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不可逾越的红线心得体会篇一
――题记
行走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不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不要埋怨,不要消沉,你所要做的只是让心灵飞起来,飞过冬天,那里将是一派生机盎然。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在现实的泥泞中;“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摇着一叶扁舟行走在历史的长河里,仕途不得志未使他一蹶不振,他自由飞翔,飞过被贬的遭遇,飞过恶劣的环境,飞过冬天之后,飞在词文的明媚春风中。
飞吧,让心灵飞在冬天之后,这里是一种旷达,一种乐观。
贝多芬,这位扼住命运咽喉的`音乐大师,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着《英雄》,演绎着《田园》,给我们《热情》,送我们《月光》。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斗志。贝多芬从来没有被命运,耳朵聋了,还有口和眼,正是凭着这巨大的热情,他把古典主义音乐发展到顶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他的心越挫越坚,他的心灵飞了起来,飞在音乐的碧空中,飞在春天的阳光中。
飞吧,让心灵飞在冬天之后,这是一种奋斗,一种不息。
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就注定了悲剧的发生。谭千秋,一个普通但尽职尽责的老师,从那一刻起他变得越来越伟大。尽管他再也醒不来了,但他因为爱了别人,也因为别人的爱而飞了起来,飞在生命之上,飞在命运之上,飞在充满爱的天空,飞在永远温暖的春天里。
飞吧,让心灵飞在冬天之后,这是一种无私,一种勇敢。
冬天里,严寒刺骨,冬天后,春暖花开,这个冬天是困难,是挫折,是疑问,是不平,但绝不是我们心灵的枷锁。是苦难促使我们的心灵飞起来,逾越这冬天,飞在冬天之后,体会生命之花的芬芳,感受春天之中的温暖与美好。
不可逾越的红线心得体会篇二
当经济危机带来的一丝隐忧弥漫在心头,当寒风吹动落叶而雪的消息从北方传来,在这新年的第一天,请让我们倾听一个久远的声音。十年前的今天,本报发表了1999年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今天,当南方周末致力于新闻专业主义之路时,这句标题仍是我们精神的圭臬,我们勉力继承其志,并视之为伟大的传统。中国已经度过了激流般的十年,多少繁华事,已付笑谈中,可是这句箴言仍然在每一个新年来临之时嗡然回响。
因此,在今天,让我们在这最单纯和美好的精神传统中相逢,让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中汲取力量,寻找最热诚的信念。让我们继续前行,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
这就是为什么在汶川地震发生之时,无论我们身在现场,还是在千里之外,都曾感受到举国一致的悲伤;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无论我们是中产阶层,还是贫寒之家,都曾体会过壮美场景带来的欣喜;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之时,无论我们为人父母,还是尚无子嗣,都曾拍案而起,怒不可遏。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整体,我们休戚与共,须臾不曾分离。这是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因为扪心自问之时,我们发现自己对人的爱无可置疑,对国家的爱无可置疑。
当我们扪心自问之时,我们心中对这个国家深挚的爱已经给了该如何行事的答案。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只赞美国家的进步,也批评它的不尽完美;为什么像捧着烛火一样捧着“真相”,在群论汹汹之际也坚持独立的立场;为什么若我们只能发出荧荧之光,也有崇高之意。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会在今天买下这份报纸,而它没有提供可供获利的消息甚至也不提供什么消遣。
这是因为我们是理性的爱国者。经历了地震的悲痛,经历了奥运的盛况,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已经成年。当我们在这新年的这份新闻纸上相逢,我们已是社会的中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犬儒,不能抱怨“那是不可改变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寻找最热诚的信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望向历史深处,回忆这个国家在一百多年来的兜兜转转。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坚持让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公正博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呼吁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超越集团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支持继续深化改革。这就是为什么公正、公平是我们必须达到的目标,无论发生什么;为什么国富民穷的趋势需要彻底扭转,无论要做多么繁复的工作。
一切都因为,历史的接力棒已经在我们手中。我们是社会的中坚,不是因为我们身在高位,不是因为我们资金丰足,不是因为我们聪明绝顶,不,我们甚至并不比任何一代中国人优秀,只是我们有此机会。我们有一个机会把中国变得更好,我们有一个责任把中国变得更好。我们不能彼此耳语,而要朗声合唱,这歌声要求着国家与人的共同幸福,从一百多年前而来,回荡今时今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使命,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了解真相,不能坠入一个失真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讲述自己对国家的爱时,可以平静、深邃和坚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凌空虚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现实主义者,求应然之事。
因为在这个大陆上,太平洋以西,当新年的熹微曙光笼罩大地之时,我们要对这个国家负责。当我们看到它辽阔的天空,看到天空下一条条曾被地震折断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的山岭和阡陌纵横的土地,繁华都市和出产古老谷物的土地,以及在这个国家中来来往往的沉浸在梦幻中的人们;当我们的孩子将出生,在夜色中发出柔弱却嘹亮的哭泣声;我们会知道,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信念更为珍贵,也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如此之多的困难,有如此之多的希望。
不可逾越的红线心得体会篇三
大唐集团公司工作报告要求,大唐员工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高标准、严要求,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
大事由小事组成,小事由细节穿连,细节决定成败。如何坚守安全生产红线?需要把握安全细节,依靠严谨认真的态度、潜心修炼的品行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把安全工作中的每一件细微小事做细、做实、做透。
首先,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把小事做细。每天的安全工作是由日常巡视、监盘操作、检修维护等一件件的小事构成,细微小事能检验出一个人的工作作风,也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如果因事小而心不在焉或敷衍塞责,那么“魔鬼”藏于细节,“百密一疏”将成大祸的根源。防微杜渐,不留疏漏,我们前进的步伐才会稳固而有力。
然而,将每一件小事做细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在日常巡视中一丝不苟、锱铢必较,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在监盘操作中全神贯注、精细调整,确保各项参数可控在控;在检修维护中精益求精、质量可靠,为机组安全运行提供设备保障。当我们从细微之处用心,在细微之处着力,安全工作做细、做好了,安全稳定的生产局面也能长久相伴。
其次,要拥有潜心修炼的品行,把小事做实。“两票三制”、“三讲一落实”、“重大危险源管理”、“打非治违”、“降缺陷、降非停”等工作都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基础性工作也是由枯燥、繁琐、乏味而重复的小事组成。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把小事做细、做实,需要拥有潜心修炼的品行。抛弃浮躁和功利之心,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落,经得住考验,以坚韧的意志力和满腔的工作热情营造“日事、日毕”和“少空谈、重实干、讲业绩”的良好氛围;要严格执行“两票三制”,认真坚持“三讲一落实”,旗帜鲜明地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安全生产三大顽疾作斗争,坚决杜绝人身伤亡事故。当我们扎扎实实地做好了大量细小、繁杂而重复的小事,日积月累,安全基础将得到进一步夯实,本质安全的目标也离我们越来越近。
第三,要具备追求卓越的精神,把小事做透。在安全生产工作中,通过开展“两落实”、“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利用“五确认,一兑现”、“四全管理”等方法,有效提升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并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卓越”。只有把小事做精、做透,才能熟练掌控和驾驭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具备追求卓越的精神,按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要求,切实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组织保障和安全生产培训,提升安全生产管控水平;全面开展安全风险控制评价工作,推进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
安全生产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前提。当我们把每一件小事做细、做实、做透,做到了极致就成精品,无数精品的累计就成就了梦想。
不可逾越的红线心得体会篇四
安全红线”就是“生命线”,只有真正把安全作为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红线意识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就是要把安全生产与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安全红线”是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安全生产的根本目标。企业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强化红线意识的重要性,要把强化“红线意识”、安全生产落到实处,“生命高于一切,为每位员工撑起一把安全伞”,坚守这条红线,“从零起步”对现场管理“零容忍”,对隐患“三违”零情面,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全员参与远离红线
安全生产需要每个人的参与,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在学习宣传上狠下功夫。把深入学习贯彻省市公司安全生产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公司领导层要作出表率,率先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率先用于指导工作实践,率先抓好落实,以“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为主题安全宣传日活动为契机,将安全生产、强化红线意识向纵深推进。
强化管理杜绝违章
不可逾越的红线心得体会篇五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刚刚落下帷幕的党的xx届四中全会开启了依法治国的“升级版”,按下了法治建设的“快进键”。在随后的全会公报中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的确,公正是体现法律权威,彰显法治成效最根本的东西,脱离了公正,法治将无从谈起。
而在具体的司法过程中,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情形却大大地影响了公正的实现。特别是在一些法治建设水平还不高的偏远地区,一些司法人员滥用手中的权力,把本应维护法律公正的权力用于建人情、谋私利,无视法律的权威性,逾越了法治的“生命线”,给国家司法公正的实现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幸而,在依法治国“升级版”下,顶层设计针对这些司法过程中存在的弊病一一提出对应举措。诸如,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等等,一项项“硬”举措给司法的每一环节套上了“紧箍咒”。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必然趋势,是时代进步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还是以人治的思维来推行法治,公正这道“生命线”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最终将会影响到依法治国的具体成效。因此,法治“生命线”就是一道高压线,不能碰,更不能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