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一
《黄果树瀑布》是选自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描写的.并非是黄果树瀑布成因的科学知识,而是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本课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
根据本班孩子的情况,在课前我让孩子进行了预习,并强调学生在课前必须多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善用、巧用了比喻、拟人、比较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诗如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课堂内的时间毕竟有限,加上本课长句子又多,文章又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果课前学生不花时间读的话,在课堂教学时,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就会很难或者会较慢掌握文章内容。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前要求学生多读,读通读顺是很有必要的。课前预习到位,基础好的学生会通过文字进行感悟,通过文字在脑海中编织成一幅幅美丽的动画,事实也证明我这样做,对课堂教学非常有效。有条件的学生,在课前我建议他上网查找黄果树瀑布的相关视频,听听瀑布响声,欣赏瀑布雄伟壮观的图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堂教学时,通过一些教学辅助手段,注重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在教学第一课时时,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所见、所思、所感的句子进行阅读,并思考这些句子在写作上的修辞手法。第二课时继续让学生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学生自读自悟,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本课教学的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男女分组读,个别读……朗读调动了学生视、听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注意指向能够高度集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多的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的人文素养,大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黄果树瀑布第二课时,采用诗歌导入。整首诗充满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和赞美之情,这样很快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青少年的活力,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的诗意很浓,如课文中第四自然段写“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这一幕时,文章中的“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是很值得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的话题,这段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教学时,他们想象“银雨洒金街”时就出现了这样的文字:黄果树瀑布上空细雨朦胧,阳光透过水珠,像我小时候吹出的肥皂泡泡,五彩缤纷生;小镇上空水花朵朵,女孩子穿上漂亮的裙子,撑着小花伞,穿着小马靴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追赶蝴蝶,多美的画面啊;黄果树小镇上空长期被雨水滋润,我想那里的花开得特别鲜艳,那里的树长得特别茂盛……文章的第六自然段,作者将黄果树瀑布和庐山瀑布进行了比较,让学生很自然就想起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学时,我在结尾处朗诵了叶圣陶先生的《黄果树瀑布》,激情洋溢的学生学着写下了不少赞美黄果树瀑布的诗句。如:黄果树瀑布,你真美呀!你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你一直勇往直前的流着白银似的水,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真伟大啊!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闻几来回。喧嚣的水声,白练似的瀑布,飞流直下,雄伟壮观!生:瀑布如白银,一泻落千丈。只为忧愁人,一解千古恨。这些诗句虽然充满稚气,但却毫不掩饰青少年的活力,向往、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对于一名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到目前为止去见识过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机会相当微小,有的甚至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小镇。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便努力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充当游客角色,教师充当导游的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用导游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幽默、激情的语言引导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此次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旅游,感到上课就玩一样。让孩子进入情境,不但学得开心,课文内容掌握得也扎实牢固。如教生字时,我说我们来认识一些新朋友;在教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猜导游小姐此刻的心情,我班的学生说道:导游小姐在想,大自然太美好了,留在黄果树瀑布小镇上算了;导游精神焕发,应该把不开心的事都给忘了吧?这一自然段中“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这句话本身比较难理解,但通过让学生猜测导游小姐的心理活动这个游戏,让学生很快掌握这句话蕴涵的深意。学生能猜出导游小姐的心思,其实就是孩子们自己的心理反应,接着学生的话,我做了个小结:各位游客太聪明了,对啊,与大自然面对面,贵在用心。唯其如此,才能享受大自然,忘却个人的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烦恼和忧愁,像大自然一样,全身上下充满神奇的力量。因此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段话的蕴含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本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便对学生说:此次旅游路途遥远,要克服重重困难,我们可以按什么游览线路进行?学生饶有兴趣地在课本中找出作者描写游踪先后的句子,因此我很自然地就引出写作方法“移步换景”,说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黄果树瀑布做了全方位的描述。教第二课时,我又对学生说:各位游客请回头看看,寻找一下我们的足迹,看看我们去过了哪些地方?这一步看似重复,其实不然,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写游记散文可以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描写,还可以在游记中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本篇课文时,觉得文章中涵盖的内容比较多,两个课时有点紧张,如果时间充沛点的话,要让学生大胆说,充分地说,如有几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想象。第一处:透过树的缝隙看黄果树瀑布时,让学生想象瀑布像什么?第二处,“银雨洒金街”这一奇景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可以让学生想象奇景,也可以叫学生动手把这一奇景按照自己头脑中的画面把画下来,添上颜色,我相信画面一定很美。第三处可以让学生看着徐霞客的塑像,想象徐霞客的心理活动。徐霞客是明代地理学家,让学生站在名人的角度进行想象说话,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二
《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主要是以描写祖国壮丽河山为主题的一组课文。《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瀑布的壮观景象。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
1、学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仍然在识字、写字上,而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则为难点。
当课刚开始的时候,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介绍了李白: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他很爱旅游,游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还有个习惯,就是喜欢把游的地方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日,李白背着行囊来到一个地方,只一会儿工夫,他就决定留在这个地方隐居不走了,是什么吸引了李白呢?接着就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让学生进行初读。唐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庐山是驰名中外的胜地。对于这篇音韵和谐、用词精练、意境简言难表的古诗来说,如果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那么学生在感悟上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先“扶”着学生从关键字词入手理解,再“放手”让学生整体感悟,以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从“疑”字入手,着重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的情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并且使他们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情感、感悟,最后发展到激情吟诵,达到熟读成诵的传统要求,用“诵”这种亘古不变的艺术形式再现诗人若干年前的“情”。
古诗的最美处,就是它的格律。格律,赋予了古诗颇深的文化内涵,低年级学生读古诗,我认为教师要舍得花大力气去教他们诵读,让他们享受古诗的格律美,让他们初步触摸到古诗的精髓。教学时,我没有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读到什么程度,而是在他们的感悟中逐渐提高要求。首先读准、读通。其次,让学生掌握节奏,抓住重音,在诗画结合理解了诗意后,我告诉学生你现在就是大诗人李白,站在庐山瀑布的脚下,遥望瀑布,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让学生上台站在画面前放声诵读,已经非常有气势,但我还不满意,为了让学生更深的感悟到诗的意境,我进行了范读,抓住古诗中的名句读出了轻重缓急,让学生找到与他们的区别,再练再读,很多学生远远超过了我的朗读水平,走进了诗中。我认为在本堂课中,创设诗意的、充满朗读的课堂就是我眼中的善美课堂!
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三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及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的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今天听了云盘小学朱亚红校长的课,总体感觉
1. 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始终围绕语言文字上下功夫。
2. 用教语文的方式在教孩子语文,让孩子学好语文。
3. 引领着孩子精读文本,感悟黄果树瀑布的特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注语言表达形式,让学生掌握表达形式和方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始伊始,让学生欣赏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象,他们能尽快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然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对黄果树瀑布的总印象。第四自然段讲的是瀑布激起的水花落在黄果树小镇上的一系列轻盈优美的动作,其中“银雨洒金街”这个比喻最使学生心驰神往。在教学中,课件演示“银雨洒金街”的奇景,让学生体会“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情境之中,情由境生。如此美妙之境怎能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挥洒飘扬之美。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朗读体会。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声响、形态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声响、形态的词句,如“哗哗、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雷声轰鸣、山回谷应、訇然作响”,“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抓住这些词句朗读体会,产生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第三,大声齐读。尤其是本文的第一、二、三、六、七自然段,只有运用齐读,才能渲染出瀑布的无比壮美,烘托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学习本文,学生对大自然的杰作——美丽壮观的黄果树瀑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获得了美的体验。
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四
坐下来,梳理这节课,真的像诗句中描写的那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问题,在备课的时候,预想不到,只有上完这节课经过实践以后,问题才会暴露出来。老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导学案的设计问题等等,只有经过这一节节的课堂实践才能去发现,去解决。反思这节课,主要问题可以归纳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导学案的设计。其实这也是检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这节课,我想达到的学习目标,第一就是让学生会正确朗读这两首诗,a组和b组能背诵其中一首。第二就是理解两首诗的大致意思,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是一节课匆匆上下来,总是觉得时间不够,问题一展而过,处理不透彻。所以,我觉得导学案真的要提前下发,在上这节课之前,教师还应该抽查个别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因为,新的课堂模式,学生也在适应阶段,需要老师的指导,有时候仅仅利用课堂的15分钟学生很难完成一份导学案,而如果独学在课堂中占用太多时间,又会影响后面的教学流程。另外,在一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上,最好有一个可以让全员参与共同解决的核心问题,比如说这节课的古诗学习中,如果第四题能加上“创意大考验:我们小组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展示我们组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读、写、背、演……)”,我想学生不管选择哪一种方式小组都会群策群力,积极参与的,实际上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古诗的读和理解都已经达到了,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是,正是因为,导学案没有想到提前下发,觉得课堂时间不够,所以在设计时省略了这一题,这也是导致这节课学习目标得不到完成的直接原因。其实,“学海拾贝”的第一题和第二题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外完成,不用占用课堂独学时间。所以,从最近的这几节课,可以看出,导学案的使用和设计非常重要,老师要好好利用好这个课堂抓手,这样才能使“高效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第二,学生课堂的很多养成习惯亟待培养。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人。所以,这个“主人”就应该有主人的样子和气质。课堂展示的时候要大方,自然,声音洪亮,要学会与台下同学的互动,台下的听展者也要学会认真倾听,尊重别人,因为,课堂老师讲的少了,如果不会倾听学习伙伴的发言,就不会有课堂的点评质疑和补充,而且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很难突破。而这一切的实现就要求,课堂上老师的评价机制要跟上。没有及时、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就很难提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感谢校长耐心及时的听课、评课,让我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成功不易,坚持更难,可是课改之路真的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钻研,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实践,坚持我们当下的`选择,只有这样,“高效课堂”才能早一日实现真正的高效!
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五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中,我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由学生自由背诗,有学生背诵到这一首诗时引入新课。
很多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经会背很多古诗,我引导学生背诵自己会背的古诗,当有学生背到这一首时我让学生尝试自己默写,我来朗诵,对于学生不会写的字,允许注拼音,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0分钟。因学生写字速度、对句子的理解程度都有不同,所以默写出来的诗千差万别。我巡视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写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一一对照,让学生在修改时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样写,同时结合挂图看美景。我认为在纠正错别字中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意,如“望”就是看,望庐山瀑布就是看庐山的瀑布。李妍写的是“暴布”,她认为这个字是多音字,在纠正这个字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怎样记住这个字,有学生说:“水流的太暴了,就成了瀑布。”通过直观的看图启发学生:“流的暴的水就是瀑布吗?”细心、动脑的学生看出来了:“在高高的山上流的暴的水就是瀑布。”高莹莹同学穿插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什么布剪不断?”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对瀑布不仅有直观的认识,更有自己独特意义的见解。
在纠正错别字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诗意,在直观感知的基础加上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学生背诵起来更容易,指名背、互背、接力背等多种形式记忆。
你喜欢哪个词?哪个字?哪句诗?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很多学生喜欢“遥看瀑布挂前川”和“飞流直下三千尺”,学生解释是“遥”的意思是遥远,远远的看瀑布像白布挂在上面,而且在动,很美。有的学生说“飞”是速度很快,有三千尺,(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三千尺)很高很高,如果有机会,一定去看看,用眼镜发现美、欣赏美,用耳朵去听一听瀑布飞下来的壮观。
接着我准备让学生默写一遍古诗,加强记忆的同时想像美丽的瀑布,边想像边默写,还安排了叶圣陶先生写的《瀑布》让学生欣赏,但由于学生默写速度慢,后面的内容没有进行。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古诗教学可以分为四步:
1、教师朗诵,学生默写。
2、教师板书,学生纠正错别字,再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反复诵读。
3、再次默写,将诗、意结合,进行感情升华。
4、拓展训练。
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从“听”字入手,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画出作者听到瀑布声响的句子以及看到瀑布形态的句子。
然后,我就以第一处描写瀑布声响及形态的段落为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瀑布的声响及外形,与此同时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接着,我向学生们小结这一学习方法,顺势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完成第二处。最后一处,我先范读引领,然后让学生通过齐读感受瀑布带给作者的震撼。
这样预设的初衷是想进一步体现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并逐步从扶到放,由品析词句的体会到有感情诵读的体验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对第一处瀑布的声响及形态的品读交错进行,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领悟,所以他们的发言针对性不强。而且,这一“扶”没“扶”稳,自学后的交流出现冷场。
所以,我感觉教学重点还不够明确,既然以“听”入手,可以引导学生先重点关注描写瀑布声响的句子,然后默读思考:描写声音有什么相同之处?交流后指导读;接着,以描写声音有什么不同之处?来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移步换景所听到的声音的变化和不同,从而进一步体会所用比喻的妥贴性等方面内容,最后指导学生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我想学生通过学习随着认识的深入,情感也自然会有所变化。或许这样的设计更能准确地把握学习重点,教学的时效性也会更强一些。
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篇七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中,我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一、由学生自由背诗,有学生背诵到这一首诗时引入新课
很多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经会背很多古诗,我引导学生背诵自己会背的古诗,当有学生背到这一首时我让学生尝试自己默写,我来朗诵,对于学生不会写的字,允许注拼音,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0分钟。因学生写字速度、对句子的理解程度都有不同,所以默写出来的诗千差万别。我巡视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写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一一对照,让学生在修改时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样写,同时结合挂图看美景。我认为在纠正错别字中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意,如“望”就是看,望庐山瀑布就是看庐山的瀑布。李妍写的是“暴布”,她认为这个字是多音字,在纠正这个字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怎样记住这个字,有学生说:“水流的太暴了,就成了瀑布。”通过直观的看图启发学生:“流的暴的水就是瀑布吗?”细心、动脑的学生看出来了:“在高高的山上流的暴的水就是瀑布。”高莹莹同学穿插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什么布剪不断?”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对瀑布不仅有直观的认识,更有自己独特意义的见解。
二.在纠正错别字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诗意,在直观感知的基础加上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学生背诵起来更容易,指名背、互背、接力背等多种形式记忆。
三、你喜欢哪个词?哪个字?哪句诗?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很多学生喜欢“遥看瀑布挂前川”和“飞流直下三千尺”,学生解释是“遥”的意思是遥远,远远的看瀑布像白布挂在上面,而且在动,很美。有的学生说“飞”是速度很快,有三千尺,(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三千尺)很高很高,如果有机会,一定去看看,用眼镜发现美、欣赏美,用耳朵去听一听瀑布飞下来的壮观。
接着我准备让学生默写一遍古诗,加强记忆的同时想像美丽的瀑布,边想像边默写,还安排了叶圣陶先生写的《瀑布》让学生欣赏,但由于学生默写速度慢,后面的内容没有进行。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古诗教学可以分为四步:
1、教师朗诵,学生默写。
2、教师板书,学生纠正错别字,再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反复诵读。
3、再次默写,将诗、意结合,进行感情升华。
4、拓展训练。