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湘江的的句子篇一
湘江教育是指基于湘江书院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和实践而创立的一种教育方式。湘江书院位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由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湖南学派创始人袁枚创始,被誉为湘中一带的“四大书院”之一。湘江教育以书院文化为基础,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强调个体特长的培养,旨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的高质量人才。
第二段:自我探究
进入湘江教育后,我发现自己在学校时养成的习惯难以改变。我很难自主学习,总是等待老师提出问题或安排任务,然后再去完成。但是,在湘江教育中,我不得不改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我必须主动思考问题,关注周围的事情,并与他人合作。这些习惯不仅限于学习,也涉及生活和与人交往。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了解自己。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并努力制定计划。与此同时,我还和同学们交流心得体会,向老师们咨询建议,以使自己在湘江教育这个过程中取得更多的进步。
第三段:课程设置
湘江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设置。在那里,不同学科之间有着协同性和交叉性。例如,在做综合性实践活动时,我们结合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这种方法非常有趣,而且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它不仅帮助我们掌握技能,也鼓励了我们学科之间的交流并培养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湘江教育还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如公民道德、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课程。这些内容对我们的人生将大有裨益。
第四段:教育理念
湘江教育以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发展需求,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此外,湘江教育还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让学生以良好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走向人生顶峰。
第五段:总结
湘江教育具有独特的课程设计和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方式带给我无限的启迪与深刻的思考。 我在这里体验到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通过不同学科交融和实践,我领悟到了现代教育理念和传统国学的结合,真正理解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可以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湘江教育深刻地挖掘了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并呼吁每个学生能够找到自身的志愿和理想,以此为原动力追寻自己想要的未来。我相信,在湘江教育的陪伴下,我一定会不断地进步,成为一名华丽的栋梁之才。
对湘江的的句子篇二
湘江教育是一种针对学生学科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在参与湘江教育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深刻地体会到了它的好处。以下是我对湘江教育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湘江教育的优点
湘江教育是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从个人学习过程来看,湘江教育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思维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课外活动来看,湘江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如对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可使学生在个人能力上获得显著提高。所以,湘江教育不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一个全方面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得到系统性、全面性地发展。
第二段:湘江教育的实施难点
尽管湘江教育存在众多优点,但是实施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来讲,教师往往难以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长处与不足,不知道如何制定推动计划,老师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其次,在教师团队中,需要大家全面性发展而非仅仅局限于个人学科、职业成长,提高多学科类型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湘江教育的发展。
第三段:湘江教育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当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的时候,湘江教育能够更快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乐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对于学缓和学紧的学生,湘江教育更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同的学生对学科有不同的理解,需要教师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而湘江教育中的综合教育能够弥补单一讲义课目的性教学的短板,使学习过程更鲜活有趣,学生才能更好地捕捉知识点。
第四段:如何促进湘江教育的实施
除了教师和学校的责任外,家长在湘江教育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长能够关注孩子的快乐成长,了解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有哪些更加明显,以此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湘江教育的实施和效果。
第五段:湘江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湘江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学生多、优、强、美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更具有批判思维、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的人才,积极发挥卓越人才的引领作用。同时,湘江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我们在实践教育中重视学生成才轨迹的标准化配置,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自由探究与自我意识的能力,建立在互相了解、尊重、支持的新型合作关系之上。通过湘江教育的实施,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中,更好地成长为未来社会中的栋梁之才。
对湘江的的句子篇三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作者简介: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王夫之评说杜诗时指出:“近体,梁陈已有,至于杜审言者而始业叶于度”.目录(共三十九题,四十三首)。诗歌赏析:这首诗是杜审言七言绝句的代表作。杜审言渡湘江时,正值春光明媚,绿水映青山,秀丽的异乡风光撩人意绪,使被贬迁异地的诗人缅怀过去,遐想未来,心中怅惘、失落。因此诗的起句感情深沉地直诉:“迟日园林悲昔游”。他触景生情,回忆起从前在这春光晴丽的大好时光里,尽情游赏园林景色的乐趣,间或还有朋友与他一同饮酒赋诗,赏春惜春,好不痛快。如今只身南迁,心中之悲不难想象。“迟日园林”与“昔游”之间加一“悲”字,使句意曲折而丰富,语势跌宕而劲健。对句:“今春花鸟作边愁”。“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作边愁”,是说今春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诗人的愁思。一个“作”字,语意双关。既象说花鸟,又是说人,亦可理解为人与花鸟同说,婉曲而有机趣。这句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七个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远游伤春的情怀。“独怜京国人南窜”,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从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不似湘江水北流”,紧承第三句点题作结,出语自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初唐七绝,味在酸咸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所谓“味在酸咸之外”,即指诗中蕴含的情感复杂丰富余味无穷。这些诗句的妙处,不仅在于融情于景,而且还通过时间、空间、景物的不同对比,形成一种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万般的游丝争惹人的离愁,读者细细体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感染力。“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可看到诗人怅惘的形象。他独立舟头,思悠悠,无限离愁,正如一江春水向北流。杜审言性格爽朗轩豁,喜直抒胸臆,这自是其诗的特色之一。《载酒园诗话》说他“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树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这段形象的评语,可帮助我们从多方面去感受欣赏杜审言诗的风格。胡应麟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他说:“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这首诗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的韵味。初唐时期是七绝初创的阶段,杜审言这首《渡湘江》是有相当影响的,说它“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也不为过誉。
对湘江的的句子篇四
每过衡阳湘江,悠思如水流长。
当年西岸垂钓,不在鱼肥,只望东岸倩影。
背手常踱河堤,看高空,雁来雁去,终无音信。
也横渡,不知佳人何处?几番寻觅,都是落霞飞雾。
伴柳长立,凝视无绪,暮色起处,鸟落沙洲。
看湘江,悠悠东逝,流不尽,一江春水,一江香梦!
对湘江的的句子篇五
湘江教育馆是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一家非常好的教育机构,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以下是我的湘江教育心得体会。
一、学习方法
在湘江教育馆学习期间,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很多高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分类整理、日常积累等方式提升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学会总结,并且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因为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学习。
二、思维方式
在湘江教育馆的学习中,我逐渐意识到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归纳对比等方式,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同时,湘江教育馆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耐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知识。
三、合理规划
在湘江教育馆的学习中,我们还学到了合理规划的重要性。无论是学习计划、日常生活还是职业规划,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这对于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目标来做计划,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与状况,合理分配时间,使自己的计划更加有价值。
四、合作精神
在湘江教育馆,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还需要团队的协作。在团队合作中,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相互信任、协作、遵守制度,才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培养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心。因此,在学习之外,也要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五、热爱学习
湘江教育馆让我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一种持续进步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努力、充实自己。只有真正热爱学习,才可以让自己更好地成长。学习不是靠一时之努力就能取得成功,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学习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态度。
综上所述,湘江教育馆不仅仅是一家教育机构,更是一所为人生奋斗的舞台。在这里,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思维方式、规划思路和合作精神。这对于我以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将继续保持这种学习态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对湘江的的句子篇六
渔父
作者:屈原朝代:先秦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j其糟而f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ざ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对湘江的的句子篇七
第一段:湘江电影的历史与特点(约200字)
湘江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湘江电影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演员。湘江电影的特点是表现民族文化、展现乡土风貌和关注社会现实,同时注重人物心理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独特构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
第二段:湘江电影的代表作(约300字)
湘江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田壮壮的《八月未央》等。这些电影不仅在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深入描绘了湘江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通过细腻的故事叙述和独特的影像语言展示了湖南乡土文化的魅力。
第三段:湘江电影的艺术魅力(约300字)
湘江电影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手法。这些电影通常以乡土题材为背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铺陈,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层次和多维度。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乡村的变化与发展,还能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同时,湘江电影还注重人物内心的表达和情感交流,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精心构思的剧情,展现了人性与社会的复杂性,使观众产生共鸣。
第四段:湘江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约200字)
湘江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深远。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度的主题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并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的认可。湘江电影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格局,也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同时,湘江电影的艺术探索也对中国导演和剧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细腻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第五段:展望湘江电影的未来(约200字)
在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湘江电影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湘江电影应当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创作质量,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同时,湘江电影还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其他电影流派的优秀元素,推动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壮大,湘江电影有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总结:
湘江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还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湘江电影通过展现民族文化、乡土风貌和关注社会现实,以及注重人物心理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构建,展示了中国乡土文化的魅力,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未来,湘江电影应当保持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不断创新和提高创作质量,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对湘江的的句子篇八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杜审言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在胡所举的两首诗中,这首《渡湘江》更为可取。
(陈邦炎)
对湘江的的句子篇九
湘江电影展,是中国湖南省举办的一场盛大的电影节。作为湖南本土影视作品的重要展示平台,湘江电影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电影人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近日,我有幸参加了湘江电影展,亲身体验了这个充满魅力的电影盛宴。本文将从“湘江电影展的历史意义”、“湘江电影作品的独特魅力”、“湘江电影展中的创意展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湘江电影展对本地电影产业的推动作用”五个方面,展示我在湘江电影展中的心得和体会。
湘江电影展的历史意义
湘江电影展最早始于2004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多届。这场电影盛宴的举办,标志着湖南本土电影艺术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渐渐地,越来越多高水平的湘剧、红色影片以及纪录片等作品在湘江电影展上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认可。湘江电影展的成功也为湖南电影人提供了一个直接对接国内外电影市场和学院的平台,对于进一步加强湖南在电影产业链上的重要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湘江电影作品的独特魅力
在湘江电影展上,观众们可以欣赏到许多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作品。饱含湖南文化内涵的电影作品,常常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地域感受。例如,杨洪基导演的电影《蜂巢》讲述了一个关于蜜蜂养殖的故事,在剧情中不仅包含了湖南独特的地方风情,还将湖南的地理环境和农村文化完美融入故事情节中,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湘江电影展中的创意展示
湘江电影展还特设了一系列创意展示项目,如电影海报展、VR电影体验等。这些展示项目不仅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还给观众提供了一个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比如,参观VR电影体验展时,观众可以亲身感受到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领略到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电影观影带来的全新体验。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湘江电影展不仅是电影艺术的展示平台,也是电影人交流合作的重要场所。在湘江电影展期间,许多电影制作机构、电影学院的代表和电影从业人员们会相聚一堂,互相交流心得、分享经验,甚至还可能因为城市合作、投资项目而达成合作意向。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湘江电影展迅速发展壮大,也为电影行业内的人才储备和电影作品的质量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湘江电影展对本地电影产业的推动作用
湘江电影展不仅为湖南本土电影人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平台,也为湖南电影产业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湘江电影展使湖南地区的电影产业得到更多国内外的认可,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湖南,为湖南的电影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湘江电影展也为湖南各地的电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多优质影片的观赏机会,提升了湖南电影消费水平,推动了本地电影产业的长足发展。
总结:湘江电影展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电影盛宴,通过展示湖南本土电影作品的独特魅力、创意的展示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湖南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艺术的进步。湘江电影展不仅在湖南乃至全国电影产业链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湖南本地的电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多优质影片的观赏机会和文化体验的机会。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湘江电影展将继续发扬光大,为湖南电影人以及电影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对湘江的的句子篇十
《渡湘江》
唐代: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渡湘江》译文
悲叹昔日还在园林里游玩的情景,今年春天花开鸟鸣更引发我在边疆的哀愁。
独自怜惜从京城里出来的人往南逃,真羡慕湘江的水呀,你却往北流去!
《渡湘江》注释
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京国:指长安。
《渡湘江》鉴赏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此时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杜审言渡湘江时,正值春光明媚,绿水映青山,秀丽的异乡风光撩人意绪,使被贬迁异地的诗人缅怀过去,遐想未来,心中怅惘、失落。因此诗的起句感情深沉地直诉:“迟日园林悲昔游”。他触景生情,回忆起从前在这春光晴丽的大好时光里,尽情游赏园林景色的乐趣,间或还有朋友与他一同饮酒赋诗,赏春惜春,好不痛快。如今只身南迁,心中之悲不难想象。“迟日园林”与“昔游”之间加一“悲”字,使句意曲折而丰富,语势跌宕而劲健。对句:“今春花鸟作边愁”。“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作边愁”,是说今春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诗人的愁思。一个“作”字,语意双关。既象说花鸟,又是说人,亦可理解为人与花鸟同说,婉曲而有机趣。
这句诗色彩清淡,情意浓挚,七个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远游伤春的情怀。“独怜京国人南窜”,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从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不似湘江水北流”,紧承第三句点题作结,出语自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初唐七绝,味在酸咸之外,‘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所谓“味在酸咸之外”,即指诗中蕴含的情感复杂丰富余味无穷。这些诗句的妙处,不仅在于融情于景,而且还通过时间、空间、景物的不同对比,形成一种杳邈迷茫的意境,仿佛有万般的游丝争惹人的离愁,读者细细体味就能感受其巨大的感染力。“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初读似常语,并无警策之处,仔细品味,就可看到诗人怅惘的形象。他独立舟头,思悠悠,无限离愁,正如一江春水向北流。杜审言性格爽朗轩豁,喜直抒胸臆,这自是其诗的特色之一。《载酒园诗话》说他“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树下食芋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这段形象的评语,可帮助我们从多方面去感受欣赏杜审言诗的风格。
胡应麟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他说:“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这首诗以押韵对起,又以对作结,俱有整齐美、和谐美以及反复咏叹的韵味。初唐时期是七绝初创的阶段,杜审言这首《渡湘江》是有相当影响的,说它“具有开启诗坛新风的作用”,也不为过誉。
《渡湘江》创作背景
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
《渡湘江》作者介绍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