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只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篇一
冰心是一位心中充满爱的伟大作家。她一生爱孩子,因此,她笔下的这篇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孩子真诚的爱。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
第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主线,理清游览顺序: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然后引导学生分段,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出示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意思。然后抓住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以此为线索,阅读课文的第一、第二段,圈划出文中表现了“儿童多”的词句,朗读品味,交流体会。如第1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让学生说说“大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又比喻什么?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最后进行赏读品味。
其实在文中描写儿童多的词句很多,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在文字的背后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从而对儿童就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群儿可爱、纯真、快乐、活泼,充满朝气的儿童。
第二课时重点学习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海棠花的旺,理解“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再结合第8自然段作者的感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儿童和花儿在春天里的勃勃生机。
从孩子们高举的小手和精彩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还是成功的。
只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篇二
昨天用三节课上完了《只拣儿童多处行》,依然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法。
应该看到,教师导向作用的重要性。以前我布置预习作业只是检查一下,并不十分重视。但现在我十分重视检查预习情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汇报,因此学生也肯在这方面下功夫,很多同学书上写得密密麻麻的,昨天马长亮都给了我一个惊喜——预习特别认真。
就这样,我在教学初始让学生汇报预习所得,当讲到文章写作方面特点的时候,万梦雅说,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且文章首尾呼应。说实话,对于首尾呼应这一点,我在备课时还真没注意,我随即让孩子们找找首尾是怎么呼应的,孩子们找到答案,对此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又让他们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解决了课后关于比喻句的练习题目。我几乎没说什么,就让孩子们说,教学轻松高效。之后,我又问孩子们,这篇课文在写作上还有一个特点,能发现吗?这时,聪明的王伊晗举手发言,她说课文主要是写儿童的,却花了很多笔墨写花。这孩子真是太聪明了,虽然她没把话讲完,但是能发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我把这个问题留了下来,准备最后解决。
在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的过程中,他们自然地又熟悉了一遍课文。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儿童多”的语句,看看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孩子们自学过后各抒己见。王娟茹第一个发言,她找的是第一段,她从中看出冰心老人把孩子看得“很金贵”,才说孩子们像小天使。我欣赏她的“很金贵”,因为这是她独立思考的结果。有孩子找到这句:“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孩子从这句话中不仅看出“儿童多”,还看出他们有礼貌,这也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真好。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我注意引导孩子们关注“香气息”这个词,心思敏锐的孩子们马上体会到冰心老人对孩子的爱。就这样,我们从文章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世纪老人对孩童的由衷喜爱,理解了老人的至真至纯,教学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
最后,我没有忘了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花了那么多笔墨写花,这问题挺难的,我在几个孩子发言的基础上做总结,告诉他们这是以花儿的旺盛生命力衬托孩子的活泼可爱,活力无限,我想对于“衬托”的写法,孩子还需慢慢感知,不可能一步到位。
在总结课文时,我又回扣课题,问大家课题为什么是“只拣儿童多处行”,看孩子们说得不甚明白,我直接告诉他们,又让思东重复了一下,思东说:“我们就是春天,我们是春天的象征,所以——”看到这个胖胖的“春天”,孩子们笑了,课也就上完了。
只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篇三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1《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教学完本课后,静心反思,有以下几点:
刚上课就先提出一个问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稍做思考就能说出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接着追问: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然后交流板书: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接着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及板书提示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就紧抓课文的题目展开深入的教学——“找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儿童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点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圈画一些关键词体会颐和园门口的儿童多。再理解这个比喻句中的“大魔术匣子”指什么?“小天使”又比喻什么?在此基础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最后进行赏读品味。
2、出示自学要求,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2—4自然段,可同桌交流补充。
3、集体交流。围绕“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儿童多的句子?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呢?”两个问题展开。逐一出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理解、品悟、朗读。
4、重点学习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海棠花的美,理解“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的妙。再结合第8自然段作者的感叹,找出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点。
5、回归全文,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
以“作者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感悟,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为下文攻克难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有很重要的一个词语,那就是“旺”,怎样理解这个词语呢?经过交流,学生理解了“旺”字有两个含义:一是花开得旺,二是表示了旺盛的生命力。花儿旺好理解,可是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孩子们也很旺呢?通过默读课文,学生们知道了从“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匆匆”等词语都可以看出孩子们身上那旺盛的生命力,我又结合第8自然段作者的感叹,“花儿和儿童一样”一句话,让学生找一找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点,学生们恍然大悟:知道这是是借花喻人,借花多和旺来写那么多的儿童身上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2这篇课文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设计了几个环节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就紧抓课文的题目展开教学——“找找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然后交流板书: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这正是作者的游览路线。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抓手引导学生分段,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感受语言的色彩,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感悟文本。我让学生找一找并画出描写儿童多的句子,围绕这些句子进行赏读品味,从中体会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比如第1自然段的比喻句中的“大魔术匣子”“小天使”突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从描写知春亭畔孩子们的句子中,体会这是一群儿可爱、纯真、快乐、活泼、充满朝气的儿童。从“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想象、感悟儿童充满活力。这样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为下文攻克难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本课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海棠花的美,理解“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的妙。再结合第8自然段作者的感叹,找出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回归全文,理解“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使学生在理解文字的同时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感悟出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只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篇四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了冰心对春天、对儿童的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种感情,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
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
生:作者是怎样写出儿童多的?
师:把几位同学的问题综合成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儿处行是一定不会找不到春天的?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课文,探讨这个问题。
1、提出自学要求:根据这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词语,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作批注)
2、学生自读自悟。
3、交流反馈,老师适当引导。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老师很愿意享受你们的读书收获。
生(略)
4、在学生感悟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课文学到这儿,请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你知道在冰心奶奶的眼中,儿童是 ,是 ,是 。
2、回到中心,朗读中心句,深化感悟。
现在当有人问你春天在哪里时,你会说:“ ”。
冰心奶奶是一位受人尊敬、爱戴的文学家,她的许多作品都包含着对少年儿童的深深的喜爱和期望,一代代儿童在她的鼓励下发奋学习、立志成才,课后请同学们去阅读冰心姐姐写的文章,并把你认为最感人的文章带到学校里,下堂课中让同学们欣赏。
1、本堂课的设计层次分明,从中心句展开教学,最后到中心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2、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先学后教”“自主学习”的理念,并都是在有了明确的目标下展开学习的,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3、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对学生的评价中肯、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只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篇五
组内教研课,我选了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平时对冰心总是心存敬意,冰心文章的语言清丽、典雅,作品以歌颂母爱、儿童、大自然为主。字里行间总是透着浓浓的情意,让人心向往之。因此,这篇文章成为首选。由于偏爱的缘故,觉得教学这篇文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只学习这篇文章上,而是通过这篇带动其他冰心的作品,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走近冰心。
1、 夯实字词的设计
字词是基础,高年级同样要重视字词的教学。只不过,在高年级,字词教学不是重点而已。要求也与低中年级不同。这篇课文,我一揭入题目就引导学生理解“拣”的意思,并让学生注意与“捡”的区别。在反馈写了几处地方时,我还让学生注意“颐和园”的“颐”的写法,注意左边不要写成“臣”字,并让他们书写一次;“澜”字笔画多,让他们书空,数清笔画。
2、 夯实文本理解的设计
主要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课文很多地方写了孩子的多,第一和第三自然还通过联想的方法写出了多。于是引导孩子反复读这段话,找出写孩子多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让孩子说了,冰心奶奶看到这么多的孩子而感到厌烦?那么这些句子,除了写孩子的多,你还能品味出什么来?学生再深入细读,从而得出,在冰心奶奶的眼中,儿童是活泼可爱的,是充满阳光的,是美丽的小天使。
在冰心奶奶的眼中,儿童还不仅是天使,他们还是春花呢?从而引出对5.6自然段写海棠花的句子的理解。而学习这两个自然段时,也只抓住一个“旺”字,围绕它而展开句子的学习。反复读描写海棠花旺的句子,领会联想方法的妙处。
3、 夯实整体感悟的设计
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以孩子和花为变化中的两个点,抓住两个点相似的地方,揉合成一篇非常有温馨气息的爱的篇章。怎么让孩子整体感悟到?我设计了仿写的环节。仿写的内容也从冰心的诗中得来: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那么儿童在冰心奶奶的眼中,又将是什么呢?
儿童呵,
是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
从冰心奶奶的诗中选仿写的内容,意图有二:一是形成整个教案设计的整体感;二是通过这种看起来比较简单,表达却很真切的方式,从整体上体会冰心奶奶的爱儿童之心。应该来说,孩子能用这种看起来有点排比的方式写句子。
4、 文本拓展学习的设计
设计本课时,原意就不只是针对这篇课文。于是网上查看冰心奶奶的一些资料。对冰心的生平,对冰心的文风和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于是在学习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内涵之后,我选了作者另一篇表达母爱的《纸船》作为欣赏的内容。欣赏时要求也不高,只需在静静地音乐中听著名播音员丁建华朗诵,从中感悟。
我这样由课文教学引导向课外拓展: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他不仅爱儿童,她也深爱着自己的母亲。32岁的时候,到美国去留学,行驶了几个月之后,在船上写了一首诗。这首诗以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的口吻写成, 通过“叠纸船”这充满童趣的行动, 寄托对母亲的思念。听一听著名的配音演员丁建华是怎么朗诵的。
后来一次到七班代课,我将这同样的教案放到他们班上。发觉上课效果非常好,学生也觉得非常有趣味。但只上到设计的一半,下课铃声就响了。这时便有所感悟:是课设计的内容太多了,开课过程中,为了展示自己的设计特色,难以做到真正地落实。整个课堂是以开课为开课了,很多时候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常常是走过场的形式。比如没读好,就走下一步,比如没理解好,就急着搞下一个环节等。还有一个,就是高估了孩子的预习能力。觉得布置预习,万事就可大吉。因此,如果退一步说,课堂教学设计和落实比起来,如何做到真正落实,显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