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教师读本读后感篇一
假期中,看了黄燕老师著的《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颇有感触。黄老师所说的中国教师缺乏尊重、宽容与平等这些爱的表示,缺乏为学生、为家长及教为学的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这些都说到点子上去了。同时黄老师也对中国教师的生存状况提出了深深的担忧,因为中国教师普遍缺乏关怀与健康的现状,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再黄老师的著作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种种奇怪现象,也对如何做好一名教师作出了合理的期待与展望。
回顾自己十余年的教师生涯,感受最深的是越来越大的压力。从初出茅庐干劲十足的热血青年,到机械重复不思进取的教书匠只是弹指一挥间啊。随之而来的是作为教师必备的种种优良品质的逐渐流失。回顾自己的历程,感觉正像是黄老师所说的中国教师的缩影,中国的教师可不就都是这么一步一步过来的吗?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教育应该是爱的'事业,或许那不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一份事业,但绝对是最美好的一份事业。从事如此美好事业的教师应该拥有如花的笑颜,积极的心态,博爱的胸怀,应该满怀激情与理想,应该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可是为什么现实并没有按照事情本来应有的状态发展呢?为什么中国的教师一提起来就会给人一种病恹恹、冷漠、刻板、无笑无爱的形象呢?说实话,没有人愿意自己变成这么一副模样。一个人一旦处于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之中,受到伤害最深的不会是别人,不会是学生,也不会是家长,只会是他自己,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现在中国的教师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的原因。
正如黄燕老师在本书中的落脚点归于对教师本身健康和关怀的缺失一样,我也认为只有给予教师本身良好的人文关怀,使之处于一种良好的稳定的生存状态之中,才能释放教师的全部生命与关怀,才会还教育以本来面目,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尊重与宽容。最后只想再多说一句,教师不是神,他们只是跟社会上其他的人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也千万不要再把教师当作教育改革的对象了,他们不是地主、富农,他们也跟我们一样,是革命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而不是客体。
中国教师读本读后感篇二
还记得初睹《中国教师报》芳颜是在一个舒服的秋天。那是我刚走上教师的岗位没多久,在一次例行的会议前,我随手拿起了放在报架上的一叠报纸悠闲地翻阅起来。在右手一上一下地摆动中,我的心渐渐地被她所深深吸引。眼前的她就像江南的女子般情感细腻,文风朴素悠长,没有过分的夸夸其谈,曼妙的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和实在道理。每逢完成了工作的茶余饭后,我便会走进空荡的会议室里,和她进行心灵的交流。于是在安静的氛围里我慢慢熟悉了她的风格:《教师教育》、《新课程.课堂》、《班级在线》、《杏坛春晓》……从这里我走出了校园,走向了世界。
我从《中国教师报》中不仅了解到基本的教育政策还读到了许多震撼心灵的文章。如在《老师,我可以唱歌了吗?》一文中,从简单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一位善良的教师的“机智巧妙”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一个智障的孩子,一颗无法约束自己的心,看着看着,我落泪了,在过多追求分数和课堂纪律的今天,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人性迸发出的光辉;而在《晓风轻拂,时光淡淡——读张晓风的国学讲坛》里,让我知道在被各种低级无聊毫无内涵的所谓流行充斥的现在,更应该拂去尘嚣静下心来去品读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啊!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明,我们总是心安理得认为会永远属于我们,从不曾想过走进它、品读它、理解它、升华它。殊不知在自以为拥有中错过了欣赏许多人类的辉煌。身为教师的我们都已经离经典的国学越来越远了,还能指望那些熟悉周杰伦、李宇春的孩子们去记起孔子、孟子们的声音吗?当曾经优美的《高山流水》、《阳春三月》被如今的《双节棍》等流行歌曲所取代时,我们是该高兴时代的进步还是担心文化的流逝?《中国教师报》让身为语文教师的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今后的任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温暖的家!
中国教师读本读后感篇三
学生需要满腹诗书的老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需要睿智的,只有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把握课堂,在讲解分析课文的时候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因定能深深地吸引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以身作则学会科学的学习。首先可以根据自己每天工作的安排,每天给自己制定一天工作时间安排表,按照自己的制定计划按时完成学习工作内容,如果临时有事就对自己的一天安排作适当调整,关键是每天给自己硬性规定一定量的阅读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以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时为了学生不能集中精神上课而苦恼、甚至会大动肝火。但是恼火过后静下心来沉思,就觉得可能是自己课堂的调控不好,上课的教学用此不能吸引学生。
时要时刻给自己以思想。以一种发胀的眼光来看学生、看教材,更要不断思想自己的课堂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想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思考,效果应该比整天唉声叹气来的更有效。
中国教师读本读后感篇四
组里征订了《中国教师报》,这份报纸可是我梦寐以求早想拥有的呀,这下我可“解馋”了,每天不管哪位老师看完只要没把它用夹子加好挂在规定的位置上,我就会马上收起,连同我的那份整齐地挂好,一天也不知道要挂多少次,可我不觉得麻烦,反而觉得快乐和充实。一次,一老师在切西瓜,我没看见西瓜是大是小,可一眼就看见了西瓜下面紧紧地压着一张报纸,我急忙走过去看刊头幸好不是《中国教师报》。弄得同事们哈哈大笑,还以为我去抢西瓜吃呢。
报纸有很多板块,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健康人生》这两个栏目,板块的文章选得非常贴近一线教师的心里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现实还透漏着风趣。
先说说《新观察》吧,这个板块引领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当代我们这个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利弊,也把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弯路子,组里的教师都很喜欢它。我们有时看到一篇文章,组里的人会针对一件事争论不休,就说《老王》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学认真的好教师,可就是没有一些教学中的荣誉证书,进而高级职称与他很遥远,老王为了把教学成绩拼命争成第一,抬手打了学生一耳光,接下来是家长不愿意了,再下来老王回家了……”组里的老师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见、互补相让,争得不可开交……可我对老王老师说,你本来就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你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不就是少一张纸吗?慢慢争取呀!人不常说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学几十年了,虽然没评上高级,可评上高级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您能再看开点,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了,关于那两个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们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您说呢?哦,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其实,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也应改一改,侧重老教师一些也不为过,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吗。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想训斥他们时,请您一定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再说《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自己平时也很喜欢运动,每天都是走路上班,再加上有《中国教师报》这个精神食粮我想我的业余生活会感到更充实的。
其实,“班级在线”、“杏坛春晓”、“阅读”等这些栏目,我也都是很喜欢看的。《中国教师报》是在催我成长,是在“逼”我读书呀!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读书看报是我们教师每天必做的“工作”,谢谢了《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读本读后感篇五
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齐走过的日子里,情绪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齐感受着这样一种布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齐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齐成长着,原以为平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如同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但是,假如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漂亮,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齐参与,一齐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更多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一份报纸,一杯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在网络中的巧遇,让我认识了你――《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资料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带给了许多有益的帮忙。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透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就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仅要热爱学习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务必抓住学生的用心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务必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此刻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就应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应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