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篇一
本单元主要以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为主题,所以在讲课文之前,我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这一单元的导读部分让孩子们了解整个单元的主题,把孩子们自然而然带入到大自然的情景当中。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我通过图片欣赏的形式让孩子有所了解,在学习古诗之前,我先播放了一组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并进行了配乐欣赏),当时就可以感觉得到孩子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对自然的求知欲很强,在学习古诗时以读为主,先出示图片,让孩子们说说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之后出示相应诗句,不但使孩子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在朗读上更有所提高。这节课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减轻了孩子的识字负担。在逐句指导后,在出示全诗让孩子自由朗读,孩子们读的非常投入,大部分孩子能当堂背会。最后我又拓展了一首小诗《瀑布》,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读!通过这节课,让我知道了,古诗并不是像我们小时候学习那样一字一句的讲解诗意才会记得住,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孩子能掌握的也很好!而且学习起来并不会感觉枯燥。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篇二
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本课重点是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
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并有效利用搜集资料。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倡导大语文观,它强调课文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教学资源的全部。语文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所以,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瀑布的资料,从课堂的汇报可以看出,通过搜集交流,学生对瀑布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而是围绕瀑布这一中心所形成的一种大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搜集过程,更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交流之后,要求学生“下课以后把所有的材料都粘贴到墙报栏里,大家都来读一读”,使材料发挥了最充分的作用。
2.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拓展,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使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相机进行了创新思维的拓展教学。如: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瀑布的声音让学生听,然后猜猜是什么声音,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声音不仅像诗歌中所描述“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有时还像火车疾驰而过的轰鸣,像闷雷滚动,像万马奔腾……又如:学生观看了瀑布的图片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你刚才看到的瀑布是什么样的?”学生说,有的像白色的马尾,有的像一条长丝带,有的像又宽又长的水帘子……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显示出创造性思维在他们身上所释放的巨大能量。
可是也有不足的地方。虽然能够重视学生的朗读,体现新课程“以读为本”的理念和要求,但还不够深入。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同桌互读、男女分读、小组读、集体读,配乐读,加动作读等,更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读出感悟,读出体会。同时,对学生朗读的引导和评价上还应该更为细致和耐心些,要说到点上去,更加富有人情味和鼓励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一篇课文,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窗。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广阔的知识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只要这样坚持下去,阅读教学一定会在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学生的阅读能力等语文素养也一定会不断地得到发展与提升。
冷眼看质疑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质疑环节“,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令人欣慰的!但质疑过程中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也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
1.虚晃一枪,两张皮。一次我听一位老师执教《瀑布》。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学生一连串提出好多问题,比如,“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中“叠叠”是什么意思?“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怎么说是“白银”?“一座珍珠的屏”中“珍珠”是什么?……面对提问,教师只是倾听、点头,态度极其和蔼。待学生问完了,教师说,很好,下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趁热打铁而要留到下节课?等到了“下一节”,学生的兴奋期已过,解疑的意义还有吗?同时我也担心:到下一节课,热情已经冷却的,可能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可能不再理会“上一节”的问题,依然执行自己固有的教学思路。
2.明知故问,走过场。引导学生质疑主要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使教师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效率。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是,我发现,好多质疑就是注重形式,走过场――为疑而疑。
“看到题目你产生了什么问题?”这是我在另一节《瀑布》课上听到的发问。学生马上开始了动嘴不动心的所谓质疑:“为什么写瀑布?”“怎么写瀑布的?”“瀑布是怎样的情景?”其实,这是服务于老师思路的明知故问。试想,我们日常阅读时,看到题目,如果感觉吸引人,就会一气读下去,怎么可能“停”在那里,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即便有,也只能从阅读中寻找答案,而下是坐在那儿傻想。
3.水上浮萍,不到位。高质量的“问”,应当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学生质疑水平的不同,正反映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下。如果学生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上,我们教师就该好好反省自己了。对字、词、句进行解释,这些疏通性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质疑环节的重点。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
要理解这些诗句,教师就须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远望瀑布,灰白颜色,不透亮,就像白银一样,一种蒙?模糊的美。当近在眼前,瀑布倾泻而下,无数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五光十色,像一座珍珠的屏,美丽极了!这样,质疑才能达到应该有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所理解说的“白银比白色好听”的层次上。
实际上,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课堂上好多老师设置质疑环节的最终结果是教学以失败而告终。回顾自己,我也出现过类似问题。比如,学生质疑,我就跟着跑,放弃了主导作用;教材被肢解,成了支离破碎的问题课,以至于“整体感受”“圆融之美”成为梦想。
《瀑布》,这么短小优美的一首诗,学生却提出那么多,那么碎的问题,让老师一一解答。我想,这绝对不是作者希望看到的。质疑太多,诗的神韵就“散”了。应当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反复感受瀑布的整体美,对个别的词语理解不必“较真儿”。
无论如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深而真的“感”永远比细而碎的“懂”更重要。
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课件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者,应该以人为本,关爱教学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切实成为语文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工具。学生步入三年级上期,其认知特点还是喜欢形象鲜活、生动有趣的事物。因而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课件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短诗,从声、形、色三方面生动刻画出瀑布恢弘的气势,柔美的景致。在教学中我以引导学生体会瀑布的声音、形状、颜色为教学重点、难点切入。运用课件展开教学,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崖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教学时,先播放瀑布轰隆隆的声音,学生以听觉感受瀑布的恢弘气势。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对瀑布声音的体会更加深刻。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想着瀑布的声音,那壮观的气势自然声情并茂地展现出来。
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运用课件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突破此难点,只需一幅青山衬白色瀑布的远景图,便使学生即刻感受到色彩的对比,体会到“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境,那欷[声化为对瀑布美景的赞美,化于充满豪情的诵读之中;而领会“一座珍珠的屏”,则将珠帘图与瀑布对照,花千言万语费尽周折讲解的难点就在这形象的图景前化为动情的吟诵,融入字里行间中了;同样,那如烟如雾如尘的缥缈意境,也让学生一边欣赏相应的图片,一边轻轻读出它那曼妙的变化来。学生们在这欣赏与诵读的过程中,充满了欣喜,充满了激情,一次次动情的诵读使学生们沉醉于瀑布时而恢弘、时而轻柔的情境之中。
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了重难点,还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同时还能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信息源。
因此,教学中,我还利用课件拓宽学生的视野,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知名瀑布: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世界第一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最洁净的瀑布群――九寨沟瀑布;亚洲最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世界上最宽瀑布――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欣赏到这些奇美的瀑布,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争先恐后谈论自己的感受。信息量扩大,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运用课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有效地运用课件,是对传统教学的完美和补充。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篇三
按照我事先预设好的情境: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然后把生字卡片贴在大树上,准备带着学生玩摘果子的识字游戏。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识字游戏。
(这时,却发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插曲。多嘴的余威爆出:玩摘苹果的游戏。我没有想到我设想的只是摘果子而己,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去摘什么果子,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没有批评余威,而是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了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巧妙的顺着学生的思维,上了一堂学生喜欢的识字课。)
师:哦,我们班的余威肯定最喜欢吃苹果了。
(学生们被我的幽默逗得哄堂大笑,余威也笑眯眯地望着我。)
师:小朋友们平时是不是最喜欢吃水果呀?
(学生们齐声回答:是。)
师:接下来,我就满足大家想品尝水果的心愿。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果园里,去尝一尝那些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水果吧。
(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了。)
师:谁上台来把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
(学生们兴奋地跃跃欲试,一个个高举着小手,生怕老师没有点到自己的名字,有的学生甚至在下面大喊:我来,我来。看到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我暗暗高兴不巳。)
刘超:我最喜欢吃苹果,所以我摘下来的是又酸又甜的苹果,请大家跟我一起认识它--喻比喻的喻。
(刘超从树上摘下了生字卡片,学生们就跟着他一起读。)
许可:我摘的是甜甜的梨子,请大家跟我一起读--般一般的般。
刘小毓:我摘的是人参果,请大家跟我一起尝一尝这美味的人参果--屏屏幕的屏。
李子为:我摘的是海南岛的特产椰子,我来教大家认识它--丈丈量的丈。
方诗佩:我摘的是又大又圆的桔子,喜欢吃桔子的小朋友一起来品尝--尘灰尘的尘。
柳昊:我的摘的是弯弯的香蕉,香蕉非常可口,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瀑瀑布的瀑。
(指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师:刚刚我们不仅品尝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小朋友们还很快地认识了6个生字宝宝,你们真聪明!
在本环节教学中,我完全没有按照事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教学生取代传统的老师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这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地习惯,把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的识字成为自己的生活需要。
摘水果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构思教学情境,它不仅把识字和实物建立了联系,丰富了这些汉字的人文积淀,更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愉悦,给予了他们进一步去学习其他水果名称汉字的冲动。,因此,他们学得兴致盎然,表现得积极,热情,独立,主动。二、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在识词中识字,在学句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使识字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而不是离开语言环境孤零零地识字,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是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宗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让他们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的理念指导的结果。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篇四
整堂课,我围绕文章的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展开教学。设计了“作者两次来到黄果树风景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两个主干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在读中感受作者内心的陶醉,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在教学中,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庐山瀑布的美景图,一下子将学生带入到壮观的瀑布世界;然后我们一起欣赏《望庐山瀑布》的配音朗读,并试着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唤起学生对“瀑布”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这样做,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当你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时,你最想干什么?”引发了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渴望;“当你听到黄果树瀑布越来越大的声响时,表明我们离瀑布越来越近了,你又在想什么?”道出了“游客们”内心的急切心情;“现在,那匹宽幅白练就在你的眼前,你内心又有什么感觉?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近了黄果树瀑布;“作为游客,你千里迢迢来到风景区,难道就只想远远地看着瀑布吗?你还想做些什么呢?”则又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了谷底,享受黄果树瀑布带来的凉爽与惬意;“游客就这么久久地坐在瀑布跟前,感受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此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把学生和作者、游客和大自然紧紧地融为一体,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得挺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设计较少,很多时候需要靠学生的想象,缺乏直观的体验。这也使得学生的思路不开阔。
今后在多媒体的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只有当学生亲生体验过,才会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这句话指引着我整篇教学的设计。所以在教学中,我觉得有一点是成功的,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由于瀑布离我们生活比较远,对于孩子来说,缺少直观的感受,缺乏生活的沉淀对文中的有些语句。如果就这样讲一讲,孩子只能浮光掠影地了解课文,所以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使用了多媒体,使图文音像相结合,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能尽快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有最大程度的感悟,这样,才能将外部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内在情感,在读赏说中深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又使学生开阔眼界、受到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节课下来,我总感觉这个多媒体的播放是不是多了,总共有5次,再加上不是串联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开关开关,影响时间和师生的思路。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仔细想来,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
1、课的节奏不够紧凑,前松后紧。
2 、没有关注学生,缺乏教育机智。
不知从何时起,好像很不满足于很顺当的课堂,但是真正面对学生的生成时又缺乏教育机智。原因有: 只顾一厢情愿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停下脚步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回答,没有关注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的生成不够敏感,没有很好地利用生成的资源。如当学习瀑布的形态时,学生说到“瀑布像银河从九重天落下来。这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把黄果树瀑布与庐山瀑布进行对比,提炼出黄果树瀑布的宽,以及它的气势非凡和雄伟壮观。
3、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引导作用。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没有进行巧妙地点拨和引导,使之提升自己的见解。如还是在学习瀑布的形态时,学生说到“悬挂在岩壁上的瀑布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时”,我没有抓住这一有价值的信息给予提示,促进更多的学生思考。后来想想,学生能想到是千军万马奔腾而来,说明他已经体会到瀑布的动感,此时我可以趁势追问,你为什么会想到是万马奔腾?从而引出这个“泻”,是我剥夺了学生精彩的理解性的表达。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经常让学生揣摩语言,分析语言,才能帮助学生产生敏锐的语感。
4、在设计时我考虑得不够周到,对学生的悟可能估计过高,导致学生对作者的体会感悟不深。比如在学习声响部分,我只引导学生抓住这个“飘”字,体会声音的轻柔,却忽视了学生对“涌”以及“喧嚣”的理解,所以在指导朗读时,学生不能读出瀑布由轻柔到訇然作响的变化特点,是经过我的强调,第二遍才读好的。又比如在感悟“银雨洒金街”环节,考虑到 “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这几个词语难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具体的画面,所以在出示水花飞溅、漫天飞舞的动态视频,图文结合,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图片创设的情境之中,也自然地感受到了瀑布挥洒飘扬之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弥补了学生想象上的一个空白,给学生直观真切的感受。但在预设这段时,我是想能不能体现与前面的不同,所以没有按我的“三步走”,只是先欣赏图片,再训练说话,最后指导朗读。因此在课中学生的理解也听在表面。事后想想,这段我还必须要这样处理:还是先让学生交流自读时的感受,再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如:飞溅起的水花腾空而上,高达数百米体会水流的大和急,然后播放画面,同时配以语境体验,(此时你就是一名游客,雨雾飘飞,直洒你的脸上,有什么感觉?)让生谈感受,最后激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正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美丽。所以,对于遗憾,我会坦然面对。同时我始终相信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希望在座的同事们能毫无保留地说说这节课给你们的思考,让我能更好地完成这次的二度设计。有了你们的帮助,我相信下一次,会更好!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黄果树瀑布》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通过反复斟酌,我觉得只有把学生的眼、耳、口、心一齐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有最大程度的感悟。
本课第四自然段的教学设计,是学生的眼、耳、口、心一齐运动的典型。本段主要讲的是瀑布激起的水花落在黄果树小镇上的一系列轻盈优美的动作,其中“银雨洒金街”这个比喻最使学生心驰神往。在设计时,考虑到 “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这几个词语难以在一些想象力较弱的学生脑海中产生具体的画面,所以在学生学习这一段时,一张水花飞溅、漫天飞舞的图片适时出现在本段文字边上,图文结合,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图片创设的情境之中,情由境生,如此美妙之境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挥洒飘扬之美,配上悠扬的音乐,朗读也成为一种另有风味的美,教师在欣赏黄果树壮美的同时,也在聆听一支唱响在孩子心中的赞歌。在一遍遍的品读、赏读、赛读中,学生对于形成“银雨洒金街”一系列动作了如指掌,对“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为了让学生学会区别“洒”和上文中“泻”以及下文中的“溅”的不同,深情赞颂后,我安排了练习,也就是课后第三题(在括号里填入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答案分别是:泻、冒、溅、洒。但是我将这题设计成了选择题,每题都给以上四个答案,学生完成之后可以立即交流正确答案,教师也可以马上知晓学生的选择情况。
本课除了要让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也要让学生学会感悟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对人性的陶冶。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时,我想到2-4自然段的学习,教师扶得比较多,所以设计为学生通过浏览相关文字、图片,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导航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这部分中,作者感受到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是重点,而作者之所以有此感受,那是他也调动了全身的器官,用眼观赏,用耳聆听,还有自己在具体环境中的真切感受。我安排的自学导航虽然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但是学生对于作者体会的感悟还是需要教师注意点拨,如何做到教师不动声色学生却有所悟?在设计时我考虑得不够周到,对学生的悟可能估计过高,恐与自己的预设相差太大,达不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感受到大自然对人性情的陶冶。或者可以在前一部分的学习之后作一个总结,让学生知道作者之所以能感受到瀑布的壮美,并且把这份美留在许多人的心中,那是作者调动自己眼、耳、心对瀑布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让学生运用作者的方法,试着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篇五
案例:
按照我事先预设好的情境: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然后把生字卡片贴在大树上,准备带着学生玩摘果子的识字游戏。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识字游戏。
(这时,却发生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插曲。多嘴的余威爆出:玩摘苹果的游戏。我没有想到我设想的只是摘果子而己,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去摘什么果子,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没有批评余威,而是适时地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了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巧妙的顺着学生的思维,上了一堂学生喜欢的识字课。)
师:哦,我们班的余威肯定最喜欢吃苹果了。
(学生们被我的幽默逗得哄堂大笑,余威也笑眯眯地望着我。)
师:小朋友们平时是不是最喜欢吃水果呀?
(学生们齐声回答:是。)
师:接下来,我就满足大家想品尝水果的心愿。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果园里,去尝一尝那些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水果吧。
(好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了。)
师:谁上台来把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
(学生们兴奋地跃跃欲试,一个个高举着小手,生怕老师没有点到自己的名字,有的学生甚至在下面大喊:我来,我来。看到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我暗暗高兴不巳。)
刘超:我最喜欢吃苹果,所以我摘下来的是又酸又甜的苹果,请大家跟我一起认识它--喻比喻的喻。
(刘超从树上摘下了生字卡片,学生们就跟着他一起读。)
许可:我摘的是甜甜的梨子,请大家跟我一起读--般一般的般。
刘小毓:我摘的是人参果,请大家跟我一起尝一尝这美味的人参果--屏屏幕的屏。
李子为:我摘的是海南岛的特产椰子,我来教大家认识它--丈丈量的丈。
方诗佩:我摘的是又大又圆的桔子,喜欢吃桔子的小朋友一起来品尝--尘灰尘的尘。
柳昊:我的摘的是弯弯的香蕉,香蕉非常可口,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瀑瀑布的瀑。
(指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师:刚刚我们不仅品尝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小朋友们还很快地认识了6个生字宝宝,你们真聪明!
教学反思:
在本环节教学中,我完全没有按照事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教学生取代传统的老师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这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地习惯,把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的识字成为自己的生活需要。
摘水果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构思教学情境,它不仅把识字和实物建立了联系,丰富了这些汉字的人文积淀,更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了愉悦,给予了他们进一步去学习其他水果名称汉字的冲动。,因此,他们学得兴致盎然,表现得积极,热情,独立,主动。二、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在识词中识字,在学句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使识字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而不是离开语言环境孤零零地识字,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是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宗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让他们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的理念指导的结果。
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篇六
对于《壶口瀑布》这节课来说,我花费在品读赏析这一环节的时间较长,以至于后面环节的处理很是匆忙草率!反思一下,一切偶然皆是必然!源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太过随性,不注意适时收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不断修炼,懂得掌控课堂,收放自如!
付出不一定成功,但一定会有所收获!能得到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点评和指导,真是三生有幸!同时也特别感谢济南名师滕南老师长达半个小时的有针对性的电话语音点评指导!专家之声,高屋建瓴,如沐春风,如饮佳酿,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