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官教学教案篇一
光合作用的器官——叶,是北京版生物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关于光合作用中的一节内容。教材内容的顺序安排是先学习叶片的结构,再学习光合作用过程,本人认为本节教学核心内容是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的适应性特征,学生首先应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概念有一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叶的形态结构如何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为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人将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光合作用概念得出之后进行。
植物叶的结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重要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叶片结构是一节以形态结构为主的课,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学生对学习结构性知识做了方法和技能的准备,同时使学生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宏观上观察菠菜叶片的结构组成、用显微镜观察迎春叶横切和蚕豆下表皮的切片来认识叶片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探究叶片的结构特点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在教学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观察叶片结构特点,分析讨论其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其自主分析和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自学、思考、讨论等方式,以及在教师适当的引导和讲解下,能总结出叶片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再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本节课成功之处: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中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教学特色:学生根据观察导航先从宏观观察菠菜叶片的结构组成,再用显微镜从微观观察迎春叶片各部分组成的特点和蚕豆下表皮的细胞形态、排列状况,然后再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讨论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问题,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达成一致,最后教师利用模型将叶片的结构特点以及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指导下,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注重学生认知、理解和生成的过程。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以观察叶片的结构为例,让学生先从宏观上亲自观察叶片的结构组成、再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永久切片和蚕豆叶下表皮来认识叶片的微观结构。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最终认知叶片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总结能力比较欠缺;个别学生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比较亮,影响了观察结果。
五官教学教案篇二
一、教学内容(重、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是光合作用过程,其中重点是学生能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概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式。难点是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及两者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一些自然因素如何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出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的措施。
二、理论依据
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在这种时期,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思想很强,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努力发掘教材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多联系生活、生产中的各种情况,引到学生探究、分析并能根据所学知识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而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学生已知的初中知识光合作用、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借助多媒体的展示,通过学生的回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大量的学生活动,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通过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多分析、多探究,把难点一一剖析成若干个简单问题,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及探究精神;通过多媒体的功能将学习的知识总结连贯起来。
四、达成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以理解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下,一一突破重、难点,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开阔,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多媒体的使用,生活、生产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五、完善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如:课件的制作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处理好细节问题;板书应合理化、明了化、科学化;教学语言应能言简意赅,多让学生说,多与学生多交流,吸取学生的创新之处;把握好教学时间,最好留三至五分钟让学生自主回顾本节课内容,充分消化。
五官教学教案篇三
高中生物三本必修课本虽然是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但是实际上各部分内容之间经常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找到这样的知识连接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现有知识,也为之后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
《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光合作用的过程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往往需要一个课时专门讲解过程,而光合作用的意义容易简单带过。事实上把光合作用的意义给学生讲解透彻,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同时也为异养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类吃饭、穿衣以至其他日用物品的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光合作用提供的。根据粗略的估计,在大约5亿1千万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上,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吸收1750亿吨的碳素(其中陆生植物吸收200亿吨,水生植物吸收1550亿吨)。如果按照碳素平均占有机物干重的42%计算,那么每年大约可以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可以说,地球上的有机物基本上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又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一部分辐射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果按照植物每年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计算,绿色植物每年就贮存7.11×1018千焦的能量。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每年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能量的100倍。因此,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初源泉。从动力的角度看,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动力,虽然已经能够由原子能、水力发电以及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解决一部分,但是在现阶段,人们所需要动力的大约90%,仍然必须依靠煤、石油、天然气、泥炭和薪柴来取得,而所有上述这些动力资源,都是从古代或现今的植物光合作用中积累下来的。
第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根据绿色植物每年同化1750亿吨碳素计算,每年从光合作用中可以放出大约4700亿吨的游离态氧,这就把原先没有氧的地面改变成为有氧的环境。这种情况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进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氧的释放和积累,能够吸收太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强烈紫外线的辐射,逐渐形成了大气表层的臭氧(o3)层;另一方面为更高效能的有氧呼吸代谢过程提供了条件。由此可以认为,需氧生物出现的先决条件就是光合作用。此外,地面上进行的氧化过程也都是要消耗氧的。所以光合作用也是推动地面上大部分化学过程以及净化环境的原动力,这是因为自然界只有光合作用能够提供氧。
以上从物质、能量等角度对于光合作用的分析,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为后面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对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初步的了解,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掌握的更好。
五官教学教案篇四
本节课帮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等内容进行了知识网络的构建,并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进行了归纳与整合。这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本课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资料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然后,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主线,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基本要素、实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知识网络的构建。最后,对于相关实验的复习是以萨克斯实验为基础,更换单一变量,重设对照实验来创新性的归纳与整合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的实验。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了自身的知识网络,而且高效的整合和利用了教材及所学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2、本课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小组合作能力为宗旨,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光合作用概念的提出、反应式的书写到对萨克斯实验的分析及其他相关实验的设计、整合,全部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在课堂上既有小组内的合作,又有小组间的竞争,以抢答、小组发言人展示等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聆听,并畅所欲言做出恰当的评论、补充或质疑,优化了思路。
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做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也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的习惯。从而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3、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更多的关注了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踊跃发言的学生,而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虽然按照课前的组内分工布置了相关任务,但是在展示、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没有给以更多的关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五官教学教案篇五
《能量来源——光与光合作用》是高一新课改人教版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按照最初设计思路顺利地完成了,我的自我感觉还不错,但组织听课老师一评课,才发现自以为满意的课,还是有很多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新课改提倡“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何贯彻这一理念,是我们一线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节课我是从“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和分离”这一探究实验中引出的,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实验,但考虑到一节课只做这一个实验,时间有富裕,而且不能充分利用实验结果引入新课,使课程内容丰满,另外考虑到在实验室上课要强调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可能会占据绝大多数板书,后续新课又不能就在实验室上,再次不利于听课老师就坐,因而将实验挪到教室里,一方面利于听课老师就坐,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中首先想把新课程理念贯穿进课堂,再次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另外用多媒体辅助,增加教学直观性。
教学过程:
1.教学中开始用板书给出几组数据,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讲述新课。
2.探究实验先给学生强调注意事项,再组织学生实验。
3.实验结果推出新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光合作用结构的教学。
教学中可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教学环节完整,时间紧凑、合理,能着意把新课程理念贯穿进课堂,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这是这节课的优点,但听课老师提出的一些意见,却让我意识到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也引发了我的反思。
1.教学中对实验过程中的严密性和规范性考虑不足;
(1)教师在药品发放过程中,应交给学生代劳,教师做好指导就行了。
(2)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添加量应减少,以免影响实验。
(3)植物叶片类型多,应给不同的实验组发放不同绿叶来形成对照。
(4)叶片的量要保证足够,且叶片需用剪刀剪碎,而不是用手撕。
(5)滤液细线的改进画法很好,但要给学生强调注意事项,并给学生做相应的指导。
(6)层析时要指导学生如何水平放滤纸条,并加盖。滤纸条可设置剪去两角和不剪角的做对照.
(7)实验结束后要给学生强调尽快洗手,避免有害药物损害学生健康。
(8)实验结束后,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实验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明确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真正达到实验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2.教学中语言不能太过于简洁,精炼,重点知识应该多强调几遍,便于学生识记并理解;
6.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要注意制作时动画设计不要花样太多,以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并选择好教学方法......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新课改没有固定的模式,教无定法在这一轮新课改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次对外交流课也为我们向兄弟学校的老师交流经验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使我们授课老师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今后还需多向同仁学习`取经,帮助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多借鉴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真正成为新课改的践行者和领军者.
五官教学教案篇六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了一些答案,本节课重点是曲线分析,要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来,同时要明确规范作图的要求、步骤,这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要渗透解题方法,并通过变式训练不断强化、巩固,习题讲评要清晰、到位,尽量让学生说、引导其思考,板书与多媒体要能做到有效的结合,扬长避短,整节课下来,学生对曲线图的解题方法要做到心中有数。
本节课上完之后,发现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有点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
2.老师自身一定要规范作图,最好用尺,给学生树立榜样。
3.未将c3、c5与过程图联系,可直接在图上分析,如停止光照,将光反应遮蔽起来进行分析,这样较形象,学生更容易接受,让学生在原图上理解、记忆,把中间过程拿掉,不增加麻烦。这部分重难点是课本上的图,可以将几幅图整合为一幅图,而不能脱离教材原型。
4.要敢于取舍,另外注意语言的简练,语速再放慢些效果更佳。
5.可尝试让学生分析、讲评题目,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本节课核心知识,老师重在引导,创设机会让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