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初中辅导班教育调查报告总结篇一
此次调查的样本采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抽取的学生群体主要为中小学生,其中中学在读生比例占77%;家长群体中,7—12岁孩子的家长比例为50%,13—18岁学生的家长占22%。调查显示,有六成的家长认为现有的中小学教育没有做到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特长;有77%的家长认为,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成绩为考评标准,难以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而对于学习目的,新一代的学生不再将“为了考上大学,以后能有一份好工作“放在首位,更多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
对教育认识转变影响着家长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家长们开始将更多的关注点投向个性化教育和游戏娱乐方式学习,不再局限在传统的“侧重传统知识的教学课程“。
而学生运用pc端进行在线学习仍是主流,学生选择在线学习的原因主要有:学习时间地点更为自由,可选内容更多,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安排学习进度,相对于线下面授形式,费用较低。
此外,为了进一步实现个性化教学,好未来依托自身在教学行业的资深教师团队的教研积累、近百万学员的学习实践、专项技术团队的数据分析等优势,为每个学生记录学习轨迹,建立数字化档案,并以此产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旗下学而思培优的ics3。0、智康1对1“i教学系统“中均引入了相应系统,逐步完善学习的个性化、智慧化、智能化效果。
初中辅导班教育调查报告总结篇二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教师是中小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在前期研究当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相比而言要弱于学科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在中小学比较容易找到非常优秀的学科教学专家,却很难找到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优秀教师。搞清楚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他们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家庭和社会环境支持作何评价、能力建设状况如何、碰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对于进一步来推动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
研究方法
基于此,课题组通过教师访谈和专家咨询,编制了面向教师的调查问卷,于去年疫情期间,采取立意抽样法,共获得2426位中小学教师样本。调查问卷共有五种题型,分别为人口统计题、评分表题、多选题、五点计分的李克特量表题、开放式问题。数据分析包括两大部分:第一,描述性统计呈现中小学教师对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知状况和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方法、环境支持、能力建设状况和困难程度。第二,使用t值检验和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年龄段、性别、地区、教授科目、学段、担任与未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对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支持、能力建设及困难程度五个可比指标上的得分。
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广大中小学老师在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水平上得分很高,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知水平也比较高,但是在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的理解程度方面,得分不是十分理想。
就核心价值观教育难度的认知而言,教师认为在1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难开展教育活动的三个价值观是自由、民主和富强,属于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难度最低的三个价值观为爱国、友善和诚信,均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在回答“您认为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时,教师认为教学工作忙、家长不重视、资源缺乏和不理解内涵是中小学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突出的难点。这就说明老师们通常把价值观教育当做教学以外的任务,对于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没有形成清晰认识。
在谈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时,升学压力大被认为是影响教师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最显著的限制因素,家长不重视、教师自身对核心价值观内涵不理解也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有较为突出的负面影响。
初中辅导班教育调查报告总结篇三
小学升入中学后学生生活发生明显变化。首先,环境变了:同学结构重新组合,原来的位置发生变化,优秀的同学更多了;与教师关系有了变化,中学接触教师也更多,班主任的管理和照顾不像小学那样周到。这就要求小学培养的学生具有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次,学习任务和特点有了很大变化:课程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老师教学中比较“开放”,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第三,小学与中学的管理不同:中学开展活动常由学生负责,教师只作引导;中学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有对行为进行自我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中、小学在环境、任务和管理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如何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是我们所关注的。为此20xx至20xx年期间,我们以“如何帮助学生平稳地从小学过渡到中学”为主题,对杭州市12所小学作了调查研究,揭示了目前中小学教育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两者更好衔接的途径,并总结了在实行中有效的具体措施及注意事项,为探索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提供借鉴。
1.目前中小学教育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于20xx年10月对当前中小学教育衔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杭州市12所小学在读6年级学生640名、6年级学生家长612名、毕业班教师60名和8所中学的初一教师60名。问卷(满分为100)调查的结果表明:家长对子女各方面表现评估的平均分为75分;学生对自己的评估是78分;小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分是85分;中学老师对初一学生入学时表现的评估为68分。中、小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的评估有着显着差异,反映了中小学教育存在差异。中学老师调查中得分最低的8个项目依次为:自信心、竞争精神、创新精神、自尊心、自我调控、自理能力、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值得教师和家长注意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方面,57%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事,41%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差;在人际关系方面,57%的孩子认为父母提出的要求根本做不到,44%的学生对部分老师感到害怕,31%的学生感觉经常受到老师不公正的对待,52%的学生与部分同学关系紧张或对立,有28%的学生经常有被孤立的感觉;在情绪状态方面,49%的学生经常感到心里烦躁、无处诉说,64%的学生对考试感到紧张;在自我观念方面,59%的学生觉得自己许多方面不如他人,17%的学生对自己的将来不抱什么希望;在适应性方面;则有43%的学生觉得越大烦恼越多。
调查结果表明,要帮助孩子平稳地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亟待解决的问题涉及四个维度:(1)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2)心理承受能力;(3)人际关系;(4)创新精神。如果这些方面的问题能够得以解决,最终就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适应力的学生,从而实现小学与中学教育的良好接轨。
2.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
从理论上,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独立自主的个性、完善的社会适应性、交往的合作性,塑造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富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基本的心理素质。从实践看,中学老师评价比较好的4所小学的经验总结中也反映出,抓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帮助小学生尽快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讨论与研究,12所小学的领导与有关教师达成共识,确立了抓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小学与中学教育良好接轨主要途径的观点。在12所小学领导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下,根据各个学校实际情况,采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于 20xx年11月再用同一问卷对基本相同数目的同类人员进行调查,家长对子女各方面表现评估的平均分为88分,学生对自己各方面表现打的平均分是89分,小学教师对毕业班学生的评估分是90分,中学老师对初一学生入学时各方面表现评估的平均分为86分。中、小学教师对小学毕业生的评估不再有显著差异,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
1.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
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必须使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发生变化。进行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是改变教师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的有效途径。例如通过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讨论,使教师认识到教育中一个要求、一个标准、一条出路,严重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儿童的天性和潜能在我们统一的规则下将会一点点被扼杀,所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育思想讨论,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要尊重学生人格,注重个体差异,爱护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己的角色由“权威者”、“塑造者”转变成“协助者”、“服务者”。
2.进行教法改革。
教法改革的核心是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是要求学生具备与瞬息万变的世界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生活。“学会关心”是要求学生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准则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他人;关心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大事。“学会学习”是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结论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创造”是要求学生掌握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小学阶段可以教学生学习系统思维,由点到面地分析问题;学习逆向思维,从反面分析问题;学习辩证思维,全面地考虑问题;学习顿悟思维,凭直觉思考问题;学习发散思维,全方位地考虑问题。
3.教育过程中弘扬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自由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什么想法都不受约束,使许多求新求异的火花得以在顺畅的思维中迸发出来;发扬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在各项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中都做“主角”,不做旁观者:举行一些“学生自主”的活动,由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主持活动内容和进行活动评价;开展“假如我是班主任”、“假如我是中队长”、“今天我是一日小班长”的主题演讲,群策群力制定班级管理目标;通过“一事一议”、“课间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主题讨论,进行自我教育,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欣赏自己的长处,改正不足,学习心平气和地接纳别人的意见,克制自负、自傲、自卑、自责等不良的情绪和反应;设置学生自己负责的“图书角”、“生物角”、“作业展”等,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4.加强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交往。
加强小组活动,以小组活动来组织教学:预习、朗读、研讨、质疑、评价。还可以实行小组长“自主承担、轮换负责”制,按学科或“职能”各设一名小组长,如数学组长、语文组长、预习组长、讨论组长、朗读组长、分析例题组长、实验操作组长等等,并定期轮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表现自我,都能受到学习管理的训练。
5.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成功的体验会给孩子自信。教师要珍惜和接纳孩子的每一次努力、每一点成功,引导学生去领略无处不在的成功喜悦。如在大众面前顺利地作了三分钟的发言,球赛结束前三秒钟仍作了最好的发挥,考试因审慎而多得了几分,等等。对于每一个学生,既要求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又必须让他们按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接近。帮助学生设定一些通过努力有把握成功的短期目标,让学生付出努力后能看到自己的成果。如过去对学生期望过高,就作适当调整。经过奋斗获得胜利能帮助学生恢复自尊与自信,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6.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辅导活动多种多样。如:设立心理辅导站,由专职心理辅导员、班主任担任辅导员,耐心听取同学的内心倾诉,热心帮助解答问题;建立“咨询信箱”,开通“热线广播”,让同学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写出来投进信箱,心理辅导员以专门回信的方式和同学交流谈心,解决他们的心理忧虑,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开设心理辅导课、举办心理讲座,介绍有关的心理知识和解决生活中小矛盾;进行考前心理疏导,漫谈如何公平竞争、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如何克服烦恼、控制愤怒、消除嫉妒,介绍交往的准则、人际沟通的方式和技巧,指导同学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等等。
7.开展艺术活动,陶冶同学的情操。
利用小学生爱唱爱跳的天性,举办舞蹈、歌咏、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每个同学都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其中一项。既培养同学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还能够促进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其鉴赏美的能力,为陶冶同学的情操,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服务。
8.通过体育游戏活动,优化同学的人际关系和锻炼意志。
体育锻炼是最具积极意义的保健措施,不仅是增强孩子的体质、消除疲劳、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还是形成开朗、坚强坚韧、积极进取的良好性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关身体运动方面的活动是与道德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等有着同等重要价值的教育活动。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合作性很强的活动形式。它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有成功也有失败,合作成功的喜悦或竞争失败的不甘心,都是对同学心理素质的磨练和考验。
9.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教育。
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教育是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措施。例如运动员为祖国争光,夺得的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而这些恰恰都是活生生的最好的心理教育材料,使同学们意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竞技水平是夺得金牌的根本保证。
1.心理健康教育寓活动性、趣味性、操作性、参与性之中。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心理教育不能只采用知识传授、简单说教的方式,要从兴趣入手,把同学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同学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2.在教育中要注重主体性、全面性和主动性。要运用自主性原则,活动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同学们存在的、关心的、主要的问题进行,发动同学主动地自我教育,自我要求,自我完善。通过同学自愿参加活动,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效果。
3.要及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在组织各种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把握好教育的契机。每次活动要有表扬、有典型、有总结,使活动确确实实起到促进学生向心理健康转化的作用。
4.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的,教师也要做到。教师的情绪、眼神、语言和行为都可能造成师源性心理障碍,使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不安、困惑、无助、伤害自尊心等。所以每个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与人格的完善,用健康的人格,美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家长与孩子建立平等、互重的关系,能以接纳和尊重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成长,在向孩子提出进取要求和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障碍时,更多地是从正面鼓励、肯定和引导,而不是带有负面情绪的方式去刺激孩子。
初中辅导班教育调查报告总结篇四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督导室组织人员于20xx年3月份对我区中小学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自20xx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后,我区率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了课改,课程安排是按《河南省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课程计划(试行)》及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执行的,学科用书由新华书店统一征订,教师进行新课改培训,学校按新课改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了课程的综合性,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与学校课程;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注重实验课;开发校本课程,注重了体育卫生及安全教育,注重了艺术教育及活动。
为落实好课程计划,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最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课程计划落实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教育观念有偏差,课程设置与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不一致,甚至有的学校弄不清现在执行课程计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少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明确,或明知而不作为。如果上级机关评估工作有更多的局限性或很少评估,学校就会保持一种“维持状态”,其特点是缺乏活力、缺乏创新,工作拖拉被动,既不愿当先进也不愿处最末,只愿随大流,平安无事为好。以上虽为少数学校现象,但仍需引起重视。当前在课程设置及比例上需要调整,教育观念需要理清,课程计划落实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找准,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在整个调研中,发现在落实课程计划上初中问题少一些,城市小学问题多一些,农村小学问题更大。
(一)初中情况。
初中的第一个问题是:由于每年有升学考试,凡有考试科目的课程,学校都比较重视,安排课程大都能达到教育部的要求,有的课程如语、数、英每个星期都超出1-2节,有寄宿制的初中因为有晚自习,可超出1-4节,这就必然要缩减其它课程。缩减课程多的为“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据学校反映,语数英超节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中招这三科出题过难,教师在规定的节数里完不成教学任务。
初中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地理及生物中招不考试,学校相应重视不够,教研部门也很少搞教研,致使学生学得不好。一旦进入高中,因为普通高招考这两科,高中要对这两科初中的内容进行补教,这就给高中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初中第三个问题是:由于学生多,活动场地小,一些大的学校体育课开设不够节数。
初中第四个问题是:教师专业结构比例失调,所谓的主科专业教师多,所谓的副科专业教师少,如板桥初中语文专业的教师就占学校整个教师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不得不让这些语文专业的教师教其它学科。明显缺的专业教师是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
初中的第五个问题是:由于不让向学生收费,学校扩班挤占教育资源,再加上电脑破旧,学校不愿更新电脑,初中部分学校停止开设信息技术课。这些问题还与管理部门缺乏硬性要求与考核有关。
(二)小学情况。
小学的第一个问题是:语数两科上的节数太多,远远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节数。教育部规定小学语文一、二年级每周8节,三、四年级每周7节,五、六年级每周6节,而小学语文开设节数城市为接近一倍,村小为一倍多,有的甚至更多。主要原因不在学校,应在于主管部门,过去凡对小学课程测试,考的都是语文、数学,其它科目没有测试,搞课改和教研也只有语数两科,评优质课及十佳教师之类也是评语数两科教师,致使语数两科高度重视,其它科则被忽视。
小学的第二个问题是:外语课城市小学及乡中心小学基本上都开了,按教育部要求三、四年级每周2节,五、六年级每周3节,多数学校没开够,主要原因是缺专业教师。这些学校的英语教师,大多为普师毕业,有的为后来进修的,所教多为英语口语训练,大多数教师发音不标准,所教学生一到初中还需英语教师纠正。初中对这个问题反映强烈,说与其这样,还不如小学不开英语课,学生到了初中可以直接学准确的发音,不用再去花时间纠正了。体、音、美三科因缺专业教师及受场地小缺器材的影响,其开课节数大多都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科学课缺专业教师,小学科学课涉及的学科多,找一般教师往往胜任不了。另外,学校因生源多,实验室、仪器室被挤占,学生上科学课缺实际操作实验及演示实验,学生的兴趣不高,上课的实际效果不理想。信息技术课,大多也基本停课。三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多为班子成员或其他教师兼任,多数学校没上够规定的节数。
小学的第三个问题是:整体缺教师。城市小学及乡中心小学主要缺体、音、美、科学等专业教师,村小不光缺这些教师,连语、数教师也缺。板桥一所小学,现共有5名教师,其中只有一名公办教师。许多村小教师年龄偏大,一旦退休,教师将更加缺乏。村小由于缺教师,大都实行包班制,教师主要上语、数两科,其它科是兼任的,外语课、信息技术课没开,其它科开设也是应付。由于教师不够,抽不出人手搞集体教研,也无法外出学习,集体开个会就很难,能维持正常上主课就不容易了。
初中辅导班教育调查报告总结篇五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区政府、区教育局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文件精神,打好20xx年城区课程改革攻坚战,促进我区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我校用一周的时间对我区12所初中学校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主要采用听取学校课程改革介绍、与教师座谈、与学校领导座谈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1、课程改革已经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
我区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更清晰、更理性。在调研中,我们欣喜地看到:12所学校的校级领导都充分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每个学校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课改模式,有的校长对学校课改工作非常重视,能够支持学校课改工作,经常派出教师到课程改革搞的好的地区学习和观摩。
2、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这次调研中,每到一所学校,我们都要和一线教师进行座谈,而且学校中层领导和校级领导大部分参加了座谈。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普遍认为:这次课改是压力,更是挑战,在课程改革的过程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困惑。座谈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老师们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以及关注学生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迫切性,感受到了老师们难能可贵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感受到了学校对于持续发展的那份执着和努力。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课改的立足点,是重中之重。观念的改变,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课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发言面变得更大了,不再是某些学生唱独角戏了;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了,不再是以教师的琐碎串讲为主了;形式化的学习活动比以前减少了,学习活动的思维性增强了;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涉及教科书上的知识和技能,很多教师都在尝试着开发和利用其他的教学资源。
在这12所学校中,一批充满朝气、锐意改革的教师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感受着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1、面对困难,教师课改热情下降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
(1)课程改革较好的学校,目前存在一定的管理体制问题,学校领导举步维艰。
(2)课程改革较差的学校,主要存在的是小组合作方面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如何评价,如何提高优生的成绩(课改能够提高学生平均成绩已经得到证实)等。
课改中出现的困难让学校领导和教师面临许多困难和困惑,有的学校课改进行得比较缓慢,有的学校又回到原来的教学模式。而对于我们下一步的方向是什么,该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寻求突破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全区领导和教师热情饱满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2、课程改革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课改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仍有比较大的距离,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存在为整合而整合的现象,忽视了有效性与必须性;有的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只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却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必须努力寻求新的突破。
3、教师专业能力差异较大,对教师进行新课标培训和教材教法培训势在必行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教师对新课标不熟悉,有的学校的教师至今都没有见过新课标,学校之间教师队伍结构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基础差别很大。这些现象必须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和队伍的打造必须始终如一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1、进一步加强对课改的学习和研究
调研的过程其实也是交流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更是服务的过程。通过对我区12所中学的课改实验情况进行调研,大家感到:我区在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最可喜的也是今后最需要继续加强的,是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2)外出学习的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教学第一线,必须亲自体会课改的全过程。
(3)外出培训和学习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走马观花效果不会太好。
2、进一步加大力度整合全区课程改革资源
通过调研,我们感觉到如果把全区各个学科的优秀教师遴选出来,组成各个学科的专家小组,通过学习和培训,专门负责全区课程改革指导,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全区中学均衡、协调地发展。
3、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
通过调研,我们觉得:由于每个学校的师资队伍、学生素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果进行相同的课改模式、全部学科同时进行,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而言难度较大。我建议各校根据本校学科优势,采用适合本校的课改模式进行课改,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后再进行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