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课文猫教案篇一
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设计时,存在着没有以学生为主体、不够具体明确、无法监测评估、内容不全面等表述不规范的问题,应予以规范。教学目标应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变化,其中包括教师的备课。确定并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不可或缺的工作,它是教师备课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想情况等。由于广大教师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难以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掌握得很熟练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表述思路和方法,在新课程的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有必要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1、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目标表述语的主语混乱。如,“使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自生活”、“使学生喜爱春天这个季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表述,反映了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有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既用“学生”做主语,同时又用“教师”做主语。如:
1学生走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观察周边的环境,作适当的调查访问,并查阅一定的资料,进行思考,为写作准备素材。
2指导学生根据所获得的素材,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不同形式的作文,拓展作文的题材和形式。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作文素材来自生活,并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2、“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两方面目标的表述多数比较准确,但不够具体明确,表现在行为动词的运用不够准确和没有具体的表现程度上。如,“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这一句中的“理解”“培养”笼统、模糊,缺少表现程度的规定。又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表述《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的:
1了解小艇的特点,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认识小艇在威尼斯水域中的作用。
3了解小艇同威尼斯水域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目标的表述不少是“正确的废话”,似有实无,无法监测评估。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对小学生学习《爬山虎的脚》提出“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内在美”的目标。有的目标表述简直成了“教学法”类的话语,如“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目标的表述内容不全面,存在重“知识和能力”,轻“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现象。又因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形同虚设,有的课时目标在实质上与课改前没有两样,回到了老路上——只有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如:
1观察图画,展开想象,有创意的理解图画的意思。
这个目标表述中就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且存在上述第二点所讲的问题。再如一位教师对《月亮湾》的目标表述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
2理解课文,感受月亮湾的美。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这个目标表述中,没有“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无法检测。
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学生能在5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主体条件动词程度
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照上述四点表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1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2、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3、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4、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纯属废话。3“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组成的词语”没有明确指出是那些,对象模糊、表现程度没有规定。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单靠一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养成”习惯的。
另外,这个目标的表述还存在条理混乱不清,有语病等问题。
除了上面讲到的外,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教师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必要时,要写出达成目标的行为条件(不是每个教学目标都要有它)。如,“允许查字典”,“在课文中用线划出……”,“在5分钟内能默读完……”“在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对……的见解”等。
2、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一堂课后学生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可以从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该“学会”的就不能写成“运用”。也可以把表现程度描述出来,如,“至少会用……造三个句子”,“80%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等。
3、表述的条理要清晰,可以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次序逐条表述,也可以表现程度的高低依次表述。
4、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在表述目标的句子中出现错别字和病句等。
规范地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对《课标》的理解情况,容不得忽视,必须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衷心希望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表述日臻规范。
小学课文猫教案篇二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小学课文猫教案篇三
教师出示一根编中国结的红丝线,同学们这是什么?
教师出示一个中国结,这优势什么呢?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总结:
"这跟绳子扯的再远,也离不开这个"头".这就形成了这个"中国结".
板书课题:中国结
1、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课文中新的生字朋友。
2、思考:课文中写的中国结都在什么地方出现?
通过对课文第二段的阅读,对中国结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默读二、三段,
思考: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书上的这些描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达到完美的'境界。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民喜欢中国结,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全班互相交流。
指名读一读画出的语句。
指导朗读,通过个别的词语体会中国结的意义,应该读的速度快一点,声音响亮。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上下理解。
过渡:
中国结不仅代表着你们说的意义?它还代表着中国心,饱含这中国情.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读完后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文章中所说的"头"的。
通过课文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
根据板书,由学生总结从课文中学到了写什么?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中国结受欢迎的原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2、我们继续来感受文章中给我们怎样来解释中国结的?
[板书课文标题]
播放课文录音。
1、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用笔画下来?
2、你能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吗???
3、小组研究:
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民族感情?
1.再读全文:跟着课文录音轻声读课文。
2.纵观全文,说一说:
中国结代表了什么?
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1、学习生词
a、本课中你还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b、集体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叹为观止
憧憬
2学习写本课生字。
a、出示生字宠饰颈侨憧憬乞。
b、读字组词。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c、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模仿写。
d、写完后在班里展示写的好的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对于本节课你想说点什么?
教学后记:
小学课文猫教案篇四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6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一)课程导入
1、写课题、读课题,引入:这是一种树的名字,它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带。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一看。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错的地方重新读,读完一遍后举手示意。
2、反馈:
(1)新词认读要求:正确、响亮
(2)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写法?
(3)读到“优雅自在、勃勃生机”这两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
提问:同学们,课文中的种树人,他种树的方法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默读4~11自然段,找一找他是怎样种树的?作者看到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波浪线划下来。
1、朗读出“奇怪”:
(三)精读课文
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写成一篇读后感,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小学课文猫教案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阅读教学的总目标。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确立现代阅读教学目标,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转变。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也应该如此。阅读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双向、互动和对话与交流,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是积极活动的主体。
现代对话理论与阅读理念已被许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同,并吸收到政府制定的母语教育有关文件中。例如,英国的英语课程大纲关于阅读的表述是:“应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应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读物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加拿大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应该着重强调活动并非仅仅为了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编排周祥的阅读课程,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因此,在设定《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时候,也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端正阅读教学思想,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是当前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担负着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阅读教学应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为学习其他学科打好基础,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为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目标必须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应秉承这一理念,将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大纲比较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如:标点符号、语法修辞、表达方式、文体知识等等。《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知识的要求和表述方面有较大的变化,指导思想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的转化。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将标点符号、语法修辞作为了知识训练,新课标则将其当做分析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对于标点符号,第一学段“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第二学段“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第三学段“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对于语法修辞,在第四学段提出一条总概性的目标:“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主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在“评价建议”中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并在附录中给出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适当范围。
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方法不只是朗读,但是加强对朗读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出阅读教学的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及整体把握,而不是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或抄写背诵老师概括出来的结果。
在阅读目标方面,首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对阅读的情感态度,一要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阅读的自主性;二要阅读的形式多样化,比如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三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和看待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当然就会喜欢阅读。新课标不仅注重阅读兴趣和习惯的主观因素,更加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因为三维目标的结合,是对过去大纲的进一步具体化,是课程改革所要努力追求的和尽量体现的阅读教学目标。
比如,一位实验教师执教《爬山虎的脚》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2)在阅读过程中,能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并主动探究解决;
(4)了解作者是运用哪些生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的,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又注意了对教学过程的整合,使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在同一过程中实现。比如,检查预习时,当学生说出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时,老师就这样提示学生:下面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课文,看一看对于预习中你已读懂的内容,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于读不懂的问题能不能自己读书解决。这一方面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又是在引导学生学会经历学习过程:对于已经读懂的内容不要满足,对于没读懂的内容要力求通过自己读书探究解决。再如,在学生通过读书想象,了解到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与可爱后,老师就进一步总结鼓励:我们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想,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还获得了美的体验。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读书,就应该边读边想;而情感的熏陶,需要潜移默化地体验和感悟,等等。
1、应避免的目标设计倾向教学设计
设计策略推及到不同的教学阶段,使教学过于简单化。应该避免三种主要的倾向:一是将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将本来连续的阅读过程简单地、人为地作为一个个的阶段处理;三是将整体分成互不联系的各个部分。
2、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新要求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提出了三方面的新要求:阅读目标设计主体的多元化;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阅读教学过程设计;针对不同的阅读学习设计不同的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
3、三维目标的阅读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运动技能三个领域,体现了教育目标的多样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作了进一步阐释。将三维目标有机的融会贯通于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设计、过程中,既不能把三者孤立起来或简单相加,又不能分层别类排列主次。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通过巧妙地层层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训练、求知、陶情、冶性,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4、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阅读教学设计的方法的诀窍热心地向教师推销,把阅读教学与改革的关键看做是否有一套好方法、好理念、好技巧,然后传授给教师,让他们掌握。阅读教学设计是不可能有精确的规范,会遇到许多没有标准的情况,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和反思研究。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是“对行动的反思”,即使是自己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知识与理论,也毫无疑问地要经受反思的检验。通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真正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与水平,更加顺利、有效的开展阅读教学。
小学课文猫教案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说顾况对白居易态度变化的原因。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过白居易的'许多诗歌,谁能说说你了解他哪些情况。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他16岁时的故事——《少年白居易》。(板书课题:12*少年白居易)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3.讨论疏解: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白居易顾况
(3)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早春时节,白居易拿着自己的诗稿到京都名士顾况那里请求指教,得到顾况的肯定。
三、分角色朗读。
1.交待任务:前后三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旁白,其余两位分别读白居易和顾况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老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白居易做得对不对?顾况对白居易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事?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
生:我觉得白居易很勤奋。
生:白居易志向远大,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3.小结。
板书设计12*少年白居易白居易请顾况(指教)(大有作为)夸
小学课文猫教案篇七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巫峡雾的变化及美景
体会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体会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预习、搜集有关巫峡的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快乐读书屋2《巫峡赏雾》巫峡是长江山峡之一,因巫山而得名。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进巫峡,欣赏巫峡的雾。
2.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课文主要写了巫峡的雾,是分几部分来写的,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答这个问题,
1巫峡为什么叫雾峡,是因为它多雾。
2巫峡的雾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呢?用一个词来概括(俊秀迷人)
你是从哪知道的?
你能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吗?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巫峡的.雾的呢?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
课件: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请你画出课文主要描写课哪几种雾?每种雾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是通过运用哪些方法把雾具体形象描述出来的?
把你找到的相关句子和同桌交流。
4.汇报(是完成板书)
山帽子雾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描写的?请你读一读
半山雾像什么?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它写具体形象的?
轻纱雾的特点是什么?你是通过那句话知道的?(指导读的轻一些)
江雾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跑马雾又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你读出它的气势
作者抓住了各种雾的特点,大量运用联想、想象手法,使巫峡的雾似真似幻,仿佛带领我们遨游人间幻境。比喻、排比、拟人等表现手法的使用使云雾姿态更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极具观赏的视觉冲击力,使我们享受了一顿丰盛的云雾奇观盛宴。
5.第二部分一开始先写巫峡的雾俊秀迷人,又分写了5种雾的各种姿态,这种结构叫什么?(总起--分述)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此种结构方式。
6.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读,感悟到了用语言文字美,接下来我们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巫峡的雾的美轮美奂。
巫峡的雾真是千姿百态(板书)它们有的似飞马游龙,有的擦地蠕动,有的像瀑布一样垂挂绝壁,有的又聚成滔滔云纱。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通过学文对本课的生字已经认识了,下面老师检
查你们的识字情况,请同学们看生字卡片。
巫峡是长江三峡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之一,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老师精选了2首有关巫峡的诗与大家分享(读诗)
(出示后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师生齐读)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对美的发现,的确,大自然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
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心去体会,并能用文字把它们描述出来与大家分享。
快乐读书屋2
多雾雾峡
山帽子大而圆
半山天幕远山
巫峡赏雾:俊秀迷人轻纱丝丝缕缕
江早而居多
跑马气势磅礴
赞雾
小学课文猫教案篇八
1、在感情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抓住中心句,了解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3、认识本课11个生字。
1、从字里行间体会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2、读出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
3、学习本课写作方法,练习写作。
一、课件引入,激发情趣。
1、以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轻松的走进快乐读书屋。
同学们,你们喜欢快乐读书屋吗?这是一座神奇的小屋,走进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读书内容,还能展示我们的读书能力。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七,来欣赏一处驰名中外的天然牧场---锡林郭勒草原,板书齐读。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
2、教师的解说伴随着课件中优美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
(师)在那风光旖旎的草原上,20多条小河潺潺流过,乳汁般滋润着绿色的大地,300多个大小湖泊幽幽镶嵌,明镜般倒映着丽日,蓝天,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鲜花竟相吐艳,百鸟争艳,这就是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
3、从课题入手,学生理解“锡林郭勒”的含义。
(师)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草原上,锡林郭勒是它的名字,锡林郭勒在蒙语中的意思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走进锡林郭勒草原去感受它特有的美吧!
二、采用多种方式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全篇内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大声读,同桌合作读,分自然段读,比赛读等,读的不通顺和含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师)请小组内的同学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生)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师)板书
(师)出示小黑板(不但,而且不仅,而且既,又)
三、读中体会,读中感受,想象赏读。
1、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读,教师适当指导读,引导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朗读。在读中体会、想象,感受草原的美。教师可以指导读、学生试读、师生评价读、学生展示读。读出自己对美妙的自然风光的感受。
(师)你觉得哪里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1)(生)读“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一句
(师)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这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播放蓝天图片
(生)这里的天真蓝呀!这里的草一眼望不到边!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它的赞美的语气来读吧。
学生试读
(师)你们有多大,你们就算是十来岁的孩子,站起来看一看自己有多高。是的锡林郭勒草原是草的世界,在这么深的草丛中捉迷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多有意思呀!请你读出其中的情趣吧。
学生试读、师生评价读
(生)湖水
(师)有多清亮呢?
(生)清亮的可以看见水中的小鱼。可以看见水中的石子。
(师)你能用“湖水清亮的可以----”来说一说吗?
学生练说
(师)难怪书上说这湖水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那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想象把这美丽的感受读出来吧。
教师可以指导读、学生比赛读。
(师)这么生动的描写,这么优美的句段,你们想不想把他记住。那我们背一背试试。
你们背的这么快,有什么好方法?交流一下。
(生)一边想象一边背;熟读成诵;抓住重点词语。
(师)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共享。
3、略读第四自然段。
(师)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满眼都是绿绿的青青的野草,清风一吹,那活泼的可爱的草就会翩翩起舞,好似那绿色的海浪,那清亮的湖水就像宝镜一般。展现着灵动的画面,这就是美丽迷人的锡林郭勒草原。好似把我们带入了仙境一般,令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这里不但广阔而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想:是因为什么才使锡林郭勒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学生练说“因为----所以-----”
(师)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幸福吗?快乐吗?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自在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愉快的心情读出他们的幸福吧。
学生练读。教师指导读。分组比赛读。
(师)从你们动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片草原。想象你现在就是那个骑在马背上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用心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课件出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洒,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四、检查识字
1、师出示一段文字,变色,加点的字是本课的生字。
草原上覆满了青草,一直铺向远方。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清香。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挥舞着鞭子,还有偶尔跑过的黄羊、撒欢的小马驹,让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
2、同桌互读要求会认的生字,再指名认读。
3、整体齐读这段文字。
五、说写景色
(生)秋天的树,秋天的花,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天空------
(生)家乡的景色四季分明,我最爱家乡的秋天,最爱那一排排挺拔的杨树。
(师)引导挺拔的杨树像什么?你在组织一下语言。读读试试。
(生)秋天杨树的叶子黄了,挂在树上,好像一朵朵黄色的小花,飘落在空中,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
(生)秋天到了,菊花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美丽极了。
(生)秋天的天空蔚蓝蔚蓝的,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师)你学会了积累,并已经应用的很好了。
(生)秋天到了,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
(3到5名学生读自己写的一句话,师引导,修改,生再读,师指导读。生再读。)
2、教师展示一段秋天景色描写的文章,读给学生听。
秋天一来,落叶纷纷,秋高气爽,果实累累,真迷人啊!春夏秋冬看田野,最美丽最诱人的是秋天的田野。
低处的田地里,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厚的金子。秋波摇晃着稻谷,使沉甸甸的稻穗有节奏地波动着,好像金色的海浪。风声稻浪,如似一曲动人的乐章。
一段大路两边长满了树。夏披棉衣冬着短衫的的树冠,身上已经单薄了许多。一阵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荡下来,红的、黄的、花的……好像仙女撒花,又犹如千万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仰望天空,只见有一群大雁从北方飞来,又向南方远处飞去。他们排列着整齐队伍变换着阵容在空中飞翔着,一会儿排列成一字,一会儿排列成人字,一会儿排列成大字。
山坡上,一穗穗的高梁高傲地矗立着。秋风吹来,它们象一把把胜利的火把,高兴地晃动着。
啊,秋天的田野真美!我喜欢秋天的田野。
3、学生交流本课收获。
小学课文猫教案篇九
本组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有关生命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内含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训练项目)。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本组课文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学本组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把具体的人和事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道理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1、给生字注音、组词。对于文中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将正确的读音标在书上。并将这些字拼读两遍。
2、圈出文中带拼音的词语和其他的好词,读两次。
3、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将课文完整朗读一次。
5、找出课本中有感触的地方,简要写下自己的体会;对于有疑问的地方,请做好标注。
1、学习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
3、发现并总结出概括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通过学习,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