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革兰氏染色实验思考篇一
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方法探究胡荣军
现代的教育是提倡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怎样教,把重点放在教“懂”、教“好”上,把学生这一“主体”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那么怎样实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已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
一、转变教学误区
学校乃至国家要共同努力,摆脱应试教育这个教学误区,积极转变评价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上,尤其是对于物理课程来说,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影响深远,更需要格外重视。
二、改善教学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乐趣,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很好方法。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在讲理论之前,通过向大家展示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找实验蕴含的物理知识,让课堂学习在疑问与探究中进行。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引入,通过三维动画、视频教学等方式,使知识展现更为直观。
三、增强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今后学生走上社会的一项必备素质,高中物理便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向同学进行演示实验为引导,以具体操作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掌握探究方法。教育部门和校方也应加强物理实验室等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四、紧密联系生活
高中物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分析,即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理论知识,而我们学习的目标便是将这些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掌握后,再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中去,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社会实践作业,用物理的知识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看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加强实验教学
高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将物理实验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多给学生安排现象明显、趣味性较强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组织同学之间进行小实验、小制作的竞赛活动,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也是发展物理兴趣的好形式。
六、将物理学史融合到物理教学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性。物理新课标是围绕着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目标,科学素养其最核心部分就是受教育者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学史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我们应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要创造适合学习的环境,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革兰氏染色实验思考篇二
摘要: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物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着重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阐述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教学实验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陷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之中,枯燥记忆教师的“结论”,鲜有主动探究的时间,缺少思考、缺少想象、缺少灼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高中物理教师要摒弃灌输式的方式,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引领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实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分享、善于交流的团队意识。
一、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营造探究的氛围,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而传统的演示实验缺少学生的参与,教师是实验的主角,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教师的思维,对实验的结论缺少提问,没有质疑。一方面,演示实验要具有悬疑性,能让学生着迷,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如在“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教学中,教者演示涡流生热实验,在可拆变压器的一字铁下面加一块厚约2mm的铁板,铁板垂直于铁芯里磁感线的方向,在原线圈接交流电,几分钟后让学生摸摸,比较铁芯和铁板的温度。学生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会产生疑惑,“为什么铁芯和铁板会发热呢?”而原有的认知结构又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悬而未决”,继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通过阅读材料、讨论分析,了解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在真空冶炼炉、探雷器、安检门的应用,以及其危害与预防。另一方面,演示实验要具有探究性。教师要在学生观察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引出教学内容。如在“楞次定律”教学中,教者将向线圈中插入磁铁和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回答:为什么线圈内有电流?插入和抽出磁铁时,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形成了良好的观察技能,加速了新知的建构。
二、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取得数据,在分析中有所发现,从而能建立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形成实验技能。学生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借助实验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推理,学会验证;也有探索性实验,学生从中学生掌握规律,形成结论。如在学习“变压器”内容时,教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之间的关系。按下图所示连接电路。
若原线圈接电压为6v的交流电源,保持原线圈匝数n1不变,分别取副线圈匝数n2=0.5n1,n1,2n1,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分别测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并记入表格。同样,保持副线圈匝数n2不变,分别取原线圈匝数n1=0.5n2,n2,2n2,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分别测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并记入表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理想变压器中,电压与匝数存在电压之比等于线圈匝数之比的结论。
在“光敏电阻和热敏电阻特性”实验探索中,学生将热敏电阻连入电路中,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并作出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在分析数据、观察图表中思考,热敏电阻的阻值是否随温度变化而均匀变化。在探究光阻电阻的实验中,学生用手部分挡住光线、全部挡住光线测出光敏电阻阻值,得出“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学习科技知识中掌握知识,获得实验技能。课外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活实验、科技制作、科普讲座等形式,了解风电、水电等新能源,培养绿色生态家园的意识;听通信技术、航天技术的讲座,拓展视野,感受新知识给人类带来的便利;通过沙摆、细微水滴的运动、气悬球与水顶球、气压保温瓶等家庭实验活动,激发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如“水波实验”要求实验材料比较简单,一只脸盆、水、一只塑料瓶、洗净的圆球笔芯管。将塑料瓶下的一支笔芯堵起来,在瓶内装少量水,使另一笔芯管管口的水一滴一滴地下落至脸盆,速度为2~3滴/秒,侧面可以看到小滴入水面形成的水面波一圈圈地往外扩展。若水滴至脸盆正中心位置,周期为约大于1秒,会出现水波传到脸盆四周反射回来又会聚于中心的现象,利用此装置还完成衍射现象的实验。
四、利用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收集与知识相关、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选题可以是社会热点,如温室效应、雾霾危害;可以关系日常生活,如调查灶具的演变,了解电磁炉的加热原理;也可以是学科知识型,如测定液体的折射率、自制欧姆表。选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中形成创新能力,养成科学精神。
总之,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不依赖于强制灌输,我们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开展物理探究实验教学,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科学素养。
革兰氏染色实验思考篇三
高中物理课程中有大量的物理实验现象,
这些现象都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
但是要经过合理、严密的实验来完成。
而实验的正确性又要根据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来判定。
怎样的实验数据才是最可靠的,
这是影响老师讲好实验课程的重要因素。
由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很多实验产生的数据都会出现不同的误差,
但是这又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情况,
只有在保证实验原理没有错误的同时将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
并运用误差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说在物理实验中物理实验数据是必不可少的,
而对物理实验数据的记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实验步骤。
二、误差理论的具体应用
如果一个实验的误差范围比较小,
得到的实验结果比较接近于实验的实际值,
这样的`实验质量就比较高,
实验的数据就是有意义的;当然如果一个实验的实验误差比较大,
那么这个实验的实验数据值与实际值就会有严重不符的情况,
那么这个实验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下面我就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又如,
学习“打点计时器”的数据处理应用。
在判断小车是否在匀变速的直线运动时,
随着小车的速度加快,
小车所受到的阻力其实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种由于快速运动产生的风的阻力是我们在实验当中不可控制的。
但是到最后我们依然可以打出小车在做着匀变速的直线运动。
小车在向前奔跑时在打点计时器上产生的距离,
由于受到外界不可控制而产生的误差并没有影响到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所以根据误差理论的数据分析,
这样的误差是在误差范围内的,
所以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高中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对误差理论的应用是广泛的,
使得实验过程与得到的实验结论更科学有效。
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真正理解。
同时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物理试验中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增强他们对实验的探索精神。
作者:康昌厚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第十二中学
革兰氏染色实验思考篇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物理学科的教学也在发生改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研究,笔者对高中物理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整体的认识,科学制定阶段教学目标
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阶段,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必须制定出不同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合理地有长远的教学目标,又要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高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思考物理问题的方法和规范解决物理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差异很大,我们在教学时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很快适应高中的物理学科,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找到快乐,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怎样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在高一就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前认真预习,知道这节课大概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上就有针对性地听,效果肯定很好,课后加以训练,使课上的内容更容易巩固。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训练。另外,对基础知识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譬如:必修一的第一章《运动》主要要让学生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最后,让学生学会规范。规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思考问题的规范,也就是应该怎样思考问题,思考的顺序是怎样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思维就会非常混乱。另一方面,解答问题的规范,让学生在答题时书写工整,逻辑严谨。高二阶段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一的学习基础上,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课堂效果。要想课堂高效,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精心备好每一课,有针对性地选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节课,课后还应该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另外,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二的学习,是为高三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才能快速掌握新知识,才能更全面地掌握物理规律。高三阶段主要是综合应用,注重知识类比、总结、迁移。高三已经进入复习阶段,复习时我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结构,知识点间的联系、迁移等,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难点。往往复杂的问题会出现很多的'知识点,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怎样串联才能把问题解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做好科学的引导,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并能解决。这样,学生对物理的复习会越来越有兴趣。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能自己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总结出的方法、结论等,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关键要引导好学生怎样去总结,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近几年高考大多数物理情境和物理模型来源于日常现实生活,在复习时,教师要注重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应该用什么样的物理规律来解决。
二、注重团队协作,让课堂更和谐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更好呢?师生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教育的观念要学会转变,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点滴。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能以成绩来定学生的好坏,成绩好、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我们要肯定和表扬,但成绩差的学生我们也要鼓励,让他们找到学习的自信,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样,学生会充分地信任你,会配合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相互协作,让课堂充满活力,课堂的氛围会更融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协作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毕竟有限,怎样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我认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必须相互协作,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如果能主动与别人合作,就能取长补短,发扬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学习的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进步会越来越快。
三、注重教学过程,采用多元教学模式
物理的课型有很多,基本分类有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评讲课、习题课等,不同的课型教学模式肯定会不同。要想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对于一些新授课可以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来教学,譬如:“楞次定律”的教学。前面学习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楞次定律主要解决感应电流的方向。首先,我们可以提出问题:感应电流有方向,怎样来判断它的方向呢?然后,进行猜想: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通量之间的关系。再次,用实验验证: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通量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班级的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来进行教学,但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些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不让一位学生掉队。选题时也应该分层,我可以在题目前标上“必做”和“选做”,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另外,反馈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做题、回答等反馈,教师要适时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效果更明显。教学是无止境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不断探索,教学才能更高效,更完美。
革兰氏染色实验思考篇五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各种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偏远的农村中学,实验器材相对比较缺乏。虽然在“普实”期间也添补了一批实验器材,但有一部分并不实用,如:器材体积较小,不易观察;器材数量有限,不能分组实验;器材不贴近生活,难于理解等。为了上好物理实验课,使实验过程清楚、现象明显、数据准确、可见度高,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精心设计和制作了直观、形象的实验教具,对原有器材作了加工和改进,大大地提高了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和实验的有效性。
一、制作物理教具,提高实验可见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学知识所占的比例在40%左右。“电”虽然贴近生活,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合适的教具,仅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是很难让学生学好电学知识内容的,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授“家庭电路的组成”这一内容时,教师一般会先问:家用电器是怎样接在电路中的呢?我们教室的电灯、开关、电风扇、插座等元件又是怎样连接组装起来的呢?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与电有关的物品,但要想正确地回答这几个问题,却存在一定难度。不过,这也恰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实验室确实也有电灯、插座、开关等实物元件,但如何组装才能使这些元件正常工作,这对于接触电学知识不多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课本上虽然也有这样的组装电路图,但毕竟不是实物,学生仍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笔者为了把实物组装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买来了一大块木板(长1.2米,宽0.7米),把这些元件逐个安装上去(如图1),仪器装配和布局一目了然。这块电路板不仅很好地展现了家庭电路的组成,还会在讲解“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电路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时,再次体现它的使用价值。在演示“电路发生短路”实验时,直接将右端延伸的火线、零线相碰;在演示“用电器总功率过大”实验时就不断地将电器插入插座,逐渐增大总功率。最终让全班同学亲眼目睹保险丝熔断瞬间的耀眼火花,亲耳听到剧烈的爆炸声等实验现象。这也为教师解释后面的“雷电现象”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原理及其作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由于紧密排绕在陶瓷上的电阻丝非常小,而且电阻丝有一层绝缘漆,需要括掉电阻丝与滑片接触点的绝缘层。因此在讲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原理、作用时,很难让学生看清和理解。为了让学生看清实验过程,深刻理解实验的原理,笔者利用比较粗的带绝缘皮的铝线模似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做成了一个更直观的实验教具(如图2)。这个直观的实验教具让每个学生一看就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改进物理实验,提高实验可见度
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学校,尽管也有上级部门配送的一些实验器材,但多数都是好看不好用,可见度低、可操作性不强的器材。因此,教师要对这些实验器材进行加工、改进或者替换。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实验室已具备了标准的光具座,一般情况下,在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需先演示、提醒学生该注意的环节,实验结束后还得演示、总结规律。当我们在演示过程中不断移动蜡烛、光屏时,学生可以粗略地看到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变化,物距、像距的变化,但要让学生找出“像距、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的性质”等规律是不容易的,因为光具座上的标尺较小,后面的学生根本无法看清哪里是一倍焦距的点,哪里是二倍焦距的点。因此,笔者在教学这个内容时在光具座的标尺下方贴上一块长纸板,标注好焦点(f)、二倍焦距的点(2f),透镜的位置(o)(如图3所示)等。通过这样的改进,教学效果直观,明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短时间内就能找到,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如在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一般情况下,教学流程都是教师先演示,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实验。教材是要求用钢球从斜槽上自由滚下,根据木块移动的距离来体现动能的大小。但是本校实验室没有斜槽,并且钢球体积较小,导致座位较远一些的学生根本无法观察到。因此,笔者在做这个实验时,就将小球换成小车,斜槽换成了斜面。在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只需在小车上加上两个大钩码来改变质量,这样能使全班同学看得清楚,小车运行轨迹容易控制,效果明显。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笔者将从市场上买来了大线槽加工成斜面和平面,用体积相同的铝圆柱体和铜圆柱体代替小球从斜槽顶端自由滚下,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用同一个铝圆柱体从不同高度滚下来研究“动能与速度大小”的关系(如图4)。这样能缩短实验时间,减小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器材的.制作、选取及加工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实验效果,关系到教学是否成功。为了做好实验,提高实验的可见度,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生活资源,改进物理实验,制作加工出课堂教学真正需要的实验器材。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具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协作意识,进而激发了自主创新和勇于实践的潜能。
文档为doc格式
革兰氏染色实验思考篇六
a.硫酸做催化剂的实验:“乙烯的制取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纤维素硝酸酯的制取实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实验”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
b.铁做催化剂的实验:溴苯的制取实验(实际起催化作用的是溴与铁反应生成的溴化铁)。
c.铜或者银做催化剂的实验:醇的去氢催化氧化反应。
d.镍做催化剂的实验:乙醛催化氧化成酸的反应。
e.其他不饱和有机物或苯的同系物与氢气、卤化氢、水发生加成反应时,为避免混淆,大家可直接写催化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