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咬文嚼字教案篇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与其它版本在文字上稍有差异。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比较揣摩、咬文嚼字去加以探究,并以此带动全篇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体展示: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2、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其它版本)
师:这两个诗句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吗?
生1:不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生2:“穿”字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但“崩”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
生3:同样的道理,“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
师:很好!对上面的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精练的语言做个归纳。
生4: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嘛。那么,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哪些作用呀?
生5:烘托当年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生6:我觉得还可以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二)多媒体展示:1、樯橹灰飞烟灭(课文);2、强虏灰飞烟灭(其它版本)
师:“樯橹”和“强虏”相比,用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7: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众,力量悬殊,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
生8:我补充一个理由。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师:二位注意课外阅读,值得大家学习。有不同意见吗?
生9: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
生10: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它比“强虏”更形象,而形象化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
生11: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
生12:我还补充一点。“樯橹”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象更一致。
师:看来争论还很大呢,不过也都有些道理。
生13:老师,你的意见呢?(众笑)
生:(齐答)好!
朱光潜先生说:“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强调“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上述观点和要求在教学片段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咬文嚼字教案篇二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6、结语:语言文字是传播文明的工具,许许多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至今为人们传诵。作为中国人,应当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应当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附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 是改这 感情变化
王若虚改文 增与减 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 推与敲 意境有别
咬文嚼字教案篇三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 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咬文嚼字教案篇四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一、导入新课
二、投影材料
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刻苦自厉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
咬文嚼字教案篇五
教学设计:
一.导语 设计:
二.教学过程 设计: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仔细分析原作,可设计表格帮助学生分析。
参考表格如下:
例子 分析 说明的道理 文章主旨
品味评价:
还可以采用复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做出评价。
为了检验学生借鉴吸收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练习来强化。如: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a.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3.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