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教育文章篇一
“中国差生”变“美国天才”
在国内他被教成水泥脑袋,到美国他被育成年轻天才。
他叫王楠子,8年前,他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王楠子如今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通过动画领域的开拓,他甚至已在美国贷款买好了一幢三层小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促使他的父亲王恩重向国内教育现状发难。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新闻,而王楠子父亲质疑国内教育更是一个有价值的举动。透过中国差生王楠子到美国变成天才这个事件,我们看到今日中国之教育是神魂颠倒的教育、是失魂落魄的教育。教育的精魂已经不复存在。这样的教育甚至不能称为"教育",而只能称为"教学"、"教书"、"教考"。
著名旅美教育学专家、《"高考"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先生,亲见亲历并比照分析了中美教育根子里的不同,他说: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中国差生"王楠子就是被中国教育、中国考试所"淘汰"的;而"美国天才"王楠子,正是被美国教育发现、改善、培养起来的。
“‘差生'都是冤假错案”,这话真的没错。"差生"王楠子,虽然同学都觉得他很聪明,却"经常闯祸","被老师重点关照":上课他爱接小茬、爱开玩笑,课外他爱拉小提琴、爱踢足球--一次老师把体育活动课改成正课上,王楠子带头当堂起哄他调皮叛逆,屡教不改,让老师感到无比头疼,他甚至被班主任老师安排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有人说,"一些老师对学生不是互相探索,而是互相折磨。"即使当时中国老师没有"折磨""调皮捣蛋"的王楠子,即使这些老师都是和颜悦色的好老师,他或她也不会想到把王楠子培养成什么"动漫冠军",甚至想都不敢想。因为那是背离现有制度、背离统一标准、背离既定目标的。
中国教育为什么泯灭学生个性?因为它是格式化的教育。格式化的中国教育,是"万山不许一溪奔"的,大家都要成为被大坝牢牢挡住的水库里的静水死水。格式化的中国式教育,抛弃了"百花齐放",折腾的是"百鸟朝凤",全都朝拜高考这一只"凤凰,而真正的优质教育,一定是百花齐放的,更准确地说还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万花怒放",不是追求时间空间上的"齐整""整齐"。
"因材施教"这个常识性的教育方式,早已在格式化教育面前土崩瓦解。今日已无"因材施教",只有"万材一教"。"万材一教"的细部就是"万材一师"、"万材一室"、"万材一书"、"万材一考"。最后"万材"变成了"一材",大家都是一个标准化模子里出来的,都成了擅长考试的"会考分子"。这种"教育格子"里培育出来的"标准化豆芽",没有成为"水泥脑袋"者算是很幸运了。
从根本上说,"中国盛产差生",这实在不是具体的老师、具体的学校的责任。我们的老师首先就是中国式教育的受害者,在现有制度环境里,他们也只能以失魂落魄的教育神魂颠倒地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以及老师们自己的孩子。师之荒谬的实质,乃教育体制制度教育人文环境的荒谬。所以不必太责备今天的老师,他们统统都是有教无育的格式化"教育"所培育出来的。他们中的有识之士想"叛之",也是徒唤奈何。
好的教育是一种长期的人文熏陶和精神浸淫,在教室里,在教学中,那种人文气息和精神气息是"暗香浮动"、漫漫渗透出来的,那里香气洋溢了整个教室,沁人心扉。在美国,王楠子从未受到老师的批评,一次他"插嘴",当堂纠正了美国中学老师的一个错误,没想到老师当场就说:你真是个天才。老师这样自然而然地说学生"是个天才",这正是美好教育的体现,它是"正宗"美国式的,它是长期的人文积淀在好的教育中洋溢出来的馨香。
过去一种粗鄙的偏见,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不如中国,只有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好,这真是一种只见表皮不见内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之见,甚至属于"只见枝叶不见森林"。相比于中国式教育的严格严厉严酷,以宽松为基本形态的美国基础教育,为美国大学输送的是合格的人才,而我们培育的是大小一致、长短相类的"桶中豆芽"。这里的差别,不是中美教育理念之别,不是中美教育技术之别,不是中美教育方式之别,而是中美教育制度之别。教育的制度重于教育的技术,而中国的教育制度恰恰是年久失修的制度。
点评:虽说整篇内容折射出了中国教育的很多问题,但是如果再以客观一点事实去分析,其中教育力量的薄弱和人口众多也是导致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原因,要知道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去培养,最大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人力去做。中国教师队伍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教师,但是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如果拥有像中国一样十五亿人口,必定也会出现相似的问题,所谓的“众口难调”也是如此而来。
励志教育文章篇二
所谓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即一个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为什么在这里专门提出自制力呢?为什么把自制力作为孩子必备的道德智能呢?这是因为成长在当今社会的孩子,可能面临更多的诱惑和困难。如果不能具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难以顺利成长,并达到理想的目标。
一颗糖两种结果
也许父母们早就听说过著名的“糖果实验”吧?这个研究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舍尔教授设计。在斯坦福大学的附属幼儿园,研究人员把一些4岁的孩子带进房间,把一些果汁软糖放到他们面前的桌子上,告诉他们:“你们现在想吃这粒糖就吃。但如果你们能等我出去办完事回来后再吃,那你们就可以吃到两粒糖。”然后,研究人员离开房间15分钟左右。通过观察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马上就开始吃糖果,还有三分之一一直等米舍尔回来兑现额外奖励后才开始吃,另外三分之一开始坚持,但后来忍耐不住放弃等待。
约14年后,这些孩子要高中毕业时,研究人员继续进行这项研究。他们把那些“马上就吃掉糖果的孩子”与“等待老师回来得到两粒糖的孩子”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前一组孩子更容易被困难的压力摧垮,动辄就生气发怒,常与人打架斗殴,追求自己目标时抵制不住诱惑。更意外的发现是:与抵制不住糖果诱惑的孩子比,能等待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较优秀。最迫不及待拿走糖果的小孩当中,1/3平均语言成绩524分,算术528分;等待最久的1/3孩子,这两项分数平均为610分和652分,总分差距多达210分。
接受“糖果实验”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工作后,差异更加明显。能抵御诱惑的孩子们到二十八九岁时,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做事更能专心和集中精力,更能建立起真诚且亲密的人际关系,办事更可靠、更具责任心,面对挫折显示出较强的自制力,相反,4岁时不能控制自己,迫不及待抓吃糖果的孩子们在这时,认知学习能力较差,情感能力比那些能控制自己的孩子更是差了一大截。他们较孤独,做事不专心,办事也不让人放心,在追求目标时,只顾眼前的满足。遇到困难时,他们的承受力和自制力都较低,也不会随机应变,只会做重复性的工作。
延迟满足是培养自制力的好方法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所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终归会失败。”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就是“不知道限制自己”的人,这样的人要想成功是多么不容易。优秀是成功者的基本素质,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是优秀的人,都是自制力强的人。
“糖果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延迟满足”,指的是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眼前满足的利益。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延迟满足的方法,在生活中不要过于轻易地满足孩子,尤其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物质满足,要适当地对孩子说“no”
励志教育文章篇三
美国版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番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学生:她自己。
学生:要爱自己!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欢呼雀跃。
此为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我们是几岁的时候才想到这些层面?
中国版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得,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
老师:开始讲课了,大家认真听讲。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学生:(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ps:那这样考上大学了又如何?
学生励志教育文章心得
励志教育文章篇四
“中国差生”变“美国天才”
在国内他被教成水泥脑袋,到美国他被育成年轻天才。
他叫王楠子,8年前,他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求学;8年后,他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王楠子如今是费城艺术学院的大四学生,是该校动画专业最出色的学生;通过动画领域的开拓,他甚至已在美国贷款买好了一幢三层小楼。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促使他的父亲王恩重向国内教育现状发难。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新闻,而王楠子父亲质疑国内教育更是一个有价值的举动。透过中国差生王楠子到美国变成天才这个事件,我们看到今日中国之教育是神魂颠倒的教育、是失魂落魄的教育。教育的精魂已经不复存在。这样的教育甚至不能称为“教育”,而只能称为“教学”、“教书”、“教考”。
著名旅美教育学专家、《“高考”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先生,亲见亲历并比照分析了中美教育根子里的不同,他说: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中国差生”王楠子就是被中国教育、中国考试所“淘汰”的;而“美国天才”王楠子,正是被美国教育发现、改善、培养起来的。
“‘差生'都是冤假错案”,这话真的没错。“差生”王楠子,虽然同学都觉得他很聪明,却“经常闯祸”,“被老师重点关照”:上课他爱接小茬、爱开玩笑,课外他爱拉小提琴、爱踢足球--一次老师把体育活动课改成正课上,王楠子带头当堂起哄他调皮叛逆,屡教不改,让老师感到无比头疼,他甚至被班主任老师安排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有人说,“一些老师对学生不是互相探索,而是互相折磨。”即使当时中国老师没有“折磨”“调皮捣蛋”的王楠子,即使这些老师都是和颜悦色的好老师,他或她也不会想到把王楠子培养成什么“动漫冠军”,甚至想都不敢想。因为那是背离现有制度、背离统一标准、背离既定目标的。
中国教育为什么泯灭学生个性?因为它是格式化的教育。格式化的中国教育,是“万山不许一溪奔”的,大家都要成为被大坝牢牢挡住的水库里的静水死水。格式化的中国式教育,抛弃了“百花齐放”,折腾的是“百鸟朝凤”,全都朝拜高考这一只“凤凰,而真正的优质教育,一定是百花齐放的,更准确地说还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万花怒放“,不是追求时间空间上的”齐整“”整齐“。
”因材施教“这个常识性的教育方式,早已在格式化教育面前土崩瓦解。今日已无”因材施教“,只有”万材一教“。”万材一教“的细部就是”万材一师“、”万材一室“、”万材一书“、”万材一考“。最后”万材“变成了”一材“,大家都是一个标准化模子里出来的,都成了擅长考试的”会考分子“。这种”教育格子“里培育出来的”标准化豆芽“,没有成为”水泥脑袋“者算是很幸运了。
从根本上说,”中国盛产差生“,这实在不是具体的老师、具体的学校的责任。我们的老师首先就是中国式教育的受害者,在现有制度环境里,他们也只能以失魂落魄的教育神魂颠倒地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以及老师们自己的孩子。师之荒谬的实质,乃教育体制制度教育人文环境的荒谬。所以不必太责备今天的老师,他们统统都是有教无育的格式化”教育“所培育出来的。他们中的有识之士想”叛之“,也是徒唤奈何。
好的教育是一种长期的人文熏陶和精神浸淫,在教室里,在教学中,那种人文气息和精神气息是”暗香浮动“、漫漫渗透出来的,那里香气洋溢了整个教室,沁人心扉。在美国,王楠子从未受到老师的批评,一次他”插嘴“,当堂纠正了美国中学老师的一个错误,没想到老师当场就说:你真是个天才。老师这样自然而然地说学生”是个天才“,这正是美好教育的体现,它是”正宗“美国式的,它是长期的人文积淀在好的教育中洋溢出来的馨香。
过去一种粗鄙的偏见,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不如中国,只有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好,这真是一种只见表皮不见内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之见,甚至属于”只见枝叶不见森林“。相比于中国式教育的严格严厉严酷,以宽松为基本形态的美国基础教育,为美国大学输送的是合格的人才,而我们培育的是大小一致、长短相类的”桶中豆芽“。这里的差别,不是中美教育理念之别,不是中美教育技术之别,不是中美教育方式之别,而是中美教育制度之别。教育的制度重于教育的技术,而中国的教育制度恰恰是年久失修的制度。
点评:虽说整篇内容折射出了中国教育的很多问题,但是如果再以客观一点事实去分析,其中教育力量的薄弱和人口众多也是导致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原因,要知道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去培养,最大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人力去做。中国教师队伍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教师,但是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如果拥有像中国一样十五亿人口,必定也会出现相似的问题,所谓的“众口难调”也是如此而来。
励志教育文章篇五
文/龙凤胎老爸
这真的是父母也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而我们的父母又是在怎样的过度保护孩子?
有的父母深恐孩子在外面受欺负,比如说受到老师的不公待遇,比如说受到其他同学欺负……,而会百般维护,不喜欢孩子受到委屈,虽然父母心情可以理解,但我想,我们首先做的应该是教育孩子管理和调整好自己,积极想办法去应对,而不是先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把责任归罪于对方。为什么呢?人生路上遭遇不公是很正常的事儿,让孩子学会调适和处理,而不是把他们完全保护起来。
比如前两天碰到一件事,两方学生家长在学校门口大打出手,参与吵斗的还有双方爷爷和奶奶,加上围观群众,声势甚为浩大,什么原因呢?很简单,只是俩孩子在学校打架,然后通知家长,于是爸爸妈妈来为孩子争理来了。我远远的看着,可能因为言语不和,只见双方的爸爸都直接动起手来,唉,小孩子的事情,双方大人都不先做自我检讨,都护子心切,怪责于对方的孩子,那不吵架才怪呢!
在这样父母的护犊情怀下,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他会觉得被欺负就应该得到支持,而不去考虑是非,或者去反省自己以后怎样做,因为,父母直接出面为他撑腰了。于是,即使是强势理屈的孩子,他依然认识不到错误,反而觉得无论如何自己绝对不能吃亏。俗话说,吃亏是福。吃一点亏,才能击痛自己的内心,并做出思考,从挣扎中站立起来,这样的一种精神,会让孩子学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即使吃亏了,但只要理不屈,充满正义感,那心里也是坦然的。
而这一切需要父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即便是伤害和苦痛,他自己也要学会承受。
近两天还听说一件事,学校里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第一个学生不会回答,于是提问第二个,第二个也不会回答,于是提问第三个,第三个会回答,于是老师对第一个和第二个学生说,你们怎么不会回答,肯定就是没听课!事情的结果出人意料,下了课,第二个学生跑到办公室,对老师说,我不会回答,但我听课了,你为什么说我没听课!然后跑到窗台边就跳了下去。一个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先不去说老师的话是失误,这样的失误可能在父母和教育者的工作中屡屡出现,比如父母误会了孩子,或者本来不应该批评而责怪了孩子等,来看一下我们孩子的心灵是何等脆弱呀!只因为老师对你错误的判断和评价就值得去用生命证明吗?或者只因为受到这样一点误解和委屈就要去跳楼吗?我们无法想像,这样的孩子,面对生活的种种挫折,他是如何长大到现在的?难道是父母一直把他当成温室里的花朵来养吗?进行重重保护而经不起一点点风霜。当然,我们不排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些特别敏感的阶段,比如青春期。但这也不应是为此而轻生的理由。
可想而之,这样孩子的心灵其实很脆弱,脆弱到即使有错,也不能听到别人对他说一个“不”字,如果父母要说,那也要千回万转,采取很委婉而温和的做法才行,想一想,真是难为有些父母了,怪不得累呢,一方面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另一方面还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可是,犯了错误就是犯了错误,犯了错误自尊心受到伤害是应该的!
小容小韬才四岁多,自尊心也是非常强的,有时候做错事,也不容许我说半个“不”字,我只要批评的话一出口,小容小韬就会问,爸爸,你不是说我吧?或者有时候我指明是批评小韬了,小韬还嘻嘻哈哈的说,爸爸说小容呢。或许孩子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嘲或减轻心理压力,但事实就是事实,如果不严肃起来,孩子不但认识不到错误,心灵也不会得到锻炼,我会直接点明,说的就是你!然后把错误入木三分的直接抛给孩子,直到孩子惭愧的低下头。是啊,这样的心理挫折是他应该得到的,我不会顾及他的自信呀,自尊呀,有些事做不好或者不会做,那就要接受批评。
其实我这样做也希望孩子能警醒,通过爸爸严厉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改正或通过努力去达到。
甚至,我都不是一个完美的爸爸,有时候看到小韬欺负小容,小容哇哇哭起来,我都会把小容搂在怀里,把小韬叫过来批评一顿,而事后才发现,其实错先在小容,因为小容先惹了小韬,小韬才打小容的,而其实小韬是非常乖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虽然小韬打人的回应方式不对,但主要受批评的应该是小容。所以,这时候我都后悔起来,太小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辩解的,没想到让小韬一直受这么大的委屈,可当我把小容小韬叫过来说明情况时,小韬反而非常大度,并没有表现出太委屈的样子,因为孩子的大度和对这种误解的抗压能力,这时候我反倒有些欣慰了。
励志教育文章篇六
我承认我被刘墉——我的爸爸耍了。在这个赌局中,其实我的一举一动,都早已经在他的预料之中。
我在台湾还没有读完小学就跟着父亲举家搬迁到了美国。进入中学后,我开始叛逆;然后就变成了一个让老师头痛的孩子:调皮、厌学、爱做白日梦,每天憧憬的就是变成一个像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所以,我的成绩很糟糕,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雷打不动的“c”,这让教过我的所有老师都无计可施。
刘墉终于忍不住找我谈话了,在我12岁之后,我可以直呼他的名字,当然我想叫他爸爸他也很欢迎。鉴于他对我一直比较宽松,所以我多半时侯称呼他为爸爸,偶尔觉得心情不好的时候才会叫他刘墉。
现在他要就我的学习成绩与我展开讨论,我的心情就开始不好了。他先是冲我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这个笑容在我看来很阴险。他对我说:“你的老师告诉我,你现在整天梦想着当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变得不爱学习了,对吗?”
“是的。”我感觉他的话里有一些鄙视的成分,这是对一个14岁少年尊严的莫大侮辱。我有点挑衅地说:“舒马赫是我的偶像,他像我这么大时成绩也很糟糕,他还考过零分,现在不照样当了世界顶级赛车手?”
刘墉突然爽朗地笑了起来,那笑声让我觉得有点阴险的味道:“他考了零分,当了赛车手。可是,你从来就没有考过零分啊,每次都是‘c’。”说完,他的手从背后亮出来,冲我扬了扬手中那张成绩单。
他竟然笑话我没有考过零分?我真的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我咽了一口唾沫,从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声音:“那么,你希望我考个零分给你看看吗?”他往椅子背上一靠,摆出一个坐得很舒服的姿势,笑了:“好啊,你这个主意很不错!那就让我们打个赌吧,你要是考了零分,那么以后你的学业一切自便,我绝不干涉;可是,你一天没有考到零分,就必须服从我的管理,按照我的规定去好好学习。如何?”
我们很认真地击掌为盟,我在心里已经开始窃笑不已了,我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天底下最可爱也最愚蠢的父亲。
“但是,既然是‘考’,那就得遵守必要的考试规则:试卷必须答完,不能一字不填交白卷,也不能留着题目不答,更不能离场逃脱,如果那样的话即视为违约,好不好?”这还不简单?我的心里发出快乐地鸣叫,不假思索地答道:“没有问题!”
第一题是这样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指挥美国人民反击纳粹的时任总统是谁?下面有三个备选答案:卡特、罗斯福、艾森豪威尔。我知道是罗斯福,却故意在答题卡上涂下了艾森豪威尔的名字。
接下来的几道题都是如此。可毕竟试题是按先易后难的原则出的,试题的难度不断增加,甚至很陌生。在做后面的题时,我并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答案,所以答题时就开始犯难;但按照约定,我又不能空着不答,最后我只能硬着头皮,像以往那样乱蒙一通。
走出考场,我忽然发现自己手心里竟然出了汗。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考零分也很难!我的心情开始沮丧,因为我觉得自己极可能在乱蒙的时候蒙到了正确答案,如果那样的话,我就考不了零分了。
试卷结果出来了,是可恶的“c”,而不是可爱的“o”!灰头土脸地带着试卷回家,刘墉笑眯眯地走过来,提醒我,“咱们可是有约在先哦,如果你没有考到零分,你必须听从我的指挥和安排。”我低下头,暗骂自己不争气,竟然连个零分都考不到。同时也在心里作好了最坏的准备,他还能怎么指挥我?无非是让我好好努力早日考到a而已嘛!
哪一天考到了零分,哪一天你就获得自由!”我差点以为我的耳朵坏掉了,或者差点以为刘墉的脑子坏掉了;这样的大好机会送到他手上,他竟然将我轻轻放过,并且无限制地给我发补救的机会?考零分比考a我觉得还是前者更容易一些。于是,我看到了一丝曙光。
很快又迎来了第二次考试……结局还是一样,又是“c”!第三次、第四次……我一次又一次的向零分冲刺。为了早日考到零分,我不由自主地开始努力学习。然后,我开始发现自己有把握做错的题越来越多。换句话说,我会做的题越来越多。
一年后,我成功地考到了第一个零分!也就是说,试卷上所有的题目我都会做,每一题我都能判断出哪个答案正确,哪个答案是错误的。刘墉那天很高兴,亲自下厨房做了一桌菜,端起酒杯大声宣布:“刘轩,祝贺你,终于考到了零分!”他冲我眨眨眼,加了一句话:“有能力考到a的学生,才有本事考出零分。这个道理你现在应该已经知道,不过我是早就计划好了,你被我耍了,哈哈哈……”
的确,我承认我被刘墉——我的爸爸耍了。在这个赌局中,其实我的一举一动,都早已经在他的预料之中。可是,把考满分的要求换成考零分,我就觉得容易接受得多,并且愿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真不知是怎么想的。
后来,我考上了哈佛,读完硕士,正在读博士;译了书写了书,拿了音乐奖,获得了表演奖;似乎在18岁以后,我就再也不去想做舒马赫第二了。我觉得我完全可以做到刘轩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