸡蛋、鸭梨等物品;方形的石子能添画成电视机、楼房、汽车等物品;三角形状的石子能画成神仙鱼、杉树、蛋角等物品;而那些形状不规则的石子则可以添画成飞机、大炮、人物、动物……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激活了一连串与石子表象相似的事物形象。
不一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篇五
《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解决疑惑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描写石头的句子,再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再让学生反复读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它的“大”。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接着,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李四光和老师、爸爸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然后,我让学生总结出李四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都积极举手发言。
总之,课堂上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好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讨论,使语文课堂更高效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读书来理解课文,通过读书来抒发感情,通过读书来提高素养。
不一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篇六
(一)这一课写的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对课文中出现的许多专业名词都不太懂,所以我在学生以口语猜测之后,又进行了详细讲解。在理解课文内容时,第一段我以指导学生怎样读为主,先让其围绕是怎样的石头及他们怎么围着石头捉迷藏的读书,在学生说了以后,让其抓住主要词来读,使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然后进行角色朗读,表现出李四光的特点,让学生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已评出应读出李四光的什么特点怎么读。最后通过他解决这个问题花费的精力与时间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已学了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体会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轻易放弃没有解决的问题。但在对比时最后两段的朗读指导有点少,有的学生读得不流利。
(二)《奇怪的大石头》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
《奇怪的大石头》题材的主人公——童年李四光,塑造的这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内心蒙发的精神更对学生求知欲和好胜心的激发得到启发,故事也点出了一个精髓: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所以我要让我的学生通过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启发和对学习的动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上落伍。”是啊,“思考”与“阅读”。记得自己孩堤时,全然不知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机械的去上学和放学,对老师的害怕也远远大于父母,那时就树立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崇敬,直到今天自己也做了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特别亲切,角色中我是他们的老师,而在我老师眼里我永远是她的学生,今天我把小时候的迷惑问了我的学生:“父母为什么送你们上学?”面对这群三年级孩子的回答,让我既为之懈动又惊叹,内心深深的感慨。
课文中出现的许多专业名词都不太懂,所以我在学生以口语猜测之后,又进行了详细讲解。在理解课文内容时,第一段我以指导学生怎样读为主,先让其围绕是怎样的石头及他们怎么围着石头捉迷藏的读书,在学生说了以后,让其抓住主要词来读,使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然后进行角色朗读,表现出李四光的特点,让学生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已评出应读出李四光的什么特点怎么读。最后通过他解决这个问题花费的精力与时间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已学了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体会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轻易放弃没有解决的问题。但在对比时最后两段的朗读指导有点少,有的学生读得不流利。
(三)《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
教学中我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处“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说实话因为是随堂上课,我在上课之前是做好准备的,我想好了上课应该说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我又该怎样回答他们。可是一上课,好多东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样。
不一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篇七
《奇怪的大石头》一文教学结束了,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李四光的老师面对他的学生的提问这部分是这样写的: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xx年修订)中第六条指出,教师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终身学习”是现实的要求,更应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的追求!
不一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篇八
在教学时,我使用了第二份教案,当时感觉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才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虽然担心三年级的孩子会跟不上,不习惯合作,但是有辅助性问题引路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课堂实效却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程理念当然是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当然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而刚刚由低年级才走入中年级的孩子,合作学习的能力、方法都不具备,在合作学习中,给一些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机会。
本课的教学,由于设计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导致老师牵引过多。
由此看来,开始的第一份教学设计是却适合三年级孩子的。由那块奇怪的大石头入手,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接着直接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李四光执着求索的精神。在教师努力创设的情境中,使孩子们受到一种感染,使他们对李四光产生一种崇拜的心理。这才是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的意义所在。
不一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篇九
我把目标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体会李四光善于思考和执着的精神。我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思考来理解课文,把学生带入情景,扮演李四光和老师进行对话感知问题,学生对扮演李四很感兴趣;最后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一读再读,深入思考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经过共同的讨论,我们得出结论:
1、李四光思考了许多年
2、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知识
3、李四光专门回家乡对石头进行了考察。
4、继续研究发现长江流域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通过这样的结论和总结,我立即引导学生谈收获,通过看李四光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一开始不太敢谈,只有几个举手的,但我抓住这几个同学的带动作用然后启发,学生就谈的好多了:不放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爱思考、不轻易放弃,甚至连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名言“不抛弃、不放弃”都有学生谈到。我又抓住学生平时积累成语的习惯来激励学生,有同学用上成语了,你也可以用平时积累的成语来描述,学生又谈了不少,而且让人感觉到学生对课文的主旨体会的比较到位,最后以我的“锲而不舍”做了小结。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启发与鼓励下变的更爱思考了。也更会思考了。第三节课,我乘着东风让学生写上课的收获,结果有的学生写了两页还多,从知识方面到精神方面,学生确实能把收获谈出来了。我又趁势告诉学生,能写出这么好的收获,你就已经会写很棒的读书笔记了,在收获前边再加上对课文的介绍和对重点句段的体会等等,一篇很棒的读书笔记就诞生了。孩子们为自己的这一收获兴奋不已,纷纷举着手告诉我,“老师,我写了两页多收获呢!”
课后,我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真的收获不小,单单是意外地教会了学生写读书笔记就让我很是欣慰。以后继续努力,尽可能多的营造这样多方面丰收的课堂。
不一样的岩石教学反思篇十
《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我想:李四光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动脑的人,这节课不正是要让学生学习他这种优秀的品质吗?于是,我便改变了以往师提生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来解答。下面是我的一段教学片段:
生:读课文,认真批注。师巡视。
师:哪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先来发言?
生: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怎样来到这里的?
生:这块大石头是从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生:那“这里”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这里”指的是李四光的家乡,我从资料中得知李四光的家乡在湖北黄冈。
生:这块石头究竟是什么时候被带过来的?
生:老师不是说了吗?是第四纪的时候,大约从250万年前至今。
生:那究竟是哪一年呢?
(看来,这位同学不问出个具体的年月誓不罢休)
(学生们个个沉默无言,眼神里充满了疑问。)
生:第四纪冰川怎么只带来了一块大石头呢?
生:是呀,这里怎么只有一块大石头呢?(同学们纷纷向我发问)
师:我想,这是这块石头与这个地方的缘分,是缘分让这块大石头来到了这里。其余的石头大概与这个地方缺少缘分吧。就像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是缘分让我们相聚、相知,我们彼此间应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珍惜这份难得的缘分才是啊!
生:老师,这块大石头怎么这么大,它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备课时还真没有想到,情急之中,我把问题推给了学生。)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呀?谁能答出来,谁就是这位同学的老师。
(谁知,学生们一个个都皱着眉头,连连摇头,用疑问的眼光看着我,等着我给他们指点迷津呢!可我也不太清楚啊,怎么办呢?没办法,只有推到课后去完成了。)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提的很棒,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这节课总算结束了,可是这节课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课堂上孩子们那咄咄逼人的质疑让我惊喜,也令我不知所措、备受尴尬。为什么孩子们提的问题,自己备课时却没有想到呢?反思自己的备课,老师只顾追求“先声夺人”的效果,追求教学问题设计的巧妙,追求教学语言的优美,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等,只以教师成人的眼光来备课,这样的备出来的课堂完全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表演,老师牵哪儿,学生走哪儿。只要老师所提的问题被一一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大功告成。从不考虑这些问题是否是学生所关注的,是否是学生想急于弄明白的。这样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解学生之所疑,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