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跷跷板的教学反思篇一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虎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跷跷板的教学反思篇二
通过类比的方法,自然得到角的比较方法。并通过问题串和练习,进行了分析。课后反思本节课,发现在分析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叠合法和角的意义的理解,其实根据学生的水平,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测量法与叠合法有无异曲同工之处。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手实践和直观感受,如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纸片上任意画一个角,沿着经过顶点的直线ef对折来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再如通过观察幻灯片角的大小比较。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过程,学生就能运用数学直觉较好的`完成随堂练习“在方格纸上有三个角,试确定每个角的大小及各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如何培养、建立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意识?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要注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运用多种手段如实物、多媒体、动手制作、情景再现等让学生读图、识图、画图进而掌握图形符号语言,通过观察、类比、联想、实践和合作交流去解决一个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串,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数感……教学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跷跷板的教学反思篇三
《课标》中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就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怀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课中,始终围绕的一个情境就是森林里的运动会,这一情境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认知水平,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这一情境的出现可以让学生们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知道数学是用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通过学生观察课件两种级别无处着手时的困境,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这就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培养。
数学的学习总是在旧知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的,旧知掌握的好坏决定着新知的'掌握情况,自然复习旧知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本课中复习巩固分子分母的含义意在为学生合作探究做准备。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立思考,并有效地训练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积极性。汇报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应怎样选择具有普遍性的事物进行操作。
数学知识贵在“活学活用”。学得活是说要真正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够灵活运用。本课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不是结论而是知道这一结论的过程,所以让学生先自己说再出示课本上的句子对于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提高。
练习的训练不仅和整节课的情境融为一体,而且三道题的训练层层深入,难度逐步加深,这样题型的训练符合孩子们正常的思维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尤其是跳远的比赛,所给定的分数看起来都是各不相连的,需要学生将这些分数相联系起来再进行比较大小,这就是难度加深,但又是所学内容的运用。
学生的思维方式总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在具体形象的情况下会很快理解新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其理解之后,再从形象向抽象转变,就会对这一思维形式加深了解,并且举一反三地运用,在教学中我也注意了这一点,例如飞镖赛场的设计,就是先出分数,再出耙子,让学生根据分数来想象红色区域所占的大小。
生活中处处有被表面现象迷惑的现象,诈一听,题中的兰猫主任的确是太不公平,为第五组组长报冤,可是,动脑之后才发现自己误解了兰猫主任,这么有趣的题目蕴含的不仅仅是比较分数的大小,而是富有深厚的人生哲理。
8、用所学来竞赛,提高竞争意识
“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学生知蚀参加“说出比一个分数大或小的分数”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自己的成功。
整体来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也让学生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课标中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燕尾服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这节课中情境的贯穿课堂是一大特色,教学中选择动物运动会这一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这样的处理为这节课增色不少。
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鼓励,也是教学中值得肯定的一点。现在的教学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要让学生感到探索和交流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也能找到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跷跷板的教学反思篇四
我担任的是四年级数学,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节,因为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了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在这节课里只是把整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拓展到小数。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容易接受,我便这样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首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由小组长负责,按着a b c d e f的顺序逐一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然后再由学生在班上给大家分享。
一朵朵美丽的鲜花都是由一个个花苞盛开出来的。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要适时变得“笨”一点、“懒”一点,要给孩子们提供自主思考、表达想法、交流方法、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数学活动中,积累着活动经验,积累着学习方法,孩子们一定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跷跷板的教学反思篇五
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在引入时我先复习整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分数的大小比较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由于小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在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尝试、自主研究、自主总结。但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有目的、有条理有成效,我设置了一个引导性的问题。
如:先让学生:比较下面整数及分数的大小,然后设计1个问题:(你是怎样比较整数及分数的大小?这样引导,目的是想让学生倾向于思考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方法总结做好思考性的准备。
新课环节,我没有按书中的例题来学习,而是出示了一幅食品店的场景图,通过买两种比较的便宜食品一块面包和一根火腿,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3个数学问题,我只出示本节课的.内容。新课安排了几个层次。第一层,先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要看小数部分;第二个层次,整数部分不相同的,要看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在充分相信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放开手脚,主动探究,给予他们自主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都能把方法说出来,所以教师只要引导把方法总结归纳完整准确就可以了,然后通过练习使本来不是很熟悉的孩子熟练掌握比较的方法。
我设计的练习形式多样。
第一,让学生观察彩带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进行大小比较);
第二,人民币的换算写成小数进行比较;
第三,通过从数轴上找出两个小数比较大小,然后再观察数轴的变化(越往后数越大);
第四,拓展深化练习。
一张成统计表上四个航模比赛飞行时间让学生给他们排队,从中发现了什么?等类似的题目。正因为本节课内容简单,如果题目单一,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在专心;不过正是有了这些不同的练习题,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存在的问题:本节课在设计小数时,由于只注重了情境,所以小数都带着单位名称。小数的范围不够广泛。这样比较大小的方法时,说的不够好,还要继续培养。
跷跷板的教学反思篇六
《特殊的葬礼》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下册的一篇有关环保的记叙文,描写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因人类的乱砍滥伐和用水毫无节制,导致瀑布渐趋枯竭,说明了环境破坏给大自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对于这样的环保文章,学生并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远在巴西国内,而且现又已枯竭,学生无法再领略到它的容颜。没有视觉上的真切感受,学生很难产生环保的迫切需要。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真正从内心有所感悟,课前,我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环节,紧扣“特殊”这一中心,从“读读、说说、写写”三个层面来教好这篇文章。
一个中心:“特殊”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然后紧紧抓住“这个葬礼特殊在哪儿?”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激励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使他们成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说出了葬礼的三点特殊性:
(1)哀悼的对象特殊。通常葬礼是为死去的人举行的哀悼形式,这里则为一条大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的确很特别。
(2)主持人很特殊。由国家元首、公务繁忙的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主持葬礼仪式,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3)参加人员非常特殊。参加这次葬礼的人有专家教授、热爱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来自世界各地。
以上这三点特殊,学生只须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知晓,无须老师作过多的讲解。主要是它的第四点特殊,即“举行葬礼的特殊意义,不是为了纪念或哀悼某个人的离去,而是号召人们保护环境,热爱地球!”学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师着重引导,点拨启发。
三个基本点:“读读、说说、写写”
第二课时,我紧承上节课的内容,专门围绕“为什么要为这条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它到底是一条怎样的瀑布?”展开讨论,研究“举行葬礼的特殊意义”。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体会,抓住一些重点词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体会得很深刻,而且读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础上,再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让学生突破时空界限,欣赏到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强烈的对比中,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对眼前的瀑布,他们畅谈了自己的感受,并替瀑布说出了它的心里话,体现出他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决心。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主持这次葬礼,无非就是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他在葬礼上所做的动人心弦的演说,为的也是号召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这就是举行这次葬礼的特殊意义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写好演说辞。由于学生从未写过演说词,对于演说辞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课上,我有针对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巴西总统的演说辞。学生们写得很不错,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们的肺腑之言,从他们真切的话语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跷跷板的教学反思篇七
《小数的大小比较》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买东西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本课一开始就带领学生去商店逛一逛,创设学生熟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又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由于学生已有整数比较大小知识做铺垫,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比较商品价格的高低,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达到群体智慧共享。巩固练习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创设运动会比赛的情境串,让学生结合跳高、跳远、跑步等运动的真实情境,将多个小数进行比较,去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我借助教科书上提供的资源,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给学生创设了四名小朋友进行跳远比赛的动态画面的活动情境,并让学生根据跳远的成绩排列名次。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使学生感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位数多的小数一定比位数少的小数大”这句话对吗?我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整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能主动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虽然也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但我总觉得本节课我上得不够成功,许多地方不够大胆放手,怕学生回答不出来,总是“牵“着学生走。例如归纳“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时,我应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式子,去发现,自己归纳方法,不要每步都启发学生,这样学生学习主体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现代的教育理念是:知识并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构建”。
跷跷板的教学反思篇八
优点之处:
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纪律良好,能积极地老师配合,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我注重读的训练,俗话说“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分节读、分组读、齐读、同桌读、男女生读、加动作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产生乐趣。特别是课文最后的打拍子背一背,在朗读的基础上,同桌一起打拍子,不仅押韵上口,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
不足之处:
在说话练习方面,除了一些词语的训练之外,还应当增加一些句子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并注重句子的优美程度。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为学生今后的写话、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我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有信心、有动力地进行学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改进措施:
注意多锻炼孩子的句子完整性,比如回答问题时,提示孩子说完整的话,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本课字——词——句的训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跷跷板的教学反思篇九
(一)
这节课较以前的《比较水的多少》也有了比较大的改进。应该说比以前更加的科学,探究的味道更加的浓厚。从猜测三瓶水的多少,到比较方法的讨论,再到制作自己的刻度杯测量,最后认识量筒测量。比以前多了一个自己制作刻度杯比较的环节,弱化了估计液体体积的环节,虽然这个活动是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但估计液体体积对学生的帮助也很重要,况且结合教学实际,我觉得这么几个环节要在一节35分钟的课堂展开充分,难度也是非常的大的,因为还有作业。假如能够用充分的时间展开,那是好事,也是我所期待的。
实际教学中,我依旧是按照老教材的编排展开的教学,一节课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因为学期进度已在逼迫我不能再分课时了。我还是省略掉了自己再画刻度杯测量的这个环节。其实,去掉这个环节后,课堂时间还是很紧张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认识量筒这一新事物,花费的时间需要很多,要实际测量时间就更多了。在估计液体体积方面我也进行了充分的设计,花了5、6分钟时间来帮助学生估计液体的体积,我想这有利于让孩子建立毫升的这个体积单位,最后完成作业的时间还是很仓促的。
(二)
《比较水的多少》是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中的一个内容。教材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比较和验证水的多少,通过三个装有水的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瓶子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意见产生分歧,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二是比较多多少的问题,教材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上,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比较水多多少的工具,然后通过教师出示量筒使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出水的多少。
根据这些内容,我将学习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能力为学习的主要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并在教学中体现科学学习理念。
1、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我在导入时,创设了一定的`情境,给学生出示两瓶水,让学生比较水的多少,从而引出本课的研究内容。而在课的最后环节拓展活动中,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容器可以用来测量液体,既让孩子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也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理念
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以“探究”为核心,努力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预测”——“设计研究方案”——“探究实验”——“分析整理数据”——“获取探究结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与人合作,进行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在活动一开始,学生就对3只形状、大小且装水的多少也不一样的瓶子中的水的多少产生争论。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实验,接着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最后进行比较具体多多少的实验,又是在上述方法中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明白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明白实验的成功离不开与同学的协作,配合。整个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历探究。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观察、讨论、甚至争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以及尊重事实,用事实验证假设猜测的科学态度。
3、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能力培养上老师的指导作用。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性实验,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份条理清晰、操作性强的实验记录表,通过这个记录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又能培养学生养成实验记录的习惯。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还比较小,所以在筛选实验材料时容易造成混乱,一方面,我要求学生通过填写实验表格明确各组需要的材料;另一方面,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选择实验的材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这节课由于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了,思维很活跃,有很多现场生成的东西,在面对学生的一些表现时,我还是觉得有点措手不及,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太粗糙了。比如让学生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的时候,还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给学生准备更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此外,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课堂上流汗的虽然是学生,但对老师的综合要求其实是高了,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如何抓住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引导,值得我继续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