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湘美版一年级全册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用彩泥或黄泥表现出水果宝宝的形象,培养学生概括和夸张的能力。
2、通过捏塑水果的活动,了解可塑材料的特性和基本造型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好多小礼物,放在了你们的桌子上了,快打开盒子看看,你们喜欢吗?(盒中是各种水果造型)生:(齐说)喜欢!
师:你们仔细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看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生:橡皮泥!)
师:对!他们都是用橡皮泥做出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水果宝宝》。(点击鼠标,出示课题)
二、引导制作:
师:看了刚才的礼物,你们一定知道了用橡皮泥可以做成我们爱吃的水果、还有蔬菜,其实它还可以做成美丽的小女孩,可爱的小动物,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等等,除了刚才的这些礼物,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礼物呢,你们想看看吗?生:想!
师:咱们要一边看一边想,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播放多媒体)
1、香蕉草莓、桃、橘子、菠萝、苹果、西瓜及各种水果造型的娃娃。
2、其它的泥塑造型如毛毛虫、小狗、小火车、太阳、小丑、黑人娃娃等。(师生共同欣赏橡皮泥作品)
师:好!咱们就先欣赏到这,谁先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发言)
师:(指着作品)看来他们都很漂亮,我们也都非常喜欢,看完之后,我们有什么想法吗?(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师:(看到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样子,说)好!拿出一块儿橡皮泥来,用我们的小手揉一揉,搓一搓,团一团,压一压,试试看他都可以变成什么形状?(学生自由捏,一会儿纷纷举起橡皮泥说)
师:看来橡皮泥真神奇,用我们的小手简单一加工,就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再把各种形状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变成刚才我们看到的可爱的水果娃娃、漂亮的小火车等许多生动形象的造型。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做一件小礼物,你们可要仔细看哟!(教师在实物投影前,边讲解、边示范,做一个穿着漂亮外衣的苹果娃娃)
师:我相信一会儿你们都能做出比老师的还漂亮的娃娃,有信心吗?生:(齐说)有!
师:那我们先思考一下,你打算做什么?(师到学生中间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大约3分钟。)
师:好,我们先思考到这,谁来说说你或你们打算做什么?
三、动手创作:
师:看来同学们都想好要做什么了,现在我们就充分发挥想象,开始动手创作吧!
(老师到学生中间巡回辅导,了解情况和学生一起制作。)
四、鉴赏作品:
师:(看到大多数同学做好了。)好!这节课我们先做到这儿,谁愿意把你的作品拿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大约有2―4个同学展示并介绍作品,同学互评,教师趁机点评,适时引导。)
学生自由欣赏,评出各项奖项,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取长补短。
五、交流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想法或感受要跟大家说说吗?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多动脑筋,勤于动手,我们的手一定会越来越来巧,做出更多更精美的作品,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更加美好。
湘美版一年级全册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点与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体验绘画与创造的乐趣。
2、
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字母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的形态进行重新组合,绘制成非具象的画面效果,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点线面作画。
教学准备:
(1)师生课上要使用的:蜡笔、水笔、色彩纸。
(2)供学生欣赏的相关计算机图像、中国画资料。《康定斯基作品选》。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导阶段:
1、欣赏《康定斯基作品选》、计算机图像资料和中国画资料中各种由点、线组成的画面。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具象描写思维模式,用点线自由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从中感受到绘画与创作的乐趣。
2、通过欣赏引导学生用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了解线的粗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节奏以及其协调性。
3、出示各种常见的线材料,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比一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形状细长。不同点:材料不同、有的直、有的弯、有粗有细、颜色不同。)
4、线材料变成点材料:教师把纸条揉成团、把纸条、绒线和绳子剪成小段或碎片。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形状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引申:再将点材料拼摆成线材料。
(2)发展阶段:
1、体验用不同的笔画成不同的点和线;
2、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3、鼓励学生选择各种点线面组成新的画面。利用手中的各种工具试着绘制一至两张与众不同的画面。
湘美版一年级全册教案篇三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3、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术工具和材料中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对美术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蜡笔、水笔、钢笔、毛笔、油画笔、水彩颜料、橡皮泥、陶土、剪刀、图画纸、宣纸等美术工具和颜料。
(2)教师准备一些可用来绘画、雕刻、拓印、拼贴、编织的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教师搜集由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中国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剪纸、素描等)
教学活动设计:
(1)引导阶段:
教师在课前利用旧衣服自制一挎包,放入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上课时让学生上来抽奖:抽出一样来让其他人说说这是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都掏出来后,教师选几样常用材料当场操作、示范。并出示不同材料所作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及特点和不同的表现效果。
(2)发展阶段
鼓励学生学用自己感兴趣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以体会工具和材料的性能。
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表现,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3)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整洁。
课后拓展:
寻找自己家中或周围可用来绘画、粘贴、拓印、拼贴编织的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进行尝试性的美术创作。
湘美版一年级全册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石子、沙子、瓶盖、罐子或一些体育用品,集体排列立体图形。
(2)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象与抽象物体的造型。体验材料的美感。
(3)强调在排列创作过程中发扬集体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气氛既要热烈,又要有序。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可乐罐、沙子、石子、瓶盖、体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教学活动过程:
(1)交流阶段:
师生共同交流所准备的物品,及所带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题和造型。
(2)思考与讨论阶段:
分组展示自己所准备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象,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
欣赏教师提供的名家作品及本校美术小组的装置艺术作品。
(3)发展阶段:
带好材料来到操场,人人参与,把瓶罐重叠或向四周扩展加上砂石,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或造型。通过组与组交流,互相补充,拓展思路,了解自己小组所设计排列作品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修改。
(4)收拾与整理:
作品完成后,督促学生收拾整理好工具与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课后拓展:
运用所学到的排列方法,在课后回家利用各种物品进行排列组合各种图形的练习。
在排列时,要大胆想象。造型的内容,材料的运用应更加丰富更加广泛。
湘美版一年级全册教案篇五
教材分析:
本课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绘画的初始课,小朋友们在幼儿园时已学习了一些较为简单的简笔画,此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点、线、面,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丰富画面。为了不使学生对作画感到乏味,教材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看谁画得点、线种类多,谁画得美,让每一位同学都因自己画下的形象和涂出的颜色感到兴奋和愉悦。
教学目标:
1、了解、体验、感受绘画多种媒材的特点。
2、培养同学的造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集体作画感受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拓宽同学对工具、资料的认识,分析多种工具资料表示的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
合作画一幅大画并讲讲画中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讨论课本。
1、这些作品各使用什么工具资料画的?
2、你还知道哪些绘画的工具资料?
3、你看到小朋友画了些什么内容?
4、你觉得这些画美吗?说说你的感受?
二、创作准备。
1、小组讨论要画一幅什么内容的画?
2、用什么资料、工具?
3、如何分工?
4、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构思,教师鼓励同学大胆创作。
湘美版一年级全册教案篇六
教学目的:
1、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2、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观察、触摸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2、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创造漂亮的肌理美。
教具准备:
1、搜集各类凹凸不平的、不同质地的材料
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
3、用于表现肌理的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a、触摸实物
(有几件东西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位小朋友来用手触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这几件实物分别是: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
b、说说触摸的感觉,导出肌理概念
(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这些凹凸不平的物体中,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这就叫做肌理。)
c、出示课题
3、讲授新课:
a、出示树叶,感受它的肌理。
b、讨论拓印、磨印的方法。
(可以照着画下来,那就是写生。)再进一步提问:如果要把纹理一模一样地表现出来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结合磨印、拓印的画面,使学生开始对肌理的表现有种认识,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磨印、拓印的方法。(磨印是把纸覆盖于物体表面,用硬质的绘画工具在上面来回磨出来的效果。拓印是把物体的表面涂上颜料,然后盖印在纸上的效果)
c、说说特别的肌理。
(大自然孕育了这么多奇妙的万物供我们欣赏。)观察桌上的实物,再通过触摸,把你觉得好看的描述一番。(小组交流,个别提问。)
d、学生作业。
用颜料拓印,用彩色铅笔、蜡笔磨印或选择自己的方法,选择一些物体把它们的肌理表现出来。(全体尝试)
归纳出用剪、贴、添画的方法完成更有意思的画面。
f、第二次作业
在完成的肌理画面上再做尝试。
4、巡回指导
5、进行小结:
湘美版一年级全册教案篇七
本课包括七幅欣赏图片和说明文字。在版面中有五幅图片来自于生活:书
架、餐桌椅、方形的门窗、长城上的烽火台等。其中一幅还用文字启发学生换个角度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从不同的角度看,方形会改变形状。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里寻找方形,体会方形的特点。另外两幅是学生的作品:是用不同的方法、材料表现的方形物,启发学生能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表现方形,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找找圆形》的基础上,巩固观察的方法,进一步学习各种表现的手法。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方方的物体,观察它们的特征,并区别方与圆的不同,深刻地感受方形稳定,对称的美感,并有选择地利用一种手法表现方形物。本课要着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像把方形物刻画得更细致、更有趣、更生动,进—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1、认识方形,寻找、观察生活中的方形物。
2、引导学生运用画画、剪剪、贴贴、撕撕玩玩等多种手法来表现方形物,同时能表现出方形物中有趣的细节。
3、体验方形给人的感受,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通过学生寻找、观察和表现方形物,培养他们观察和表现事物的能力。
在方形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不同表现手法大胆想象,添加有趣的细节让画面更生动、更完整。
2课时
教师准备:若干小皮球、若干小箱子、方形物的欣赏图片、学生作品。
学生准备:彩笔、彩纸、剪刀、糨糊。
a.导入
a.学生参与游戏:请两组学生分别帮皮球和箱子搬家,看哪组学生快。通过游戏,学生们发现小皮球难放稳,而箱子一下就放稳。由此知道:方形具有稳定、对称的美感。
b.揭示课题:方方的物。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寻找、观察、表现方形物。
b.新授
a.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方形物,拓宽创作的思路:
(1)你能回忆出生活中有什么物体是方方的呢?(请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2)老师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请学生们欣赏生活中的方形物。方形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3)分组进行比赛:在相同的时间中哪一组学生绘画的方形物最多,以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最后评出哪组数量最多;哪组刻画最细致?哪组纪律最好(得胜组奖励小星星或小旗等)。
b.指导学生表现方形物,并刻画出细节。
(1)出示两幅相同的方形物的作品,请学生们选择哪幅完整?(绘画细致的完整)
(2)出示多幅学生作品,着重让学生们观察方形物的细节表现。(甚至可以在背景上添加内容,让画面更充实,更丰富。)
c.小组讨论交流:
(1)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现方形物(画画、剪剪、撕撕、贴贴等)
(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方形物呢?
d.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展评:大家欣赏作品。
互相评论:有哪些独特的方形物?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手法?谁的画面最完整?对优秀作品给以奖励:小星星、小旗等。
课后拓展:搜集各种方形物的图片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